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吸附行为

吸附行为

吸附行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4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7篇、会议论文203篇、专利文献96358篇;相关期刊193种,包括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功能材料、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等; 相关会议138种,包括第四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青年学术研讨会 、第十三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研讨会、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等;吸附行为的相关文献由176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东、张启伟、曾继述等。

吸附行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7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203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96358 占比:99.45%

总计:96888篇

吸附行为—发文趋势图

吸附行为

-研究学者

  • 张东
  • 张启伟
  • 曾继述
  • 王桂仙
  • 苏锡光
  • 冉千平
  • 冷阳春
  • 刘宁
  • 刘瑞泉
  • 庹先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蔡思颖; 张伟军; 陈康; 辛善志
    • 摘要: 以中药废渣为原料,四环素为目标污染物,采用限氧热解法在热解温度分别为300°C、500°C和700°C的条件下制备了不同中药渣生物炭(Biochar,BC),并采用比表面积分析仪(BE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X射线衍射仪(XRD)等手段对不同中药渣生物炭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中药渣生物炭对水中四环素(Tetracycline,TC)的吸附试验,研究了不同中药渣生物炭对水中四环素的吸附特性,考察了溶液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对溶液中四环素去除效果的影响,并结合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探究了中药渣生物炭对水中四环素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中药渣生物炭中有机物分解,含氧官能团种类及其相对含量发生变化,其中含氧官能团C—C的相对含量升高、C—H的相对含量降低,中药渣生物炭的芳香化程度增加,且700°C制备的中药渣生物炭对水中四环素的吸附性能更优;中药渣生物炭对水中四环素的吸附量依次为BC700(93.46mg/g)>BC500(76.32mg/g)>BC300(32.92mg/g),且中药渣生物炭对水中四环素的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主要为单分子层吸附过程;中药渣生物炭对水中四环素的吸附机制主要涉及孔隙填充作用、氢键作用、静电作用和π-π作用。
    • 韦琴; 周帆
    • 摘要: 以板栗壳为原料制备板栗壳活性炭,以振荡时间、pH和温度3个单因素考察了板栗壳活性炭对中性红和活性蓝19的吸附效果,分析了等温吸附过程并从吸附动力学角度探讨了两种染料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板栗壳活性炭对中性红染料的最佳吸附条件是pH 4、温度为35°C、振荡时间为120 min;对活性蓝19最佳吸附条件是pH 2、温度为40°C、振荡时间为150 min。板栗壳活性炭对两种染料的吸附过程与Freundlich模型拟合度更高,该过程主要是多分子层吸附。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比准一级动力学方程更适合描述板栗壳活性炭对两种染料的吸附特性。板栗壳活性炭对两种染料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
    • 张保平; 肖煜坤; 张恒; 王尹
    • 摘要: 采用稻草制备的季铵木质素对Cr(Ⅵ)进行吸附,通过对吸附前后季铵木质素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吸附过程的机理,考察了Cr(Ⅵ)起始浓度、温度、时间和起始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r(Ⅵ)主要以HCrO_(4)^(-)形态被季铵和胺基吸附,部分被吸附后的HCrO_(4)^(-)被苯环上的烷基及酚羟基还原成Cr(Ⅲ)并被羧基吸附,少量Cr(Ⅵ)直接被电子官能团还原成Cr(Ⅲ)。当Cr(Ⅵ)起始浓度为50 mg/L、起始pH为1.08、120 min和25°C时,Cr(Ⅵ)去除率达到99.76%,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模型,表明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均质化学吸附。通过对季铵木质素吸附Cr(Ⅵ)的机理和行为研究,可以为稻草的资源化利用和铬的去除提供理论依据。
    • 赵朝阳; 王国亮; 翟鹏飞; 戚春保; 陈旭丹
    • 摘要: 空气中活性气体在钚材料表面的吸附行为是引起钚材料表面腐蚀的重要原因。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对空气中N_(2)和O_(2)在δ-Pu(100)表面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对所有稳定吸附构型进行Bader电荷分析以及吸附能与结合能分析的结果表明:N_(2)的最稳定吸附构型为H-S-N6,O_(2)的最稳定吸附构型为H-P-O4。对这2种吸附构型进行差分电荷密度分析、态密度(DOS)分析和晶体哈密顿轨道布居数(COHP)计算的结果表明:N_(2)和O_(2)在δ-Pu(100)表面的吸附均为强化学吸附,且O_(2)的吸附远远强于N_(2)。成键本质均为N原子或O原子的2s和2p轨道与表面Pu原子的6p、6d和5f轨道发生重叠杂化作用。研究结果对于N_(2)和O_(2)在δ-Pu(100)表面共吸附行为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对揭示钚材料在空气中的表面腐蚀机制有重要意义。
    • 郁何敏; 李焱; 石振清; 王玉军
    • 摘要: 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与其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密切相关,本研究选取我国9个不同类型的非石灰性土壤,探究了Cd^(2+)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通过电位滴定获得土壤表面酸碱性质(pK_(a1)和pK_(a2)),基于1-site/2-pK_(a)模型,使用ECOSAT和FIT拟合得到土壤与Cd^(2+)的络合常数(lg K(SOCd^(+))),结果显示该模型能很好地描述Cd^(2+)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为了进一步探究土壤性质对Cd吸附固定的影响,通过逐步回归分析了pK_(a1)、pK_(a2)、lg K(SOCd^(+))与土壤性质间的关系,发现土壤pH和CEC是pK_(a1)的主控因子,土壤pH同时也是pK_(a2)、lg K(SOCd^(+))的主控因子。为了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结合历史文献,基于土壤pH和CEC预测了历史文献中土壤表面酸碱性质和lg K(SOCd^(+)),利用得到的参数预测了Cd的吸附过程,发现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该模型能解释86%的变异。此外,利用回归模型得到的结合常数预测了历史文献中土壤溶液中的Cd含量,发现模型预测的Cd含量与蚯蚓体内Cd含量同样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能解释83%的变异。本研究基于Cd^(2+)在不同性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使用广义复合法建立的表面络合模型可以描述Cd^(2+)在非石灰性土壤中的吸附与分配过程。
    • 王璐; 李俊霞
    • 摘要: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其摄入量过多或不足均对会甲状腺产生不利的影响。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因碘的长期不当摄入而产生健康威胁。碘在地下水系统中主要以碘离子(I~-)和碘酸根离子(IO~-_(3))两种无机碘的形态存在,但在土壤沉积物等固相介质中无机碘主要以碘酸根为主。与I~-相比,天然固相载体对IO~-_(3)的吸附能力较强,但目前对IO~-_(3)在多种天然矿物表面的吸附行为仍未可知。选取磁铁矿和弱结晶的铝硅酸钠作为吸附载体,借用扩展三层模型(Extended Three-layer Model,ETLM),研究了在不同电解质浓度(Na-Cl溶液)、pH值及固液比条件下IO~-_(3)的吸附行为及微观吸附机理。结果表明:(1)IO~-_(3)在两种矿物表面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说明吸附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2)ETLM可较好地拟合试验数据,IO~-_(3)在两种矿物表面的吸附均表现出内层与外层吸附共存;(3)随着pH值的降低,IO~-_(3)在矿物表面的内外层吸附量均升高;(4)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升高,IO~-_(3)在矿物表面的吸附率逐渐降低,ETLM拟合结果显示在矿物β面存在IO~-_(3)与Cl~-的竞争吸附;(5)随着固液比的升高,IO~-_(3)在两种矿物表面的吸附率升高,其主要受外层吸附的影响与控制。本研究得到的相关结论可为甲状腺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 皮永蕊; 唐永政; 段晨阳; 孙淑娟
    • 摘要: 传统的海洋环境化学综合实验以验证实验为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科研实验成果,设计了一个烃降解菌改性活性炭吸附刚果红的综合实验。综合实验包括菌的筛选与表征、烃降解菌改性活性炭的合成、表征以及吸附刚果红的行为研究。该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和实施不仅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拓宽学生专业视野的同时,培养了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 陈孔磊; 梁维云; 秦刘洋; 施航向; 张芹; 赵延平
    • 摘要: 采用批式吸附试验法,研究了不同吸附时间、固液比、pH和Sr^(2+)初始浓度条件下高庙子钙基膨润土和钠基膨润土对Sr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钙基膨润土和钠基膨润土对Sr^(2+)的吸附属于较为迅速的化学吸附,两者均能够在1~2 h内达到吸附平衡,能很好地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其中钙基膨润土对Sr^(2+)的吸附效果相对更好;随着固液比增大,钙基膨润土和钠基膨润土对Sr^(2+)的吸附率分别增加了51.78%和12.43%,分配系数先降低后趋于稳定;2种膨润土对Sr^(2+)的吸附性能都会随着pH增大而大幅度提升,钙基膨润土在碱性环境下吸附性能提升较快,钠基膨润土在酸性环境下吸附性能提升较快;随着Sr^(2+)初始浓度的增加,钙基膨润土对Sr^(2+)的吸附率降低,钠基膨润土对Sr^(2+)的吸附率先增加后降低。
    • 张国英; 管永翔; 于乐
    • 摘要: 为了降低有害金属铬离子(Cr^(2+))对水体的污染,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黑磷烯对铬离子的吸附行为。以纯净、硼(B)掺杂、硅(Si)掺杂、硫(S)掺杂的4种黑磷烯体系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掺杂对黑磷烯吸附Cr^(2+)行为的影响,目的是想通过掺杂来提高黑磷烯对Cr^(2+)的吸附能力,得到理想的吸附材料。对纯净、B掺杂、Si掺杂、S掺杂的4种黑磷烯及其吸附Cr^(2+)体系进行了结构优化,优化后的结果表明:Cr^(2+)在纯净和掺杂黑磷烯上的稳定吸附位置均是褶皱六边形顶部的空心位置。吸附能、态密度、电荷转移、键级的计算结果表明:纯净的黑磷烯对Cr^(2+)有吸附作用,掺杂S可以有效提高黑磷烯对Cr^(2+)的吸附能力,增强黑磷烯与Cr^(2+)之间的共价键和离子键作用。综上,S掺杂的黑磷烯可以用作Cr^(2+)的吸附材料。
    • 张晨曦; 孙景春; 林承刚
    • 摘要: 微塑料在海洋中的污染情况已经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但其与重金属相互作用产生的潜在生态风险依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综述了海洋中微塑料的来源及海水、沉积物和生物体内微塑料的污染现状,总结了部分海域微塑料上的重金属富集特征,并介绍了部分微塑料对重金属的吸附模型,最后总结分析了微塑料单独及与重金属协同作用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微塑料与重金属相互作用的结果依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是协同、拮抗还是其他交互作用仍需更多的实验研究。本文旨在为评估微塑料与重金属相互作用造成的生态风险提供支撑,并为今后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