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马铃薯产量

马铃薯产量

马铃薯产量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09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保护、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7272篇;相关期刊150种,包括致富天地、农民致富之友、种子科技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国立体农业、庭院经济学术讨论会等;马铃薯产量的相关文献由62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荣、侯贤清、何文寿等。

马铃薯产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3 占比:1.6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7272 占比:98.33%

总计:17566篇

马铃薯产量—发文趋势图

马铃薯产量

-研究学者

  • 李荣
  • 侯贤清
  • 何文寿
  • 代晓华
  • 叶巍
  • 吴春花
  • 周永瑾
  • 毛积磊
  • 苗芳芳
  • 陈洪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齐建军; 齐永梅; 陈红霞; 刘金玺; 王孟学
    • 摘要: 2017年阜平县开展耕地质量检测与保护项目,每年取土壤60份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阜平县耕地平均含锌量0.12 mg/kg,低于河北省耕地平均含锌量。为提高耕地质量,增强人们对锌肥重要性的认识,扩大锌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特进行了锌肥对马铃薯产量影响的试验。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点位于阜平县阜平镇大道村绿佳农业公司基地内,该基地面积500亩。
    • 杨燕
    • 摘要: 马铃薯是中国许多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不同地域内都有大规模的马铃薯种植。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栽培技术是提高马铃薯产量、质量及农业效益的关键。而大多数马铃薯种植区域属于旱地,为了提高马铃薯种植产量和质量,采取了旱地黑色全膜马铃薯垄上微沟集雨增墒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解决了传统种植模式的不足,为马铃薯块根在生长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最大限度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加农民收益。
    • 石艳艳; 马志花; 吴春花; 周永瑾; 李荣
    • 摘要: 为探讨垄作沟覆不同地膜对旱地马铃薯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8—2019年在宁夏南部山区设置垄上覆盖普通塑料地膜,沟内分别覆盖普通塑料地膜(DD)、可降解渗水地膜(DS)和麻纤维地膜(DM),以沟不覆盖为对照(CK),研究其对作物关键生育时期(播后60~120 d)土壤水分、马铃薯功能叶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现蕾期(播后60 d)不同覆盖处理可显著提高0~100 cm层土壤贮水量,2018年以DD处理最高,2019年以DM处理最高,分别较CK显著提高11.2%和21.6%。马铃薯关键生育时期,除2019年DS处理叶面积指数较CK显著提高外,其他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不同覆盖处理可有效提高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其中在块茎膨大期(播后120 d)DM处理分别较CK显著提高30.0%和23.2%。2年块茎膨大期DD、DM和DS处理块茎干物质累积量平均分别较CK显著提高54.9%、50.0%和22.6%,马铃薯产量平均分别较CK增产13.2%、14.1%和5.2%,平均净收入分别增收16.3%、14.6%和4.0%,而DS处理马铃薯产量和净收益与CK相比差异均不显著。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水分和净光合速率是影响马铃薯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垄作沟覆普通塑料地膜(DD)与垄作沟覆麻纤维地膜(DM)处理均可改善现蕾期土壤水分,从而促进马铃薯光合和产量的提高。因此,垄作沟覆麻纤维地膜与垄作沟覆普通塑料地膜的增产增收效果相当,具有部分替代普通塑料地膜的优势。
    • 纪文宁; 程宏波; 李亚伟; 兰雪梅; 钱玉平; 柴守玺; 常磊
    • 摘要: 为明确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马铃薯田土壤耗水、耗水规律、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在陇中半干旱农区设置了玉米秸秆带状双行覆盖(SSM2)、玉米秸秆带状单行覆盖(SSM1)、玉米秸秆全覆盖(SFM)、地膜春覆盖(PMS)和地膜秋覆盖(PMA)5种覆盖方式,以传统露地平作为对照(CK)。结果表明:2年试验中,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和地膜覆盖处理土壤贮水消耗量较CK分别增加13.5,14.8 mm。玉米秸秆带状覆盖能显著提高降水对马铃薯耗水贡献率,不同降雨年型内均以SSM2处理贡献率最高,2年分别为95.6%和94.3%。于CK相比,覆盖处理均降低了生育前期(播种-块茎形成期)耗水量,地膜覆盖显著增加了生育中期(块茎形成期-淀粉积累期)耗水量,玉米秸秆带状覆盖显著增加了生育后期(淀粉积累期-收获期)的耗水量。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和地膜覆盖分别能使马铃薯干薯产量增加27.9%和24.2%,干薯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3.1%和19.3%。综上可知,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处理能显著增加马铃薯生育时期内农田土壤贮水消耗量,并改善马铃薯生育前期和生育后期耗水,减少旱地马铃薯农田无效耗水,能显著提高马铃薯干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 张倩
    • 摘要: 为了了解生物源农药对马铃薯产量及病害防治发挥的作用。通过筛选出3种生物源农药和化学药剂拌种,然后探讨它们对马铃薯产量及病害防治的应用策略。得出关于马铃薯产量及病害防治等指标的对比变化来说,生物源农药的整体效果比不上化学药剂,但是两者的差距不大,P>0.05。因此在马铃薯种植及生产中,需要加强生物源农药的实验研究与实践引用,尽可能地降低农药的投入量,确保马铃薯的生长发挥可持续等优势。
    • 徐野
    • 摘要: 马铃薯目前已作为重要的粮食、蔬菜类作物,其具有营养丰富、适口性好、高产和适应性强等优异特点,同时也可作为重要的饲料在农业生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马铃薯种植期间,受到气候和传统种植模式以及其它诸多因素的影响,生产上马铃薯病虫害也出现日益加剧趋势,给马铃薯产业发展带来不同程度冲击,许多地块马铃薯产量下降十分严重甚至出现绝产绝收的现象,阻碍马铃薯种植产业的稳定发展。
    • 黄艳岚; 张超凡; 张道微; 董芳; 张亚; 王飞; 魏云霞
    • 摘要: 为研究有机肥替代化肥对马铃薯产量、氮肥利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设置不施肥(T1)、100%复合肥(T2)、75%复合肥+25%有机肥(T3)、50%复合肥+50%有机肥(T4)、25%复合肥+75%有机肥(T5)、100%有机肥(T6)6个处理进行马铃薯小区试验。结果表明:75%复合肥+25%有机肥处理的马铃薯产量以及茎叶、薯块的氮积累量最高,较100%复合肥处理分别提高3.59%、78.60%和29.37%;其茎粗、株高、单株茎叶重、单株薯块重和单株薯块数等产量构成因素指标也均高于其他处理;有机肥替代处理的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高于复合肥处理;各处理间土壤养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 冯雨盟
    • 摘要: 马铃薯对生长环境适应能力极强,在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病虫害防治技术作为其中一项关键技术,不但决定马铃薯产量与质量,因种植户种植经验不足和专业性不强,造成马铃薯产量急剧下降,对种植户经济收入也有直接影响。应具体分析和了解马铃薯病虫害发生情况,找到最为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才能确保种植者经济利益不受损害。在马铃薯病虫防治上,应该坚持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原则,着力进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示范,要结合马铃薯晚疫病预警信息系统的监测成果及大田调查情况,针对马铃薯生产上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及化学技术措施进行防控。
    • 张邦彦; 李惠霞; 何进宇; 何文寿
    • 摘要: 为深入了解宁南旱区条件下粉垄耕作对黑垆土剖面氮素运移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选择在有代表性的西吉县新营乡白城村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传统旋耕0~20 cm和粉垄耕作0~30、0~40、0~60 cm 4种耕作处理,在不同生育期测定土壤剖面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的含量,分析其在土壤剖面中的变化特点,探讨粉垄耕作对黑垆土氮素运移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粉垄45 cm处理耕层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分别显著提高了29.18%、22.31%和28.74%;粉垄60 cm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31.24%、27.91%和44.01%。粉垄耕作导致土壤有效磷下移,形成上(0~20 cm土层)减下(20~80 cm土层)增的分布状态。不同耕作处理条件下,硝态氮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各层均较低。粉垄耕作对土壤氮素剖面运移产生阻滞作用,硝态氮和铵态氮的迁移明显减弱。与传统耕作相比,粉垄耕作30、45和60 cm马铃薯植株吸氮量分别提高了11.45%、32.90%和24.61%,马铃薯产量分别提高了27.43%、38.29%和30.28%。因此,粉垄耕作显著改善了旱地黑垆土供肥特点,提高了马铃薯的吸养能力,达到增产增效、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 苗芳芳; 勉有明; 普雪可; 吴春花; 周永瑾; 侯贤清
    • 摘要: [目的]探讨耕作覆盖对旱作土壤团粒结构、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于2013—2016年进行连续3个作物生长季定位试验,通过设置3种耕作方式(深松、免耕、翻耕)和3种覆盖措施(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和不覆盖),研究耕作结合覆盖对土壤团聚体数量、土壤蓄水量及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耕作方式、覆盖措施及二者交互作用可显著增加0—40 cm土层>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深松覆盖秸秆处理0—20 cm土层>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在欠水年(2016)和相对欠水年(2014)分别较翻耕不覆盖显著提高14.2%、16.9%,而免耕覆盖秸秆处理在平水年(2015)较翻耕不覆盖显著提高8.5%;20—40 cm土层>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在欠水年以深松覆盖秸秆、相对欠水年深松覆盖地膜和平水年免耕覆盖秸秆处理最高,分别较翻耕不覆盖显著提高18.2%、21.5%、18.7%.耕作方式、覆盖措施及二者交互作用对0—200 cm土层蓄水量影响显著,深松覆盖秸秆处理休闲期土壤蓄水量分别在相对欠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较翻耕不覆盖处理显著提高29.6%、9.3%、11.4%;其关键生育时期平均土壤蓄水量分别在欠水年和相对欠水年较翻耕不覆盖显著增加21.9%、28.9%,而免耕覆盖秸秆处理在平水年较翻耕不覆盖处理显著增加17.1%.在相对欠水年,耕作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而覆盖措施及耕作与覆盖交互作用对其有显著影响,以免耕覆盖秸秆处理最佳,分别较翻耕不覆盖处理显著提高51.8%和50.5%;在平水年和欠水年,耕作方式、覆盖措施及其二者交互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极显著影响,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以深松覆盖秸秆处理效果最佳,平均较翻耕不覆盖处理显著提高56.9%和44.8%.[结论]耕作结合覆盖措施可改善耕层土壤团粒结构,显著增强休闲期和生育期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从而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平水年和欠水年采用深松结合秸秆覆盖、相对欠水年采用免耕结合秸秆覆盖模式可实现宁南旱作马铃薯增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