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河口海岸

河口海岸

河口海岸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69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海洋学、科学、科学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235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岸工程、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土工合成材料防渗排水学术研讨会、第二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水动力学术会议暨两岸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首届河海沿岸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河道清淤工程技术交流研讨会等;河口海岸的相关文献由287位作者贡献,包括周云轩、王杰、顾靖华等。

河口海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 占比:9.83%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94%

专利文献>

论文:1235 占比:89.23%

总计:1384篇

河口海岸—发文趋势图

河口海岸

-研究学者

  • 周云轩
  • 王杰
  • 顾靖华
  • 何用
  • 夏云峰
  • 戴志军
  • 梅深
  • 殷缶
  • 沈芳
  • 何贞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叶天韵; 黄静; 蒋雪中; 赵荦; 翟杨
    • 摘要: 近年来,针对文物在海水中的细菌性腐蚀研究主要集中于海域沉积,但关于咸淡水混合水域的腐蚀性细菌研究鲜有报道。河口及近海岸水域是水下文物较为丰富的区域,咸淡水交互作用影响水下文物的埋藏环境和文物遗存。本研究采集长江口北港拦门沙Ⅱ号沉船附近海底不同层次的海泥,通过非定向富集培养基培养,分离纯化得到18株菌,经16S rDNA鉴定出4种具有腐蚀性的细菌:哈夫尼希瓦氏菌(Shewanella hafniensis)、越南芽孢杆菌(Bacillus wiedmannii)、金橙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aquaticum)和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indicum)。将分离得到的细菌作用于瓷质、陶质和木质等常见文物材料,置于30°C摇床220 r/min转速下培养7 d,喷金干燥,扫描电镜下观察,均可见在材料表面上产生生物膜。生物膜与微生物腐蚀的发生密切相关,除了已报道具有腐蚀性的菌株外,还发现了2株先前并未报道但也在材料表面产生生物膜的菌类:萘醌对希瓦氏菌(Shewanella xiamenensis)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实验结果为揭示海岸带咸淡水混合水域的文物埋藏环境及更好地保护文物提供了科学参考。相比于以往文献,本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拓展:1)研究了腐蚀性细菌对瓷质、陶质和木质文物材料的腐蚀现象,观察到与微生物腐蚀密切相关的生物膜形成,从而实验证明哈夫尼希瓦氏菌、越南芽孢杆菌、金橙微小杆菌和微小杆菌对于瓷质、陶质和木质材料的腐蚀作用。2)首次发现了两株之前未被报道的潜在腐蚀性的细菌:萘醌对希瓦氏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它们也能在文物材料表面生成生物膜,初步证明这两株菌也具有腐蚀效果。3)探究了长江口咸淡水混合水域的海泥中的优势菌株为芽孢杆菌,并细分出4株腐蚀性细菌和2株未被报道为腐蚀性细菌但具有腐蚀潜力的细菌,区别于以往微生物腐蚀研究都集中于硫酸盐还原菌这一类菌。本研究发现了更多的腐蚀性细菌,揭示了海岸带咸淡水混合水域微生物的丰富性。本研究着眼于长江口咸淡水混合水域的海泥所富含的腐蚀性细菌与瓷质、陶质和木质文物材料腐蚀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该水域的腐蚀性细菌奠定基础,有助于应用于后期文物保护等相关方面。
    • 王颖; 刘德政; 张永战
    • 摘要: “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中国古代与东亚各国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海上通道,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发展并成就了明朝大航海的辉煌,研究其始发港的变迁与原因对“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体系”的完善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鲜有研究。基于古代典籍、地方志和历史地图的记载,结合前人对历史时期中国环境变化的认识,对隋唐至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始发港的变迁与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隋唐—明清时期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先后兴起了3个“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始发港,扬州港盛于隋唐,上海港盛于唐宋,明州港(今宁波港)盛于宋元;(2)气候变冷引起的北方少数民族南犯,中原地区经济和政治中心南迁,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由登州(今蓬莱)迁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3)随泥沙堆积,雁形式沙洲发育,河口分汊东伸南移,长江河口海岸由喇叭形的河口湾演化为三角洲,这是引起始发港由扬州港向东迁往上海港、乃至明州港的根本原因;(4)长江河口沙洲的发育,引起了长江扬州港段和上海港段水系的变化,使得2个港作为始发港时,港口的具体位置不断地随河势变化而调整;(5)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亦对始发港的兴衰与变迁起到一定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 摘要: 近日,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张荷悦博士以第一作者在领域权威期刊Water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Increased river flow enhances the resilience of spatially patterned mudflats to erosion”研究论文,拓展了对多重压力下河口海岸潮滩系统韧性响应规律的认识,对于河口海岸潮滩生态安全调控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 以地球科学学科交叉为特色的“地球系统科学大会”学术盛会始于2010年,由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倡议发起,旨在促进横跨圈层、穿越时空的研讨,推动地球科学研究的海陆结合、古今结合、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结合、科学与技术结合、科学与文化结合。“第六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于2021年7月7日至10日在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上海富悦大酒店隆重召开。
    • 刘毅; 吴国胜(摄影)
    • 摘要: 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滩涂上,生活着一类外形怪异的海洋生物--鲎。鲎演化于河口浅海,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近5亿年,熬过了地质史上的5次生物大灭绝,依然在沿海的河口滩涂繁衍。这些古老顽强生命的血,还间接庇护着人类的健康。而如今,它们自己的种群却面临着危机。
    • 摘要: 我国河口海岸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高浊度水体、宽浅陆架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淤泥质海岸漫长,独具特色;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河口属世界级的典型河口,而且流域人口密度世界第一,近30年人类活动对河口海岸的影响巨大。因此,我国河口海岸研究科学意义重大,产生原创性的世界级成果,并且丰富国际上河口海岸研究的理论体系,将会为我国沿海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韩玉芳; 窦希萍
    • 摘要: 台风作用下水体的挟沙能力研究对深入认识台风暴潮作用下泥沙运动规律、滩槽演变特征以及提升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技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台风波能对泥沙的悬浮作用入手,建立了台风浪作用下的挟沙能力公式;依据能量叠加原理,完善了传统的河口海岸挟沙能力公式(窦国仁挟沙能力公式),使公式能够同时概括潮流、波浪和台风浪作用下的泥沙运动特征,并应用近年来长江口北槽实测的台风期近底水沙资料对公式进行了率定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台风期北槽近底含沙量变化特征。
    • 李梦雨(撰写/摄影)
    • 摘要: 2021年10月18—21日,第七届河口海岸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stuaries and Coasts)在上海召开,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60名线下代表和约300名线上代表围绕主题“人类驱动的河口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 Carol Robinson
    • 摘要: 作为海洋生物圈整合研究(Integrated Marine Biosphere Research,IMBeR)国际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的主席,我愿借此机会欢迎大家来到"感知中国—共话海上丝路"在华留学生科学论坛——这一由IMBeR支持的论坛活动.IMBeR很高兴能够参与此次由华东师范大学的国际教育中心、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院和崇明生态研究院等单位主办的论坛活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