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氮素损失

氮素损失

氮素损失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2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7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5340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土壤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给水排水》第七届年会暨2010年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及给(污)水厂运行管理高级研讨会、2010年中国设施园艺工程学术年会、2008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等;氮素损失的相关文献由64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国学、荣湘民、刘强等。

氮素损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7 占比:3.55%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5340 占比:96.32%

总计:5544篇

氮素损失—发文趋势图

氮素损失

-研究学者

  • 李国学
  • 荣湘民
  • 刘强
  • 陈清
  • 张玉平
  • 施林林
  • 沈明星
  • 王海候
  • 丁洪
  • 余居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博博; 徐新朋; 侯云鹏; 胡诚; 何萍; 伍玉鹏
    • 摘要: 为确定东北地区中部黑土秸秆还田条件下玉米适宜氮肥用量,于2017-2020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连续4 a设置定位试验,分析秸秆还田下不同氮肥用量(0、70、140、210、280和350 kg/hm^(2))对玉米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探讨秸秆还田下氮肥用量与玉米产量及氮素盈余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秸秆还田下玉米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随着试验的开展呈降低趋势,降幅达到了15.8%。玉米累积氮素农学效率、回收率和偏生产力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氮素平衡结果显示,当施氮量超过210 kg/hm^(2)时,显著增加了土壤矿质氮素累积量,与播前土壤相比,在高施氮量下(280和350 kg/hm^(2)),其矿质氮素累积量分别增加了13.0%和33.6%,与此同时,其氮素累积表观损失达到了578和833 kg/hm^(2)。氮素表观盈余率与氮肥用量、籽粒产量、累积氮素回收率和氮素损失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当盈余率为0时,氮肥用量为188.9 kg/hm^(2),产量为11850 kg/hm^(2),氮素回收率为40.1%,氮素损失量为65.7 kg/hm^(2)。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下配施适宜氮肥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以及氮素利用率,并能降低土壤氮素表观损失。综合考虑作物产量、理论盈余率及土壤氮素表观平衡等因素,所研究区域长期秸秆还田下适宜氮肥用量为179.5~198.4 kg/hm^(2)。
    • 单亚静; 吴坤坦; 高健玮; 杨旭晨; 郑嵘
    • 摘要: 为探究纤维素降解菌在堆肥腐熟中的应用效果,试验将高温处理后的畜禽尸体与秸秆混匀后,分为不添加菌剂的对照组和添加1%的耐高温纤维菌(Parageobacillus thermoglucosidasius)的菌剂组,采用好氧静态通风的方式堆肥28 d,测定堆肥过程中的理化参数(温度、pH、含水率、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总碳和总氮)和氮素转化功能基因拷贝数的变化等氮素损失相关的指标。结果显示,菌剂组的铵态氮含量和亚硝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最终总氮含量菌剂组低于对照组。堆肥前期对照组的nirK拷贝数显著高于菌剂组,且与NH4+含量显著正相关;菌剂组的nirS拷贝数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与NO_(3)^(-)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堆肥中期,对照组的narG拷贝数极显著高于菌剂组,且与NH4+含量相关性接近显著水平(P=0.064);堆肥后期,对照组的nosZ拷贝数极显著高于菌剂组。以上结果表明,耐高温纤维素降解菌主要通过氨氧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在堆肥的前期来改变堆体的氮素循环,但也会促进反硝化作用导致氮素损失的增加。
    • 赵旭; 车宗贤; 李娟; 卢秉林
    • 摘要: 为研究不同浓度硫酸对羊粪堆肥进程及氮素损失的影响,以羊粪和小麦秸秆为堆肥材料,分别配置浓度为1、2、3 mol/L的硫酸作为添加剂,采用条垛式堆肥进行50 d的试验,监测堆肥过程中的温度、pH值、EC值、种子发芽指数、C/N及氮损失率。结果表明:添加硫酸处理的堆体温度升到50°C以上需要的时间比未添加硫酸的CK处理缩短4~6 d,堆体的高温保持时间随加入硫酸浓度的升高而延长,EC值、种子发芽指数随硫酸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硫酸浓度为2和3 mol/L处理的种子发芽指数分别为83.0%和84.2%,堆肥产品的全氮含量分别比CK处理提高16.32%和13.16%。硫酸浓度为2 mol/L时,总氮损失率最低为24.03%,保氮效果最好。羊粪条垛堆肥过程中,分别在第0、10、20 d添加浓度为2 mol/L的硫酸2 L/m^(3),不仅可以加快堆肥腐熟进程,而且可以提高堆肥产品的全氮含量,保氮效果显著。本研究为硫酸添加剂应用于畜禽粪污堆肥生产优质有机肥提供理论依据。
    • 郝小雨; 孙磊; 马星竹; 王爽; 周宝库; 匡恩俊; 李伟群
    • 摘要: 明确黑龙江省黑土区玉米田氮肥减施效应和碳足迹特征,对于本地区合理施肥、发展低碳农业和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基于玉米肥料田间试验,分析不同氮肥减施比例对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利用生命周期法估算农资投入和田间操作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量,分析碳足迹变化。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在黑龙江省黑土区减施氮肥10%~20%(赵光农场施氮量127.2 kg/hm^(2)、青冈县施氮量130.9 kg/hm^(2)、双城区施氮量186.5 kg/hm^(2))不影响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可提高氮肥回收率和农学效率(增幅分别在9.5%~25.7%和9.9%~28.2%之间),增加经济收益,减少土壤N_(2)O排放、氨挥发和氮素淋溶损失,过量减施氮肥会导致玉米减产降效减收。合理减施氮肥显著降低玉米田单位产量碳足迹,降幅在4.2%~12.4%之间。综上,黑龙江省黑土区玉米田合理减施氮肥可稳产、增效、降损和增收,并可大幅度降低玉米田碳足迹。
    • 巨晓棠; 张翀
    • 摘要: 施用氮肥的主要目的是获得较高目标产量、相应品质和经济效益以及维持或提高土壤肥力.针对我国近年来过度强调施肥的环境影响,而放松施肥的生产目标和土壤培肥,导致无原则的"减氮"可能影响作物生产的趋势,本文定义了合理施氮的原则,即在特定的气候-土壤-作物体系,在一定的经营管理措施下(轮作与耕作、品种、灌溉等),能够实现可获得的目标产量、相应品质和经济效益并维持或提高土壤肥力,将环境效应降低至可接受的范围内的合理施氮量区间;论述了确定合理施氮量的方法和评判指标;论证了在当前农户常规氮素管理基础上"减氮"的实质,是要通过施肥技术的改进减少氮素损失,而不是简单地降低氮肥施用量;强调了合理施氮需要综合考虑"4R"施肥理念或技术、与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的结合、与磷钾肥和中微量元素的平衡施肥以及与其他农艺措施的配合与协调等.最后,建议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土壤区或亚区,在这些区域的代表作物上,同时开展产量、品质、效益以及氨挥发、硝酸盐淋洗、氧化亚氮排放和土壤肥力的长期试验;研究肥料氮-土壤氮-作物吸氮之间的关系,应用氮素输入、输出、盈余、氮素利用率、损失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等指标,综合评判生产目标、环境效应和土壤肥力状况,切忌顾此失彼;需要根据各区域的气候-土壤和生产条件,研究切实可行的施肥技术,降低氮素损失,使施用的氮肥能够被作物充分吸收利用,形成同类地区能够机械操作的规范化种植模式与合理施肥措施.
    • 唐尙柱; 赵晓海; 斯鑫鑫; 王顺永; 李珊珊; 张学胜; 李玉成
    • 摘要: 为探究蓝藻好氧堆肥过程中较佳的氮素损失控制措施,以蓝藻为主要原料,菌渣、稻壳为调理剂,4种不同组合的镁盐和磷盐[Mg(OH)2+H3PO4(MP)、Mg(OH)2+KH2PO4(MKP)、MgSO4+H3PO4(MSP)、MgSO4+KH2PO4(MSKP)]为添加剂进行好氧堆肥试验,对不同处理下的氮素损失控制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P、MKP、MSP和MSKP处理组的NH3排放量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分别降低了48.98%、45.95%、76.91%和38.65%;TN含量相较于初始值分别增加了66.31%、54.42%、30.15%和46.50%;氮素固定率分别为44.26%、41.36%、71.09%和33.54%.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证实不同处理组堆肥产品中均有鸟粪石(MgNH4PO4·6H2O)的存在.堆肥42 d后,除MSP处理组外,各组均已达到腐熟状态,且符合NY 525—2012标准.综合来看,MKP处理的氮素固定率略低于MP处理,但具有更高的微囊藻毒素降解率与总养分含量,是蓝藻堆肥工程化应用中理想的保氮方式.
    • 路明艺; 师晓爽; 冯权; 徐琬莹; 郭荣波
    • 摘要: 针对沼渣堆肥过程中存在的,嗜热期短、堆肥周期长、有机质降解率低,以及大量氨挥发造成氮素损失等问题,该研究利用牡蛎壳粉作为沼渣堆肥的添加剂,比较不同牡蛎壳粉添加量在连续高温堆肥情况下,对有机质降解和氮素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牡蛎壳粉的添加有效改善了堆体孔隙度、含水率和酸碱稳定,提高了微生物的呼吸速率,有机质降解率提高了 3.8%~29.57%,其中20%牡蛎壳粉添加量最优,降解率为38.75%;牡蛎壳粉的添加可有效吸附NH4+和NH3,与对照组相比,10%,15%和20%湿重添加量的氨排放依次减少了 25.32%,31.56%,55.69%,以20%牡蛎壳粉添加量效果最佳.牡蛎壳粉的添加可为硝化反应提供更多铵氮底物,转化为N03-,提高了堆肥产品的质量.
    • 牛军捷
    • 摘要: 为了解豆科绿肥紫云英配施化肥降低稻田氮素径流损失的效果,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P-K:0-80-120kg/hm2(Control),常规施肥N-P-K:200-80-120kg/hm2(urea),紫云英配施化肥N-P-K:140-80~120+紫云英22500kg/hm2(urea+CM)3种施肥处理,测定稻田中总氮(TN)、铵态氮(NH4+-N)及硝态氮(NO3--N)的径流损失量.结果表明,与Control处理相比,施肥显著增加了稻田氮素径流损失量,urea和urea+CM处理的总氮损失总量分别达到Control处理的6.53倍、4.73倍.与urea处理相比,urea+CM处理下硝态氮的径流损失量无明显差异,而铵态氮径流损失量和总氮径流损失量则显著降低,分别减少4.00kg/hm2、5.40kg/hm2,降幅分别达到51.0%、27.6%.因此,紫云英配施化肥能有效地减少稻田氮素的径流损失,降低研究区域的环境风险.
    • 侯坤; 荣湘民; 韩磊; 潘治宇; 彭建伟; 张玉平; 谢桂先; 田昌; 韩永亮
    • 摘要: 为探究在机插同步一次性侧深施肥作业方式下的速效氮与缓控释氮合理配比,保证水稻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氮素流失,实现水稻的清洁化生产,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CK:不施肥,T1:农民习惯施肥(施N量早稻150 kg·hm-2,晚稻165 kg·hm-2),T2~T6:机插同步一次性侧深施肥(施N量早稻105 kg·hm-2,晚稻132 kg·hm-2),其中T2~T6处理的缓控释氮分别占总氮的0%、10%、20%、30%、40%.结果表明:在早稻季,各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晚稻季,T3~T5处理的产量间差异不显著,T6处理产量显著低于T4和T5处理;与T1处理相比,T2~T6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提高了8.08~14.10(早稻)个和6.68~26.61(晚稻)个百分点.与T2处理相比,早、晚稻T3~T6处理氨挥发累积量分别降低了5.20%~38.20%、29.41%~35.60%,田面水总氮平均浓度下降了20.90%~38.22%、7.39%~29.14%,田面水铵态氮平均浓度降低了26.26%~46.09%、42.57%~45.61%,其中T4处理早、晚稻不减产,肥料吸收利用率达到37.93%(早稻)、61.32%(晚稻),氨挥发累积量、田面水总氮平均浓度和铵态氮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7.00%、30.48%、31.88%(早稻),35.58%、12.88%、52.58%(晚稻),综合效果最好.研究表明,在湖南双季稻生产中,采用机插同步一次性侧深施肥作业方式,缓控释氮占总氮的20%较为合适.
    • 薛晶晶; 李彦明; 常瑞雪; 王珏; 彭粮欢
    • 摘要: 为获得适用于厨余垃圾与园林废物的共堆肥工艺,采用密闭式好氧堆肥,在含水率75%和通风量0.2 L/(kg·min)的条件下,以厨余垃圾和园林废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两者干物质质量比为4:1(N1)、3:1(N2)和2:1(N3)时对发酵温度、pH值、C/N、GI、氨气、全氮、有机氮、铵态氮与硝态氮等的影响,以期揭示二者共堆肥过程中氮素的转化与损失规律.结果表明,在厨余垃圾与园林废物共堆肥过程中,两者为2:1时,不但升温速度快,有效提高了反应过程的最高发酵温度,高达63.4°C,无害化程度彻底,而且初始C/N较适宜,在第21天实现了完全腐熟状态,加速了发酵进程;N3较N1、N2处理分别减少了30.30%、12.96%的全氮损失与7.8%、15.71%的氨气挥发损失,有效促进铵态氮向有机氮和硝态氮转化,氮素损失最小.因此,厨余垃圾与园林废物为2:1时,更利于促进二者协同发酵处理,为提升共堆肥产品氮素养分含量提供理论支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