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找矿方法

找矿方法

找矿方法的相关文献在1972年到2022年内共计701篇,主要集中在工业经济、矿业工程、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5篇、会议论文55篇、专利文献10231799篇;相关期刊166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中国科技投资、地球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等;找矿方法的相关文献由1492位作者贡献,包括宋明春、周奇明、唐菊兴等。

找矿方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5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5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231799 占比:99.99%

总计:10232389篇

找矿方法—发文趋势图

找矿方法

-研究学者

  • 宋明春
  • 周奇明
  • 唐菊兴
  • 潘彤
  • 郭娜
  • 丁正江
  • 李善平
  • 严兆彬
  • 何剑锋
  • 夏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强; 王红领
    • 摘要: 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应当尽快进行地质矿产勘查及找矿技术的创新,以促进矿产勘查及找矿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文章简要介绍了地质矿产勘查的技术原则与找矿方法,并提出了几点新形势下的改进措施,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 王春连
    • 摘要: 历史证明,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和安全保障,就没有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世界上95%的能源以及80%的工业原料来自矿物燃料,而世界矿产年开采量的70%以上为非金属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非金属矿材料的需求将越来越多。为解决中国战略非金属找矿取得更大突破,近年来在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自然资源部(国家级整装勘查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中国科学院及有关省市自然资源部门的项目持续支持下,国内有关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地质工作者,基于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获得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和新认识,并实现了一些找矿的重大进展等。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献礼,将部分研究成果集中发表于《地球学报》“非金属矿产”专辑。主要内容涉及与非金属有关的矿物学(描述矿物学、理论矿物学、应用矿物学、矿相学及矿物中包裹体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岩石学(区域性的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岩类学、实验岩石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矿床学(非金属矿床);矿床地球化学(包括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及成矿模拟实验)、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和矿物学、构造演化与成矿研究等。专辑包括综合篇、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理论与技术篇、清洁能源篇、战略性非金属篇和找矿方法找矿预测篇5个部分,本文将对收录本专辑的所有文章做简要介绍,希望该专辑的研究成果能够为非金属矿产理论研究以及实现找矿突破提供参考和有益的帮助。
    • 宋明春; 杨立强; 范宏瑞; 于学峰; 丁正江; 张永文; 邱昆峰; 李杰; 张良; 王斌; 李世勇
    • 摘要: 2011年原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来,胶东金矿深部找矿取得了重大成绩,新增金资源量约2958 t,勘查评价了12个大型及以上金矿床,发现了2个超巨型金矿床。胶东地区累计探明金资源量逾5000 t,占全国的1/3。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对成矿构造背景、成矿规律、矿床成因等成矿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勘查技术方法的不断进步。胶东金矿成矿作用及相关研究是国内地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总结了近10年胶东金矿成矿背景、矿床分布、成矿时代、矿床地球化学、成矿模式、矿床成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或突破,尤其是对深部成矿模式、大规模成矿机制等研究取得的原创性成果。研究表明,胶东金矿形成于埃达克性质花岗岩转化为弧花岗岩的岩浆活动背景,岩浆岩和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性状转化为金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早白垩世热隆-伸展构造为大规模金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断裂倾角变化控制了流体聚集和富矿柱的形成,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有幔源因素,胶东型金矿是与经典造山型金矿和其他已知金矿类型不同的新的金矿成因类型。胶东金矿勘查综合应用了成矿规律、大探测深度地球物理方法、构造叠加晕地球化学方法、三维地质建模、深孔钻探等技术方法,以赋矿构造位置为目标、以频率域电磁探测为主要技术手段的深部金矿阶梯找矿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深部勘查发现,新探明的金资源量集中于1000~2000 m深度,绝大部分为破碎带蚀变岩型矿化,三山岛地区和焦家地区的多个浅部矿体向深部连为一体,构成资源量大于1000 t的超巨型金矿床。探明了中国首个海域金矿床,在胶东东部发现黄铁矿碳酸盐脉型新的金矿化类型。综合分析指出,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对大规模成矿的影响、断裂控矿机理、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金矿资源潜力及精细高效的找矿技术等是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 刘彦志; 宋雪; 解小东
    • 摘要: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发展迅速,带动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与此同时大量的矿产资源被消耗,矿山资源短缺成为了限制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矿业的利用与开采的比重在持续增长,同时,我国的矿产资源的短缺和迅速的消费矛盾也越来越明显。当前,必须加大对地质、矿产勘探和找矿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推动科技创新和利用,为我国的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而在矿山勘探的深入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在复杂的地质环境下,如何提高勘探工作的工作效能已是我国矿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 王玉宝
    • 摘要: 区域地质,通常指的是矿产普查工作中的区域地质,是相对矿区而言,指的是包括矿区在内的,某一较大地区范围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等基本地质情况。要想深入了解区域地质情况,则有必要做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并掌握找矿相关方法等。因此,本文以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现状问题为切入点,在分析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优化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相关找矿方法的应用,希望以此全面提升区域地质调查与找矿工作的质量水平。
    • 付方建; 江胜国
    • 摘要: 几内亚法拉纳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在西部探明卡里亚磁铁石英岩矿床,本次聚焦于东部区域的成矿特征,为投资方的勘探开发提供资料。研究认为区内矿化带富矿主要包括磁铁石英岩及氧化铁矿石,含铁量约30%~40%,其中磁铁石英岩矿石最具开发潜力;有利找矿带为玛纳成矿带和尼莫亚成矿带;找矿方法上应针对该类型矿床特征针对性的部署工作。
    • 张长青; 毛景文; 周云满; 李其在; 娄德波; 刘欢; 王利东; 郑瑜林; 周癸武; 王瑞; 孙嘉; 李德先; 韩润生; 李杨林; 孔志岗
    • 摘要: 滇西地区地质构造演化复杂,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经历了多期次、多类型成矿作用,形成了多条各具特色的金多金属成矿带。文章通过对区内金沙江-哀牢山金多金属成矿带内北衙、马厂箐、姚安、长安等典型矿床的解剖和对比研究,发现带内金多金属矿床与经典的斑岩型矿床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主要表现是:成矿岩体岩性以碱性系列为特征,w(K_(2)O+Na_(2)O)超过8%;成矿流体碱质含量偏高,流体阳离子(K^(+)+Na^(+))含量约占流体总量的87%~95%;成矿过程中,除岩浆热液参与成矿外,岩浆气水热液与围岩间的水岩反应,是导致矿质沉淀的主体;自成矿岩体向外依次发育裂隙脉型、矽卡岩型、构造破碎带型和石英硫化物脉型矿化,组成多位一体。文章基于典型矿床特征的系统总结,提出了“碱质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的概念,并对其成矿作用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最终,文章构建了滇西地区碱质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地物化遥综合找矿模型,并指导相关矿床找矿勘查取得了重要进展。
    • 陈磊; 李阳; 马佳茜
    • 摘要: 现阶段,地质勘查以及找矿属于一项复杂的工程内容,需要借助于采矿单位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来进行运作,现阶段国内的矿产资源的情况状态比较严峻,在矿产资源方面呈现出了供应不足的问题和现象,需要相关的部门来进行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根据实际情况来构建出一个完美的地质勘测创新体系架构。基于此,利用开采单位和技术专员来实现准确的进行勘查位置的定位,找对找矿的方式,遵循勘查的原则基础上实现对矿产资源开采难度的有效降低。对此,本文当中,基于地质矿产资源勘查的重点内容区域和其基本原则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针对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技术和其找矿方法做出了深入的研究,使其地质矿产勘查以及找矿效率实现进一步的提升。
    • 谭康雨; 曾瑞垠; 詹勇; 岳鹏军
    • 摘要: 南非Kalahari锰矿田内发育众多大小规模的锰矿床,其形成与早期海底热液喷气及后期沉积变质作用密切相关。通过对比研究,区内矿体分布广泛、厚度不均,以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近平行产出,具有明显的层状分带特征。根据矿石类型可将其划分为Wessels型和Mamatwan型,矿石主要矿物成分以黑锰矿、铁锰矿、褐锰矿为主,样品数据表明Fe、Mn总体含量较为稳定,存在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性,与古元古代的沉积环境和Fe、Mn物理性质关系密切。结合区域以往地质勘探资料,对区内锰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进行了探讨,认为其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型铁锰矿床,成矿后期的逆冲推覆构造和正断层破坏了矿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白云岩溶蚀构造是铁锰物质的赋存空间,Hotazel组条带状含铁锰建造是区内找矿的重点部位。
    • 叶雷; 戴刚刚
    • 摘要: 本次研究矿区位于泰顺县县城南东直距23km,将军炉以北700m一带山坡,通过本次地质勘查,基本查明了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围岩蚀变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并对该矿区的地质勘查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