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掺烧

掺烧

掺烧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1668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0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28914篇;相关期刊326种,包括洁净煤技术、冶金动力、动力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山东煤炭学会2010年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天津市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分科学会第六届第一次年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清洁高效燃煤发电技术协作网2010年会等;掺烧的相关文献由404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长安、车得福、王鹏乾等。

掺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0 占比:2.82%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8914 占比:97.13%

总计:29767篇

掺烧—发文趋势图

掺烧

-研究学者

  • 王长安
  • 车得福
  • 王鹏乾
  • 姚伟
  • 王超伟
  • 李楠
  • 王标
  • 高洪培
  • 张锦萍
  • 李来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王飞; 张盛; 王丽花
    • 摘要: 焚烧法作为实现我国污泥快速减量化、无害化处置的主流方式得到广泛应用,而在“双碳”减排目标的推动下,燃煤耦合污泥焚烧发电技术能有效实现燃煤低碳减排和污泥清洁焚烧处置。然而,现阶段燃煤耦合污泥焚烧发电技术在锅炉结焦结渣、燃烧污染物排放和技术经济性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总结了污泥基本理化性质、水分赋存形态、煤质指标和不同干化技术,对比分析了湿污泥直接掺烧、烟气直接干化污泥后掺烧和饱和蒸气间接干化污泥后掺烧这3种技术路线的优缺点,并结合我国燃煤耦合污泥发电典型工程项目的技术参数进行深入分析。实践表明,湿污泥直接掺烧存在燃烧工况稳定性差、处置量低等问题,而“干化+掺烧”技术路线能在保证燃烧热稳定性的基础上实现较大的污泥处置量。考虑到烟气直接干化污泥存在粉尘爆炸风险高、烟气量需求大等问题,利用饱和蒸气间接干化污泥后掺烧燃烧效果较好。在污泥间接干化技术中,桨叶式干化和圆盘式干化热效率高、粉尘产生量低、占地面积小。由于污泥干化过程中存在黏滞性,需选取合适的干化模型对传热传质过程进行分析。我国燃煤耦合污泥发电典型工程项目运行实践表明,污泥掺烧比例控制在较佳范围时,既能保证燃煤机组燃烧热效率,又能满足常规污染物、重金属和二噁英等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在国家政策层面,亟需对燃煤耦合污泥焚烧发电技术污染物排放标准、发电补贴标准和碳减排核算标准等相关政策加以明确和细化,大力推动该技术的发展。
    • 柯希玮; 孙国瑞; 黄中; 巩太义; 杨海瑞; 吕俊复; 张缦
    • 摘要: 利用循环流化床(CFB)锅炉掺烧一定比例污泥是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污泥的有效方式。为了解污泥掺烧对大型电站CFB锅炉物料平衡和运行性能的影响,以某330 MWe亚临界CFB锅炉为研究对象,借助一维CFB数学模型对其掺烧污泥后的物料平衡特性进行预测和分析,然后结合实炉运行数据讨论掺烧对锅炉性能的影响。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原煤矸石和煤泥混合燃料中(煤泥质量分数为15%),掺入10%污泥替换一部分煤矸石后,飞灰和底渣粒度变化很小,而循环灰粒度略微增大;循环流率由9.2 kg/(m^(2)·s)提高至11.8 kg/(m^(2)·s),提高了近30%;稀相区平均压降即颗粒悬浮浓度增大约35%;飞灰占总灰渣份额增加约1.5个百分点;同时床料颗粒在炉膛内的停留时间有所延长。在不同锅炉负荷(50%~100%)下的实测结果均显示,掺烧10%污泥后,床温下降10°C左右;排烟温度升高3°C以内;低温过热器及低温再热器出口蒸气温度有所提高,大部分工况下温升在10°C以内;而炉内屏式过热器出口蒸气温度则略有降低,降幅为2~15°C。模型和实炉运行结果表明,掺烧少量污泥有利于改善CFB锅炉物料循环性能,尾部烟道对流换热增强,而炉内屏式过热器传热系数有所降低。但总体上看,在较宽负荷范围内,当污泥掺烧比例较低时,锅炉蒸气参数等变化较小,对整体运行性能影响不大。
    • 周科; 刘好文; 彰金宝; 颜凯; 王大鹏; 石学强; 温昶
    • 摘要: 通过2种市政污泥分别和某电厂实际用煤混烧的试验,研究了污泥的种类、含水率、掺烧比例对混烧时NO和SO_(2)排放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2种污泥与煤掺烧所体现的NO和SO_(2)排放特性有所区别,西污泥的NO和SO_(2)排放总量均要高于东污泥。污泥的含水率会影响排放特性,西污泥含水率越高,NO排放相应增加,SO_(2)的排放减小;而东污泥含水率越高,NO的排放会相应的减小,SO_(2)也会减小。随着污泥掺烧比的增加,污泥NO的排放会对应的增加,而对于东污泥的SO_(2)排放,10%的掺混比例能使得SO_(2)排放达到最大。
    • 张自丽; 孙光; 段伦博
    • 摘要: 污泥与煤以一定比例掺烧,有望提高其综合燃烧性,促进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前人对污泥与煤的燃烧及掺烧特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燃料中N、S的赋存形态及其对污染物释放的影响,以及污染物在掺烧交互作用中的减排机制尚不清楚。利用热重傅里叶红外联用技术研究了市政污泥与徐州烟煤掺烧综合燃烧性能、交互作用及动力学特性,重点讨论了燃料中N、S赋存形态以及热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污泥与煤掺烧在300~750°C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并有利于提高其燃烧性能,随着污泥比例增加,混合样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逐渐降低。动力学结果表明,掺烧活化能介于两单样之间,掺烧少量污泥的反应机理与煤接近。污泥中N主要以吡咯氮(90.58%)和季氮(9.42%)形式存在,其分解导致大量NH_(3)及HCN释放;而烟煤中主要以吡咯氮(N-5)的形式存在,其分解主要以NO和HCN逸出;污泥与煤掺烧过程中氮化物排放强度均低于两单样。污泥中S主要为砜硫和非芳香硫类有机硫化合物,其在400°C前分解并释放大量SO_(2)。而烟煤中S元素主要以硫酸盐(66.24%)、硫铁矿(21.97%)和噻吩硫(11.79%)的形式存在,由于其硫化物稳定性高,在350~650°C其硫化物发生分解并释放SO_(2)。
    • 徐勤富
    • 摘要: 气化细灰的合理利用一直是煤气化行业的一大难题。将气化细灰脱水后送至循环流化床锅炉掺烧成为近些年煤化工企业热议的话题,如何有效且节能始终困扰着多数煤化工企业。通过气化细灰与动力循环流化床锅炉燃料煤的均匀混合掺烧,实现节能优化改造。
    • 王剑
    • 摘要: 介绍GE水煤浆气化炉掺烧特低灰煤运行情况,对工艺状况进行总结,分析了气化炉对特低灰煤适应性。特低灰煤具有硅铝比(SiO2/Al2O3)低、CaO含量高等特点,实际应用中灰渣黏温特性差,且工艺气带灰加剧,单独使用该煤种或掺用比例较大时,易发生激冷室及工艺管线堵渣和积灰问题,不利于水煤浆气化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行。
    • 张勇; 范燕荣; 张一坤; 薛文华; 张志远; 王锋
    •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某1000 MW燃用神华煤机组锅炉开展掺烧生物质燃料的积灰特性研究,通过沉降炉积灰试验研究了不同烟气温度、不同掺混比例等工况下神华煤和生物质掺烧的积灰倾向。研究表明,神华煤掺烧生物质燃料后积灰加剧。随着生物质掺混比例的增大,生物质灰中的Ca元素会形成低熔点化合物,发生明显的熔融流动。随着烟气温度的升高,灰颗粒之间发生明显的熔融流动现象,实验确定该机组锅炉当前燃料条件下可掺烧生物质的最大比例为15%。
    • 王一坤; 邓磊; 王涛; 王志超; 李阳; 贾兆鹏; 周飞
    • 摘要: 燃煤机组掺烧富氢燃料发电能够大幅度降低机组碳排放,有望成为今后燃煤机组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针对某电厂300 MW等级燃煤机组,基于能量守恒定律,通过锅炉热力校核计算分析了机组在不同工况下,NH_(3)掺烧比例在20%~100%时对燃煤机组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比例掺烧NH_(3)后理论燃烧温度呈线性下降,省煤器出口烟温略有降低,排烟温度上升,锅炉热效率下降0.31~2.04个百分点;减温水量增加,原有受热面基本能够满足换热需要;增设专用燃烧器后可将烟气中的NO_(x)控制在与燃煤相当的水平,最大可减排CO_(2)约121.2万t/a;引风机需要进行扩容改造,对原有送风系统、脱硝和脱硫系统影响较小,可能需要对现有的低温烟气余热回收系统进行调整,同时也需要研究湿式电除尘或其他新型捕集系统,降低气溶胶类物质的排放。
    • 郭帅; 于士祥; 车德勇; 刘洪鹏; 孙佰仲
    • 摘要: 在一台实验室规模的内循环流化床中,研究了700−850°C下脱水污泥与玉米秸秆的掺烧反应。目的是研究不同温度、污泥掺混比、二次风比率对掺烧后NO排放以及各种重金属在底灰、飞灰、烟气中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在实验工况下,随着温度升高,NO排放上升,底灰中V、Cr、As、Sb、Hg含量先增大后减小,Zn、Cu、Se、Cd与之相反,且大部分重金属的转折点在800°C;随着污泥掺混比的增加,NO排放先减少后增加,底灰中Cu、Hg、Tl含量均先增加后减小,Cr与之相反,且转折点均在污泥掺混比为10%时;随着二次风比率的增加,NO排放降低,底灰中重金属Zn、Cu、Se、Hg含量减少,As、Cd与之相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