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茬麦
稻茬麦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78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工程、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2354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农业开发与装备、农业装备技术、大麦与谷类科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8年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2006年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等;稻茬麦的相关文献由570位作者贡献,包括许衍兴、许衍隆、张顺等。
稻茬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354篇
占比:97.94%
总计:12614篇
稻茬麦
-研究学者
- 许衍兴
- 许衍隆
- 张顺
- 李刚
- 汤永禄
- 索国升
- 袁桂实
- 刘小文
- 杨四军
- 汪建来
- 王剑文
- 许新乐
- 赵莉
- 黄钢
- 何贤芳
- 刘泽
- 刘礼明
- 张传辉
- 张斯梅
- 李东升
- 杜洪艳
- 王静静
- 薛金林
- 顾克军
- 周国勤
- 姚跃
- 孔令聪
- 孙枫
- 曹承富
- 曹炳宏
- 李朝苏
- 李金才
- 林忠辉
- 王炜翔
- 王素霞
- 郑明
- 陈金平
- 顾东祥
- 马琼瑶
- 高成
- 丁修宇
- 丁启朔
- 于晓燕
- 付群英
- 任哓波
- 伏广成
- 何增富
- 何彦平
- 侍伟红
- 冯素飞
-
-
杜元中
-
-
摘要:
通过对罗山县稻茬麦栽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结合科学种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包括整地、施肥、品种选择、播种、病虫草害防治等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为罗山县稻茬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持,对罗山县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
-
李申
-
-
摘要:
为熟化配套稻茬麦高畦降渍机械化种植技术,提高稻茬小麦播种质量,开展了不同播种量对小麦群体动态及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适期适墒条件下,水稻秸秆切碎或粉碎还田高畦播种时的适宜播种量为225~300kg/hm2,在注重提高播种质量前提下,确保一播全苗。
-
-
-
-
王国强;
王静静;
杜洪艳;
李东升
-
-
摘要:
为探索淮北黏土地地区晚播稻茬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当地主栽品种之一连麦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行距、密度配置对连麦8号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连麦8号产量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和行距的减小逐渐增高,其中当播种密度为600万/hm^(2)、行距为15 cm时以及播种密度为525万/hm^(2)、行距为15 cm时,小麦产量达到最大值,说明对于淮北地区晚播稻茬麦要想获得高产,必须配以相对较窄行距与较高密度。
-
-
-
徐华岗;
张永辉
-
-
摘要:
0引言江苏地处中国东部沿海,长江下游,境内水网纵横,多雨,气候湿润,粮食生产以稻麦为主,稻麦常年播种面积分别达213.33万hm^(2)和226.67万hm^(2),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五。稻麦长期生产形成了一年两熟、稻麦轮作的种植方式,稻麦常年轮作面积达133.33万hm^(2),占全国稻麦轮作面积的60%。目前,全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6%,位居全国第三。近几年的发展显示,江苏小麦单产增长较快,增长潜力较大,以解决秸秆还田为重点、难点,实现机械化耕整小麦播种的全程机械化技术是江苏小麦机械化生产的特色。
-
-
-
-
摘要:
10月10日,由团体标准归口单位南通市农业新技术推广协会组织标准化单位、作物栽培、农业机械等专业5名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对南通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牵头起草的《稻茬麦全秸秆洁区机械播种作业规程》团体标准进行评审。评审会议上,牵头起草单位南通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代表对团体标准的立项背景、意义及相关情况进行汇报。评审专家组在听取汇报后,认真查看了团体标准的评审材料及相关文件,并进行了质询答辩和集体讨论,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
-
韩笑;
薛亚光;
石吕;
石晓旭;
李赢;
刘海翠;
刘建
-
-
摘要:
为探讨植物生长促进剂对稻茬麦幼苗生长及其抗寒性的影响,以扬麦29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外源表油菜素内酯(24-EBR)、6-苄基氨基嘌呤(6-BA)和萘乙酸(NAA)对稻茬麦幼苗地上/地下部生长、抗寒性、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在3叶期喷施0.01、0.10 mg/L 24-EBR,1、10 mg/L 6-BA和10 mg/L NAA,稻茬麦地上部干物质、根干质量和根平均直径均升高,冻害率和冻害指数均降低;叶片蛋白质含量和SOD活性均显著升高,最大升高幅度分别为1 mg/L 6-BA处理下的7.36%(蛋白质含量)和0.10 mg/L 24-EBR处理下的7.33%(SOD活性);叶片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最大降低幅度为0.10 mg/L 24-EBR处理下的26.95%。喷施上述适宜浓度植物生长促进剂,有利于提高低温胁迫下稻茬麦的抗寒能力及幼苗素质。
-
-
徐德利;
李国权;
王兵;
刘冬玲
-
-
摘要:
稻麦两熟是江苏淮北地区的基本种植制度.本文作者主要分析了淮北地区超迟播稻茬麦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稻茬迟播麦生产中存在的茬口矛盾、烂耕烂种、播种质量不高、难以全苗发苗、稻麦周年难协调等突出问题的应对措施,总结集成了迟播稻茬麦栽培技术规程,实现稻茬晚播麦绿色、优质、高产、高效生产,为连云港地区及江苏淮北其他生态相似地区提供技术参考.
-
-
- 《2008年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本文通过3种种植方式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稻茬麦免少耕秸秆覆盖配套栽培技术简便易行,具有消化秸秆,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加地温,抑制杂草生长,保护和改良土壤,增加小麦产量,提高效益,集约利用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优点,符合绿色无公害农业的发展方向,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应用.
-
-
- 《2008年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我国稻茬麦种植据厦门大学李伯重考证,大约在唐高宗武后时期在长江流域少数发达的地方最早出现,而作为一种较普遍实行的种植制度大约形成于盛唐中后期,地域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沿江地带和成都平原,至宋代、明代虽有发展,但麦作面积仍小于北方诸省区。目前我国的稻茬麦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各省和淮河沿岸水稻种植地区,面积在400万ha左右,其中以江苏、安徽、四川、湖北等省面积较大,约占我国南方小麦种植面积的80%:世界稻茬麦种植主要分布在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南部、东南亚和日本等国家,中国的稻茬麦种植面积、单产、总产远高于上述国家,说明我国稻茬麦的生产和发展对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沿淮及淮北平原稻茬麦区的生态条件和生态特点,阐述了沿江沿运稻茬麦区、丘陵山地稻茬麦区以及盆地平原稻茬麦区等地区的生态条件和生态特点。
-
-
-
- 《2008年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本文通过3种播种方式对比试验研究和分析后认为,稻茬麦镇压播种、机开沟覆土技术充分发挥了现有农机具作业效率高、质量好的优势,具有减少水份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蓄水保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强土壤保温作用,减轻冬季麦苗冻害,促进种子萌发生长,培育壮苗,增加小麦产量等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