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过程模型

过程模型

过程模型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4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经济计划与管理、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1篇、会议论文85篇、专利文献219018篇;相关期刊523种,包括管理观察、科技进步与对策、中国机械工程等; 相关会议80种,包括第七届中国航空学会航空通信导航监视及空管学术会议暨航电与空管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 (CCATM2016)、第十五届全国Petri 网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2015全国仿真技术学术会议等;过程模型的相关文献由2317位作者贡献,包括檀润华、张莉、杜玉越等。

过程模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1 占比:0.39%

会议论文>

论文:85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19018 占比:99.57%

总计:219954篇

过程模型—发文趋势图

过程模型

-研究学者

  • 檀润华
  • 张莉
  • 杜玉越
  • 周伯生
  • 王路
  • 刘伟
  • 亓亮
  • 张福新
  • 曹国忠
  • 田银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婷; 巩秀钢; 徐兴荣; 李会玲; 牛慧敏; 刘聪
    • 摘要: 传统的流程挖掘技术通常假设过程模型在服务期间不会随时间改变,但是实际过程模型在执行中总是动态调整的。检测漂移发生的时间点并确定漂移过程中所涉及的行为变化,可以帮助业务分析人员更好地理解流程行为。目前大多数方法侧重于漂移检测和变体差异分析这两个独立的任务,但漂移检测仅能单纯定位发生变化的关键点,不能对漂移点前后流程行为的变化进行描述,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流程进行配置和维护。因此,提出一种集漂移检测和流程变体差异分析于一体的综合方法,既能检测漂移又能对漂移后流程行为的差异进行具体分析。应用不同类型的控制流变化得到的事件日志来评估该方法,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 王文静; 孙峥峥; 刘春原
    • 摘要: 针对当前装配式建筑轮廓多由不规则形状组成,无法准确提取图像所含特征点,导致装配式建筑图像布局标定效果较差,标定精度较低,标定时间较长的问题,提出基于Markov过程的装配式建筑图像布局标定方法。根据装配式建筑图像的不同特征,架构图像特征空间图与转移矩阵,结合逼近属性与全概率条件,构建图像布局标定的Markov过程数学模型。预处理待标定图像,采用哈里斯算子提取建筑图像角点,根据多尺度哈里斯-拉普拉斯角点,绘制三角网。利用欧几里得距离度量近似三角形间的相似性,升序排列相似度顺序,采取最小相似度加权值方案,实现建筑图像布局标定。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装配式建筑图像布局标定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提高标定精度,缩短标定时间。
    • 马正立; 赵玉胜
    • 摘要: 制度逻辑视角是一个元理论框架,用于分析制度、个体和组织在社会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制度逻辑理论建构具有四项基本原则:社会结构与行动的定向战略,制度既有物质性又有象征性,制度的历史权变性,以及制度具有多重分析层级。在制度逻辑视角中,实践与身份是基本概念,多重制度逻辑为行动者提供了在社会互动中用来再现、改变组织身份与实践的微观基础。本文在制度逻辑的微观基础之上建立了一个关于制度逻辑跨层级分析的整体模型,从而分析关于不同类型的社会互动(决策、意义构建和集体动员)如何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实践与身份的动态关系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 章全武
    • 摘要: 教科书编制是教科书研究的重要领域,直接影响着教科书的质量。当前教科书编制研究较少关注编制过程,难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教科书内容编制图景。为此,以评析教科书内容编制过程相关模型为基础,结合对教科书内容编制过程的实际考察,构建教科书内容编制过程模型,指出教科书内容需要历经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内容编制过程,即从组建编写队伍、解读课程文件到拟定编写方案、搭建内容框架以构建教科书体系;从设计编排主线、创设教科书栏目到结合具体主题、优化单元结构以形成单元体例;从依据单元主题选择内容、依循单元体例呈现内容到内容、体例与体系的精致化以形成教科书文本。同时,进一步指出了教科书内容编制过程模型具有为编写者落实课程文件提供路径支持、为研究者分析教科书内容提供理论框架,以及为教师合理使用教科书内容提供方法支撑等应用价值。
    • 吴櫂耀; 魏杨; 刘丹; 付红玉; 盛晓春
    • 摘要: 形成性评价作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重要环节,对提升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后疫情时代,更多学校和专业选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教学活动。专业认证实践显示,形成性评价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基于此,该文主要研究如何将线上线下教学与形成性评价机制进行有效衔接和融合,探索并优化适合学生学情的形成性评价机制,包括采用适合本专业学情的形成性评价模型、构建切实可行的形成性评价实施办法、形成完善的形成性评价反馈机制,最终将本研究方案应用在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的工程认证中,为地方本科院校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开展形成性评价提供思路和参考。
    • 宋小康; 赵宇翔; 李新月; 朱庆华
    • 摘要: 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是弥合数字不平等的有效方式,本研究旨在探究互联网环境下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过程中的用户行为特征并识别出不同的行为阶段。通过准实验设计,结合实验观察、出声思考法、用户访谈及调查收集了相关实验数据,分析了替代搜寻过程中的信息源选择、搜寻结果类型以及信息沟通的作用。研究发现,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者普遍使用多个信息源获取健康信息,他们重点关注日常保健、症状、治疗/检查、疾病原因和注意事项等相关信息,进一步信息沟通的替代搜寻者在搜寻结果的准确性、全面性以及主观感知的满意度和有用性评价方面显著较高。本研究构建了七个阶段的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过程模型,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健康信息替代搜寻的行为过程,同时为优化健康网站设计以及提升健康信息服务提供了借鉴。
    • 付睿云
    • 摘要: 数字化转型有具体的内容和特定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推进过程。国家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化转型工作带来重要发展契机,激发了新的教育需求。基层开放教育需要对数字化转型进行全面的思考和规划,开拓出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可操作性、适应性强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在此背景下,作者梳理了基层开放教育面临的数字化转型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分校级数字化转型过程模型、基于“共建-需求-收益”的建设模型和具体实施对策,以期为基层开放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
    • 邓雅方; 林雷蕾; 闻立杰; 刘瑷玮; 钱忱; 王建民
    • 摘要: 鉴于现有量化模型行为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结构化的过程模型层面,实际挖掘得到的业务模型多为非结构化,提出对非结构化过程模型的轨迹计数方法。整合现有结构化转换方法,最大化地计算非结构化过程模型的结构化后轨迹数,并对带同步条件的半结构化过程模型设计轨迹计数方法;对部分不能结构化的过程模型,基于完全前缀展开设计了对非自由选择结构的轨迹计数算法,包括循环和非循环两种情况;将两种方法与块结构过程模型的轨迹计数方法结合。在人工合成模型和实际的过程模型数据集上,对所提算法进行有效性测试和性能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其规定的作用范围内能够准确量化非结构化过程模型的行为。
    • 秦发伟; 杨伯军; 曹国忠; 高鹤鸣; 韩丽伟
    • 摘要: 目的探索设计驱动的功能创新过程,利用该过程满足用户对不同产品意义的追求,从而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方法首先,明确设计驱动功能创新的原理、特点以及实现所需的基本过程。其次,通过分析不同类型产品意义实现的方式,以及产品用户和应用场景在产品意义发掘中的作用,总结出产品意义发掘的三种模式。根据产品意义发生变化时产品功能变化的相关特点,总结出适用于设计驱动的功能创新技术。最终,形成设计驱动的功能创新过程模型。结论设计驱动的产品功能创新过程模型可以分阶段地指导设计人员进行功能的创新设计,包括如何提出新的产品意义以及如何对产品功能系统进行调整,为产品功能的创新提供了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之外的新思路。
    • 李伟; 张欢; 马萍; 杨明
    • 摘要: 云仿真平台支持“云仿真”模式,能够自动查找仿真资源、动态构建云仿真系统。由于云仿真平台具有按需构建仿真服务、多粒度资源共享等特点,云仿真系统的可信度评估工作在仿真资源的可信度、仿真子系统的可信度、仿真运行环境的可靠性等方面面临新的问题。从云仿真系统全生命周期角度,建立了云仿真系统的可信度评估过程模型和云仿真系统可信度评估指标体系,并给出了一种仿真资源排序评估方法,为云仿真系统可信度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