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天山地区

天山地区

天山地区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1年内共计96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8053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地震、地震学报、中国地震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十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第六届天山地质矿产资源学术讨论会等;天山地区的相关文献由231位作者贡献,包括曲延军、杨章、王琼等。

天山地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 占比:0.48%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8053 占比:99.47%

总计:18149篇

天山地区—发文趋势图

天山地区

-研究学者

  • 曲延军
  • 杨章
  • 王琼
  • 胥颐
  • 刘帅
  • 刘志坚
  • 刘文学
  • 刘贵忠
  • 周刚
  • 唐冬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石钦云; 徐鹏; 陶贞; 刘帅
    • 摘要: 利用天山中段地区4个不同海拔高度雪岭云杉树轮宽度数据,建立了该地区4个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与2个高低海拔合成年表.2个合成年表与邻近气象站气温和降水的相关和响应分析结果表明,高海拔树轮宽度合成年表与夏季平均气温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低海拔树轮宽度合成年表与上一年夏季平均气温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基于上述树轮气候响应关系,建立了合成年表与夏季平均气温的二元线性转换方程,重建方程通过了稳定性与可靠性检验.重建结果表明,夏季平均气温在1840s之前呈现整体波动下降趋势,1840s~ 1920s呈现缓慢振荡上升趋势,1920s~ 1960s呈现显著下降趋势,1970s以后呈现快速升温趋势.整个11年滑动平均后的分析时段(1739~2014年)的偏暖阶段包括1744~1746年、1751~1762年、2000~2014年(极暖阶段2005~2014年),偏冷阶段包括1835~1837年、1885~1887年、1891~1893年、1949~1969年.频谱分析表明研究区气候变化可能受到多种气候驱动机制的影响,空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重建序列对天山中段地区夏季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有较好的空间代表性.利用重建的夏季平均气温和已有的现代小冰期以来重建的降水结果,并结合现有的冰川物质平衡度日模型结论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734~1805年的小冰期第二次冰进可能受降水量显著增加的影响;1806~1865年的冰川退缩可能受降水量下降的影响较大;1866~1961年的小冰期第三次冰进则可能由温度降低和降水量增加共同影响所致;1962~1978年的冰川后退一定程度上受到降水量显著减少的影响;1980s以后降水量的增加不足以弥补因快速升温而引起的冰川消融,导致冰川在近几十年来急剧消融.
    • 李珊英(文/图); 陈嵘(文/图)
    • 摘要: 大千世界,总有一些美景,是需要你跋山涉水,历经艰苦才能够欣赏得到的,或许只有来之不易的美才显得更加珍贵。“傲娇”的冰川湖在我国青藏高原和天山地区的高寒深处,隐藏着这样一群湖泊,它们三面环山,与世隔绝,却景色优美;它们虽没有我国太湖之滨、西子湖畔那样桃红柳绿的风情和如锦如织的俊俏。
    • 朱爽; 梁洪宝; 魏文薪; 李经纬
    • 摘要: 文中收集了1999—2015年天山地震带及其周边地区的GNSS数据,计算得到了速度场结果,并利用弹性块体模型计算了研究区域内各块体的闭锁深度和主要断层的滑动速率.研究结果表明:南天山断裂带西段的迈丹断裂的缩短速率处于高值状态,达(-6.3±1.9)mm/a,高于南天山东段;北天山断裂带西段的缩短速率同样高于东段.利用主要断裂带的滑动速率计算出各地震带的地震矩积累变化及1900年以来的地震矩释放变化量,以分析地震矩亏损分布,结果显示北天山山前断裂、迈丹断裂、额尔齐斯断裂带北段和喀什河断裂西段存在较大的地震矩亏损,具有孕育7级以上地震的潜能,而北轮台断裂、柯坪断裂带中段则呈现地震矩盈余状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不具备发生强震的可能.
    • 高小其; 刘耀炜; 蒋雨函
    • 摘要: cqvip:天山地区地震地下流体监测,在地质构造上以监视天山山前地震断裂带及山前拗陷带的活动为主,侧重选择那些构造条件、热力条件、物质条件和地下水运移动条件相对灵敏的不稳定点,以上升泉、石油深井、深层断裂水和泥火山泉等为主要观测对象,观测项目因井、泉具体条件而定,注意综合对比观测。天山地区的气候、地形、交通、经济等条件比较利于开展地球物理观测,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点具有干扰因素少、映震性能好等优点,且该区地震频度高、震级大、范围广,由此成为一个进行地震科研与总结的天然实验场。因此,对天山地震地区地下流体观测点水文地球化学背景开展测试和分析,研究其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水岩作用、循环与演化等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特征,将为分析地震地下流体异常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可为未来该区震情跟踪及台网布设等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 李超; 罗栋梁; 李雪梅; 刘磊; 陈方方
    • 摘要: 以MODIS数据反演得到的2000-2018年天山地区净初级生产力、地面湿度、水分利用效率、叶面积指数、植被覆盖度和陆地表面温度6项指标为基础,构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利用SEN+Mann-Kendall、Hurst指数及标准差等方法对2000-2018年天山地区植被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可持续性及稳定性等进行分析,探索天山地区植被生态质量与气温降水等气候因子的关系及驱动分区.结果 表明,2000-2018年,天山植被生态质量优良区面积占38.2%,等级较差和差的区域面积占41.1%,大部分区域的植被生态质量呈缓慢降低趋势;Hurst指数分析表明,天山大部分区域的植被生态质量将继续保持目前的变化趋势,天山植被生态质量稳定性整体呈"高稳定较少,中低稳定较多"的趋势特征;低覆盖草地的植被生态质量最差,其他林地的植被生态质量最优;天山植被生态质量与气温的相关性显著强于降水,天山地区约20.93%的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受气候因素的驱动,约25.59%的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受非气候因素的驱动,说明天山植被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共同结果.
    • 乌尼尔; 冯雪玲; 金花; 闫新义
    • 摘要: 通过对天山地区从2009年1月?2017年7月ML2.7以上3 582个地震的精确分析,选取其中具有PmP、SmS、sPn等特殊震相的地震事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sPn震相在天山地区极少作为初至震相出现,PmP震相出现的概率远大于SmS震相.同时PmP和SmS震相在喀什地区较为集中出现,sPn震相则主要发育在精河县、和静县等地区.通过重新拾取震相和定位,既为天山地区三维走时表的编制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sPn等特殊震相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 庞亚瑾; 程惠红; 董培育; 石耀霖
    • 摘要: 天山地区为典型地震活跃区,为定量分析该构造活跃区强震对周边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的影响,本文基于地震位错理论和岩石圈分层模型计算了天山北部近期发生的2012年伊犁和2017年精河两次M6.6地震对周围地壳形变和应力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伊犁地震和精河M6.6地震引起震中附近地表同震位移达数厘米,地表同震应变量级约为10-7;对比天山北部地区年平均构造形变特征,M6.6强震释放了震中附近近十年的构造主压应变积累;地震引起震中附近(80 km内)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大于1 kPa,而距震中较远区域活动断层上库仑应力变化微弱.结合天山北部现今地壳变形特征及区域地震分布,初步推测两次M6.6地震的发生对震后余震有显著的触发作用,而对区域后续微震活动的影响微弱.
    • 陈应君
    • 摘要: 利用哈佛大学GCMT数据中心和前人积累的历史地震资料(1962~2016年Mw>4.0地震)以及Crust2.0地壳结构统计分析了喜马拉雅地区、天山地区的地壳区域构造与地震活动间的相关性.此外,利用GFZ地学研究中心提供的静态卫星重力模型GGM03S/EGM2008和地形模型Topo计算了2个地区的各类重力异常场,同时还模拟了不同地壳弹性参数下的重力异常场,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地区重力异常场在水平、垂直方向的梯度特征远大于天山地区的异常特征,且喜马拉雅地区的有效弹性板厚度Te(6~ 15km)小于天山地区的有效弹性板厚度T(20~30km).最后,利用喜马拉雅地区与天山地区的GPS震间三维形变场约束了断层运动模型,结果显示两者主前缘断裂的断层闭锁深度及应力积累状态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认为,造成青藏高原及邻区的边界地壳区域地震活动性差异的动力学因素,与地壳有效弹性板厚度、孕震断层参数及区域应力积累状态等密切相关.
    • 小枚1
    • 摘要: 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和新疆的天山地区,生长着一种不惧严寒的美丽植物,它洁白的花瓣宛如荷花一般,当地人喜欢叫它“雪荷花”。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雪莲。雪莲原产于喜马拉雅山脉,扎根于高山草甸土之中。雪莲不喜欢生长在平缓地区,只有在海拔三四千米左右的高原山坡和冰碛岩缝之中才能看到它的身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