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424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9篇、会议论文103篇、专利文献124621篇;相关期刊159种,包括大气科学、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浙江气象等; 相关会议53种,包括广西省气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降水强度的相关文献由1153位作者贡献,包括任国玉、傅云飞、黄秋霞等。

降水强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9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103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24621 占比:99.67%

总计:125033篇

降水强度—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应雨辰; 蔺少龙
    • 摘要: 将中国的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以及青藏高原中东部划分为西南地区,利用中国584个气象台站1961—2011年间的逐日降水资料中的秋季降水资料和双流国际机场1986—2011年气候降水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近50年来西南地区和双流国际机场秋季的降水强度和区域特征,并对西南地区和双流国际机场的秋季降水强度进行了一元线性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
    • 王润佳; 徐凯
    • 摘要: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南宁机场自动观测资料、雷达资料等对2020-06-10广西南宁机场发生的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受副高北侧边缘扰动和低层较强偏南气流的共同影响。通过对物理量场分析并结合观测实况分析,中、低层湿度大,水汽条件充足,不稳定能量增加;中高层辐散增强,低层辐合增强,使上升运动得到加强,为本次降水带来充足的动力条件;强降水出现时,南宁机场气象要素发生剧烈的突变,对降水强度的判断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
    • 安彬; 肖薇薇; 朱妮
    • 摘要: 为了探究黄土高原气候暖干化背景下的昼夜降水变化规律,利用黄土高原55个气象观测站1960—2017年逐日降水数据,使用线性拟合和空间分析法研究了年际及雨季(5—10月)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及夜雨率等降水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历年和雨季的昼夜降水量、降水日数均呈下降趋势,降水强度则呈上升趋势。历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下降幅度高于雨季,降水强度上升幅度低于雨季。(2)黄土高原地区雨季昼夜降水指标的空间格局差异明显。雨季降水量和降水强度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昼降水日数呈西南和东北偏多、西北偏少,夜降水日数呈西南偏多、西北偏少的空间特征。(3)黄土高原历年及雨季的平均夜降水率分别为50.44%,50.34%。晋豫交界及六盘山以西区域夜雨率高于50%;陕西西部及中北部、内蒙包头至呼和浩特、祁连山以东等区域夜雨率呈上升趋势,山西中部及东北部、宁夏银川至内蒙鄂托克旗等区域下降趋势明显。综上,黄土高原地区未有明显的夜雨现象。
    • 朱玉军; 胡垚; 刘雪梅
    • 摘要: 针对短时强降水发生的4个要素进行研究,通过3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对比分析,讨论青海东部地区产生致灾短时强降水天气的降水效率、云底上升气流速度、水汽特征和持续时间。(1)3次短强天气发生时降水中心附近有较大的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强烈,水汽净平流量和水汽垂直梯度均较大。(2)3次过程上升运动强烈,其最大垂直上升速度为-2.0hPa·s-1。(3)3次过程暖云层厚度差异明显,“6·21”、“6·25”两次过程厚度为4km,“8·19”过程暖云层厚度为1.5km,对流有效位能(CAPE)3次过程也存在差异,“6·21”过程化隆地区为49J·kg^(-1),“6·25”过程祁连地区为598J·kg^(-1),门源为256J·kg^(-1),“8·19”过程大通为585J·kg^(-1),暖云层的厚度和CAPE值的大小是造成小时雨强强弱的主要原因之一。(4)3次过程都属于低质心强回波暖云造成的短时强降水,其降水中心质心高度为2km。(5)3次过程强回波中心组合反射率因子>45dBZ的强回波稳定维持时间大于35分钟。(6)地形抬升作用是3次短强天气发生的主要触发机制之一。
    • 薛媛; 薛晓萍
    • 摘要: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增强已成为全球性趋势。近年来全球多个区域存在旱涝并存、旱涝频发的趋势。研究表明,长期旱涝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温升高致使水循环在时间尺度上产生更强的非均匀性以及人为排放气溶胶粒子增多,短期旱涝急转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形势、暖湿气流输送异常的耦合作用。现阶段对于极端降水和干旱事件同步频发的观测、诊断和模拟较少,不同气候地理条件下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引起区域降水强度变化的关键性因子等方面亟需深入研究。
    • 申露婷; 张方敏; 黄进; 李云鹏; 凌洋
    • 摘要: 基于1981—2018年内蒙古地区10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运用趋势分析方法,分析近38 a内蒙古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等级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现弱减少趋势,不同等级降水强度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是湿润区的各等级降水年际波动最大,干旱区的中雨强度年际波动明显大于其他气候区。各等级降水对总降水的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小雨、中雨和大雨,但地区分布不均。各气候区小雨日数贡献率均在80%~90%,并且小雨量占比从内蒙古东北部湿润区到西北部的干旱区逐渐上升。内蒙古各等级降水均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地区,降水强度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2010年以来,内蒙古东北部和中部偏西地区的小雨等级的降水量和小雨日数减少,小雨等级的降水强度增加;在内蒙古西北部各等级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均增加,大雨等级的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增加趋势尤为显著。
    • 刘玉淋; 胡涛; 杨旭
    • 摘要: 为了研究若尔盖地区降水与冰雹过程雨滴谱分布的特征,需要研究该地区降水过程雨滴谱特征。利用2018年5月7日20:00—8日20:00时降水过程数据、分布公式和雨滴谱反演计算公式分析若尔盖冰雹过程雨滴谱特征。
    • 张涛; 李亮亮; 李建
    • 摘要: 为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小尺度地形对降水特性的影响,利用位于云贵高原地区相近的两个国家基准站太华山和昆明站2006-2018年雨季(5-10月)小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两站降水精细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两站的海拔高度差约500 m、站距约5 km,暖季降水量差异不大,但降水的精细特征却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1)两站的降水量和平均降水强度年际差异不明显,但太华山站多数年份的降水频次远多于昆明站;(2)降水日变化上,太华山站在11-20时的累积降水量要高于昆明站;两站降水频次均具有双峰型特征,但在03-09时和11-17时太华山站的降水频次要明显高于昆明站,00-13时和21-23时昆明站的平均降水强度高于太华山站。(3)两站的降水事件特征不同,太华山站的降水事件次数和累积降水量都明显多于昆明站,主要由持续时间在6 h以上的降水事件贡献。(4)两站降水事件主要为共有降水事件,降水特性差异也主要由共有降水事件造成。太华山站先开始(结束)降水的共有降水事件次数比昆明站多(少),持续时间(降水频次)比昆明站长(多),短、长时降水事件的降水量(降水频次)比昆明站大(多),平均降水持续时间比昆明站多0.36 h。(5)两站单独降水事件占总降水事件的39.9%,太华山站的单独降水事件数是昆明站的1.83倍,而且平均持续时间长于昆明站。
    • 李荣; 雒仪
    • 摘要: 为研究近10 a来平凉市泾、渭河流域降水量时空分布与短历时雨强特征,结合水文学资料整编方法,统计分析2008—2019年45个气象站的逐时降水量资料,研究流域降水结构变化趋势及不同降水量等级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年平均降水量在空间上以关山山脉为中心,周边地区随距离增大逐步减少,泾河流域多于渭河流域,东部地区多于西部地区。②流域年内各季降水量分布极为不均,强降雨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汭河、黑河、达溪河上游区域。③流域降雨发生率随降水量强度增加呈指数下降。④暴雨强度公式与各级重现期1 h最大雨强平均误差介于0.030~0.187 mm/min,其中重现期小于10 a时误差小于0.050 mm/min,拟合精度较高。
    • 郭玉琳; 赵勇; 周雅蔓; 黄秋霞; 余贞谊; 顾张杰
    • 摘要: 天山山区是新疆干旱区降水最为充沛的区域,已有针对该区域降水的研究大多使用日降水及以上尺度资料,降水日变化特征分析相对较少。基于天山山区11个国家气象站2012—2018年夏季(6—8月)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降水特征量(包括降水量、降水频次和降水强度)的日变化特征,揭示降水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总降水量和总降水频次的峰值出现在20:00—22:00,谷值出现在12:00—13:00。夜间降水多于白天,主要由长时降水贡献。总降水强度呈现出白天整体增强、夜间偏弱的特征。降水与海拔高度密切联系,小雨等级降水在高海拔山区频发,在海拔2000 m左右存在一个最大降水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