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缓释氮肥

缓释氮肥

缓释氮肥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22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9652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中国土壤与肥料、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中国棉花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二届新型肥料技术创新暨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交流研讨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草学会2013学术年会等;缓释氮肥的相关文献由711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国辉、张均华、曹小闯等。

缓释氮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 占比:0.49%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9652 占比:99.44%

总计:19762篇

缓释氮肥—发文趋势图

缓释氮肥

-研究学者

  • 马国辉
  • 张均华
  • 曹小闯
  • 朱春权
  • 朱练峰
  • 金千瑜
  • 龙继锐
  • 刘海林
  • 吕云峰
  • 周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邱悦; 杨晓燕; 李天胜; 李文瑞玉; 王唯举; 王海江
    • 摘要: 为探明减氮配施缓释氮肥对棉田土壤酶活性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通过试验研究减氮、配施不同比例缓释氮肥对棉花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无机氮含量、氮肥利用率及棉花产量的影响。试验选用“新陆早64号”棉花品种,设置2种施氮方式,分别为常规全施尿素(T2)和缓释氮肥与尿素不同比例配施(US),配施处理按照施氮量设3个水平,分别为不减氮U_(0.8)S_(0.2)(T3)、U_(0.6)S_(0.4)(T4),减氮20%U_(0.6)S_(0.2)(T5)、U_(0.4)S_(0.4)(T6),减氮40%U_(0.4)S_(0.2)(T7)、U_(0.2)S_(0.4)(T8),不施氮肥(T1)为对照,共8个处理。对棉花不同生育期内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无机氮含量及成熟期棉花氮素含量和产量进行测定与分析,并计算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与常规全施尿素相比,配施缓释氮肥能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全氮含量,其中,以缓释氮肥与尿素4∶6配施(T4)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最大,较常规全施尿素(T2)在棉花苗期、蕾期、花期、铃期和吐絮期分别提高了14.07%,11.05%,7.58%,6.22%,6.65%;T4处理的土壤全氮在花期显著高于常规全施尿素(T2)处理,达到1.24 g/kg。减氮20%配施缓释氮肥(T5、T6)处理各生育时期的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铵硝态氮含量与常规全施尿素(T2)间无显著差异,减氮20%配施缓释氮肥(T5、T6)处理成熟期土壤脲酶活性与硝态氮含量较不减氮T4处理分别减少了28.20%,26.40%和11.13%,8.32%。此外,减氮20%(T5、T6)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常规全施尿素(T2)处理,分别为62.09%和62.43%,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常规全施尿素(T2)间无显著差异。综上,减氮20%配施缓释氮肥(T5、T6)处理与常规全施尿素(T2)处理相比土壤酶活性、无机氮含量及产量差异不显著,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T2处理,可以确保棉花全生育期的氮素供给,避免氮素的大量浪费,达到棉花高产及氮肥高效利用的目的。
    • 廖学圆; 李永梅; 陈佳钰; 范茂攀; 赵吉霞
    • 摘要: 【目的】探讨缓释氮肥类型和尿素不同配施比例对饲用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云南省饲用玉米绿色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玉米品种桥单六号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不施肥、单施尿素、含DMPP硝化抑制剂缓释氮肥和含聚谷氨酸缓释氮肥分别与尿素按2∶8、4∶6、6∶4配施8个处理,研究同一施氮水平不同类型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比例对饲用玉米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含DMPP硝化抑制剂缓释氮肥与尿素6∶4配施处理的饲用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鲜草产量和干物质积累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收获期最大鲜草产量为84.62 t/hm^(2),最大干物质量为25.35 t/hm^(2)。与单施尿素处理相比,A60处理粗蛋白含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44.33%、48.84%和61.84%。【结论】含硝化抑制剂DMPP的缓释氮肥与尿素6∶4配施较其他处理可显著提高饲用玉米株高和叶面积指数,有利于饲用玉米鲜草产量和干物质量的积累,并且提高饲用玉米的品质和氮素利用率,为饲用玉米绿色高质栽培的最佳配比。
    • 王亮亮; 程红颂; 王准; 李春萍; 郭景丽
    • 摘要: 为考察液体缓释氮肥对叶菜类作物生长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上海青为试验对象,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处理,以尿素、尿素硝铵溶液、自制液体缓释氮肥为供试肥料,开展了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液体缓释氮肥处理的上海青地上部鲜质量较CK、尿素、尿素硝铵溶液处理的分别增长22.92%、7.78%、12.32%,叶片中维生素C的质量分数增加2.96%~9.74%,硝酸盐的质量分数降低6.86%~20.95%;液体缓释氮肥处理的上海青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尿素、尿素硝铵溶液处理的,增幅分别为56.87%、76.14%。液体缓释氮肥既能提高上海青生物量、提升品质,又能提高氮肥利用率。
    • 王准; 王亮亮; 程红颂; 郭景丽
    • 摘要: 为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减肥目标,根据玉米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在玉米播后第28天和第53天(小喇叭口期与大喇叭口期)2次喷施脲甲醛叶面缓释氮肥稀释液,并通过盆栽试验确定了喷施脲甲醛叶面缓释氮肥的适宜浓度。试验设6个处理,考察了玉米的农艺性状和叶面肥喷施前后土壤的理化性状。结果表明:喷施脲甲醛叶面缓释氮肥后,可提高生育中后期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对株高有促进作用,特别在生育后期作用更加明显;在生育中期可显著增大茎粗并维持较长的时间;可促进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利用;可降低根冠比、根体积与根系表面积,促进地上部生长。脲甲醛叶面缓释氮肥稀释50倍喷施较适宜,所得玉米的干质量显著优于其他处理的,且根体积、根系表面积较大。
    • 邹奇芳; 谷晓博; 李援农; 陈朋朋; 曹俊豪
    • 摘要: 针对陕西关中小麦肥料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在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开展了缓释氮肥与尿素的配施试验,设置了不施氮肥(N0)、100%尿素(N1)和4个不同缓释氮肥配施处理(N2(100%)、N3(25%)、N4(50%)、N5(75%)),以不施肥CK为对照;分析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对冬小麦干物质累积及氮素吸收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和分布、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1、N2处理相比,缓释氮肥和尿素配施不仅能显著增加冬小麦干物质累积量(4.69%~11.40%)、氮素吸收量(5.92%~24.08%)及产量(6.00%~22.41%),还能增加土壤表层(0~40 cm)的硝态氮累积量(2.09%~45.51%),减少其淋失到深层土壤,提升氮肥利用效率。N5处理下冬小麦的氮肥偏生产力(42.46 kg/kg)、氮肥农学利用率(15.46 kg/kg)和氮肥表观利用率(47.79%)均最大,成熟期N5处理的干物质累积量较N1和N2处理分别提高了11.40%和9.20%,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分别提高了24.08%和11.49%,产量分别提高了22.41%和11.00%。收获时N5处理0~40 cm土层中硝态氮的累积量最大,比其它施肥处理提高了1.30%~19.52%。综上所述,75%缓释氮肥+25%尿素处理(N5)是本研究中冬小麦高产高效的最优施肥方案。
    • 李旭铮; 李援农; 邹奇芳; 丁午阳
    • 摘要: 为揭示缓释肥配施对夏玉米灌浆过程的影响规律,在相同施氮量(180 kg/hm^(2))下设置缓释肥(C)与尿素(N)配施比为1∶0(C1N0)、3∶1(C3N1)、1∶1(C1N1)、1∶3(C1N3)、0∶1(C0N1),以不施氮肥(CK)为对照处理,共6个处理,研究缓释肥配施对夏玉米灌浆过程、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肥配施可延长叶片功能期,保证夏玉米后期仍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及灌浆能力。缓释肥配施可促进籽粒灌浆的早启动,缩短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间,提高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百粒重,延长灌浆活跃期,提高快增期、缓增期的持续时间及灌浆速率,进而提高百粒重。缓释肥配施条件下夏玉米产量提高的决定性产量构成因素是百粒重及行粒数,产量随缓释肥配施比例的提高呈先增加再降低趋势,配施比为3∶1(C∶N)时产量最高,较C1N0、C0N1处理分别提高16.08%、26.56%。综合分析,配施比3∶1(C∶N)在夏玉米种植中应用效果最优。
    • 咸云宇; 王维领; 赵凌天; 刘畅; 刘光明; 姜恒鑫; 廖平强; 赵灿; 霍中洋
    • 摘要: 为建立稻茬迟播小麦树脂包膜缓释氮肥高效施肥模式与技术,以冬小麦品种扬麦23为材料,以43%树脂包膜缓释氮肥(PCU,含氮43%)和尿素(U,含氮46%)为氮肥,设置“一次性基施”(A)与“一基一追”(B)2种施肥模式,共形成10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基施(A1)、8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20%尿素基施(A2)、6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40%尿素基施(A3)、8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基施+20%尿素返青期追施(B1)、8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基施+20%尿素拔节期追施(B2)、6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基施+40%尿素返青期追施(B3)、6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基施+40%尿素拔节期追施(B4)等7个施肥处理,分析了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对迟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SPAD值、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基施模式处理(A1~A3)的小麦产量显著低于常规施肥(CK,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一基一追”两次施肥模式处理(B1~B4)的产量显著高于CK,泰州与扬州两地分别平均增产5.77%和5.64%,其中B4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8796.80和7848.18kg·hm,分别比CK高8.30%和9.05%;与CK相比,“一基一追”两次施肥模式处理的生育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乳熟期旗叶SPAD值、全生育期吸氮总量与氮素利用效率、净效益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不同施肥处理中,B4处理氮素各利用指标表现最优,其中氮素积累总量及经济净效益平均达到266.83kg·hm和11992.96元·hm。综上,“6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基施+40%尿素拔节期追施”是稻茬迟播小麦树脂包膜缓释氮肥高产高效施肥方式。
    • 张金萍; 陈照明; 王强; 马军伟; 俞巧钢; 叶静; 马进川; 孙万春
    • 摘要: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在基肥中施用不同比例的缓释肥对单季晚稻分蘖动态、水稻生长和氮素吸收的影响,拟为单季晚稻一次性施肥技术提供理论指导。试验共设5个处理:N0,不施氮;CF,常规施肥;20%SRN,基肥中20%的氮用缓释氮肥提供;40%SRN,基肥中40%的氮用缓释氮肥提供;60%SRN,基肥中60%的氮用缓释氮肥提供。除N0外,各处理的施氮量相等。结果表明:各施氮处理的水稻分蘖数随移栽时间的变化均符合一元二次方程(P0.05)增加水稻的理论最大分蘖数和成穗率,对水稻产量亦无显著影响。在分蘖盛期、孕穗期,各施氮处理根部和地上部的氮素累积量无显著差异,但与CF处理相比,20%SRN和40%SRN处理显著(P<0.05)降低了水稻成熟期地上部的氮素吸收量和氮素表观利用率。综上,与CF处理相比,在基肥中施用不同比例的缓释氮肥并不会增加水稻的无效分蘖。60%SRN处理的水稻产量、成穗率、氮素吸收利用与CF处理并无显著差异。
    • 杨晓燕; 邱悦; 李文瑞玉; 王唯举; 李天胜; 王海江
    • 摘要: 为考察不同施氮水平下尿素与缓释氮肥液态脲甲醛不同比例配施对棉花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开展了棉花盆栽试验。试验共设置8个施肥处理,每个施肥处理重复6次,分别测定苗期、蕾期、花期、铃期、吐絮期不同施肥处理棉花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各器官氮素积累量、吐絮期的棉花产量,并分析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在不减氮水平下,60%普通尿素与40%缓释氮肥配合施用处理的棉花产量最高;在减氮20%水平下,60%普通尿素与20%缓释氮肥配合施用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且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产量与100%普通尿素处理间无显著差异。60%普通尿素与40%缓释氮肥配合施用处理、减氮20%水平下60%普通尿素与20%缓释氮肥配合施用处理有利于提高棉花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能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棉花产量。
    • 刘晓成; 张强; 沈杰; 杨国栋; 王聪
    • 摘要: 稻油轮作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农业种植模式之一,为进一步明确缓释氮肥在稻油轮作体系中的增产作用,提高其肥料利用率,以水稻“南粳9108”和油菜“秦油10号”为试验材料,进行了缓释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稻油轮作周年作物产量、周年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60%缓释氮肥+40%速效氮肥运筹模式,能够优化水稻和油菜的群体结构,协调产量构成因素,最能发挥作物的产量潜能;同时,作物的总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为最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