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预燃室

预燃室

预燃室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657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航天(宇宙航行)、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212247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洁净煤技术、内燃机、内燃机工程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十九届全国大功率柴油机学术年会、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先进发动机节能及测试技术论坛、2013国内外水泥粉磨新技术交流大会等;预燃室的相关文献由1297位作者贡献,包括宋恩哲、杨立平、迈克尔·达米安·切卡拉等。

预燃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3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12247 占比:99.93%

总计:212399篇

预燃室—发文趋势图

预燃室

-研究学者

  • 宋恩哲
  • 杨立平
  • 迈克尔·达米安·切卡拉
  • 徐清祥
  • 曾令艳
  • 李争起
  • 王建安
  • 陈智超
  • 陈涛
  • 姚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姜伟波; 姜斌; 韩贵阳; 李辉春; 王君萍; 李梅
    • 摘要: 介绍了大功率天然气发动机采用的稀薄燃烧的技术特点,以及为实现稀薄燃烧所采用的预燃室点火控制的主要结构和特点。为研究预燃室点火控制对于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设计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试验方案,分别对预燃室进气喷射提前角、预燃室进气喷射压力、预燃室进气喷射持续期进行试验研究,为大功率稀燃天然气发动机性能优化提供了技术依据。
    • 占文锋; 罗亨波; 陈泓; 李钰怀; 杜家坤
    • 摘要: 基于一台单缸汽油发动机,设计了主动预燃室系统,试验了预燃室混合气状态对燃烧及排放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点火能量的火花塞点火和预燃室点火,明确预燃室射流点火对燃烧过程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随着预燃室内喷油量的增加,颗粒物数量(PN)排放增加;预燃室内浓混合气能改善燃烧相位、加快燃烧速度,提高点火性能,但预燃室内当量比附近的混合气有更大的节油潜力.当全局过量空气系数Φ_(global)小于1.4时,预燃室点火燃油消耗率恶化;当Φ_(global)大于1.4时,预燃室改善热效率的能力开始凸显.当预燃室中燃油量占总循环油量的分数为2%时,预燃室点火能将稀燃极限扩展至Φ_(global)为2.1,在Φ_(global)为1.8时总指示热效率达到48.5%的最大值.
    • 张旭芳
    • 摘要: 预燃室式煤粉旋流燃烧器的一次风速对预燃室内回流区形成、燃烧稳定性以及燃烧效率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探究一次风速对预燃室式煤粉旋流燃烧器空气动力场以及燃烧性能的影响规律可为燃烧器的工业应用提供依据。选定适宜的煤粉燃烧计算模型并开展网格无关性验证,针对神木烟煤展开3种数值模拟工况下的燃烧数值计算,系统分析一次风速对预燃室内速度场、温度场以及组分浓度场等燃烧性能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一次风速v=12.43 m/s时,预燃室内形成了1个较大的中心回流区;当一次风速进一步增大,一次风穿透中心回流区,在中心轴线两侧形成2个对称的环形回流区,一次风速过大则易形成中心低、外侧高的分布且高温区有向前移动的趋势;一次风速越大,一次风粉与二次风以及高温回流烟气的混合变差,一次风粉温升速率减小,挥发分析出延迟,预燃室内强还原性气氛区域减小,不利于控制NO的生成。
    • 刘鹏中; 周建明; 牛芳; 王乃继
    • 摘要: 随着煤炭资源逐渐向集中-分布式能源利用体系方向发展,小规模煤粉工业锅炉系统在能源分布利用中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启停频繁、负荷调节宽泛等实际现状对其快速着火、稳定燃烧提出较高要求,同时燃烧温度低、火焰行程短等特点导致不易实现煤粉高效清洁燃烧,预燃室旋流燃烧器作为其核心燃烧装置是组织煤粉气流着火、稳燃低氮的重要基础.对预燃室旋流燃烧器的早期和目前研究应用进行回顾和论述,总结其共性和异性,随后给出未来发展研究趋势,为预燃室旋流燃烧器的设计开发提供启发思路.研究进展汇总表明:早期预燃室旋流燃烧器以一次风、粉旋流为主,多用于电站锅炉,为我国电力事业初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目前预燃室旋流燃烧器以二次风旋流为主,多用于煤粉工业锅炉,主要分类有钝体、分级、逆喷等结构特点,分别从强化回流、分级燃烧、逆向射流燃烧方面进行研究,具备一定高效低氮燃烧效果,为煤粉工业锅炉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最后针对预燃室旋流燃烧器未来研究趋势提出粗细颗粒分离燃烧、预燃室结构形状、颗粒预燃室内停留时间3个方面研究内容,以促进煤粉工业锅炉强化高效低氮燃烧、拓宽负荷调节范围与提升煤种适用性.
    • 陈泓; 李钰怀; 罗亨波; 杜家坤; 江枭枭; 王磊
    • 摘要: 在一款增压直喷小型强化废气涡轮增压汽油机上,进行了加装预燃室与传统点火在低速外特性、中转速负荷特性的燃烧特性、经济性和排放特性对比试验,分析了预燃室火焰射流点火过程与传统点火对汽油机性能影响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1500 r/min、平均有效压力为2 M Pa工况,采用预燃室点火后缸内燃烧等容度提高,最高燃烧压力增大,燃烧相位提前7.1°,有效燃油消耗率下降约24 g/(kW·h);在2000 r/min负荷特性的试验工况,相比于传统点火,预燃室点火燃烧循环变动均获得改善,燃烧持续期缩短,低负荷时燃烧相位不变而比油耗略微上升,高负荷时燃烧相位大幅提前,比油耗改善约7 g/(kW·h),且最高有效热效率由36.9% 上升至37.5%.就气体排放物而言,预燃室点火加速燃烧使N O x排放最高上升约15%,H C排放最多下降约36%,而C O排放低负荷时基本维持不变,在高负荷时略有下降.
    • 王小龙; 张飞龙; 王里; 许鑫玮; 张仪祥; 王学斌; 谭厚章
    • 摘要: 高浓度煤粉燃烧器能稳定燃烧和显著降低NOx排放,是一种经济环保的燃烧技术,其一次风速对炉内着火延迟、煤粉燃烧稳定性以及NOx排放量都有重要的影响.为了确定适合新型高浓度煤粉预燃式低氮燃烧器的一次风速,为燃烧器的现场试验和实际运行提供指导依据,采用ANSYS Fluent软件模拟计算了一次风速对煤粉燃烧稳定性和NOx排放的影响.先进行网格无关性检验,并用一台25 t/h全尺寸煤粉工业锅炉进行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新型高浓度煤粉预燃式低氮燃烧器可在预燃室和炉膛内形成2个回流区,预燃室内的回流区保证煤粉稳定燃烧,炉膛内的回流区降低NOx.一 次风速过低时,一、二次风的后期混合减弱,煤粉燃烧不稳定,NO,排放量略微升高;一次风速过高时,二次风与煤粉的混合被削弱,煤粉燃烧同样不稳定,且焦炭转化率明显下降,NO,排放大幅增加;一次风速从17 m/s增加到20 m/s,出口截面NOx浓度提高约10%;适当的一次风速不仅能稳定煤粉着火和燃烧,还能实现NOx低排放.试验研究燃烧器的最佳一次风速在14~17 m/s.
    • 刘鹏中; 牛芳; 崔豫泓; 王鹏涛; 罗伟; 周建明
    • 摘要: 为了研究风粉流动特性对煤粉燃烧的影响,以带预燃室的逆喷旋流燃烧器为对象,利用14 MW煤粉燃烧试验台架对逆向射流和直流2类进入方式进行热态台架研究.基于高温热电偶、烟气分析仪和高速摄像机3种测量手段,获取温度、组分体积分数、火焰形态尺寸数据,结合煤粉燃烧基础理论分析不同区域的燃烧过程,揭示了不同风粉流动特性下煤粉燃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风粉逆向射流和直流进入时,煤粉在预燃室内实现稳燃低氮,且避免高温腐蚀结渣现象,其差异为预燃室内煤粉燃烧份额及预燃室外火焰行程.在预燃室内,逆向射流的煤粉停留时间长,与旋流内二次风混合充分,温度最高为1255°C,O2径向衰减过程中平均下降速率为0.139%/mm,形成环状还原性气氛区域,CO体积分数超过50000× 10-6,煤粉燃烧份额较高同时抑制NOx生成;直流的煤粉停留时间短,与旋流内二次风混合弱,温度最高为1096°C,O2平均下降速率在上游为0.135 %/mm,下游为0.080%/mm,形成中心还原性气氛区域,CO体积分数同样超过50000× 10-6,抑制NOx生成的同时煤粉燃烧份额较低.在预燃室外,逆向射流煤粉随旋流内二次风前行,火焰明亮粗短发散,长度为2697 mm、出口直径和发散角度为760 mm和24.11°,行程较短;直流煤粉随高速射流前行,火焰细长亮度略低,长度为5747 mm、出口直径和发散角度为536 mm和7.81°,行程大幅增加.
    • 牛艳青; 薛旭峰; 张浩; 惠世恩
    • 摘要: 煤粉预热低氮燃烧技术是燃烧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为了响应"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经济"的时代发展要求,针对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染物如NOx、SOx等环境问题,基于前人研究结果,设计开发了一种多级调风预燃式旋流燃烧器.耦合预燃室煤粉预热燃烧技术与空气分级燃烧技术,生成高还原性氛围回流区,在有效控制NOx生成的同时,提升难燃煤种着火性能.主要通过冷态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配风比对多级调风预燃式旋流燃烧器空气动力场的影响,利用新型三孔探针测速方法进行了流场测试与分析.结果 表明:在总风量一定的情况下,一次风率、旋流内二次风率及外二次风率分别为20.8%、37.5%和31.2%时,回流区长度、宽度、面积和回流率达到最大值,回流效果最好,有利于煤粉着火与低NOx燃烧.预燃室的存在有利于形成煤粉稳定燃烧的回流区,其中旋流内二次风是影响回流区气流特性的主要因素,主导形成预燃室内的中心回流区;外二次风通过卷吸炉膛内的气流影响预燃室回流区温度,是预燃室内外围回流区生成的根本原因;具有一定刚性的一次风和直流内二次风会压缩回流区,影响燃烧器的稳燃效果.
    • 崔豫泓
    • 摘要: 为了探究风箱结构对14 MW预燃室式煤粉燃烧器预燃室内气流空气动力场分布特征的影响,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探究了2种不同风箱结构下预燃室内气流冷态流场分布情况,获取计算域内多个截面速度计算值,对比分析不同截面速度随x/D(轴向距离比直径的无量纲数)以及R/D(径向距离比直径的无量纲数)的变化规律,揭示风箱结构对预燃室内气流分布特征的影响,优化预燃室式煤粉燃烧器内空气动力场。结果表明,预燃室式煤粉燃烧器内,由于二次风经切向旋流叶片后,气流在预燃室内呈现强旋转气流,并在预燃室中心形成回流区。原风箱及改进风箱结构下,截面气流速度分布趋势呈现相似的规律,二次风风速在预燃室中心(R/D=0)呈现低速区;随径向距离R/D增加,气流速度逐渐增大至速度峰值;随径向距离R/D进一步增加,气流速度逐渐减小,在靠近预燃室壁面处R/D最大,气流速度略低于速度峰值。增大原风箱结构尺寸、改进风箱结构后,风箱稳压能力进一步提高,切向旋流叶片入口处的气流分布更加均匀,预燃室中心处速度峰值进一步提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