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菌渣

菌渣

菌渣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427篇,主要集中在园艺、农业基础科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47025篇;相关期刊193种,包括中国土壤与肥料、农业环境科学学报、食用菌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暨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湖南省园艺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菌渣的相关文献由3525位作者贡献,包括宫志远、刘惠玲、韩建东等。

菌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0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7025 占比:99.75%

总计:147399篇

菌渣—发文趋势图

菌渣

-研究学者

  • 宫志远
  • 刘惠玲
  • 韩建东
  • 任鹏飞
  • 万鲁长
  • 王浩东
  • 葛静波
  • 孙晓亮
  • 季林章
  • 李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郭远; 宋爽; 高琪; 严冬; 荣成博; 秦文韬; 刘宇; 王守现
    • 摘要: 由于食用菌生产中对栽培料的降解利用不彻底,产生大量菌渣(菌糠),如不妥善处理将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笔者分析主栽食用菌产量(干重)与其菌渣产量(干重)比例,综述菌渣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和利用途径,指出菌渣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食用菌产业现状对菌渣资源化利用进行展望。
    • 沈伟; 黄薇; 郭炳豪; 莫仁秉
    • 摘要: 以食用菌菌渣为原料,在300、400、500、600、700°C5种不同温度条件下制备生物炭,测定生物炭灰分含量、pH值,以及将其应用于盆栽培养试验等,探究不同烧制温度对生物炭的特性及制备生物炭的影响。结果表明,产率:300°C>400°C>500°C>600°C>700°C;灰分含量及pH值皆为:300°C400°C>500°C>600°C>700°C;持水性为:300°C>400°C>500°C>600°C>700°C>对照。
    • 曾思毅; 孙娜; 秦雪龙; 蔡丽平; 梁锋娜; 靳城; 于乐; 侯晓龙
    • 摘要: 植生工程是边坡治理的重要技术措施,为探讨废弃菌渣在植生工程中的应用,本研究选择食用菌栽培的废弃菌渣作为植生基材的有机质材料,聚丙烯酰胺(PAM)作为保水剂,将其与土壤、水泥、肥料、宽叶雀稗(Paspalum wettsteinii)种子按不同配比混拌后形成不同植生基质,研究不同基质配比对宽叶雀稗萌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生基材配比对宽叶雀稗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均有影响,随着土壤比例的减小和菌渣比例的增大,宽叶雀稗种子发芽速率加快,促进萌发和幼苗生长,土壤꞉菌渣比为0꞉4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最佳,显著优于其他配比。PAM添加量对宽叶雀稗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与土壤꞉菌渣配比有关,当土壤꞉菌渣比为0꞉4时,PAM添加量2.0%加速发芽过程,PAM添加量对宽叶雀稗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与土壤꞉菌渣配比有关,当PAM添加量为1.0%时,宽叶雀稗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差异较小,但PAM添加量2.0%时,对萌发和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土壤꞉菌渣配比和PAM对萌发幼苗的生理指标存在较大影响,不同指标变化特征不同,但均存在较大影响。因此,植生工程中菌渣含量高、PAM添加量0.5%~1.0%对宽叶雀稗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较有利。
    • 陈辉; 郝海波; 陈明杰; 黄建春; 张津京
    • 摘要: 为了了解大球盖菇菌渣作为土壤改良剂还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开展了大球盖菇菌渣还林的试验。根据是否施加菌渣,设置2个处理,以未施加菌渣还林为对照,测定菌渣刚刚栽培结束和栽培结束6个月后的0~10 cm和10~20 cm深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从菌渣刚刚栽培结束到结束后6个月,除10~20 cm深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和不同深度土壤全钾含量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蔗糖酶活性、有机质含量、全氮量、速效氮含量、全磷量和速效钾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不同深度土壤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全氮量、速效磷含量增加显著。因此,菌渣还林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积极意义,有利于提升土壤肥力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 常堃; 蔡婧; 李军; 吴平华; 昝荣政; 杨荣彬
    • 摘要: 本研究利用杏鲍菇菌渣和香菇菌渣替代常规配方中的木屑和甘蔗渣工厂化栽培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研究不同配方对其生长特性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配方相比,杏鲍菇菌渣配方组的经济效益均高于对照组,其中配方SMS4(杏鲍菇菌渣15%、木屑10%、玉米芯40%、麸皮18%、玉米粉7%、豆粕7%、石膏1.5%和石灰1.5%)的栽培效果最佳。说明利用杏鲍菇菌渣进行杏鲍菇的工厂化栽培具有可行性。
    • 魏龙雪; 朱金英; 张书良; 裴艳婷; 李文佼; 张洪勇; 王秀芬; 陆学东
    • 摘要: 为了研究平菇菌渣和中药渣栽培大球盖菇的可行性,探讨麦秆、玉米芯与平菇菌渣或中药渣混合栽培大球盖菇的最佳配方。采用田间单因素区组法,以麦秆+玉米芯混合料添加平菇渣或中药渣(连花清瘟)栽培大球盖菇,考察试验配方栽培大球盖菇的效果。结果表明:配方5(麦秆和玉米芯1∶1混合料与平菇菌渣质量比为4∶1),配方9(麦秆和玉米芯1∶1混合料与连花清瘟中药渣质量比为2∶3)栽培的大球盖菇子实体产量较高,且品质较好。试验条件下添加连花清瘟中药渣的大球盖菇产量、生物学转化率均较高,发菌时间较短且菌丝长势强、抗杂性强,子实体粗蛋白、氨基酸和多糖含量高,而粗脂肪、灰分、粗纤维含量低。因此,有条件的地方适量添加连花清瘟胶囊药渣栽培大球盖菇,既能延长药渣的价值链,又可丰富大球盖菇的栽培基质。
    • 刘国敏; 韦绍丽; 覃维治; 黄开航; 黄卓忠; 廖玉娇; 陈丽新; 韦荣昌
    • 摘要: 【目的】探究菌渣还田对反季节栽培淮山产质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为淮山高产优质栽培和菌渣合理还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那淮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不同的试验处理:T1(菌渣)、T2(有机肥)、T3(菌渣+有机肥),CK(空白对照)。【结果】不同处理能显著提高淮山产量,T3的产量最高,达39328.63 kg·hm^(−2),T1、T2、T3分别较CK增产15.53%、17.92%、26.53%;不同处理能够显著提高淮山块茎淀粉含量,T3最高,达到30.84%,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氨基酸含量为2.38~2.47%;可溶性糖含量以T2最高;总皂甙含量与淀粉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以T3最高,达0.46 mg·g^(−1);T1、T2、T3淮山叶片叶绿素含量在出苗后10~160 d不同生长期均比CK高,其中T3的叶绿素含量最高,下降最缓慢;T1、T2、T3均能提高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其中T3能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及土壤pH值。【结论】菌渣+有机肥(T3)处理优于单菌渣或生物有机肥还田,能显著提高淮山产量,改善淮山品质,改良土壤性状。
    • 梁涛; 胡留杰; 张涛; 王帅; 赵敬坤; 胡玮; 卢文才; 任鹏飞; 王孝忠; 廖敦秀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食用菌品类菌渣的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状况,为菌渣资源的安全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对重庆9个区县的84户食用菌种植户进行调研和菌渣取样,分析了食用菌菌渣有机碳(C)、氮(N)、磷(P)、钾(K)、钙(Ca)、镁(Mg)和重金属砷(As)、镉(Cd)、铬(Cr)、铜(Cu)、汞(Hg)、铅(Pb)、锌(Zn)含量。【结果】1)食用菌菌渣中C、N、P、K、Ca、M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54、13.9、3.48、8.93、35.0、7.07 g/kg,且C/N值均较高,平均为22.9~42.2;菌渣中K/Mg和Ca/Mg值分别为1.36和5.70,K/Mg值显著高于0.6(黑木耳和香菇菌渣除外),Ca/Mg值均低于7.0。2)食用菌菌渣中As、Cd、Cr、Cu、Hg、Pb、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69、0.30、1.54、12.5、0.07、4.36、55.8 mg/kg,变异系数为46.9%~179%,含量差异较大;依据我国NY 525—2021有机肥中重金属限量标准,84个菌渣样品中Cd的超标率为1.19%,而其他重金属含量均处于标准限值内。【结论】重庆食用菌菌渣的重金属A s、C d、C r、H g、Pb平均含量分别为N Y 525—2021中有机肥相应重金属限值的1.03%~10.0%,生态安全性高。重庆食用菌菌渣总养分含量(N+P_(2)O_(5)+K_(2)O)不高,但有机质含量(61.0%)丰富,适宜作为畜禽粪便堆肥辅料。
    • 周佩华; 高峰; 杨涵童; 贺殊敏; 杨力瑞; 刘金磊; 傅民杰; 李翔国
    • 摘要: 为合理利用废弃菌渣资源,以菌渣为主料辅以珍珠岩和有机肥,按不同比例配制成人参栽培基质。通过分析不同基质配方的理化性质、人参生长发育性状以及产量和品质,拟筛选出适合大田人参栽培的基质配方。结果表明:各栽培基质的水气调控能力好,有机质、有效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大田改良土壤(CK),能为人参的生长发育提供所需的营养成分。经主成分综合模型评价分析,处理T5(菌渣、珍珠岩比为5∶3,鹿粪用量为6kg·m^(-2))在人参出苗率、保苗率、农艺性状等指标表现较好,产量显著高于CK和其他栽培基质处理。
    • 汤倩倩; 孙育红
    • 摘要: 利用农业废弃物稻草和鹿茸菇菌渣作培养料,在夏季闲置的蔬菜大棚内栽培草菇,既可以丰富夏淡蔬菜品种,提高收入,又可以在草菇栽培结束后将培养料还田改良土壤,是一种高效的绿色生态循环栽培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