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侧深施肥

侧深施肥

侧深施肥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394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工程、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7892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农民致富之友、农业开发与装备、农业技术与装备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国第十八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 等;侧深施肥的相关文献由108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晨雷、李革、吴苗苗等。

侧深施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1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7892 占比:99.77%

总计:118164篇

侧深施肥—发文趋势图

侧深施肥

-研究学者

  • 张晨雷
  • 李革
  • 吴苗苗
  • 杜旭坤
  • 王嘉鹏
  • 王金峰
  • 王金武
  • 曹晓林
  • 肖伟
  • 刘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红菊; 孙雷; 张正洪; 黎贤伟; 柯红英; 郭强
    • 摘要: 通过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效果比较试验,分析了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比常规撒施肥既能减少化肥用量,又能增产增效。
    • 李春芹; 方怀信; 宋正华
    • 摘要: 响水县水稻栽培施肥中存在氮肥施量偏大、施肥次数多、施肥方式不合理等问题。该文阐述了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概念和技术优势,从提高整地质量、侧深施肥作业质量、机械栽插质量以及肥料运筹、精确灌溉、绿色防控等方面介绍了农机农艺配套融合技术,为响水县水稻侧深施肥提供理论支撑。
    • 桂润飞; 王在满; 潘圣刚; 张明华; 唐湘如; 莫钊文
    • 摘要: 【目的】研究液体肥分蘖期减氮侧深施用和常规全量撒施固体肥对香稻关键生育期氮素吸收利用、干物质积累和氮代谢生理影响及其与香稻产量形成的关系,以期为今后华南香稻种植区分蘖期机械化侧深施液体肥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方法】2019—2020年连续进行2年大田试验,以华南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香稻品种玉香油占和象牙香占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设置了全程不施肥处理(T1)、常规全量撒施肥固体肥处理(T2,总施氮量为150 kg N·hm^(-2))、液体肥分蘖期减氮10%侧深施处理(T3)和液体肥分蘖期减氮20%侧深施处理(T4)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香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吸收利用、干物质积累和氮代谢生理的影响。【结果】(1)2年大田试验中,2个香稻品种均在T3处理下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T1处理。与T2处理相比,T3处理下玉香油占2019年和2020年的产量分别提高1.84%和15.20%,象牙香占2019年和2020年的产量分别提高0.65%和3.71%。这主要与T3处理下具有最高的有效穗数有关。(2)2年大田试验中,在幼穗分化期和抽穗期,2个香稻品种的总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总氮素积累量普遍在T2处理下最高,T3处理和T2处理间的总干物质积累量和总氮素积累量差异不显著。在成熟期,2个香稻品种的总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总氮素积累量均在T3处理下最高;对玉香油占而言,2019年成熟期T3处理下的总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总氮素积累量分别较T2处理增加25.14%、26.57%和21.31%,2020年的相应增幅分别为5.83%、21.80%和46.47%;对象牙香占而言,2019年成熟期T3处理下的总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总氮素积累量分别较T2处理增加19.95%、3.73%和13.41%,2020年相应增幅为21.17%、1.78%和14.37%。此外,2个香稻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率和氮素农学利用率也均在T3处理下最高。(3)在幼穗分化期和抽穗期,2个香稻品种在T2处理下较其他处理相比有较高的氮代谢相关酶活性,而成熟期T3处理下2个香稻品种的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最高。【结论】综合2年大田试验表明,液体肥分蘖期减氮10%侧深施处理较常规全量撒施固体肥处理,在减少氮肥使用的同时能维持生育前期生长发育,提高生育后期总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氮素利用和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最终实现香稻增产。
    • 周成; 马增奇; 房欣; 胡文军; 李晓明; 王娟
    • 摘要: 传统水稻生产过程中底肥采用在放水泡田前施到田间,此种方式肥料会随着整地后泡田水放到沟渠中而流失,浪费肥料的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施到田间的肥料在搅浆过程中均布于土层中,秧苗仅吸收根部附近的一小部分肥料,造成肥料利用率低和污染环境,为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需要研究新的水稻底肥施用方式和装备。水稻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在插秧的同时,将肥料施于苗带侧3cm深5cm的位置,便于秧苗吸收,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肥料随水进入江河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省去了一道泡田前施肥工序。目前国内的水田插秧侧深施肥装置大部分是与四轮插秧机配套的气吹式机构,为了与国产独轮乘坐式水稻插秧机配套,研制了一款机械排肥式水稻侧深施肥装置,简介如下。
    • 张宝艳
    • 摘要: 水稻侧深施肥是新型农机、专用肥料、配套农艺于一体的集成新技术,是施肥技术的重大革新。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就是在插秧的同时施用肥料,是在秧苗根部侧3cm、深5cm的位置施用肥料形成肥料条带,这样肥料集中便于秧苗根系吸收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
    • 邵在胜; 徐敏; 苏伟; 郭保卫; 郑伟; 刘绍贵
    • 摘要: 文章以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研究常规毯苗机插和钵体毯苗机插两种机插方式下同步应用侧深施肥技术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机插同步侧深施肥处理能同步定量、定位、均匀地施入肥料,保障水稻生长前期营养持续供应,促进根系养分吸收,减少肥料损失,达到省工、增产、提高肥料利用效益的目的。研究还发现,钵苗机插水稻缓苗时间短、分蘖发生快,成穗率较高,最终实产较常规毯苗机插水稻高4.8%。
    • 季林章
    • 摘要: 水稻机械插秧同步进行稻侧方施肥技术的实施与传统插秧机施肥技术相比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于施肥量的节约、工作量的减少以及工作效率的提升方面,为水稻的机械化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会以及方向,在多地水稻栽培管理中的应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本文主要从水稻机械插秧同步进行稻侧方施肥技术的实施特点以及其特有的优势方面进行了综合总结,并对当前该技术实施过程中所配套的设施设备、施肥特性以及施肥方式等进行了综合介绍,总结了实际施肥技术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改进对策的分析,以期能够促进该先进技术在水稻栽培中的大面积推广实施。
    • 顾啸; 王艳秋; 谢志奎; 黄慧珍; 金菊花
    • 摘要: 为了减少肥料浪费、提升肥料利用率、提高水稻产量,上海市松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常规晚粳水稻生产上进行了机穴播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化肥减量条件下,应用机穴播侧深施肥技术再配合施用缓释肥,能显著提高常规晚粳水稻的有效穗数和肥料利用率,从而实现水稻生产省工、减肥、稳产、增效。因此,水稻机穴播同步侧深施肥技术是一项优于传统肥料撒施方式且更为高效、科学的施肥技术,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 姜恒鑫; 黄恒; 汪源; 赵灿; 王维领; 霍中洋
    • 摘要: 以优质食味粳稻南粳9108(迟熟)和南粳5718(中熟)为材料,以常规施氮300 kg/hm^(2)、基蘖氮肥与穗氮肥比7∶3处理为对照,分别设计侧深基施缓释尿素量(施氮量)较对照基蘖氮肥量减少0(A)、10%(B)、15%(C)、20%(D)、25%(E)、30%(F)6个处理,不施分蘖肥,穗肥施氮量同对照,研究缓释尿素减量侧深施用对长江中下游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缓释肥侧深施技术在农业中更好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采用缓释尿素侧深施能够促进水稻生长,显著提高水稻产量,2个水稻品种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1.63%和10.61%,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但降低稻米的食味值。在5个减氮处理中,随着施氮量的减少,2个水稻品种生长变慢,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降低,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降低,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提高。与对照相比,B—D处理总体上能促进2个水稻品种生长,显著提高产量,改善加工、外观品质;B、C处理降低食味品质,提高营养品质;D处理提高食味品质,降低营养品质;E、F处理延缓2个水稻品种生长,显著降低产量,降低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提高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其中,D处理2个水稻品种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3.54%和2.16%,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得到改善,且稻米的食味品质提高,是一种优质稳产的施肥方式。
    • 赵晋; 黄赟; 陈长卿; 翁晓星; 朱建锡; 白治峰; 夏琪玮; 王孔俭
    • 摘要: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投入品之一,采用传统施肥方式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存在肥料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等问题。经实践证明,通过将肥料深埋于秧苗根部边缘的施肥方式可有效改善上述情况,并且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降低种植成本,是我国近年来主要推广的农业技术之一,对于保障粮食稳定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阐述了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模式,介绍气吹式和螺旋推进式两种侧深施肥装置研究现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