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半干旱地区

半干旱地区

半干旱地区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9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作物、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78篇、会议论文44篇、专利文献15529篇;相关期刊569种,包括防护林科技、林业实用技术、现代农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第七届全国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学术研讨会、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防治水专家委员会2014学术年会 等;半干旱地区的相关文献由3019位作者贡献,包括任宝君、李凤民、马莉等。

半干旱地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78 占比:8.13%

会议论文>

论文:44 占比:0.26%

专利文献>

论文:15529 占比:91.61%

总计:16951篇

半干旱地区—发文趋势图

半干旱地区

-研究学者

  • 任宝君
  • 李凤民
  • 马莉
  • 刘保健
  • 刘育佳
  • 孙占祥
  • 廉滋庆
  • 张荣涓
  • 曾佳佳
  • 李耀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马和柱
    • 摘要: 本文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马铃薯绿色高产栽种技术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马铃薯种植的选地、土壤处理、科学施肥、田间管理以及收获等内容,希望能够为特殊地区提升马铃薯生产质量提供参考。
    • 刘玉环; 李致家; 刘志雨; 罗赟; 霍文博
    • 摘要: 中国北方半干旱地区的降水与下垫面条件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如何完整准确地描述该类区域的水文过程是当代水文学研究的难点之一.选择半干旱地区水文实验区域--绥德流域和曹坪流域,通过构建不同时空规律的降水场,并结合3种不同产流机制的水文模型,进行大型数值模拟实验,去探究时间、空间、产流机制等因素对半干旱地区洪水模拟的影响,为该类地区水文模型的研制工作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半干旱地区中小流域的产流对降雨强度较为敏感,因此降水输入的时间步长对洪水模拟效果的影响程度较大;相比之下,流域雨量站数量的增减,仅体现在降雨分布场的暴雨中心缺失以及面平均降雨量的微小差别,对洪水模拟效果的影响程度较小.2)水文模型能否准确描述主导水文过程是半干旱地区洪水模拟效果优良的关键,流域的尺度效应及其下垫面条件的空间异质性是半干旱地区不同水文模型研制和调整应当优先考虑的问题,无论时间步长、雨量站数量怎么组合,产流结构适宜的模型其模拟效果总是趋于较好的结果.
    • 王凯玺; 陈国秋; 张海金; 张文飞; 刁玉霖; 朱康宁; 孙继军
    • 摘要: 辽宁西部朝阳地区适合发展林果产业。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挥林下作物种植经济效益,探讨了4种林(果)粮间作栽培模式,苹果与小麦间作、苹果与红薯间作、桃与谷子间作、大枣与大豆间作。经效益分析表明,苹果与红薯间作纯经济效益最好,桃与谷子间作纯经济效益次之,根据生产需要选择合适的间作栽培模式。
    • 者文龙
    • 摘要: 主要针对半干旱地区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展开深入研究,结合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作用,阐述了半干旱地区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存在问题,如林业规划不够合理、林业生态环境严重失衡、林业生态保护技术应用不够、森林植物生长状态不佳、林业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等,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措施,主要包括提高林业生态保护意识、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规划林业布局、不断地提高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做好林业管理工作、加强对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建立健全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管理制度等,进而实现半干旱地区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
    • 张建勇
    • 摘要: 为探索半干旱地区辽东栎和栓皮栎适宜的直播造林技术,笔者设置了4种不同的直播造林模式,比较了不同模式下2个树种的成活率和苗木生长量。结果表明,辽东栎和栓皮栎在有套筒和薄膜覆盖的条件下,成活率最高,生长量最大;影响半干旱地区阔叶树种直播造林生长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水分、土壤温度和鼠兔危害。
    • 车宗奎
    • 摘要: 加强半干旱地区森林抚育工作,可以促进林木快速生长、改善林木生长环境、提高森林综合效益。然而从实际来看,半干旱地区森林抚育工作中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抚育方式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专业性人才欠缺、病虫害防治不彻底等问题,严重降低了森林抚育成效。为更好地开展半干旱地区森林抚育工作,从提高思想认知、采用恰当措施、完善管理制度、构建专业队伍、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半干旱地区森林抚育对策。
    • 张苗苗; 刘廷玺; 段利民; 王冠丽; 杨宇晗
    • 摘要: 稳定碳同位素技术能够指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根据生态系统碳转移动态,可以探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和固碳能力。以科尔沁沙地半流动沙丘固沙植被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半流动半固定沙丘固沙植被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和黄柳(Salix gordejevii Chang),以及在草甸地广泛分布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与玉米(Zea mays Linn)5种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植被群落冠层处大气、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的δC值和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各组分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沙丘植被冠层处大气CO_(2)浓度显著低于草甸植被,受控于土壤水分特征和植物生长特性。在逆境胁迫下,小叶锦鸡儿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固碳耗水成本最低。叶片碳含量和δC值均受叶片生育期的影响,新叶片潜在碳蓄积能力更强,水分利用效率更高。叶片凋落物δC值在不同植被间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了植物功能性的驱动作用。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质分解彻底,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小,δC值呈偏正的趋势。沙丘土壤δC值高于草甸,沙丘土壤有机碳周转速率高于草甸,土壤类型对有机碳周转影响较大。有助于深入理解沙地-草甸相间地区碳循环关键过程,为荒漠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 田沁; 李伊仑; 朱莹; 秦宇豪
    • 摘要: 呼和浩特位于中国半干旱地区,是有名的风城,因此风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居环境的舒适度。在全市范围内选取4种典型的居住区类型,有围合式、点群式、混合式、行列式。对各个样本进行风速实测得出平均风速,通过WINAIR对室外高1.5m处风速进行CFD模拟以及风速离散度计算,对不同布局风环境舒适度进行评价。得出在呼和浩特市4种居住区布局类型中混合式高层居住区风环境舒适度最为恶劣,围合式、点群式其次,行列式布局最为舒适。不同布局形式舒适度较差的区域位置与产生原因各不相同。通过此研究为呼和浩特市高层居住区景观、规划、建筑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 任亮; 任稳江; 齐向辉; 赵仰徽; 武江燕; 赵贵宾; 李城德; 尤艳蓉
    • 摘要: 休耕即通过休耕管护,对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综合治理,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问题.本文以保墒促苗、土壤理化改善为核心,制订了包括范围、环境要求、休耕流程、休耕栽培的技术规程,重点就休耕地的地块选择、绿肥品种、种植时期、播种方式、播种量、机具选择、还田方式、杀青时期、翻压深度、深翻深度、深耕质量、有机肥施入时期、耙耱保墒等关键管护技术提出具体操作规范,为充分发挥休耕管护在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生态严重退化区域的地力提升作用,确保急用之时能够复耕,复耕后能高产出等提供参考.重点提出按照春季种植绿肥→杀青还田→深翻晒垡→秋季增施有机肥→耙耱保墒(镇压)的流程,落实休耕地年度管护措施,实现耕地质量提升,做到休而不荒、休而不废.
    • 韩典辰; 张方敏; 陈吉泉; 李云鹏; 卢琦
    • 摘要: 水分是制约半干旱区生态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是地表水分消耗的重要过程.本文基于内蒙古半干旱区多伦和锡林浩特草地站多年通量、气象和植被数据,分析两个典型草地ET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和主要气象因子的响应,为半干旱区草地资源的持续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多伦站和锡林浩特站多年均ET总量分别为417.15 mm和440.20 mm,其中生长季ET分别占年总量的75.75% 和72.38%.两站ET年内变化均呈单峰型,和热量因子、水分因子与植被状况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P<0.01).通径分析表明,两站ET变化均主要受到太阳净辐射直接作用的驱动,其次受到叶面积指数、降水和土壤含水量的间接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