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土壤微生物量氮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8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29000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生态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暨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研讨会、黑龙江省2016年度烟草学术交流会等;土壤微生物量氮的相关文献由426位作者贡献,包括肖小平、刘国顺、周建斌等。

土壤微生物量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29000 占比:99.98%

总计:529085篇

土壤微生物量氮—发文趋势图

土壤微生物量氮

-研究学者

  • 肖小平
  • 刘国顺
  • 周建斌
  • 张帆
  • 杨学云
  • 仇少君
  • 任天宝
  • 元野
  • 刘德育
  • 匡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洋; 王毅; 韩国栋; 孙建; 汪亚峰
    • 摘要: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探究地下微生物驱动土壤生化过程,生物量碳氮含量特征及其控制要素,对高寒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两种草地类型样带调查和研究,探讨了不同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特征及其与气候、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寒草甸比高寒草原具有更高的土壤MBC和MBN含量;生长季降水量(GSP)与两种草地类型的MBC和MB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生长季均温(GST)仅与高寒草原MB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在生长季降水量的影响下,土壤全氮是影响高寒草甸土壤MBC和MBN的主导因子,土壤有机碳是影响高寒草原MBC和MBN的主导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 谢梅珍; 赵林; 吴晓东; 周华云; 岳广阳
    • 摘要: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生态环境发生着一系列变化并进一步影响土壤氮循环过程,但目前冻融循环及植被生长周期中土壤氮的动态变化还不清楚。以青藏高原腹地的风火山和特大桥地区的两种典型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可利用氮(NH_(4)^(+)-N、NO_(3)^(-)-N、DON)及微生物量氮(MBN)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土壤铵态氮(NH4+-N)及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在非生长季高于生长季,土壤硝态氮(NO3--N)在生长季高于非生长季;风火山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土壤NH4+-N在融化期含量较高;土壤MBN在植被生长旺盛期降低,在植被生长后期升高;风火山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土壤MBN含量、特大桥地区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土壤可利用氮总量与土壤全氮(TN)含量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土壤全氮含量、植被吸收以及冻融作用均可引起土壤可利用氮及MBN的季节变化。
    • 张江伟; 李慧; 柴晓甜; 赵帅; 李莉威; 张斯佳; 贾丽娟; 张建恒; 王贵彦
    • 摘要: 小麦—玉米两熟为华北平原主要种植制度,以玉米季深松分层施肥和常规施肥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小麦开花期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及酶活性对玉米季不同施肥方式和小麦不同灌水处理的响应。以冬小麦开花期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玉米季常规施肥(F1)和深松分层施肥(F2)为主区,小麦季3个灌溉处理为副区,分别为春季不灌水(W0)、春1水(拔节期灌水75 mm,W1)、春2水(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150 mm,W2)。结果表明:(1)玉米季深松施肥有利于提高氮、磷、钾的供应,改善土壤肥力,对小麦开花期耕层土壤理化性状影响显著。0—20,20—40 cm土层,F2W2处理土壤含水量和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含水量受深松施肥和灌水的共同影响,而且互作效应显著;硝态氮受水分处理影响显著大于深松施肥因素。(2)SMBC和SMBN同时受深松施肥和灌水处理的共同影响,小麦季灌水处理可显著提高0—20 cm土层SMBC和SMBN含量,土壤含水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W1>W0,且差异显著;小麦季相同水分管理条件下,0—20 cm土层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F2处理最高,显著高于F1;0—20 cm土层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与速效钾和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2个土层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4)F2W2处理小麦产量最高,养分携出量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养分携出量与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小麦季灌溉拔节水和开花水结合玉米季分层深松施肥管理措施可有效促进土壤养分活化,提升土壤质量和保障土壤可持续生产。
    • 潘名好; 朱庆征; 巩闪闪; 张志华; 雷浪; 孔玉华
    • 摘要: 为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以华北石质山区农田(NT)、撂荒地(LHD)以及刺槐(CH)、栓皮栎(SPL)和侧柏(CB)3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集0~10、10~20和20~30 cm 土层土壤样品,对比分析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及4种酶活性(过氧化氢酶、β-葡萄糖苷酶、脲酶和蛋白酶).结果表明:在0~30 cm 土层,NT和CB 土壤MBC和MBN含量显著高于LHD、CH和SPL(P<0.05);其中 NT 土壤的 MBC 分别比 LHD、CH 和 SPL 高752%、927%和537%,MBN 含量高332%、227%和79%(P<0.05).NT、LHD和CB的4种土壤酶活性均表现出较高水平,而SPL 土壤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均最低(P<0.05).LHD、NT、CB和SPL 土壤脲酶活性在0~30 cm 土层的均值分别比CH高562%、536%、514%和302%(P<0.05).随土层深度的增加,4种酶活性均呈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土壤MBC和MBN含量和4种酶活性与各土壤养分因子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并也受土壤密度显著影响(P<0.05).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MBC、MBN、MBC/MBN、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氮(DN)含量以及4种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除土壤MBC和DOC外,土层深度对其他土壤因子亦有显著影响(P<0.05).综上,农田耕作和侧柏人工林的种植可以改善华北石质山区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质,提升土壤肥力.
    • 朱利霞; 陈居田; 徐思薇; 陈如冰; 李俐俐
    • 摘要: 为了研究生物炭施用量对整个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生物炭施用量设置0(BC0)、10(BC1)、20(BC2)和30(BC3) t·hm^(-2)共4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其动态变化和收获后玉米的籽粒产量。结果表明,玉米生育期内各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与BC0相比,施用生物炭对播种前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BC3处理在0-10、10-20和20-3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碳较对照分别增加103.2%、91.8%和158.5%。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微生物量碳氮比的变化则与玉米生育期有关。从整个生育期来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在播种前最低,在拔节期达到峰值,之后缓慢降低并保持相对稳定。在播种前,BC3处理土壤微生物商增幅最大,较BC0增加了59.5%,其他生育期土壤微生物商无显著变化。玉米籽粒产量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BC2和BC3分别较BC0显著增产11.2%和14.1%。因此,在土壤中施用生物炭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为该地区生物炭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 吴荣; 刘善江; 孙昊; 李亚星; 马良; 白杨
    • 摘要: 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房山)新型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站为平台,采用田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的方法,探讨了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养分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2年的长期定位施肥后,NPK配施有机废弃物肥和NPK配施秸秆可以降低土壤pH值,NPKWN处理降低pH效果最为明显,pH值相较基础土样降低了0.18,而单施化肥的处理土壤pH值均有所增加,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试验地的EC值在11.7~14.5 mS/m之间,各施肥处理与CK处理相比,施肥增加了土壤EC值,差异显著,并且配施有机废弃物肥和秸秆处理的土壤EC值又较NPK处理偏高;长期施用有机废弃物肥和秸秆的土壤肥力明显提高,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变化规律:NPK配施有机废弃物肥>NPK配施秸秆>化肥>CK;土壤中的三大微生物数量,细菌>?放线菌>真菌,单施化肥与CK相比,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都有所提高,化肥与有机废物肥或者与秸秆配合施用的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比单施化肥的增幅效果明显;NPKJG处理土壤中真菌数量最高,达到4.53×104?个/g,与CK处理相比,增加了67.7%;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介于24.7~44.6 mg/kg之间,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规律为NPKWN>NPKLJ>NPKJG>NPKJF>NPKMG>NPK>NPKHSF>CK,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80.7%、80.4%、77.2%、72.1%、61.2%、35.7%、23.7%;土壤微生物量氮、细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放线菌数量与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全氮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在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肥力变化的生物学指标.
    • 许唐萍; 肖新; 沈冰涛; 陈红; 鲍文梅; 汪媛; 曹银; 金海涛; 汪建飞; 吴安昌
    • 摘要: 目的:以安徽省沿淮地区稻麦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实现养地增产的效果.方法:采取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KB)、100% 化肥(CF)、20% 有机肥+80% 化肥(CF20)、40% 有机肥+60% 化肥(CF40)和100% 有机肥(O M 100)5个处理,分析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小麦产量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适当的有机肥替代化肥可提高小麦产量,其中以CF20处理产量最高,达7850.85 kg/hm2.与单施化肥处理组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蔗糖酶活性增加5.57% ~9.59%(P<0.05).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其中以CF40处理土壤MBC和OM100处理土壤MBN含量最高.结论:有机肥替代20% 化肥处理,增加小麦产量,优化产量构成因素,改变土壤酶活性,增加微生物量碳氮.
    • 邹振浩; 颜鹏; 李鑫; 张丽平; 张兰; 韩文炎
    • 摘要: 为探究茶园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及其影响因子,调查采集了150个茶园土壤,对微生物量氮(N)含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在1.76~76.14 mg/kg,平均为18.61 mg/kg;茶园土壤微生物量氮主要受到土壤全氮含量、pH值、茶园管理方式、氮肥施用量及种植年限的影响,其中茶园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与pH值和全氮含量成正相关,有机管理方式对微生物量氮的增加幅度有极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推广有机茶园管理模式、适量施用石灰粉提高土壤pH值、防止过度施用氮肥、改植换种老茶园等措施是较为有效的提高其含量的方法.
    • 涂志华; 范志平; 王善祥; 秦依婷; 邹艺华; 杨兆明; 王珺; 尉永键; 王琼
    • 摘要: 以大伙房水库流域4种不同水源涵养林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氮(MBN)含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和凋落物养分的变化特征,运用通径分析模型,探讨土壤微生物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凋落物养分的响应.结果 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含量表现为0~10 cm> 10 ~20 cm土层,且刺槐天然次生林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土壤C/N变化范围在11.17~ 16.42,土壤无机氮以NH4--N为主,占77%.2)土壤MBC和MBN质量分数分别为92.69 ~ 562.55 mg/kg和64.10~193.42mg/kg,均表现为刺槐天然次生林>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红松人工林,0~ 10 cm土壤MBC、MBN质量分数分别是10 ~ 20 cm土层的1.83 ~2.55、1.18~1.62倍.3)土壤MBC/MBN变化范围在1.40 ~3.15之间,土壤微生物量碳熵、氮熵的变化范围分别0.38~0.81%、3.26~3.59%.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凋落物养分质量分数与土壤MBC、MBN质量分数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氮、无机氮、有机碳、土壤含水量是直接影响该区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刺槐天然次生林土壤质量较优于针叶人工林,建议今后在大伙房水库流域应减少人为干扰,加强对刺槐天然次生林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和保护.
    • 王昂; 戴丹超; 马旭洲; 牟群; 于永清; 吕为群
    • 摘要: 为探索稻蟹共作系统水体氮(N)素的淋溶损失,在辽宁省盘锦市开展田间试验.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养蟹为主因素,施N肥为副因素,设置4个处理,即单作稻不施N肥(R0M),稻蟹共作不施N肥(R0C),单作稻施N肥(施N量为160 kg/hm2,R1M)和稻蟹共作施N肥(160 kg/hm2,R1C).结果表明:铵态氮(NH4+-N)是田面水中N素存在的主要形态,占田面水中总N(total nitrogen,TN)含量的50.8%;硝态氮(NO3--N)是淋溶水N素的主要形态,占TN淋溶量的58.5%.施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N(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含量、田面水N素和淋溶水N素含量(P0.05).说明稻蟹共作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稻田肥料N素的淋溶损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