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秸秆全量还田

秸秆全量还田

秸秆全量还田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4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05898篇;相关期刊36种,包括江苏农机化、农业开发与装备、农机使用与维修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学术研讨会等;秸秆全量还田的相关文献由49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晓冬、王勇、王立春等。

秸秆全量还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05898 占比:99.96%

总计:205972篇

秸秆全量还田—发文趋势图

秸秆全量还田

-研究学者

  • 张晓冬
  • 王勇
  • 王立春
  • 隋学艳
  • 丁汉凤
  • 任军
  • 刘剑钊
  • 孙肖青
  • 徐伟豪
  • 朱振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一梅; 朱斌; 何琳; 朱冬梅
    • 摘要: 为解决稻茬小麦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小麦适宜施氮量的问题特开展本次试验。结果表明,生育期、株高、成穗数、产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延长或增加;成穗率最高的为N14处理,其次为N16、N18;N16、N18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伏。由此可以看出,从高效生产出发,适宜的氮肥处理为N14,其次为N16、N18;从稳产角度出发,适宜的氮肥处理为N14。因此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综合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角度出发,小麦亩总施氮量为14 kg最佳。
    • 金永权
    • 摘要: 近年来,随着秸秆的禁烧和东北黑土地保护政策的实施,秸秆处理成为困扰农民生产生活和当地政府的一大难题。保护性耕作和秸秆全量还田技术既能解决秸秆焚烧问题,又能保护黑土地。因此,加快推进适宜本地保护性耕作和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十分必要。
    • 逄娜; 程松; 李兴吉; 侯建勋; 梁尧; 张水梅; 任军; 刘剑钊; 梁运江; 蔡红光
    • 摘要: 【目的】探究长期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后玉米磷素累积特征及产量变化,以期为确定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的磷肥适宜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17—2019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和朝阳坡镇进行,双因素设计,主因素为磷肥水平,P;O;用量分别为0 kg/hm^(2)(P0)、45 kg/hm^(2)(P45)、90 kg/hm^(2)(P90)、135 kg/hm^(2)(P135)和180 kg/hm^(2)(P180),副因素为玉米品种,分别为富民985 (Fumin 985)和翔玉211 (Xiangyu 211)。测定开花期及成熟期各部位磷素吸收量、产量及其构成。【结果】地点、年份和磷处理3个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收获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P90处理的产量、收获穗数和百粒重均最高,较P0处理分别增加了14.4%、6.15%和5.78%(P<0.05)。与P0处理相比,2017—2019年两地的花前磷累积比例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以P90处理的增幅最大,其中朝阳坡2018和2019年P90处理的花前磷累积比例较P0处理分别显著增加24.5%和15.5%(P<0.05)。玉米的磷吸收量特别是秸秆中的磷累积量较为稳定,受施磷水平的影响较小,但籽粒的磷累积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与P0处理相比,2017年公主岭P90和P135两处理籽粒磷素吸收量增幅显著,分别为22.3%和14.6%(P<0.05);2017—2019年朝阳坡P90处理的籽粒磷素吸收量显著提高,增幅为7.03%~12.5%(P<0.05)。当施磷水平为90 kg/hm^(2)时,磷转运量、转运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达到较高水平。通过一元二次方程将3年两点数据进行拟合,得出公主岭和朝阳坡最高产量分别为12161和12435kg/hm^(2),对应的最佳经济施磷量分别为77.2和71.9 kg/hm^(2);两地拟合后的最佳经济施磷量为74.6 kg/hm^(2)。【结论】当施磷水平小于90 kg/hm^(2)时,增施磷肥对提高花前的磷累积比例、籽粒磷素吸收量、转运量、转运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有积极作用。在多年秸秆全量深翻还田背景下,玉米施磷(P;O;)量在71.9~77.2 kg/hm^(2),可达到12 t/hm^(2)的产量水平。
    • 徐伟豪; 白学峰; 王亮; 柳洪良; 朴雪梅; 朴成日; 杨林先; 韩云哲
    • 摘要: 研究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减量施肥处理对灌浆速率及产量的影响,为秸秆还田下水稻减量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1个常规栽培(CK),4个减肥处理,分别为减N、减P、减K、减NPK,水稻抽穗开始测定灌浆速率,收获后进行考种。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减N、减P、减K、减NPK处理上、中、下部穗灌浆速率呈前期渐增长,中期快速增长,后期缓增长趋势;最大灌浆速率为上部籽粒≥中部籽粒≥下部籽粒,减P≥减N≥减NPK≥减K≥常规施肥;减P、减K与CK产量无显著差异,每穴穗数和实粒数也无显著差异。
    • 解文孝; 李建国; 刘军; 吕军; 梁传斌; 史鸿儒; 李蒙杉
    • 摘要: 为了探明北方地区不同土壤背景下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辽粳2501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比较分析了在总施纯氮200 kg/hm2条件下不同处理(砂壤土、砂壤土+秸秆、盐碱土、盐碱土+秸秆、棕壤黏土、棕壤黏土+秸秆)辽粳2501的产量结构和品质表现.结果 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棕壤黏土背景下秸秆全量还田处理产量提高4.45%,而在砂壤土和盐碱土背景下秸秆全量还田处理表现为显著减产,减产幅度分别为2.20%和3.84%;秸秆全量还田均能显著提高不同土壤背景下的每穗颖花数,尤其是二次枝梗颖花数,但降低了盐碱土和砂壤土背景下的有效穗数;秸秆全量还田显著增加了稻米胶稠度和米饭食味值,但降低了盐碱土和砂壤土背景下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
    • 王晨平
    • 摘要: 秸秆综合利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秸秆还田,秸秆全量还田作业机是秸秆还田的主要农业机械,市场上现有的秸秆还田机械已经有多种机型,有单机也有综合整地机,但大多不够理想.针对现有秸秆全量还田作业机存在的问题,创新设计了1GJH-350秸秆全量还田作业机,该机集秸秆粉碎、旋耕、深松、起垄和镇压于一体,实现了一机多用.通过生产作业试验了机具性能,结果表明该机具有作业效率高、节约能耗、降低成本、作业效果好等优点.
    • 庄迎春; 季林章; 李山东; 孙楠
    • 摘要: 通过使用秸秆腐熟剂,加速全量还田小麦秸秆的腐解速度,对稻麦轮作区水稻产量的提高与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提供依据.
    • 宋时丽; 吴昊; 黄鹏伟; 孙凯; 张振华; 张勇; 戴传超
    •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旱轮作(冬小麦-夏水稻)中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土壤改良培肥基质和复合菌剂配施对小麦土壤养分、土壤物理结构和土壤生物学性质及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为快速土壤培肥、提高中低产农田产量提供实践基础和技术支持.试验于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黄河湾项目基地进行,共设置五个处理:①土壤改良培肥基质+复合菌剂+常规化肥(MOS+CMA+CF);②复合菌剂+常规化肥(CMA+CF);③土壤改良培肥基质+常规化肥(MOS+CF);④常规化肥(CF);⑤不施肥对照(CK).对小麦返青期(S1)、拔节孕穗期(S2)和成熟期(S3)分别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区系分析.结果 表明,与CK相比,MOS+CMA+CF处理能够在短时期内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其中速效氮提高了23.59%、速效磷提高了40.74%、速效钾提高了43.78%),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和土壤脲酶活性;同时,该处理还能在小麦返青期和拔节孕穗期增加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提高微生物丰度,最终提高了小麦产量(与CK和CF相比,产量分别提高了149.29%和24.93%).CMA+CF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纤维素酶活及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表现出有较好的秸秆降解能力;并且在提高土壤理化指标含量、提高脲酶酶活、提高微生物量氮含量和小麦产量方面仅次于联合处理.由于MOS富含有机质,MOS+CF处理能够维持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环境.总之,短期内,MOS+CMA+CF处理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小麦产量的效果是最显著的;但CMA+CF处理在加速秸秆养分还田、改善土壤理化状况,增强微生物活性和丰富以及提高小麦产量方面也表现出优势,且复合菌剂经济方便有效,具有很好的田间技术推广价值.
    • 吴玉红; 王吕; 崔月贞; 郝兴顺; 王保军; 田霄鸿; 李小刚; 秦宇航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土壤养分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为多元化轮作模式秸秆还田和水稻提质丰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8—2020年在陕西省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韩塘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包含轮作模式和秸秆还田2个处理因素,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油菜–水稻(R–R)、绿肥(紫云英)–水稻(G–R)、冬闲–水稻(W–R)3种轮作模式,每种轮作模式设秸秆不还田和秸秆还田,共6个处理.水稻收获后,测定了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以及0—20 cm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轮作模式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影响显著,轮作模式的培肥效果表现为R–R>W–R>G–R.同一轮作模式下,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两年平均增幅分别为4.09%~18.89%、6.84%~24.06%、9.63%~17.43%、9.10%~41.05%、3.72%~17.36%.轮作模式对供试品种穗粒数影响显著,秸秆还田则对穗粒数和有效穗影响显著.轮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影响显著,而秸秆还田对产量无显著影响.R–R模式下'荃香优1521'产量分别较G–R和W–R增产1.71%和8.95%,'黄华占'产量分别较G–R和W–R增产5.51%和6.41%.轮作模式对稻米外观品质影响不显著,对整精米率、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影响显著.G–R模式较R–R和W–R显著增加蛋白质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加胶稠度,平均增幅分别为11.01%、?2.56%、4.69%.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整精米率和食味值,增幅分别为0.48%~3.12%和0.45%~4.79%.[结论]油菜–水稻、绿肥(紫云英)–水稻、冬闲–水稻3种模式下,周年秸秆全量还田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水稻穗粒数和有效穗,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提高营养品质和蒸食品质.绿肥(紫云英)–水稻轮作改善稻米品质的优势明显,因此,绿肥(紫云英)–水稻轮作结合稻草周年全量还田是一种适合汉中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栽培模式.
    • 王保君; 金海刚; 张红梅; 沈亚强; 陈贵; 鲁晨妮; 程旺大
    • 摘要: 为了明确浙北地区秸秆全量还田下单季晚粳稻适宜的施氮量,通过大田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根据当地农户施肥习惯,设置4种施氮水平(以纯氮计,N 0,不施氮;N L,165 kg/hm^(2);N M,240 kg/hm^(2);N H,315 kg/hm^(2)),研究了浙北地区秸秆全量还田下氮肥调控对单季晚粳稻生长和土壤养分、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N M和N H的水稻分蘖数、株高、叶面积系数、叶绿素含量及地上部分干物质重均高于其他处理。在稻田土壤方面,N M的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N 0,N L和N H处理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43.16%,30.13%,13.13%和31.86%,22.13%,15.81%;N M的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有机碳含量较N 0和N L处理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88.47%,13.99%和37.10%,15.39%。在产量方面,N M的产量最高,较N 0,N L和N H处理分别增产51.70%,15.39%,9.4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秸秆全量还田施用240 kg/hm^(2)纯氮为浙北地区单季晚粳稻最佳氮肥调控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