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潮滩

潮滩

潮滩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59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00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沉积学报、地理学报、资源调查与环境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沉积、资源、环境”学术研讨会、第十届中国河口海岸学术研讨会等;潮滩的相关文献由791位作者贡献,包括许世远、张长宽、龚政等。

潮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7 占比:68.80%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3.34%

专利文献>

论文:100 占比:27.86%

总计:359篇

潮滩—发文趋势图

潮滩

-研究学者

  • 许世远
  • 张长宽
  • 龚政
  • 周曾
  • 李欢
  • 杨世伦
  • 刘敏
  • 陈振楼
  • 侯立军
  • 欧冬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付雅晴; 印萍; 高飞; 刘冬雁; 曹轲; 田元
    • 摘要: 浙江省三门湾地区潮滩互花米草扩散迅速,已成为潮滩主要植被类型,挤占滩涂生态空间,降低海湾纳潮量,引起滩涂淤长和水交换能力下降,互花米草入侵和扩散问题引起当地生态环境和海洋管理部门高度关注.本文利用Landsat和Sentinel-2系列卫星遥感数据,结合无人机摄影测量,对三门湾北部潮滩近20年来互花米草分布和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间三门湾北部潮滩互花米草快速扩张,面积由2000年的21畅8 km2增加到2017年高峰值为38畅6 km2,年扩展面积近1 km2,主要分布在宁海县的一市港、双盘涂、三山涂和象山县的蟹钳港等湾顶潮滩区.2017年后,部分互花米草生长的上部潮滩被改造为海水养殖池,总体上互花米草面积有所下降,到2020年4月份统计的互花米草面积为34畅9 km2,但潮滩下部米草扩增趋势仍然持续.扩增主要为沿潮沟两侧及先斑块后连续的特征.高程、人类活动引起的水动力环境改变是互花米草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
    • 郑修诚; 周斌; 雷惠; 黄祺宇; 叶浩林
    • 摘要: 当前常见的潮滩遥感提取方法往往通过估算来确定潮滩的边界,难以保证较高的提取精度。本研究结合GEE遥感云计算平台和GIS技术,选用1990—2021年间共77景Landsat卫星影像,通过目视解译人工海岸线作为平均高潮线,利用水边线拟合平均低潮线,实现了对杭州湾南岸慈溪段的潮滩提取和面积估算,分析了潮滩区域时空变化。研究表明,杭州湾南岸慈溪段潮滩面积基本维持在20000~24000 hm^(2)区间;空间变化趋势是由南向北迁移,迁移速度为286.9 m·a^(-1);影响潮滩面积和空间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是地方政策。
    • 高抒; 贾建军; 于谦
    • 摘要: 绿色海堤是传统结构工程与海岸生态系统共同组合而成的新型海堤,用以应对未来海面上升、风暴加剧给低地海岸防护带来的挑战。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海岸生态系统消浪过程及生态系统在海堤体系中的配置方式。理论分析、现场观测、物模数模所获结果表明,海岸生态系统确有显著的消浪功能:1)陆架泥区消浪,其机制以再悬浮和浮泥运动为主,底部摩擦为次;2)潮滩下部的粉砂细砂滩底部摩擦和推移质运动共同造成波能耗散,而上部的泥滩则以再悬浮和悬沙输运为主;3)在盐沼、红树林、海草床等由植被构成的生态系统,植物通过形态阻力、茎秆运动来阻滞水流、耗散波能,其效能高于沉积物床面对波能的耗散;4)生物礁主要有珊瑚礁和牡蛎礁,其消能作用主要通过床面摩擦和波浪破碎,效能较高,尤其是在风暴期间。生态系统如何成为海堤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侵蚀型海岸的生态位修复和绿色海堤整体设计,还需进一步研究相关的科学问题:与硬质工程结合的盐沼-牡蛎礁的适应性生物学;未来环境变化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绿色海堤生态系统空间配置及其与风暴事件的时间尺度匹配;基于均衡剖面理论的海堤形态优化。
    • 于上; 谢卫明; 何青; 王宪业; 赵中豪; 郭磊城; 徐凡
    • 摘要: 本文基于现场观测的絮团粒径、悬沙浓度及水动力数据,研究了黄河口南部潮滩泥沙絮凝特征。研究发现,黄河口潮滩絮团粒径在25.42~264.44μm之间,平均为95.20μm。水体紊动对黄河口潮滩絮凝的影响存在差异,紊动对絮凝促进作用的上限约为G=3.76 s。紊动强度低于G时,紊动促进泥沙絮凝,絮团粒径随紊动加强而增大;反之水体紊动对絮凝主要起抑制作用,絮团粒径随紊动强度增大而减小。悬沙浓度对黄河口潮滩泥沙絮凝起抑制作用,同等紊动条件下高悬沙浓度对应的絮团粒径更小。黄河口潮滩絮团有效密度与粒径呈现负相关关系,沉速主要受粒径影响。本研究补充了对弱潮河口潮滩泥沙絮凝特性的认识。
    • 摘要: 近日,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张荷悦博士以第一作者在领域权威期刊Water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Increased river flow enhances the resilience of spatially patterned mudflats to erosion”研究论文,拓展了对多重压力下河口海岸潮滩系统韧性响应规律的认识,对于河口海岸潮滩生态安全调控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张丽聪; 肖凯; 张鹏; 李海龙; 王俊坚; 李镇扬; 王芬芳; 徐华林; 郭跃华
    • 摘要: 淤泥质潮滩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过渡带,也是海陆污染物交换的高频地带。为了解淤泥质潮滩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重金属和溶解性有机质(DOM)在潮汐作用下的变化特征及环境效应,以漳江口自然保护区的淤泥质潮滩为研究场地,在一个潮汐周期内连续监测了浅层地下水动态、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理化参数、重金属质量浓度和DOM光谱特征参数的时间变化特征。结合广义达西定律和Fick第一定律定量估算了重金属和有机质的向海排泄通量,最后评估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中重金属污染的潜在风险。主要结论如下:(1)相比于地表水,地下水中DOM的芳香性和分子量更高,并且对pH和DO的变化更敏感。受上游淡水输入和地下水排泄的影响,潮沟地表水中重金属和DOM质量浓度均与潮汐水位相反,即在低潮期间质量浓度达到最大值,并随着潮位的增加而减少。(2)通过地表水-地下水对流作用携带的重金属和DOM通量是扩散通量的20—200倍。7种重金属在沉积物-水界面的对流通量大小顺序为:Ba(155.00μg·m^(−2)·d^(−1),单位下同)>Zn(36.60)>As(2.00)>Cu(0.33)>Cr(0.32)>Pb(0.21)>Hg(0.19),DOM的对流通量为2.57 mg·m^(−2)·d^(−1)。研究区所在潮滩水动力交换条件差,地表水-地下水交换未能很大程度上改变地下水的缺氧环境,导致污染物滞留在潮滩中。(3)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地表水中的Hg处于中度污染水平,而地下水中的As和Hg处于轻度污染水平,其余重金属均处于清洁水平。该研究结果可为漳江口自然保护区中光滩重金属的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张孝严
    • 摘要: 为研究潮滩表面沉积物抗剪强度对认识潮滩的地貌演变、沉积过程等的重要作用。以江苏斗龙港潮滩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利用沉积物组分间接获取临界起动切应力的反演方法。通过对潮滩表层沉积物进行现场采样和临界起动切应力原位观测,分析了沉积物组分含量与临界起动切应力的关系。结果表明:沉积物临界起动切应力与沉积物D50、黏土含量、粉砂含量和砂含量的相关性相对良好,临界起动切应力与砂含量相关性最高,与D50和黏土含量的相关性较低;临界起动切应力与沉积物D50和砂含量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与沉积物黏土含量和粉砂含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 汪垚; 谢婕
    • 摘要: 以江苏中部沿海的开敞型粉砂淤泥质潮滩为原型,建立平面二维潮流、波浪、泥沙输运及地貌演变概化数学模型,研究了潮流、波浪作用下潮滩地貌演变机制,重点分析粉砂淤泥质潮滩对于波浪作用的响应.研究表明,在潮汐作用为主时,潮滩保持淤长的趋势,剖面形态保持双凸形;随着波浪作用的增强,床面冲刷作用增强,淤长型潮滩转变为侵蚀性潮滩,双凸形剖面逐步转变为凹形剖面;波浪方向还影响着潮滩剖面的演变.
    • 张颖; 闫玉茹; 章家保; 李静; 裘露露
    • 摘要: 针对潮滩研究中最重要的冲淤观测工作,本文对20多种可行的技术在点、线、面状观测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重点阐释每种观测技术的基本原理、适用性及技术间的异同点、发展路径,对其中新型的手段进一步分析了其质量指标、核心技术要点及在潮滩的实践应用情况.以此实现了对潮滩冲淤观测技术发展现状的整体认识.
    • 徐皓; 冯佰香; 李加林; 何改丽
    • 摘要: 潮滩是陆海交互影响的重要区域,在陆海物质交换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象山港位于浙江宁波,是典型的半封闭式港湾,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本文取其重要支港西沪港为研究区,自其潮上带至潮间带采集表层沉积样品,进行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稳定碳同位素δ13C等测试.分析象山港潮滩有机质分布的空间特征,并估算陆源有机质的贡献率的空间差异,探讨了影响象山港潮滩有机质的物源因素.结果显示:(1)潮滩表层沉积物TOC均值为0.86%,δ13C均值为-23.58‰.在平均海面附近的样品TOC和δ13C均出现异常值,其中TOC约2.3%,而δ13C约-26.44‰,指示有大量陆源有机质在平均海面附近累积.(2)δ13C总体上随高程下降而下降,潮上带平均值为-22.40‰,潮间带平均值为-23.33‰.(3)有机质累积受植被、养殖、污水排放等影响.潮上带和高潮滩表层沉积物受潮滩植被影响显著;平均海面附近样品的δ13C与生活污水和沿岸围塘养殖的δ13C接近,说明象山港潮动力较弱,沿岸人类活动产生的有机质容易在平均海面附近大量累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