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有效磷

有效磷

有效磷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869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化学工业、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2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83500篇;相关期刊360种,包括土壤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土壤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湖南省土壤肥料学会2013年年会暨“土壤科学与湖南实践”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等;有效磷的相关文献由2625位作者贡献,包括石元亮、孙洪仁、张水清等。

有效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2 占比:0.92%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3500 占比:99.07%

总计:84284篇

有效磷—发文趋势图

有效磷

-研究学者

  • 石元亮
  • 孙洪仁
  • 张水清
  • 谢承卫
  • 郭斗斗
  • 黄绍敏
  • 刘国华
  • 宋晓
  • 岳克
  • 张淑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河清; 王露; 杨一
    • 摘要: 为确定肥料级聚磷酸铵中有效磷含量的测定方法,对不同的有效磷提取与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肥料级聚磷酸铵,EDTA溶液碱性条件下煮沸15 min的有效磷提取方法相较于传统方法具有更优的平行性,同时能够有效地节约实验时间。另一方面,相较于传统肥料中有效磷含量测定方法,肥料级聚磷酸铵需要延长其提取液在酸性条件下煮沸水解的时间。在确定肥料级聚磷酸铵有效磷含量的测定方法后,通过实验室间比对测得该方法的重复性标准差为0.0859,再现性标准差为0.2321,验证了该方法适用性广、精密度高,是一种较好的通用测定方法,可作为化工行业标准推广使用。
    • 吕志伟; 孙洪仁; 张吉萍; 吕玉才; 程文忠; 董伟良
    • 摘要: 为了给棉花的磷肥施用提供合理指导,采用“零散实验数据整合法”收集、归纳了近30年来全国各地的棉花测土施磷试验数据,据此建立棉花缺磷处理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回归方程,根据土壤养分丰缺分级改良方案,并采用“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确定适宜施肥量新应用公式,系统研究并确定了中国棉花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和适宜施磷量。结果表明,中国西部棉花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可划分为6级,第1~6级依次为≥62、27~62、11~27、4~11、2~4和<2 mg/kg;中国东部棉花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可划分为5级,第1~5级依次为≥44、16~44、4~16、2~4和<2 mg/kg。当皮棉(籽棉)的目标产量为1.0~3.6(2.5~9.0)t/hm^(2),且磷肥当季利用率为20%时,土壤有效磷丰缺级别第1~6级的适宜施磷量范围依次为0、23~81、45~162、68~243、90~324和113~405 kg/hm^(2)。
    • 张珂珂; 郭斗斗; 宋晓; 岳克; 黄晨晨; 张水清; 黄绍敏
    • 摘要: 以"国家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站"的定位试验为平台,选取试验中的5个处理,即1)NK(不施磷肥);2)NPK(施氮磷钾化肥);3)MNPK(NPK化肥+有机肥);4)1.5MNPK(MNPK处理施肥量的1.5倍);5)SNPK(NPK化肥+秸秆还田),分析不同施肥下土壤全磷(TP)和有效磷(Olsen-P)的演变规律,探讨土壤全磷增量、有效磷增量与土壤磷盈亏的关系。结果表明,NK处理土壤磷素一直处于亏缺状态,施磷处理土壤磷素均有盈余,其中1.5MNPK处理作物磷素盈余量最高;MNPK、SNPK处理作物磷素盈余量比NPK处理分别提高了12.01%、10.86%。试验28年后SNPK处理土壤TP、Olsen-P增幅比NPK处理分别提高了3.08、55.34个百分点;1.5MNPK处理土壤的TP、Olsen-P含量增幅最高。随试验年限延长,NPK、SNPK处理土壤TP、Olsen-P含量呈上升趋势;MNPK、1.5MNPK处理土壤TP含量呈上升趋势,年增幅分别为0.022、0.028 g·kg^(-1),土壤Olsen-P含量在试验前13年呈现快速上升,之后2~3年维持平稳,后12年呈下降趋势;施磷处理土壤TP和Olsen-P增量与磷素累积盈余呈正相关,土壤磷素每盈余100 kg·hm^(-1),土壤TP含量提高0.04~0.33 g·kg^(-1)、土壤Olsen-P含量提高1.94~2.97 mg·kg^(-1),其中MNPK处理磷素增加最高。综上,土壤TP和Olsen-P增量随磷素盈亏而变化。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或配施秸秆还田促进作物对磷的吸收。施磷处理均增加土壤TP、Olsen-P含量,且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增加速度最快。
    • 潘浩男; 覃潇敏; 肖靖秀; 汤利; 郑毅
    • 摘要: 间作玉米对红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磷素的有效性提高有重要作用。基于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磷水平(P0:0 kg/hm^(2),P60:60 kg/hm^(2),P90:90 kg/hm^(2),P120:120 kg/hm^(2))下玉米大豆间作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效磷特征的影响,为改善红壤团聚体结构和提高磷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施磷和间作种植均有利于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和增大土壤平均质量直径。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分别显著提高了玉米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比例和平均质量直径10.5%和10.8%,且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比例和平均质量直径在P120施磷水平下达到最大。玉米大豆间作相比单作玉米促进了土壤>0.25 mm团聚体含量的增加,特别是>2 mm团聚体含量增加了23.2%,同时减少了<0.053 mm团聚体含量10.2%。对比单作玉米,间作显著提高了1-2和0.25-1 mm团聚体中有效磷含量74.9%和72.8%,而对其他粒径并无显著影响。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耕层土壤有效磷与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效磷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0.25-1和<0.053 mm团聚体有效磷对耕层土壤有效磷影响最大。因此,玉米大豆间作具有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潜力。
    • 杨洋; 李楠; 刘琳琳; 郝宇; 李春江
    • 摘要: 有效磷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植物生长有着重要意义。在使用碳酸氢钠-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时,选取二硝基酚作为指示剂,但由于二硝基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而且难购买,所以,替代二硝基酚指示剂的选取工作很重要。经过理论分析和实验对比验证,甲基橙可以作为二硝基酚的替代指示剂,可用于辽宁省石灰性、中性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测定。
    • 李利霞; 武桂芝; 于宗民; 刘耀辉
    • 摘要: 以青岛市大沽河流域砂壤、河潮土、砂姜土3种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土柱试验,研究土壤pH、温度、含水率等理化性质与生物炭和氮肥配施对土壤有效磷(Olsen—P)和全磷(TP)淋失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农田土壤磷素有效性、减少全磷淋失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3种土壤的pH在偏中性或弱碱性时磷素有效性最高,pH偏酸性时,土壤全磷淋失量较大;3种土壤不同土层中的Olsen—P含量随含水率的增加表现为不同的变化规律;3种土壤的磷素有效性均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全磷淋失量随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生物炭和氮肥配施(T1~T7)处理下均能够有效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作用效果依次为生物炭和氮肥联合施加>单加生物炭>单加氮肥,当氮肥和生物炭比例为2∶1时,土壤磷素有效性最高。生物炭与氮肥联合施加对土壤全磷淋失的抑制效果优于单独施加生物炭,氮肥对全磷淋失的抑制效果不明显。
    • 闫凤娇; 闫伟
    • 摘要: 方法通过应用NaHCO3 作为浸提液,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石灰性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将滤液处理方式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进行研究,选取8mol/L HCl 溶液,得到了优化的试验条件,且测定结果与国标方法相吻合,适合大批量样本分析。该方法检出限为0.14mg/kg,准确度在2.15%~4.55% 之间,精密度为2.17%~4.39%。
    • 杜子银; 王小丹; 洪江涛; 张青松
    • 摘要: 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牲畜排泄物自身冻融及其降解过程调控其养分释放及返还效率,影响草地土壤养分平衡和植被生长的养分供应。当前关于季节性冻融区草地土壤理化特性的研究,多通过定点监测和室内冻融模拟等方式分析冻融循环对土壤物理结构、水热变化及碳氮动态等方面的影响,尚缺乏关于草地土壤季节性冻融与牲畜排泄物耦合效应和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报道。本文以藏北高原季节性冻土区为例,通过开展室内冻融模拟试验,探究牲畜排泄物添加与土壤冻融作用下的高寒草地土壤物理特性及氮磷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冻融模拟试验30 d后显著降低了5~10 cm和10~15 cm土壤含水量(P<0.05),频繁的冻胀融沉导致土壤团聚体破碎增加了深层土壤粉粒含量。(2)冻融作用增强了土壤氮矿化与硝化作用,牲畜粪尿添加使得表土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最大值分别达到212 mg·kg^(-1)和48.8 mg·kg^(-1)。(3)牲畜排泄物磷的释放和冻融作用下土壤磷的深层渗透是导致不同土层有效磷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有助于认识牲畜排泄物返还与草地土壤季节性冻融的耦合效应和作用机制,并为优化牲畜排泄物管理模式、促进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 葛启隆; 田琦; 丰开庆; 汪素芳; 侯瑞
    • 摘要: 针对盐碱地土壤有效磷含量低且保肥能力差等问题,采用磷酸浸渍-水热法制备了菜花叶生物炭(CLH)和香蕉皮生物炭(BPH),分析了不同水热温度(120、160、200、240°C)对合成生物炭特性和其中磷组分含量的影响;同时,采用碱熔-水热法将煤矸石合成沸石(ZL),然后通过土壤培养试验及磷释放动力学试验,将生物炭单施及与合成沸石配施,研究其对土壤有效磷释放的影响与缓释机理.结果表明:水热温度为200°C时,合成的菜花叶生物炭(CLH200)与香蕉皮生物炭(BPH200)表面含磷与含氧官能团量较高,且铁/铝结合磷含量最高,分别占CLH200与BPH200中总磷的36.58%、31.15%.土壤培养120 d,与单施化肥和单施CLH200相比,CLH200与ZL配施(CLH200+ZL)处理下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45.72%和19.64%,BPH200与ZL配施(BPH200+ZL)处理下分别提高了32.25%和12.13%.此外,BPH200+ZL与CLH200+ZL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及脱氢酶活性.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颗粒内扩散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发现,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曲线与CLH200和BPH200处理下试验测定值的相关性良好,而颗粒内扩散模型拟合曲线与CLH200+ZL和BPH200+ZL处理下试验测定值的相关性良好,两种改良剂配施后有效磷的释放主要通过离子交换进行,且扩散过程是磷释放的限制步骤.研究显示,磷改性生物炭与煤矸石基沸石配施不但可以改善土壤特性,而且有助于土壤有效磷缓释,满足植物生长对有效磷养分的长期需求.
    • 卢丽娟; 张静; 刘长海; 李翠英
    • 摘要: 为了解堆肥中有效磷供应状况,采用碳酸氢钠浸提-连续流动分析法测定园艺植物堆肥中有效磷的含量。通过对样品前处理条件、仪器参数进行优化,确定了提取时间45 min,料液比1∶60,吸样时间35 s,清洗时间60 s,去离子水作为基线液。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精密度好;检出限为0.008 mg/L;与手动法相比,连续流动分析法自动化程度高,而且对环境和人均友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