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旋流燃烧器

旋流燃烧器

旋流燃烧器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783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工技术、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6篇、会议论文59篇、专利文献3077502篇;相关期刊136种,包括动力工程学报、锅炉技术、锅炉制造等; 相关会议43种,包括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燃烧学学术会议、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燃烧学学术会议、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清洁高效燃煤发电技术协作网2010年会等;旋流燃烧器的相关文献由167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争起、周屈兰、惠世恩等。

旋流燃烧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6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5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077502 占比:99.99%

总计:3077897篇

旋流燃烧器—发文趋势图

旋流燃烧器

-研究学者

  • 李争起
  • 周屈兰
  • 惠世恩
  • 吴少华
  • 孙锐
  • 陈智超
  • 徐通模
  • 岑可法
  • 秦裕琨
  • 孙绍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静杰; 贾庚; 翟胜兵
    • 摘要: 旋流燃烧器是对冲锅炉的主要燃烧设备,其阻力特性对风机电耗、气流组织和煤粉燃烧都有一定影响。借助高效清洁燃煤电站锅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旋流燃烧器冷态试验平台,本文探究旋流叶片角度、风门开度和三次风扩口与中心风出口距离几种常用因素对燃烧器阻力的影响,并对其影响规律进行总结,对工程设计和调试都具有指导意义。
    • 王永刚; 苟琮琦; 李戈辉
    • 摘要: 针对某电厂350 MW超临界直流锅炉掺烧煤种较多、炉内燃烧组织差、锅炉结焦严重、大渣飞灰可燃物偏高,从旋流燃烧器内外二次风配比、内外二次风旋向、外二次风挡板自动控制、挡板角度、二次风风箱风压、燃尽风比例进行优化调整。优化后,锅炉燃烧组织加强,炉内燃烧稳定,火焰充满度均匀良好,锅炉结焦减少,锅炉炉况明显改善,同时有效降低了未完全燃烧热损失,受热面换热效率明显提高,极大提高了锅炉效率,保证锅炉长时间安全运行,锅炉接带大负荷能力大大提高。
    • 王松青; 陈滢; 孙仁权; 李锋; 黄晓明
    • 摘要: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CFD),对某型风道旋流燃烧器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主要分析了有无助燃风道导流板对该型燃烧器的流场分布和排放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影响,以及不同的燃烧温度对尾气中污染物质量浓度影响,并与实际试验燃烧的测点数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拟计算的CO质量浓度值与同工况下的试验结果相近,仿真结果具备工程参考价值;增加导流板后风道流场分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燃烧效率显著提高,尾气中CO质量分数降低了约18.83%;通过比较不同温度下的燃烧产物质量浓度,可以发现该型风道燃烧器在1800~1900°C的燃烧温度区间内,尾气中NO和CO的质量浓度都达到了最佳可控范围。
    • 袁文华; 黄雅兰; 伏军; 黄启科; 李光明; 王本亮
    • 摘要: 传统的微粒捕集器喷油助燃再生燃烧器内的流场分布对其油气混合的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在燃烧室内形成稳定持续的回流,促进油气混合进程,课题组探究旋流数对流场特性的影响,设计并提出了单、双级两种旋流数的供风系统结构,并限定发动机排气以及补气条件相同,对燃烧器的冷态流场进行仿真分析。研究表明:旋流数的增加大大改变了气流进入燃烧器时的流动特性,为进一步研究该旋流燃烧器旋流数对流场特性及性能预测分析奠定了基础。
    • 何勇; 黄雅兰
    • 摘要: 微粒捕集器喷油助燃再生旋流燃烧器内的流场分布对油气混合和火焰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课题组设计了四种不同叶片安装角度的旋流燃烧器,采用相同的入口边界条件对其流场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随着叶片安装角度的增大,中心回流区的长度、回流速度也不断增大,重附着区长度却不断减小。
    • 胡耀辉; 彭志敏; 李永华
    • 摘要: 目前大容量的机组普遍采用对冲式锅炉,对冲式锅炉的燃烧效果取决于燃烧器性能。为了分析DRB-4Z型旋流煤粉燃烧器流动及燃烧特性,运用Fluent软件对单只燃烧器流场分布和某单机容量1000 MW超超临界机组(采用DRB-4Z型旋流煤粉燃烧器)燃烧过程进行模拟仿真。研究了一次风风速,内、外二次风风速,旋流强度对一次风刚度、回流区位置和范围的影响。对单只燃烧器流场模拟结果表明:DRB-4Z型旋流煤粉燃烧器一次风风速与回流区范围呈反比,额定负荷下一次风风速为16 m/s时流场分布较好,低负荷时一次风风速不宜低于12 m/s,避免煤粉着火点距燃烧器出口过近,高负荷下一次风风速不宜超过20 m/s,保证煤粉在燃烧初期得到充足的热量;内、外二次风风速与回流区范围成正比;内二次风风速28 m/s、旋流强度0.75时流场分布较好,对易燃煤种内二次风叶片开度可设置为30°、旋流强度为0.52,推迟一次风与内二次风的混合降低NO_(x)生成。对难燃煤种内二次风叶片开度可设置为50°、旋流强度为1.02,保证回流区卷吸到足够的高温烟气使煤粉稳定燃烧;对锅炉燃烧过程模拟结果表明:炉膛中上层燃烧器区域温度最高,最高温度可达1900 K,主燃区处于严重缺氧状态,主燃区严重缺氧虽可降低NO_(x)生成,但还原性气体CO与H_(2)S在燃烧器出口区域大量生成,易造成水冷壁高温腐蚀。
    • 符国运
    • 摘要: 介绍了宁夏某电厂330 MW机组锅炉低氮改造方案及最终调试结果,对原燃烧器及改造后的燃烧器特性进行了分析,对改造后不同负荷、不同煤种、不同配风工况下的主要调试参数进行了列表及分析,为电厂燃煤锅炉的低氮改造提供参考。
    • 刘鹏中; 牛芳; 王鹏涛; 周建明; 王乃继
    • 摘要: 预燃室旋流燃烧器的燃烧特性与运行条件和操作参数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煤粉燃尽度和污染物排放,一直是工业锅炉系统关注研发的重点。为了探讨预燃室旋流燃烧器在低负荷运行下的燃烧特性及合理操作参数,以14 MW煤粉燃烧试验台架为基础,通过高温热电偶、烟气分析仪和高速摄像机对预燃室内的温度分布、组分体积分数分布及预燃室外的火焰形态进行测量,分析煤粉在预燃室内、外的燃烧过程,同时对其关键操作参数内外二次风量比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低负荷运行下预燃室旋流燃烧器可实现煤粉稳定燃烧,同时预燃室内形成中心高温无氧强还原性气氛区域和边壁低温空气层,沿径向出现“风包火、火包粉”的燃烧状态,有利于抑制燃烧初期NO生成和保障燃烧器低负荷长期稳定运行;预燃室外形成稳定性较高的湍流扩散火焰,较长火焰行程及火焰锋面强烈热质交换有利于煤粉后续在炉膛内燃尽,且预燃室出口可避免高温腐蚀;同时在内外二次风量比为1∶2的工况下无氧区域半径最大R=171 mm与其他工况差异较小,而平均温度峰值为1 122°C,强还原性气氛中平均CO体积分数峰值为13.713%,明显优于其他工况,以及火焰行程中火焰长度为4 473 mm优于其他工况,有利于进一步降低NO含量和提高煤粉燃尽率,可作为预燃室旋流燃烧器在46%负荷、过量空气系数1.63,内二次风旋流数1.6运行条件下的最优工况。
    • 刘孝天; 潘大勇
    • 摘要: 在设计煤粉燃烧器的过程中,在一次风入口会有弯头结构,它会使得旋流燃烧器一次风出口处出浓淡分布不均的现象。流体经过弯头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外壁压力升高,内壁压力降低。外壁处的流速相应的较小,内壁处的流速则较大,这样,靠近外壁产生扩散效应,内壁则产生收敛效应。又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流体在弯头中力图向外壁方向流动,因此加强了流体对内壁的脱离,在内壁附近形成涡流区,在外壁附近形成聚集区。以往的工程设计中都没有考虑弯头效应,实际上弯头对流场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主要是通过数值模拟技术,从结果分析弯头对整个流场的影响,以便工程师在以后的设计中对弯头的布置进行合理搭配。
    • 刘鹏中; 周建明; 牛芳; 王乃继
    • 摘要: 随着煤炭资源逐渐向集中-分布式能源利用体系方向发展,小规模煤粉工业锅炉系统在能源分布利用中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启停频繁、负荷调节宽泛等实际现状对其快速着火、稳定燃烧提出较高要求,同时燃烧温度低、火焰行程短等特点导致不易实现煤粉高效清洁燃烧,预燃室旋流燃烧器作为其核心燃烧装置是组织煤粉气流着火、稳燃低氮的重要基础.对预燃室旋流燃烧器的早期和目前研究应用进行回顾和论述,总结其共性和异性,随后给出未来发展研究趋势,为预燃室旋流燃烧器的设计开发提供启发思路.研究进展汇总表明:早期预燃室旋流燃烧器以一次风、粉旋流为主,多用于电站锅炉,为我国电力事业初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目前预燃室旋流燃烧器以二次风旋流为主,多用于煤粉工业锅炉,主要分类有钝体、分级、逆喷等结构特点,分别从强化回流、分级燃烧、逆向射流燃烧方面进行研究,具备一定高效低氮燃烧效果,为煤粉工业锅炉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最后针对预燃室旋流燃烧器未来研究趋势提出粗细颗粒分离燃烧、预燃室结构形状、颗粒预燃室内停留时间3个方面研究内容,以促进煤粉工业锅炉强化高效低氮燃烧、拓宽负荷调节范围与提升煤种适用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