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湍流度

湍流度

湍流度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257篇,主要集中在航空、建筑科学、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9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144839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土木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4年学术年会暨2014年第十九届全国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第九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第十五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风工程研究生论坛等;湍流度的相关文献由61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希麟、李正农、顾明等。

湍流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9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4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44839 占比:99.86%

总计:145048篇

湍流度—发文趋势图

湍流度

-研究学者

  • 王希麟
  • 李正农
  • 顾明
  • 刘红军
  • 林坤
  • 黄勤
  • 何克敏
  • 史文海
  • 朱惠人
  • 李秋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帝辰; 魏闯; 张铁军; 杨威
    • 摘要: 为研究湍流度对低雷诺数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采用经过风洞试验验证的基于γ--R--e-θt转捩模型的RANS数值模拟方法,针对典型低雷诺数翼型E387,选取不同雷诺数/湍流度状态开展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湍流度对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十分显著且规律较为复杂。高湍流度可以在一定状态下使升阻比大幅提升,显著改善低雷诺数翼型的气动性能。失速前小迎角时通常受低雷诺数流动特有的层流分离泡结构影响,大迎角失速后主要受后缘分离影响,气动规律的复杂性与这两种主导因素受湍流度影响后的演化与转换密切相关。低雷诺数/高湍流度和高雷诺数/低湍流度的升阻特性与流场结构具有相似性,利用有效雷诺数方法可以对该相似性作定量分析。
    • 刘印桢; 赵萌; 侯卜瑛; 刘振; 吴双群
    • 摘要: 为研究Ahmed模型在不同湍流度下的流场特性以及气动特性,采用分离涡模拟方法对尾部倾角为25°的Ahmed模型进行3种湍流度为1%、5%和10%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湍流度的增加使模型受到的阻力增大,尾部下游1.044 m处,涡的扰动现象明显,当发展到尾部下游2.244 m处时,尾流与外部主流已基本融合,湍流度的增加会使模型尾流场的湍动能以及尾部涡量均有明显的增长,从而使模型的能耗增加,模型的气动荷载主要集中在0~100 Hz的范围内,随着湍流度增加模型的阻力、升力系数也随着变大。
    • 宋希亮; 余中军; 刘承江; 翟朔
    • 摘要: 为了认识水洞设计过程中多孔介质模型代替实体蜂窝器的作用效果,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针对蜂窝器和多孔介质局部模型,开展了计算对比研究。通过横向速度、流向速度不均匀性、湍流度和压力损失等指标评价了蜂窝器和多孔介质模型的整流效果,利用流场速度、压力、湍流度等流场参数分布,分析了蜂窝器和多孔介质模型的整流作用机理。研究表明:蜂窝器和多孔介质模型均能有效抑制横向速度;蜂窝器对流向速度均匀性具有不利影响,多孔介质模型有利于流向速度均匀性;蜂窝器能够有效降低来流湍流度,多孔介质模型对来流湍流度无明显影响;多孔介质模型能够准确模拟蜂窝器内部压力损失。本文为利用多孔介质模型代替实体蜂窝器开展水洞全回路流场的计算流体力学分析提供了指导。
    • 顾大鹏; 胡文成; 窦义涛
    • 摘要: 为了检验某型航空发动机燃油喷嘴改进设计效果,利用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仪对燃油喷嘴的雾化性能参数进行试验研究.得到雾化液滴的索太尔平均直径的空间分布、轴向平均速度、脉动速度及其湍流度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轴向平均速度呈凹盆状分布,脉动速度呈双峰状分布;喷雾中心湍流度大,喷雾边缘湍流度小.随着供油压力增大,在相同测试截面上,喷雾的范围和中心区域粒径变大,边缘位置粒径变小.在相同供油压力下,随着与喷嘴距离的增加,喷雾范围增大,喷雾的轴向平均速度和脉动速度减小,轴向速度的湍流度波动幅度减小.
    • 刘奕; 陈水福
    • 摘要: 为研究湍流特性对矩形高层建筑风荷载及周围绕流特性的影响,对4种不同地貌条件下9种深宽比的矩形高层建筑进行了风洞测压试验,考察了湍流度与湍流积分尺度对不同深宽比建筑平均、脉动与极值风压,以及横风向气动力谱和流动分离再附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湍流度增大,分离流更早再附于侧风面上,郊区地貌下再附点出现位置较开阔地貌提前约30%,且分离流下平均风压减小、极值风压增大(均指绝对值),最不利脉动风压与极值出现位置更靠近前缘;随湍流积分尺度减小,迎风面、背风面与侧风面的平均和极值风压均减小,但湍流积分尺度对分离再附流形态及分离流下的风压分布形状影响不大.相对于深宽比更大的情况,湍流特性对深宽比介于1到2的建筑影响更大.
    • 叶煜航; 凃程旭; 林仁勇; 葛贤福
    • 摘要: 目的:研究圆柱转速对并列旋转双圆柱尾流的影响。方法:利用PIV技术和热线风速仪对雷诺数Re为950、间距比T/D为1.6的并列旋转双圆柱绕流场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间距比T/D=1.6时,第一类旋转是对尾迹漩涡消减效果最优的旋转方向,此时相对速度α(圆柱壁上的线速度与自由流速度的比值)的提高能迅速消减尾迹中的涡量和湍流强度,使时均速度场更趋均匀,且最优转速α≈2.18。第二类旋转方向反而扩大了漩涡的分布范围,α的增加能一定程度消减尾迹的漩涡结构和湍流强度。对第三类旋转而言,α的增大只能使尾迹中主要的时均速度降、大湍流度(≥20%)以及漩涡的分布区域一起向下偏移,但不能消减尾迹的漩涡和湍流强度。结论:转速对并列旋转双圆柱尾流存在影响,可作为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
    • 李德顺; 苏进诚; 李银然; 郭涛
    • 摘要: 基于一台33 kW的水平轴风力机,利用大涡模拟耦合致动线的方法,模拟均匀来流以及不同湍流度来流条件下的风力机尾流流场,研究湍流度对水平轴风力机尾流及转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湍流来流时风力机尾流与周围流场的能量交换比均匀来流时更强,湍流掺混速度更快,从而使得尾流区速度恢复加快,且湍流度越大,速度恢复越快;相较于均匀来流,湍流来流时风力机尾流速度的最大亏损率减小,但湍流度大小对尾流速度最大亏损率影响较小;尾流半径增长速率在风轮平面至风轮后两倍直径范围内逐渐减小,在两倍直径之后基本不变;湍流会使尾流膨胀程度增强,且湍流度越大,膨胀程度越强;在11 m/s风速条件下,湍流度增大导致风轮转矩时均值减小,波动幅度增大,风轮转矩在高频与低频部分的能量升高,并且低频部分能量升高得更快.
    • 李东亮; 张宏杰; 韩军科
    • 摘要: 基于福建宁德地区500 kV输电杆塔离地15 m,27 m,53 m,67 m,和82 m高度处台风"Soulik"实测数据,研究了平均风速、湍流度和阵风因子在垂直高度范围内的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当风速小于12 m/s时,粗糙度指数随平均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当风速超过12 m/s时,粗糙度指数随平均风速变化较小.摩擦速度随平均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并且随着高度的增大其数据离散度也不断增大.用公式计算出近地边界层高度随平均风速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实测数据平均值为2007.89 m,远高于我国规范规定B类地貌下大气边界层高度350 m.台风"Soulik"平均风速沿高度地变化规律与指数率和对数率模型吻合较好.通过指数型拟合分别得到了纵向、横向和竖向湍流剖面的表达式,同时对实测阵风因子进行了形如Gi=α(z/10)β的拟合,并获得了阵风因子的经验表达式.
    • 杨汉; 郅伦海
    • 摘要: 文章基于小波变换及非平稳风速模型,对北京325 m气象塔实测强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得湍流度、阵风因子、演变功率谱等非平稳强风的湍流特征参数,并对比研究了平稳风速模型和非平稳风速模型的风特性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沙尘暴天气下实测强风表现出较强的非平稳性,基于非平稳风速模型统计的湍流度和阵风因子与平稳风速模型的分析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利用小波变换估计的演变功率谱呈现明显的时域变化特征,传统平稳风速模型难以准确描述实测非平稳强风的风场特性.
    • 王裕东; 赵长宇; 李广超; 王晶晶; 张魏
    • 摘要: 为了深入了解涡轮叶片表面边界层转捩特性及其对换热系数的影响,在叶栅风洞中分别测量了进口雷诺数为5×105、6×105和7×105时叶片表面压力分布,并将压力数据加载到边界层计算程序TEXSTAN中,计算了每个进口雷诺数在来流湍流度为3%、5%和7%时叶片表面换热系数分布.结果表明,进口雷诺数增大,压力面转捩点基本不变,吸力面转捩点前移3% ~7%相对弧长,换热系数沿叶片型面减小的区域缩短.来流湍流度对压力面流动和换热的影响弱于吸力面,湍流度增大使压力面转捩点前移5% ~10%,换热系数增加16% ~34%,使吸力面转捩点前移17% ~24%,换热系数增加19% ~41%.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