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悬浮泥沙

悬浮泥沙

悬浮泥沙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303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水利工程、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3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42313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泊科学、海洋科学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装备分会、上海市海洋湖沼学会2014学术年会、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纪念建所50周年暨第五届学术交流会、第九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等;悬浮泥沙的相关文献由81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国祥、韩震、胡日军等。

悬浮泥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3 占比:0.52%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42313 占比:99.39%

总计:42573篇

悬浮泥沙—发文趋势图

悬浮泥沙

-研究学者

  • 王国祥
  • 韩震
  • 胡日军
  • 朱龙海
  • 郭碧云
  • 陈晓玲
  • 刘大召
  • 恽才兴
  • 曹昀
  • 李阳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旭; 杜崇; 刘福全; 李瑞
    • 摘要: 针对目前悬浮泥沙的遥感反演多以低分辨率卫星为主的现状,采用经过重采样后分辨率可达到10 m的Sentinel-2卫星,对松花江哈尔滨段大顶子山水利枢纽上游丰水期和枯水期悬浮泥沙含量进行反演对比研究。选取了B2、B3、B4、B8作为反演模型构建敏感波段,并对这些波段进行比值处理,构建反演模型。结果表明,模型精度较高,在枯水期,平均相对误差为17.42%,均方根误差为0.034 g·L^(-1);在丰水期,平均相对误差为16.02%,均方根误差为0.016 g·L^(-1)。依据构建的反演模型,绘制了水体悬浮泥沙分布图,分析了悬浮泥沙的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研究发现,研究区域的悬浮泥沙浓度分布总体是由河中心向岸边逐渐升高的趋势,且丰水期的悬浮泥沙含量比枯水期的悬浮泥沙含量高。
    • 林纪江; 胡日军; 王平; 宋卓利; 张文静; 牛建伟; 伊善堂; 丁小雨
    • 摘要: 根据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利用悬浮泥沙沉降公式、泥沙起动流速公式、再悬浮通量与沉降通量公式以及通量机制分解方法,分析了庙岛海峡周边海域的悬浮泥沙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计算了再悬浮通量、沉降通量、单宽悬浮泥沙输运量,探讨了表层沉积物再悬浮和悬浮泥沙运移特征及动力机制。结果表明,悬浮泥沙浓度周期变化与潮流流速周期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底层悬沙浓度变化对高流速的响应比较明显,表层悬沙浓度变化对低流速响应比较明显;悬浮泥沙单颗粒沉降现象不明显,除庙岛海峡外其他海域较适合悬浮泥沙絮凝沉降,并以中、底层絮凝沉降为主,且表现出自表层至底层絮凝沉降作用逐渐加强趋势;表层沉积物再悬浮对近岸浅水区、庙岛群岛周边海域水体悬浮泥沙浓度的影响显著于其他海域;悬浮泥沙输运整体以平流输运为主,垂向净环流为辅,庙岛海峡南侧向黄海输沙、北侧向渤海输沙,二者同时进行,悬浮泥沙净输运主要由水道向两侧浅滩。
    • 卢鹏飞; 岳英洁; 朱龙海; 胡日军; 尹砚军; 冷星
    • 摘要: 基于2020年10月日照近岸海域大潮期水文泥沙观测资料,研究了海流和悬浮泥沙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单宽通量机制分解等方法,探讨了悬浮泥沙输运机制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日照近岸海域悬浮泥沙浓度平面上呈由岸向海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垂向上呈由表层至底层逐渐升高的趋势。悬浮泥沙浓度变化与潮周期流速变化趋势总体一致,但具有滞后效应。研究区单宽净输沙率为4.72~24.68 g/(s·m),近岸单宽净输沙率明显大于远岸输沙率。悬浮泥沙输运以平流输运为主,其次为潮泵效应或垂向净环流输运。研究区水体垂向混合均匀,对悬浮泥沙垂向分布影响微弱。潮流引起研究区悬浮泥沙浓度的潮周期变化,南黄海西部近海悬浮泥沙净输运方向和潮余流方向大体相同,在远岸开阔海域总体呈向南的净输运趋势。研究成果有利于完善南黄海西部近海泥沙输运规律理论成果,对日照近岸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褚言皓; 吴文娟; 李鹏; 陈沈良
    • 摘要: 受径流输沙、风浪、潮汐等影响,河口近岸海域悬浮泥沙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化。本文基于小时分辨率的GOCI遥感影像,利用最优遥感反演算法,结合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深入研究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悬沙时空动态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径流输沙对悬沙浓度的影响以河口近岸区为主,高径流输沙对悬沙浓度分布影响可达距岸约20 km,并向孤东近岸方向扩散。大风可引起清水沟老河口区泥沙强烈再悬浮,形成高浓度悬沙区。涨落潮对小时尺度的悬沙浓度影响显著,并影响悬沙的南北扩散。大潮悬沙浓度变化和扩散范围均大于小潮,潮流流速不同是造成该差异的主要原因。水深与悬沙浓度之间存在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根据不同驱动因素的差异,悬沙浓度随着水深的增加呈现出指数型、幂函数型、线性3种关系。
    • 郑永超; 陆建忠; 陈莉琼; 陈晓玲
    • 摘要: 鄱阳湖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采砂活动对湖泊水质影响明显,但对采砂活动进行全面的现场监管较为困难.不过,采砂船工作时会明显改变附近水体悬浮泥沙的浓度,这一易于被遥感技术检测到的信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本研究使用2013—2020年共133景GF-1 WFV影像对鄱阳湖采砂活动进行监测,并总结鄱阳湖采砂活动变化的时、空间规律.结果表明,1)2013年以来,鄱阳湖的年平均采砂船检测数呈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2016年是采砂活动的顶峰,年平均检测数为9.85艘,2019年后采砂船的年平均检测数锐减至3艘左右,其中监管政策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2)鄱阳湖采砂活动向南湖扩展的趋势在2016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并在2018年后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3)在2019年全面禁止采砂后,仍然在松门山岛、星子县及笔架山附近监测到了零星的采砂船作业点.本研究不仅可以评估近年来鄱阳湖采砂活动监管的成效,也能给相似水域采砂活动的监管及其效果评估提供参考.
    • 曾濠; 陈维; 王彬谕; 倪云林
    • 摘要: 为了解舟山绿华岛电缆敷设过程所造成的悬浮泥沙对周围海域的影响,通过MIKE 21模型对绿华岛及其周围水域建立二维水动力及泥沙输运模型,再结合水动力情况模拟泥沙输运情况.模拟结果表明:泥沙随着潮流向周围扩散,且浓度不断降低.在涨急~涨憩阶段,悬沙主要影响东绿华岛北侧和花鸟岛南侧海域;在涨憩~落憩阶段,主要影响西绿华岛东侧和南侧海域;在落憩~涨急阶段,悬沙影响范围最大,为59.322 km2,主要影响西绿华岛和花鸟岛西北侧海域.海底电缆敷设3 h后,海域悬沙浓度均低于150 mg/L,对周边海区悬沙浓度影响甚微,在涨急时刻悬沙对周围环境影响面积最小.
    • 贾淇文; 章桂芳; 唐世林; 张浩然
    • 摘要: 珠江河口是珠三角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区域,悬浮泥沙浓度的运移规律和影响因素是河口研究的核心问题,遥感反演可以实现大面积水域的动态、连续、同步观测,快速获取悬浮泥沙的时空分布特征.本研究采用2013~2018年Landsat 8 OLI数据,对实测水质参数及光谱进行相关性分析,选取最佳波段组合后用拟合方程建立悬浮泥沙浓度的遥感模型,对珠江河口伶仃洋水域悬浮泥沙进行定量反演并计算4季悬浮泥沙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伶仃洋水域的悬浮泥沙浓度有着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时间上体现为夏季悬浮泥沙浓度较高,冬季悬浮泥沙浓度较低;空间上体现为悬浮泥沙的走向呈东北-西南的条带状,由西南沿岸向外海逐渐降低,形成"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悬浮泥沙浓度的时空分布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珠江冲淡水的扩展以西向为主是悬浮泥沙浓度高值区多出现于西南部的重要原因;水下地形和风向转变对珠江河口悬浮泥沙的时空分布具有显著影响;排水、排沙和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直接影响了悬浮泥沙的季节性变化;人类活动对珠江河口的悬浮泥沙变化也具有较大影响.
    • 宋子豪
    • 摘要: 本文以鄱阳湖为研究区,对水体进行光学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别水体构建悬浮泥沙浓度反演模型,以提高其反演精度.结果表明,分类后悬浮泥沙浓度反演模型精度均有所提高.
    • 张祥娟
    • 摘要: 结合厦门某海域清淤工程实例,建立平面二维潮流场、悬浮泥沙输移扩散数学模型,分析疏浚工程中不同类型挖泥船施工产生悬浮泥沙对海洋水环境的影响,为海洋疏浚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施工方案的选择等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 杜洋; 李文拓; 沈维娜; 李怀远
    • 摘要: 悬沙数值模拟中,受实测条件限制,难以对大范围悬沙场进行实地测量以获取丰富的验证资料,限制了数值精度的提升。文章以海口湾水域为例,利用遥感影像覆盖范围广的特点,通过多光谱遥感影像的悬沙反演获得表层含沙量分布,并利用含沙量实测数据拟合出表层含沙量与垂线平均含沙量的关系,从而得到垂线平均含沙量反演场,作为数值模拟的验证及拟合资料,用于提高悬沙数值模拟精度。分别以实测数据和遥感反演数据作为验证资料对模拟结果精度进行比对,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