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一般工业技术>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4年学术年会暨2014年第十九届全国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
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4年学术年会暨2014年第十九届全国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

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4年学术年会暨2014年第十九届全国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天津
  • 出版时间: 2014-10

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中国制冷学会空调热泵专业委员会

会议文集: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4年学术年会暨2014年第十九届全国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高能耗不仅给整个国家带来了能源压力,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增加了经济负担,所以近年来出现了一种低能耗、不会产生大气污染的小型家用直接蒸发冷却空调器,通常也被称为空调扇.空调扇的制冷过程无需压缩机,也不用氟利昂,其工作过程是水泵通入设备下部的集水箱,将水箱中循环使用的水抽送至填料项部,将水均匀淋在填料层上,然后淋水依靠重力向下流动,使整个填料表面湿润,然后由风机吸入的空气经过淋水的填料层与在填料层表面形成的水膜进行热湿交换,空气传递显热给水,因此降低干球温度.空调扇的核心部件是蒸发湿帘,是一种多层波纹纤维叠合物,呈蜂窝结构。这种材质有良好的吸水性能和通风、过滤功能,而且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接近表面面积的100倍。质地结实、耐水浸泡、耐腐蚀、不变形,正常使用寿命可超过6年。在国内,通常有3种波高:5,7,9 mm,波纹为60°×30°交错对置和45°×45°交错对置。
  •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溶液调湿技术和温度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根据项目情况计算室内负荷,根据负荷和新风量等资料确定系统方案,对空调系统的主要设备进行选型,并对节能效果进行分析。
  • 摘要:毛细管平面空调系统是一种高舒适、节能、环保的新型空调末端系统形式,在我国绿色建筑未来发展中将担当重要的角色.在夏季,为了防止结露,毛细管网的表面温度必须高于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这就影响着毛细管网的单位面积供冷量,进而制约了该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广泛应用.为提高毛细管网的供冷能力,对强化毛细管平面空调系统的换热过程进行了研究,对毛细管席的敷设方式进行了优化,由传统的紧贴天花板的敷设方式改为与天花板成一定夹角的敷设方式。利用Airpak模拟软件以某一毛细管平面空调房间为对象建立模型,并进行了夏季供冷的数值模拟研究。针对新型敷设方式中不同敷设角度、不同敷设形状,分别对其进行了仿真计算。rn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对于平行敷设的毛细管网,供冷能力在45°夹角时的增幅最大,考虑到敷设角度的大小会影响到房间的竖直高度,故45°夹角最为合适。对于倒三角敷设的毛细管网,夹角超过30°后,供冷能力增强的效果不大,而且这种敷设形式的辐射板没有照顾到楼板中间的热源,以致出现温度场分层现象,故综合考虑,30°夹角最为合适。对于正三角敷设的毛细管网,当辐射板与楼板间的夹角小于30°时,供冷量并没有明显提高;大于30°之后,供冷量大幅度增加;但是夹角增大到45°时,供冷量反而稍微减少,因为这种敷设形式在夹角很大时,辐射板与楼板、墙体形成死角,不利于对流换热,同时辐射板的投影面积变小,又影响其辐射换热,故正三角敷设的夹角在30°~45°范围之外均不推荐使用。综合分析,毛细管网在45°夹角平行敷设时的供冷能力最大。
  • 摘要:随着节能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对于空调系统的节能性分析,不仅要关注能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更要关注能量的质量匹配,减少能量利用过程温差、输送能耗等不可逆因素引起的能量质量的损失.熵是衡量能量利用过程不可逆损失的一个最重要的状态参数,本文利用熵原理对空调系统进行了分析,从而弥补了传统的热效率方法不能反映能量质量的差别和不可逆损失的不足.rn 依据热力学分析方法,建立了一般概括性空调系统热力学模型,揭示了空调系统由室内、外空气循环系统,冷水循环系统,制冷剂循环系统,冷却水循环系统5个转换环节组成的能量传递转换过程实质,为空调系统能耗的全面分析建立了基础,避免了只关注局部,以偏盖全;利用热力学熵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室内外空气循环系统、冷水系统、制冷剂系统和冷却水系统的能量方程、熵分析方程和做功能力损失方程,为空调系统的熵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依据提供的熵分析理论,针对典型的办公建筑中常规的风机盘管+新风空调系统进行了基于熵最小化的分析,并与能量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熵最小化的空调系统分析,考虑了不同质量能量之间的差别,按质论价,兼顾了空调系统能量传递和转换过程中传热过程和压缩过程、输送过程能耗等不可逆损失影响,比简单的、不区分能量的质量差别、等量齐观的能量效率分析方法,更为全面、合理。该分析方法为空调系统结构形式的优化设计和运行参数的优化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 摘要:人工神经元网络对解决毛细管网空调参数非线性系统和参数过多的问题具有很大的优势;采用人工神经元网络预测控制器,可以通过电子档案预测出控制结果,使得控制设定值提前得出,从而完美地解决了毛细管网控制性能迟缓的毛病;采用人工神经元网络控制,使得复杂的控制参数大大简化,对一五三医院改造工程结算可降低控制系统成本40%以上。
  • 摘要:分布式供能系统中的动力发电设备主要有燃气内燃机、燃气轮机和微燃机(微型燃气轮机),各类机组的容量、发电效率、启动性能、余热特性均有较大的不同,应用于不同需求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燃气内燃机是楼宇式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中最常用到的发电动力设备;燃气轮机系统的余热全部为高温烟气,在楼宇式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微燃机是指发电功率在1 000 kW以下的小型燃气轮机,其环保性能好,氮氧化物排放量远小于燃气内燃机和燃气轮机.rn 为保证三联供系统的全年运行的经济性,系统生产的冷热电产能必须与建筑物的需求一致,要高度地吻合,通过采用蓄能系统可以很好地耦合建筑冷热负荷的变化,可以应对任意复杂冷热负荷的波动曲线,实现“静态设计、动态运行、全程高效”;同时蓄能系统还能大幅降低发电系统的装机容量,减少目前依赖进口发电设备的昂贵造价。rn 针对余热深度回收系统,其技术路线有两大类,一类是采用间壁式换热器与烟气换热间接换热,降低烟气的排烟温度,并直接将热媒介质水进行力口热,排烟温度受热媒介质水温度的限制而不会低于60℃。另一类是首先采用直接接触式冷凝换热设备,利用吸收能力很强的盐溶液(如Liar溶液)或水与高温烟气换热,可以将排烟温度降到40℃以下,甚至更低;然后利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升温型)或水源热泵机组吸收溶液或水中的低品位热能,第一类双效吸收式热泵的温升上限可达到84℃,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温升上限可达到135℃。
  • 摘要:科技影院的通风主要需解决观众厅的排风以及放映机房的通风:观众厅部分采用集中回风集中排放的方式;放映机房因其设备发热量大,除采用直流式全新风空调系统外,还需设置排风系统。排烟是科技影院通风设计的重难点之一:根据相关规范,影厅排烟量按13 h-1换气标准计,观众厅顶部设置多叶排烟口,排烟口风速不大于10 m/s,满足规范要求,排烟口距影院最远点不超过30 m。本文重点介绍了沉浸式浮空影院的设计方案:本工程拟建亚洲最大的沉浸式全息影院,总高14.7 m,其设计规模与难度均大大超过上海世博会沙特馆的浮空影院。本文主要解决了该影院的两个设计难题—合理的气流组织以及正确的排烟系统方案。球幕影院空调采用座椅送风方式,本文重点介绍了该送风方式的优越性,并通过分析计算如何确定工程中具体参数设置。另球幕影院和沉浸式浮空影院需配置投影仪循环冷却水系统,通过风冷型机组(内置水泵、定压装置)为影院提供7℃/12℃冷水供放映设备散热。
  •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医疗建筑也在不断发展,新的医院不断涌现,而旧的医院也在不断更新改造.既有的空调冷热源已经很难适应医院的快速发展.医院的空调冷热源系统具有其自身特点,空调热源一般采用集中的蒸汽锅炉,同时满足供热和医用蒸汽需求,空调冷源也是采用集中的制冷站.集中冷热源建好后不宜进行频繁的改造,改造一方面会影响医院的正常使用,另一方面会造成投资浪费,因此,有必要优化医疗建筑的空调冷热源方案,满足医疗建筑的发展需求。水蓄冷技术是一项成熟可靠的空调技术措施,能够很好地适应空调容量的改变,满足医疗建筑的发展需求。本文结合医疗建筑的空调冷热源特点,对水蓄冷技术应用于医疗建筑的方案进行了优化,并充分挖掘手术部独立冷热源的运行潜力,利用独立冷热源进行蓄热,最大限度节省一次投资和运行赘用。
  •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太阳能辅助冷却的复合式空调器,该空调器以蒸气压缩式空调系统为主,太阳能热驱动制冷作为辅助冷却系统,通过换热器将两者串联。在夏季晴天,太阳能辅助冷却系统工作,制取的低温冷水通过板式换热器,与从冷凝器出来的液态冷凝剂进行换热,提高冷凝剂的过冷度,增大蒸汽压缩制冷系统的COP;如遇上阴雨天气,则太阳能辅助冷却系统停止运行,由蒸汽压缩式空调系统独立承担冷负荷。rn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太阳能辅助冷却系统以及蒸汽压缩式空调系统进行仿真,并对整个空调器的节能特性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当太阳能吸收量和系统制冷量保持定值时,辅助冷却侧的冷水出口温度越大,复合式空调系统的COP越高,节省的电能越多,节能量最大可达20%。当热源温度为100℃时,COP值较低;当热源温度为120℃时,COP值最高。提高热源温度意味着使用更高效的集热器,将会增加设备成本,所以,在保证节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用低热源温度也是该空调器需要注意的地方。
  • 摘要:以武汉地铁2号线螃蟹岬站的空调系统作为模拟研究对象,建立了房间、风机、水阀、盘管和控制器等数学模型,以TRNSYS为仿真平台,搭建了地铁站变风量系统的模型,通过模拟计算,比较3种控制方法与定风量控制下系统在制冷季节的运行情况,对4种控制方法下的能耗特性和运行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rn 模拟结果表明,优先控制水阀法与优先控制风机法效果基本一致,送回风温度控制法较前者能更好地控制室内温度,且在适当的出风温度设定值下,能耗能达到最小,在不考虑送风结露和考虑送风结露情况下,节能率分别达到67.0%和55.9%。对于地铁站的变风量系统,从维持室内温度与节能的角度出发,采用送回风温度控制法最为合适,在不考虑送风结露的条件下控制出风温度为15℃,考虑送风结露条件下应控制出风温度为18℃(建议风机运行最低频率为25 Hz)。
  • 摘要:近年来,中国城镇化飞速发展,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m2,占世界总量的50%.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导致土地资源的大量占用、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粉尘和化学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从而引起土地紧缺、能源短缺及环境恶化等问题.因此,绿色、可持续成为了当今世界建筑行业发展的共识.rn 绿色建筑评价的内容中包含有自然通风、高效冷热源设计、高效冷热水输配系统、空调通风系统能耗控制、可调新风比运行、部分负荷节能运行、新排风热回收、蓄冷蓄热技术、余热废热回收利用、地源热泵空调技术、合理室内气流组织设计等暖通空调技术,分布于新《绿标》八大类指标的五类指标之中,是“节能与能源利用”和“室内环境质量”这两类指标的核心内容。其中,对自然通风、可调新风比、新排风热回收、蓄冷蓄热技术、余热废热回收利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地源热泵空调技术、供暖空调末端独立可控等八项技术的相关要求在新《绿标》中进行了细化和提升,合理的室内气流组织设计则为新增条文。同时,新《绿标》中暖通空调技术的应用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完善,对各项技术均提出了一定的设计指导和合理的量化要求。特别是评分项,提出不同实现程度的要求,并根据实现程度给予不同评分,在技术导向的同时也体现了相当的灵活性。
  • 摘要:本文总结了纺织厂空调系统的几种典型调节方案,简述了各自的优缺点,针对纺织工艺要求:干球温度(20~30)℃±1℃,相对湿度60%±5%,拟采用变露点变风量调节手段对车间温湿度实行有效控制与管理,达到纺织空调系统节能的目的.
  • 摘要:自然制冷剂CO2相比于其他的制冷剂,具有环境性能优良(ODP=0,GWP=1)、安全性和化学稳定性均较好(安全等级为A1)、与润滑油和材料的相容性较好、单位容积制冷量大、廉价易得等优势,因此,近年来开始备受制冷界的青睐并得到了人们的重新利用.而CO2跨临界制冷循环的提出,可避开其临界温度较低这一制约因素,发挥出其作为制冷工质的其他有利因素.同时,结合汽车空调制冷的特点,CO2跨临界循环应用于汽车空调,可提高汽车空调系统的紧凑性,节约车内空间,并且可有效改善汽车空调系统中制冷剂的泄漏等.因此,CO2已被国际公认为最有希望的新一代汽车空调制冷剂.rn CO2跨临界基本理论循环的性能系数虽低于8134 a制冷基本理论循环,但是在带有回热器的情况下,前者的性能系数反而高于后者,因此对于CO2跨临界循环,要尽可能采用回热器,以提高循环效率;同时,由于CO2的单位容积制冷量远大于8134 a,因此,在相同的系统制冷量下,CO2所需的压缩机尺寸远小于R134a,这也是采用CO2跨临界循环的一大优势所在,即能缩小压缩机尺寸,有效节约车内空间,减轻整个系统的质量;并且,CO2跨临界循环存在一个最优高压侧压力,在该压力下,系统的性能系数达到最大,因此,在指导实际循环时,因尽可能地使高压侧压力接近最优高压侧压力,以获得满意的性能系数。
  • 摘要:笔者于2013年7月对湖南省长沙市湘能大厦5层一间办公室的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进行为期1个月的现场测试,了解了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房间热环境的实际状况,为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房间热环境的理论研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测数据。rn 对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特点作了简要介绍,并以实验房间为例,建立三维物理模型,运用FLUENT软件,以实验工况作为边界条件对室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各围护结构的热流量,从而得出采用CFD模拟方法计算出的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房间的负荷值,并与采用传统负荷计算方法所得出的负荷值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归纳总结出采用修正系数法计算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负荷的负荷修正系数,最终得到了一种计算简便、精度足够、可用于工程实际的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的负荷计算方法。rn 通过现场实测与CFD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采用CFD模拟和传统计算方法计算的房间最大冷负荷均出现在17:00,使用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后房间最大冷负荷有所降低。夏季冷负荷比为74.98%,即可归纳总结出当采用修正系数法计算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夏季负荷时,其修正系数的取值为0.75。
  • 摘要:本文主要从空调区与非空调区负荷计算方法、气流组织优劣评价和常用风口的选型要点等方面,阐述高大空间分层空调在机场建筑中的应用.同时,对航站楼分层空调设计中常用的喷口多股平行非等温射流进行计算分析,指出设计选型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引导设计师对喷口送风正确选型计算.准确计算空调区负荷是合理设计分层空调的基础。非空调区通风优化设计可以有效减少非空调区向空调区的热转移,减少空调区冷负荷。分层空调宜使人员活动区处于回流区,在机场建筑中,采用侧送风、下回风的气流组织形式较为常见,尽量避免侧送风、顶回风的气流组织。球形喷口在相同送风速度下,随着喷口安装高度的增加射程不断减少,同时所需的喷口喉部直径也增大。在设计中,风口的射程和送风量应通过计算确定。
  • 摘要:近年来,随着IT信息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不同规模的数据中心在全国各地兴建起来.由于机房的发热密度非常高,单位面积机房的发热量已达到5 kW/m2,为机房降温的空调系统电耗占到了机房内机柜自身电耗的30%~40%.而为了降低机房的电耗,服务于全国的大型数据机房在北方大批兴建,其中,一个大型机房的供电功率可达60万kW,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火电发电厂,耗电量接近百万人口城市.据统计,我国数据中心的能耗已经占到全国电力消耗的1%,降低大型数据中心的电耗成为迫切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间接蒸发冷水机组和常规水冷制冷机组联合的机房冷源方案,在夏季间接蒸发冷水机组作为电制冷机的冷却塔,在过渡季和冬季,间接蒸发冷水机组独立供冷。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原理,尤其是冬季防冻的原理,给出了该系统全年工况的调节方法,并与常规的水冷制冷系统从机组出水温度、切换方法、独立运行时间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最后以我国西北地区某数据中心为例,对比了3种制冷系统的耗电量,结果显示,间接蒸发冷水机组和机械制冷联合的机房冷源系统冷源部分比风冷系统节电46%,比常规水冷系统节电20%。当机房设计供水温度提高时,该间接蒸发冷却式水冷机房冷源系统的耗电量显著降低,有着非常大的节能潜力。根据电耗比较的结果,风冷制冷系统的电耗相比常规水冷方式有明显的增加,在大型数据中心的冷源系统设计中应尽量避免设计风冷制冷的系统。
  • 摘要:人防地下车库通风系统平战结合设计可以节省投资,减少转换期内的工作量,提高战前转换效率,所以在设计中往往采用平时通风、排烟,战时防护通风结合设计的方式:平、战时共用一套风管系统,共用预留孔洞和预埋套管,共用进、排风机房.平时排风排烟合用一套风管系统(排风与排烟口合用),战时该风管系统作为清洁送风和滤毒送风管道(风口用平时的排风口),这种系统形式具有平战转换工作量小、经济合理、系统简化、管理方便等优点,在工程中应用最多.在平战结合设计过程中,合理确定进、排风井十分重要,不容忽视。对于平时风井,特别是战时进风但平时排风的风井,要注意和地上各层风井性质的一致性。另外,战时和平时的进风口平战时规定并不完全一致,笔者建议,对于平战合用的进风口(即平战时皆为进风口),位于倒塌范围以外的,应按下缘高于地面1 m进行设计(一般取值1.5 m);位于倒塌范围以内的,应按下缘高于地面2 m进行设计(一般取值2.5 m)。为了防止排风对进风的污染,进、排风口的相对位置应遵循避免短路的原则,进风口宜低于排风口3 m以上;当进、排风口在同一高度时,宜在不同的方向设置,且水平距离一般不宜小于10 m。
  • 摘要:引射器是一种使用较为广泛的机械设备,它通过工作流体的射流实现能量转化,由于其具有节约能源、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诸多优点,在国内外动力、矿山机械、石油化工、制冷、建筑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引射器的性能受到引射气压力、出口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某一参数的变化会导致引射器性能的迅速下降,从而极大地影响它的正常工作.因此,本文结合室内模拟试验,研究运行参数对引射器性能的影响,为完善引射器的操作特性,使其更好地应用于生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研究表明,随着引射气压力的增加,引射系数先变大后变小,引射效率逐渐减小,引射效率最大时对应的引射气压力小于引射系数最大时对应的引射气压力。随着被引射气压力的增加,引射系数和引射效率逐渐增加,并且引射系数有一个增幅减缓的转折点。随着出口压力的增加,引射系数逐渐减小,引射效率先增大后减小,引射效率最大时对应的出口压力大于引射系数最大时对应的出口压力。
  • 摘要:武汉东湖隧道长6 522 m,为目前全国最长的城市湖底隧道,且穿过国家5A级东湖风景区,通风系统设计为本工程设计的难点.本文结合线路和地面情况,提出了三段竖井送排风通风、自然通风+全射流纵向通风、自然通风+竖井分段纵向通风3种通风方案,从隧道污染物排放、投资、运行费等方面进行了经济技术比选,并采用SES软件对自然通风口的风量分布、排污效果进行了模拟.根据模拟结果,自然通风口可以起到分散排污的效果,排污量为污染物总产生量的25%,对于超长隧道仅依靠自然通风口排放污染物不能满足洞口周边环境的要求,因此自然通风+全射流纵向通风方案不适用;三段竖井送排风通风方式的装机功率和运行费用均高于自然通风+竖井分段纵向通风相结合的通风方式,并且控制调节复杂,不推荐采用;自然通风+竖井分段纵向通风的方案充分利用了自然通风口和洞口的分散排污作用,通风排烟效果较好,初投资和运行费用低,是较优的通风方案,推荐采用。
  • 摘要:在现代城市轨道交通中,在车站有效站台区域设置屏蔽门可减少空调能耗、保证站台乘客安全和提高站台的空气品质.国内屏蔽门制式地铁站,在站台轨行区普遍采用了轨顶与轨底排风道的设计,有效解决了轨行区通风及防排烟问题.但是,由于轨顶/轨底风道的实施要在盾构过站之后,造成施工周期的延迟,因此有必要对轨行区通风及防排烟设计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更有效的降低工程实施难度的设计方案.rn 相关研究表明,取消轨顶/轨底风道并利用活塞风井形成隧道纵向通风可以解决轨行区的排热问题,但是取消轨顶/轨底风道后轨行区的排烟问题尚无相关研究。本文论证了取消轨顶漱底风道后将轨行区纳入到车站防烟分区综合设计的可行性。在车厢外部火灾时可以采用隧道纵流排烟模式,车厢内部火灾应采用隧道风机与站台风机联合排烟的模式。文中采用FDS软件模拟了成都某标准站车厢内部火灾工况下,取消轨道排热系统后烟气的扩散规律。结果显示,采用隧道风机及站台风机联合排烟的模式可使大部分烟气控制在两楼梯口之间,烟气积聚会使得楼梯口处最高温度超过70℃。在联合排烟下,应将站台排烟量设置为35 m3/s,且对站台中部排烟口加密处理,这是最有效的排烟方式。
  • 摘要:近期,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引起了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而民众也将矛头指向了钢铁、水泥等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在"十二五"的工作规划中,国家把环境治理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各地钢铁企业都在为建设环境友好型厂区而努力.本文从矿焦槽和转运站内部及除尘管网等方面分析了原有除尘系统存在的问题:1)卸料小车背负式除尘器除尘效果不佳;2)抽尘点数量不足及位置不合适;3)管道存在部分管路阻力偏大及弯头和三通磨损严重等.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技术改造方案:矿焦槽采用费用更低、结构简单的移动抽风装置代替原有卸料小车背负式除尘器来实现灰尘的捕集;重新布置抽尘点,使落料点附近形成足够的负压,从而抑制皮带落料处的扬尘外溢;合理布置管网系统,增加阻力平衡器、耐磨尘气蝶阀等方式来控制风量平衡。针对冶金除尘工艺中存在的管路磨损问题也提出了多种解决措施。经过改造的除尘系统运行良好,满足排风标准,极大地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
  • 摘要:本文研究了主动式冷梁在一定工况下的热工性能.冷梁的水侧供冷能力是指由一次风诱导进入冷梁腔体的二次风掠过盘管被冷却后带入室内的冷量,其大小由诱导风量、室内空气参数、供水参数、供水量及冷梁结构形式共同决定.水侧供冷能力的大小直接反映了主动式冷梁设备本身的性能.根据冷梁的热工性能影响因素,提出主动式冷梁性能评价指标,为主动式冷梁设计和优化奠定基础.
  • 摘要:北京一个办公楼建筑位于北京市二环内,为2007年新建的办公楼,在1层和3层设有数据机房,1层数据机房面积约为563m2,夏季设计日冷负荷为787 kW,冬季设计日冷负荷为623 kW ; 3层数据机房面积为475m2,夏季设计日冷负荷为629 kW,冬季设计日冷负荷为498 kW。冬季由冷却塔供给冷水机组冷却水进行冷水制备,夏季则使用冰蓄冷机组提供冷水。对提出的3个方案进行经济性分析,比较初投资和估算节能量得到的静态回收期。根据北京市气象数据,主要考虑冬季90 d与过渡季30 d的节能量。过渡季其他时间自然冷源供冷能力较弱。结合项目特点和以上技术和经济性比较,考虑到安全性和可靠性,且初投资较少,实施具备足够的场地条件,最终该项目选择最优方案进行实施,目前己经进入设计实施阶段。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冰蓄冷系统中常见的几种释冷方式,即盘管外融冰、盘管内融冰、封装冰、冰片和直接融冰方式,及其相应释冷过程、释冷特点和适用的范围;探讨了封装冰板研究历程,发现针对于立式冰板,现有研究集中在研究冰板尺寸对不同蓄冰槽释冷速率的影响,冰板结构形式对蓄冰容量、水凝固结冰膨胀的影响和冰板材料对传热性能的影响等。当前对于封装式冰板的释冷研究主要集中在冰板结构和冰板尺寸设计、建立相变传热数学模型、利用实验进行模拟结果验证与控制方法等。在相变研究方面,计算相变传热问题的方法有3种:分析法、实验法和数值法。现阶段的研究集中在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在封装冰板尺寸优化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数值模拟,改变冰板厚度,基于冰板平均蓄冷率和释冷率得出冰板对于相应蓄冰槽的最佳尺寸。在释冷实验研究方面,封装冰板的释冷实验在蓄冷空调系统中进行,整个实验系统由制冷主机、蓄冷装置、辅助电加热器、载冷剂溶液泵、载冷剂膨胀箱、测试仪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组成。通过分析发现,封装冰板的长度、宽度对蓄冰设备的容器换热面积有一定的影响,但对蓄冰设备的贮槽体积、蓄冰设备蓄冷特性影响较小;封装冰板的厚度对完全融冰所需释冷时间、平均释冷速率、贮槽体积及容器换热面积等的影响较大;载冷剂流动方向、流动速度对释冷速率有影响。但还有一些内容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提高冰板数学模型的精确性、缩短模拟计算的时长和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前景等。本文综合当前释冷性能的研究,对加深封装冰板内部相变传热机理的认识进行了总结,为冰板的优选和释冷性能的分析等提供了实现手段,可为冰蓄冷的研究提供参考。
  • 摘要:对于洁净受控环境而言,最为关键的环境保障措施是送风系统的最后一级空气净化装置——高效及超高效过滤器.而对于高投入、高风险控制要求的洁净环境来说,末级过滤器的有效性及可靠性直接决定了生产及操作是否能在安全可靠的状态下运行.新版国家标准GB 50591-2010《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制定过程中曾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较为科学及可操作的高效过滤器检漏测试体系.过滤器的效率测试合格不代表过滤器不漏,仍需进行严格的扫描检漏测试,方能保证过滤器产品及安装结构严密、可靠。而在新的欧洲及ISO标准化体系中,通过对产品分级标准的标识与区分来明确告知用户其所购买产品是否经过了扫描检漏测试。国外一些过滤器测试标准中,通过在扫描检测过程中测量过滤器局部透过效率来判断过滤器是否完好不漏,我国部分过滤器测试台也依据这一原理建设。但这一做法的缺陷在于,对于过滤器下游局部的微测试环境来说,无法实现气溶胶的充分均匀混合,因此测试用计数器的采样流量会成为影响测试结果的重要因素,从而导致不同采样流量计数器的测试结果不一致的问题。对此,新国标中采用单位时间所采集到的粒子个数而非计算得到的过滤器局部透过效率值来判断过滤器是否存在局部漏泄,从而避免了计数器采样流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片面追求高上游浓度无助于提高检漏测试的精度,反而会带来加剧过滤器污染、不利于现场实际操作等诸多问题。对于普通高效过滤器来说,上游浓度高于2857粒/L,就能检出所有的漏点,同时,选定粒径的上游浓度低于预期并不意味着无法进行扫描检漏测试,测试者可通过选择较小尺度的粒子进行测试,增大扫描探头宽度或降低扫描速率以增加扫描探头经过漏点的时间,从而满足扫描检漏测试要求。
  • 摘要:本文探讨了生产单元采用变风量系统控制房间压力的方法.根据制药车间工艺布局的特点,在设计此类空调系统时,提倡按照不同的生产单元设置独立的空调系统.制药车间中对于有净化级别要求和需要进行压力控制的生产单元均采用全空气净化循环空调系统,通过对系统中的送风、回风、新风、排风的风量进行控制调节,来满足洁净度等级的要求和控制生产区的压力梯度.笔者建议使用"定送变回"的空调系统形式.
  • 摘要:通风房间中人员走动对室内污染物扩散及室内空气品质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全尺寸实验研究了混合、置换及层式3种通风方式下人员走动行为对室内呼吸区CO2浓度场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呼吸区不同竖直高度上CO2浓度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面对人员频繁走动的影响,混合通风和层式通风均显示出较好的抗干扰性,室内呼吸区CO2浓度波动较小,而置换通风方式下室内呼吸区CO2浓度变化较大.因此,面对人员走动的影响,营造具有均匀室内热环境和抗干扰性的通风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 摘要:为了了解高层建筑室内外污染情况,本文针对西安市某高校内自然通风高层建筑室内外颗粒物污染特征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室外PM10浓度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要求,室内PM10浓度高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要求,室内外颗粒物长期处于中度污染,且小颗粒占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部分;由于室外粒子产生源不同,颗粒物扩散过程复杂,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沿楼层高度方向(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颖粒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尚没有大家一致认可的规律;在没有室内污染源的情况下,PM2.5和PM10的I/O通常小于1,在有室内污染源的情况下,PM2.5和PM10的I/0通常大于1;I/O比会随着粒子尺度减小而逐渐增加,相对于粗颗粒污染室内环境,细颗粒污染比室外更为严重,在室内净化设计中更应得到加强;室内外颗粒物的质量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相关性;临近道路的高层建筑,由于受交通二次扬尘的影响,室内PM2.5浓度受室外浓度影响大于PM1.0和PM10。
  • 摘要:公共建筑的大空间区域,如大厅、多功能厅等,其空调送风口的布置往往受到建筑围护结构及装修条件所限,难以满足室内环境参数的要求.本文以深圳市一实际工程为例,介绍了在受限条件下该建筑首层大厅的空调送风参数的设计过程.送风口风速进行非均匀性的调整,能够使各个风口的送风量适应大厅负荷的分布特点,从而获得大厅比较理想的温度分布。送风口的方向宜向大厅倾斜,可使送入的冷量迅速沉降至空调区域,提高送风效率,送风方向的调整可通过建筑构造和送风口百叶角度调整加以实现。送风角度为45~60°左右比较适宜,此角度的气流组织使人员活动区域仍处于回流区,该区域风速较小,送风角度小于30°则人员活动区域风速较大,有吹风感,舒适性较差。综合各个工况的模拟计算结果,将优化后的送风参数确定为设计计算参数,用于确定各个送风口和送风管道的尺寸选型,优化后的大厅主要人员活动区域平均温度值和温度、风速的分布情况,均能够满足设计及使用要求。
  • 摘要:精密铸造制壳工艺的涂层干燥速率对成品率具有一定的影响,需要保证适宜的温湿度,精密制壳工段最高要求室内温度为(21±2)℃,个别的为(21±1)℃,相对湿度为50%±2%.本文旨在从根源上找出换气次数对温湿度的影响,解决设计中的疑难问题.在小换气次数下,开启风扇能够增加室内的扰动,使温湿度分布更加均匀。换气次数在8 h-1以上可以满足室内相对湿度精度±2%的要求。换气次数降低到6 h-1时,需要在散湿源附近开启风扇以提高室内温湿度均匀性,方可保证室内相对湿度精度±2%的要求。
  • 摘要:生物安全柜是一种负压过滤排风柜,其目的是防止操作者和环境暴露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生物气溶胶,是药厂中常用的一种防护设备.其中对于高效过滤器安装前后的完整性进行测试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也是获得ASTM,ISPE,FDA及EU认可并且目前在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颁布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中要求用户选择正确类型的生物安全柜,进行正确的安装使用,并且每年都要进行认证.YY0569-2005《生物安全柜》标准要求生物安全柜的维护和检验每年至少一次,当生物安全柜移动位置后或者更换过滤器以及内部的部件进行维修后,也需要重新进行维护检验.由此可见生物安全柜的检测是相当重要也相当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对生物安全柜的现场测试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说明.对于经排风过滤器过滤并通过管道排气的生物安全柜,不能进行排气过滤器的扫描检测,这种情况可测试过滤器的全效率以确定其完整性。下游气流中气溶胶浓度的检测是在下游气流的管道上钻出一个直径大约10mm的孔,将带有硬质光度计的探针插入孔中进行检测。依据YY 0569-2005《生物安全柜》标准,对于可扫描检测的过滤器在任何点的漏过率应不超过0.01;对于不可扫描检测的过滤器检测点的漏过率应不超过0.005%。在检漏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过滤器边缘的泄漏,仔细观察其是否安装紧密,另外扫描过程中应保证完全扫描,避免遗漏漏点。
  • 摘要:近年来,环境污染加剧,室内空气品质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已知的室内VOC有300多种,对人体的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目前较为常用的去除室内VOC的技术有吸附、光催化、低温等离子技术、负离子技术等,其中光催化技术被公认为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去除VOC的净化技术,而脉冲强光净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去除室内VOC的技术还未被推广.rn 脉冲强光技术是一种利用惰性气体灯管瞬间以脉冲形式激发强烈白光的光源技术,本文根据GB/T18801-2008《空气净化器》标准进行实验设计,依据GB 21551.3-2010《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空气净化器的特殊要求》设计静态实验舱,采用脉冲强光装置环境舱静态实验测试的方法,研究空气相对湿度及各污染物初始浓度对脉冲强光装置去除VOC的影响。rn 采用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等代表性有机气态污染物为目标气体,研究脉冲强光对室内VOC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脉冲强光装置对低浓度VOC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其去除率及洁净空气量(CADR )随着污染物初始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实验过程中空气相对湿度在55%~75%的范围内变化对脉冲强光去除污染物效果影响不大;脉冲强光对3种不同苯系物的去除率不同,顺序为二甲苯>甲苯>苯。
  • 摘要: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在室内工作、学习、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对空调房间的舒适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温度、风速是影响人员舒适度的主要因素,同样地,作为空调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气流组织直接影响室内空调效果,因此,良好的室内气流组织对改善室内热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对3种送风方式下的气流组织及热环境进行数值模拟,并对舒适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送风方式下模型房间室内工作区域温度分布均匀度指标ADPI值均高于80%,其中,散流器上送下回送风方式室内温度均匀度优于其他2种送风方式;大部分送风温度下,散流器上送下回送风方式的PPD值低于其余2种送风方式,当送风温度为17℃时,格栅上送下回送风方式下模型房间的PPD值低于散流器上送下回送风方式。
  • 摘要: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传统稳态空调环境的单调性.为了保证室内的温湿度,空调送风温度往往较低,由此也导致了建筑高能耗.实际上,合理的气流流动可以提高人体对空气温湿度的接受上限,从而显著改善人体在偏热环境下的热舒适感.对此,笔者考虑一种新型的非等温高温有感稳态气流空调送风方式,即在偏热环境下,将空调送风温度提高但低于室内背景温度,并将气流直接送至人员区域,使人员能够直接感受到空气流动.本文对这种空调送风方式进行了气流场的实测与模拟研究,并通过气候室实验,考察其对人体热舒适性的影响.rn 分析比较温度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在气流主流区域,气流的温度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相同,温度和速度均较低的气流更易下坠,主流区距离空调送风口更近;主流区内温度较低,且对于主流区之外的区域影响较小,比较适合局部冷负荷较大的空间。对于送风温度较高而风速较大的气流,影响区域较大,气流下坠情况稍好,气流分布比前者更均匀。rn 在室温为30℃、相对湿度为40%的偏热环境下,受试者热感觉投票在中性附近。偏热环境下,3种气流的接受度基本持平,且超过80%的受试者表示可以接受气流。结果表明,偏热环境下,人员处于空调送风主流区域时,送风速度和温度均较高的有感气流可以提供较为舒适的热环境,验证了空调有感气流送风在偏热环境下的热舒适性。由此可以考虑将这种送风方式应用于进一步的空调气流研究中。
  • 摘要:为治理乌鲁木齐市严重的大气污染,市政府尝试在节能建筑示范项目中采用了电供暖.为了解运行情况,新疆电力科学研究院接受委托,对示范项目运行的结果进行跟踪调查,《电供暖相关技术研究科技项目验收材料报告》给出了完整供暖期的实际供热耗电量与电费数据.结果令人大吃一惊,与习以为常的经验和认识完全不同.实际单位建筑面积的平均耗电量换算成一次能源标准煤为11.0~22.0 kg/(m2·a),折合天然气量为9.0~18.0 m3/(m2·a).电供暖实际一次能源消耗量较乌鲁木齐城市集中供热实际能耗要小15%~55%.电供暖节能主要归功于用户的室内温控装置可有效开启、关闭,用户的行为节能容易落实,不存在集中供热系统中各水环路平衡、输送热损失等能耗,节能效果简单直接明了。电供暖每户设一专用电能表即可进行热计量。传统的大型集中供热系统实际能效二锅炉效率×输送效率×有效控制管理。目前,供热系统的输送效率、有效控制管理是供热最薄弱环节;系统全面量调节存在结构性困难,终端热用户的有效控制没有有效联动调节;供热各环节的实际节能控制、维护管理存在很大问题。供热系统的“木桶短板效应”造成能源浪费;自由热(free heating)不能有效获得,实际一次能源消耗自然高。天然气资源紧张、价格昂贵是终端电价的50%;从节能、环保、寿命周期费用等各方面比较,在像北京、乌鲁木齐等特殊城市及南方地区的节能建筑中采用电供暖效果应更好。电场可以远离大城市,输送电力方便,其烟尘排放物对城市中心影响小,对消除城市热岛效应效果最佳。
  • 摘要:对于车库通风量的计算,设计中有2种计算方法:换气次数法和稀释浓度法.稀释浓度法即稀释车库内汽车排放污染物中CO浓度不超过允许值.车库内CO排放量的多少与所停车的类型、产地、型号、排气温度、停车启动时间及车位利用系数等有关.车位利用系数选取时需要根据建筑类型选取,对于写字楼、办公楼等汽车出入不频繁的场所取较低值,对于商场等汽车出入频繁的场所取较高值.换气次数法即以汽车库容积的若干倍作为通风量,当采用换气次数法计算停放单层汽车的车库排风量时相关参数按以下规定选取:1)汽车出入较频繁的商业类等建筑,按6h-1选取;2)汽车出入一般的普通建筑(如办公楼),按5 h-1选取;3)汽车出入频率较低的住宅等建筑,按4h-1选取;4)当层高<3m时,按实际高度计算换气体积,当层高≥3m时,按3m高度计算换气体积.研究表明,单层停放汽车库可采用换气次数法计算通风量。单层停放的地上车库,当通风百叶面积每辆车≥0.85时且分布比较均匀时,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诱导通风方式有利于气流分布的均匀性。CO浓度控制可作为节能控制的一种有效手段。
  • 摘要:本文分析了地板辐射供暖的水温要求,结合不同的热源方案,提出对应水温解决办法,对水温混水系统的原理和组成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壁挂炉的供水特点进行介绍,对热泵机组冬季用于供暖的利和弊进行了讨论.
  • 摘要:尽管目前被动太阳房技术已成熟,但是关于被动太阳房在学校中的设计应用研究较少,关于太阳能校舍室内热环境的测试评价分析更是少见.由于缺乏相关测试数据作为支撑,无法对被动太阳房室内热环境进行评价,影响其在学校建筑中的推广.本文对陕西省咸阳长武县地掌镇中心小学被动太阳房式教师公寓楼进行测试分析,测试时间为2014年1月4-16日.测试分析结果供西北地区中小学发展被动式太阳房参考.研究表明,西北地区室外温度低,太阳能资源丰富,可利用太阳能建筑实现该地区的供暖。集热蓄热墙式太阳房房间平均温度为11.7℃,其中温度超过12℃的日平均时间为8h,都远远超过附加阳光间式太阳房与直接受益窗式太阳房,因此,在该地区使用集热蓄热墙式被动太阳房有一定的优越性。通过集热蓄热墙式房间与目前教师公寓房间的温度对比分析可知,太阳能建筑房间能较好地改善室内热环境。通过对该校供暖建筑的调查分析,得到该太阳能建筑相比同等面积的非太阳能建筑每年节省供暖煤费用约3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6.4 t。
  • 摘要:长期以来,不同的暖通工程师对高大空间工业建筑的供暖设计都有着不同的看法,而合理的供暖方式不仅能改善室内环境,提高室内舒适度,而且还能降低供暖能耗,节约社会能源.本文以实际工程的改造为基础,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高大空间工业建筑不同的供暖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工作区温度分布均匀性从好到较差依次为辐射供暖、热风供暖+散热器值班供暖、横向热风幕供暖、散热器供暖。辐射供暖、横向热风幕供暖、热风供暖+散热器值班供暖和散热器供暖在竖直方向上的温度梯度分别为0.23,0.28,0.3,0.61 ℃/m。横向热风幕供暖、辐射供暖、热风供暖+散热器值班供暖相对于传统散热器供暖的节能率分别为28%,26%,22%。当采用辐射供暖时,若设计温度适当降低2~3℃,模拟得出的辐射供暖的节能率升高至30%,其节能效果更加明显。
  • 摘要:在集中供热系统中热负荷随着室外温度变化而变化,因此,为了满足热用户的供热需求,必须对供热系统进行调节.目前常用调节方式包括集中质调节、量调节、分阶段质调节、质量并调和间歇调节等几种方式.由于供热系统的优化目标函数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的优化方法不能满足需求,而遗传算法对目标函数又没有苛刻的要求,不需要函数具有连续、可导等特性,只要计算函数值即可,因此本文尝试采用遗传算法对供热系统进行优化计算,以供热系统运行中水泵的耗电费用和管网散热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以实际的运行参数为约束条件,最终得出最优的供水温度和供水流量.rn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在本模型中,供热管网的散热损失费用远高于水泵的电耗费用,因此,供水温度对模型的影响要大于流量的影响。综合考虑,在室外温度为3~5℃时,采用集中质调节或质量并调方式,在供水温度、供水流量、运行能耗费用上都是相近的,这时可以采用简单的质调节方式。在实际供热系统调节时,可以采用质量并调与集中质调节两种调节方式,在室外温度较低时采用质量并调,而在室外温度较高时改用方便操作的集中质调节,但更换调节方式的温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供热系统的设计参数主要包括管网的经济比摩阻、供回水温差、供水温度、管道温降、管道保温厚度等几个方面.其中经济比摩阻、管道保温厚度、供水温度、管道温降四个问题研究得较多,而供回水经济温差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利用供热回水低位能的方法,以回水低位能为吸收式热泵提供驱动力,实现低温向高温的换热,并以实际工程改造为例,对吸收式热泵机组或压缩式热泵机组、地源热泵与常规锅炉房供热进行经济性分析比较。可见通过对低位能的回收利用,一方面可以增大城市供热管网供热面积;另一方面利用吸收式热泵可以极大降低供热一次网回水温度,提高管网热输送能力。
  • 摘要:对于辐射空调系统来说,节能和舒适是相互制约的,所以如何找到这两者的折中点是关键,即在保证室内热舒适要求的条件下,使系统能耗最小.本文从节能与舒适的角度,探讨辐射装置完全敷设在顶面、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长宽比的变化、室内设计温度的改变对室内不对称辐射热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冬季室内供暖设计温度为18℃,辐射面敷设在顶板,长宽比与房间长宽比相同的条件下,当室内最不利点(距外围护结构内表面0.8 m处)的加权PMV值达到-1时,相对应的辐射面与外围护结构之间的距离为1.3 m,室内供暖热负荷为8 022 W,这与当辐射表面与外围护结构之间的距离为0m时,室内供暖热负荷为8 143 W相比,热负荷减小了121 W。所以,在冬季室内供暖设计温度为18℃辐射面敷设在顶板,长宽比与房间长宽比相同的条件下,最佳的辐射面敷设位置为辐射面距外围护结构1.3 m,此时,不对称辐射对室内人员热舒适的影响可降到最小程度。按照同样的方法,可以求出在其他室内设计温度下,辐射表面的最佳敷设位置及节能情况。在冬季室内供暖设计温度为20℃时,从节能及热舒适的角度考虑,辐射面采用中心安装时的节能性及热舒适性都要优于采用周边安装的方式。辐射面采用居中安装时,覆盖率在58%~85%的范围内较合适,在这个覆盖率范围内,加权PMY在-0.3~0的范围内变化,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不对称辐射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如果考虑到节能的要求,设计时可选较小值。
  • 摘要:太阳能集热器是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关键部件,是用来收集太阳辐射能并将产生的热能传递到传热工质的装置.按集热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非聚焦式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和聚焦型太阳能集热器.按集热器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平板集热器、真空管集热器和热管真空管集热器.调研了三种类型的太阳能集热器,分别给出了其基本特点和应用范围.介绍了集热器的热性能,给出了集热器的效率方程和效率曲线,集热器的效率是影响太阳能集热器集热量的重要因素.
  • 摘要:清华大学江亿院士曾在《采暖供热系统的应用浅析》一文中有过这样的论述:"电暖器启停调节灵活,可减少最大供暖负荷小时数,在使用区对环境不产生污染,因而对于供暖需求时间短的用户,可以考虑选择采用电暖器."本文所涉及的学校是烟台市某高级中学,规划用地29万m2,建筑包括综合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艺术馆、游泳馆、体育馆及活动中心等,总建筑面积20.8万m2,同时在校人数约1万人.一期工程需要供暖的建筑包括3栋教学楼、2栋宿舍楼和3个餐厅,建筑面积约11.6万m2.该学校地处偏远位置,附近无集中供热和燃气气源,且新建燃煤锅炉房受到环境保护要求的限制,加上学校建筑使用时间上有明显的时段性,使得电供暖成为该学校冬季供暖的选择方案.rn 本文采用DeST软件对整个工程进行动态负荷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经济和节能分析。对于该高级中学建筑,电供暖初投资比城市集中供热高16.3%,但运行费用远低于城市集中供热。该中学第1年电供暖的运行费用约为城市集中供热费用的60%,多出的初投资在3a内即可收回。该项目电供暖具有节能优势,比城市集中供热节能19.8%,实现了能源的有效利用,进而得出结论:电供暖适用于该高级中学建筑的冬季供暖。
  •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气候补偿器的工作原理、功能和特点,说明了其在换热站中应用的必要性.结合实际工程应用方案,分析了原方案在应用气候补偿器方面的问题,给出了针对原方案的合理化建议,提出了一种较经济合理的应用气候补偿器的典型方案,为气候补偿器在换热站内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能耗逐年大幅度上升.按照国际通行定义,建筑能耗(日常使用)主要包括建筑供暖、空调、通风、给排水、电梯等建筑设备方面的能耗.其中供暖、空调能耗约占建筑设备能耗的60%~70%.目前,造成我国建筑能耗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没有进行必要的节能设计,是造成我国建筑能耗偏大的主要原因.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的节能设计是建筑节能工作的源头.因此,在方案设计阶段进行能耗分析是进行建筑节能设计的有效手段之一.以BIM为平台,运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不同设计参数搭配对能耗的影响程度,这使得数据结果更加精确。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为绿色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借鉴。若运用BIM技术进行设计,在设计初期选择合理的设计参数,不仅能减少设计成本,提高设计效率及质量,还能优化施工。
  • 摘要:本文运用CFD软件对公交车建立合理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对现有空调气流组织方式下的流场进行模拟,通过截取两个典型的平面,即穿过排风口及公交车内乘客的平面和假定成年男子坐在公交车座位上人脸部区域所在平面,分析车内的温度场、速度场、压力场。根据模拟结果,发现公交车通风空调系统存在以下几点不合理之处:1)公交车内排风口个数太少;2)公交车内排风口位置不太合理;3)公交车内温度太低。鉴于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公交车内送风口的送风温度应适当提高。公交车内排风口应增加至3~4个,以保证公交车内上部的热气流能及时排出。公交车内的排风口尺寸应相应地减小,并保证公交车内处于微正压状态。公交车内排风口的位置应尽量与送风口的位置错开,以使送风能充分到达人员所在的区域,而不至于造成气流“短路”。
  • 摘要:本文建立静态含水层抽灌运行传热流动数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多周期倒井蓄热对地下水温度场及取热量变化产生的作用,同时对不同蓄热模式下温度场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为地下含水层蓄能提供数据基础与研究经验。实验结果表明,在静态含水层中,倒井特性决定抽水温度不受含水层温度锋面迁移的影响,取热阶段最大限度提取热量,取热效率高,取热量越大,对系统长期运行有利。多周期超量蓄热运行,含水层抽灌区域温度提升,蓄热阶段抽水温度升高,蓄热效率逐年下降。超出热负荷的热量在蓄热期被提取或在含水层中积聚,造成浪费,实际应用中不宜长期超量蓄热。倒井特性决定倒井模式取热效率优于固定井蓄热模式,多周期运行,蓄热模式取热及蓄热量增长速度快,一定年限后蓄热量超过倒井模式,两种模式的差距逐年减小。
  • 摘要:本文对突发污染在风管系统内的传播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突发污染在短暂释放和持续释放两种模式下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建立突发污染在风管内传播的数值模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证明其可靠,为进一步采用数值模拟研究突发污染传播规律打下基础.根据实验系统建立CFD数值模型,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采用标准K-ε双方程模型计算风管系统内的流场分布,采用species方程计算突发污染释放后管道内的浓度变化,各风口的风量结果和浓度测点的浓度变化结果均与实测结果相吻合,从而确定了研究管道内突发污染传播的CFD模拟方法,同时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 摘要:本文对某旋喷式袋式除尘器进行数值分析,考虑在改变进风方式并添加导流板的情况下除尘器内部流场的均匀性情况.提出对除尘器的中箱体分区域划分网格的方法;对改进前后除尘器内部流场的对比分析得出,添加导流板并改变进风方式提升了除尘器内部流场的均匀性,有利于除尘器的节能降耗,并对改进后除尘器的内部区域设置观测点对其速度进行观测,研究其内部速度场规律.
  • 摘要:纤维空气分布系统,也称织物纤维风管或布袋式送风管等,是由特殊织物制成的一种集空气传输和分布于一体的送风末端装置.鉴于其具有质量轻、施工简单、施工周期短、能有效避免室内空气的二次污染,以及能解决低温送风时出现的冷风感和表面结露等优点,基于纤维空气分布系统的通风方式已成为国内外工程设计人员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rn 本文搭建了条缝式纤维空气分布系统送风性能测试平台,采用干冰作为发烟物质,可视化分析了条缝式纤维空气分布系统表面空气的流动情况,研究了条缝式纤维空气分布系统表面空气流速和内部空气压力(总压、静压和动压)沿径向和轴向方向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采用条缝式纤维空气分布系统送风时,部分空气以较低的流速从纤维孔隙中向外渗透,其余空气则以较高的流速从孔口处射出,方向垂直于纤维壁面,各股射流流态相似,到达一定射程后开始掺混,形成类似条缝式的气流;表面空气流速(渗透流速和射流流速)沿管长方向(轴向)近似均匀分布;空腔内部空气径向总压、静压近似均匀分布,动压呈辐射状向壁面处递减;轴向总压和动压逐渐减小,静压逐渐增加,且入口处压力梯度较大。研究成果可为基于条缝式纤维空气分布系统的通风空调系统的数值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 摘要:供暖设备是北方严寒地区室内不可缺少的设施之一.目前应用比较多的供暖设备是传统散热器和地热盘管.传统散热器占用室内空间,高温热水供暖浪费能源,并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地热盘管启动速度慢,PRV塑料管热阻较大,导致需要的水温相对比较高,且发生故障后维修难度较大.为进一步降低供暖能耗并提高供暖舒适感,本文提出将重力式热管技术应用于建筑一体化供热系统中。当热管敷设在内墙兼外墙中,工作温度为30℃时,墙面的平均温度为23.5~24.2℃时,室内的温度仍能够保持在18.2~19.2℃,整个房间的温度分布自上而下都比较均匀;将热管敷设在外墙中,较内墙中而言,将提高外墙及外窗的平均温度达1~2℃,室内温度场也更均匀;热管敷设在外墙或外墙兼内墙中时,室内温度分布非常均匀,除靠近热源的区域,其他大部分区域无明显温度分层;在供暖房间中,温度呈现出空气高于内墙,内墙高于外墙,外墙高于外窗的趋势。
  • 摘要:本文结合被动式太阳房的课题研究方向,通过VISUAL BASIC编程实现对太阳辐射逐时照度数据的利用,对光伏发电模块进行Matlab-Simulink建模与仿真,通过对比相关文献中标准测试条件下的输出特性曲线变化趋势,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准确性与仿真结果的可靠性。然后,利用经过验证的Matlab-Simulink光伏发电模块对选型的建筑进行太阳能光伏系统设计,模拟380 W/220 V的供电系统。从理论上证明了将太阳能光伏系统与被动式太阳房相结合的BIPV/T系统的可行性,以及在国内应用的适用性。
  • 摘要:过滤介质的重要性能指标(包括压力损失及过滤效率等)主要由空气过滤器内部微观结构决定,因此,准确地获得空气过滤器的内部微观结构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将基于随机算法建立更加接近实际的空气过滤器微观结构的三维几何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建模效率较高、所建模型与实际过滤介质相似度高。同时,利用该方法可以建立不同种类空气过滤器微观结构三维模型。所得模型可以直接进行网格划分,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或计算流体力学一离散单元法祸合方法(CFD-DEM)对其内部气一固两相流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其过滤性能,从而为优化空气过滤器的过滤性能奠定理论基础。
  • 摘要:在大空间建筑空调系统设计中,经常采用下送风空调系统,地板静压箱送风是其常见的送风方式之一.静压箱内气流分布状况直接影响出风均匀性,进而影响室内空气品质和人体舒适感.特别地,对于剧院等建筑,常常利用座椅下方的结构空间作为地板静压箱,静压箱尺寸大、形状不规则,其气流分布更为复杂.本文利用CFD仿真及现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剧院大尺寸静压箱内部气流分布,并进行优化,以达到更好的送风效果.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得出与实验测试相同工况下内部流场压力及速度分布情况,以验证仿真模拟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各进风口风量方面是否需要改进优化.
  • 摘要:本文在阐述泵的启动瞬态中,将管道内由于流体的惯性所引起的压差称为感抗.在流量增加过程中,设备由于感抗在稳态压降的基础上附加一段压降,相当于设备的阻抗增加;当流量减小时,设备由于感抗在稳态的基础上减小一段压降,相当于设备的阻抗减小.在稳态条件下,设备的感抗不影响系统的压力大小.
  • 摘要:本文通过PHOENICS 2010软件,采用K-εCHEN湍流模型计算了冬季圆柱形剧场内的温度场、速度场、空气的不均匀系数和PMV分布,分析了送风角度、送风温度和送风速度对室内气流组织的影响规律,获得了冬季圆柱形剧场的最佳送风方案,为下一步的优化设计和舒适性研究提供了依据。研究发现,送风方向对剧院气流组织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送风角度为0°,5°和10°时的剧院气流组织,发现送风角度为0°时,室内的温度分布和速度分布极不均匀,送风角度为5°时,剧场内观众区满足温度范围要求的区域面积最大,温度不均匀系数和速度不均匀系数最小,温度和速度分布最为均匀,剧场内绝大部分区域的PMV值小于0,部分区域PMV值小于-1,但是剧场内温度偏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大送风温度和送风速度能有效改善剧场温度偏低的情况。本文研究得到的最佳送风参数为:送风角度5°、送风温度18℃、送风速度2 m/s。此时,剧场内绝大部分区域温度接近室内设计温度,观众区的风速较小,温度不均匀系数和速度不均匀系数均有所下降,且PMV值在-0.5~0.5之间的区域面积达96.53%。优化方案使剧场内观众区的风速减小,温度和速度分布更加均匀,明显地改善了剧场内的气流组织,提高了剧场内人员的舒适度。
  • 摘要:在建筑能耗中,空调能耗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此外,由于氟利昂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使蒸汽压缩式空调面临制冷剂替代的压力.因此,有必要逐步增加其他制冷空调方式在建筑中的应用比例,以满足建筑节能和环保的需求,吸收式制冷方式就是其中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以太阳能、废热等可再生能源驱动的吸收式制冷技术,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吸收式空调系统存在体积庞大、能效低等缺点,阻碍了其大规模应用.吸收器是吸收式空调机组的重要部件,对机组体积、能效、制造成本和运行费用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展开对吸收器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LiBr/H2O溶液竖直降膜吸收过程的传热传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沿降膜方向界面处的温度和浓度逐渐减小,溶液主体浓度降低。由于吸收热的影响,降低幅度逐渐减缓。液膜内部温度梯度沿降膜方向逐渐减小。沿降膜方向界面上的传质通量在入口段急剧增大后逐渐减小,本模拟中达到最大值7.8×10-3 kg/(m2·s)之后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界面处的局部传质系数和壁面处的局部传热系数变化趋势相似,均在入口段最大,随后急剧降低,最后趋于稳定。
  • 摘要:目前对空调系统风道降噪的最主要手段是安装风道消声器.安装消声器消声,虽然降低了风道内的噪声,但同时也增加了风道的阻力.这就要求在设计或使用消声器时不仅要考虑现场的降噪要求,同时也要考虑消声器对系统阻力的影响.因此,详细研究消声器的流场特性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应用软件计算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空调系统风道用消声器的性能及影响因素。消声器采用的吸声材料为玻璃丝绵,这种材料内部纤维蓬松交错,存在大量微小的孔隙,对声波的吸声效果较好,同时还具有耐温、防潮、耐磨蚀、耐冲刷及有净化功能的优点。研究表明,列车空调风道使用的阻性消声器的消声范围主要是中高频段的声波。Sysnoise软件对消声器的分析结果与测试结果一致,为消声器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途径。消声器的性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消声器的长度、气流速度、吸声材料的片数等。这就要求在消声器的选择使用上一定要兼顾各影响因素,在保证现场所要求的消声范围内,选择最合理经济的消声器。
  • 摘要:为计算非稳态通风下的自然通风量,需对脉动风进行数值模拟,得到脉动风时程分布。基于该目的,本文对脉动风数值模拟进行了综述分析,并假定脉动风为具有零均值的平稳高斯随机过程,采用谐波叠加法对单点脉动风速进行了模拟,基于Matlab平台编制了计算程序,绘制出了Davenport风速谱下的风速时程序列图及风速功率谱。并讨论了谐波叠加法中的可控参数—频率截取区间、频率和时间采样点数的选取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 摘要:目前国内外对转炉二次烟气都采用传统的门型罩捕集,在抽风量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烟尘捕集效果却不尽理想.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手段,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转炉二次烟气捕集方式(双层门型罩),通过数值分析对比发现,此种捕集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烟尘捕集效率.文章以福建某钢铁厂一转炉车间的实际尺寸建立了物理模型。通过模拟得知,新型双层门型罩的转炉二次烟气捕集率达到71.8%,与传统门型罩相比提高了11.1%。在吊车梁上设喷吹口加大了门型罩前的烟气扰乱度,增大了门型罩对烟气的捕集难度,不利于烟气捕集。对于现有门型罩而言,寻求罩口风速和罩口面积的合适比值是提高门型罩烟气捕集率的关键所在。
  • 摘要:二氧化碳作为示踪气体来检测室内通风换气次数的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性手段,示踪气体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室内空气成分的质量守恒原理和气体充分扩散的假设.当把室外空气以固定的送风量引入室内,并且具备以下条件时,某种气体理论上就可以作为示踪气体:一是室内外空气中该成分的浓度不同,二是该成分在室内没有新的量产生(室内没有源),还有如化学性质稳定等.在一般的民用环境下,房间内人员呼出的二氧化碳造成的室内外浓度差使得二氧化碳具备了作为示踪气体的良好条件.通过在室内设置二氧化碳传感器,并对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跟踪监测,笔者发现并关注到一些以往不被注意的现象,例如在某些情况下一个房间的换气次数受到走道一边另一个房间门打开或关闭的影响,其带来的换气次数变化有时甚至会是设计参数的数倍。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和通过案例观察得到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描述说明,同时对采用自然产生的二氧化碳作为示踪气体的一些局限和弥补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 摘要:人们的健康与空气中颗粒物浓度直接相关,颗粒物随着人体呼吸作用可进入呼吸系统、肺泡,甚至血液循环系统,引起呼吸系统不适、心肺功能障碍.人长时间暴露于办公室环境,办公室内颗粒物的浓度将直接关系到室内人员颗粒物污染暴露水平及身体健康.本文对5栋办公建筑室内外颗粒物浓度进行监测;分析室内颗粒物浓度影响因素,建立室内颗粒物浓度平衡方程;根据平衡方程制定半集中式、全空气一次回风空调系统中空气过滤器的选型建议图.
  • 摘要:室内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的居高不下,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安全.为了进一步了解室内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情况,本文通过在一个已经入住的公寓进行各种条件下室内PM2.5质量浓度采样,采用origin软件和PERSON函数对采样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门窗紧闭、室内无PM2.5污染源时,由于渗透作用的存在使得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呈现相似的趋势,相关系数在0.8以上,且在窗口风压为正值时,这种相似趋势更加明显.当室内细颗粒物来源不同时,室内PM2.5质量浓度的衰减率有很大的变动,无烟卧室FM2.5质量浓度的衰减率为0.0507μg/(m3·min),点燃一支烟后室内PM2.5质量浓度的衰减率为0.4505μg/(m3·min),主要原因是吸烟产生的细颗粒物的粒径主要分布在<0.1μm,颗粒物个数增多有利于其沉降。分析发现同一质量浓度PM2.5下,当其含有的细颗粒物粒径普遍偏低时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因此在考虑室内PM2.5质量浓度时,更应该关注小于2.5μm颗粒物的粒径范围。在居民住宅中,渗透是室内空气主要的换气方式,尤其是当为了维持室内舒适度而供冷、供暖时。渗透是室外空气和颗粒物进入室内的主要通道,对室内颗粒物的增长作出很大的贡献。但针对PM2.5通过渗透对室内空气品质产生影响的研究还不是很多。颗粒物在室内的沉降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许多学者已经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了室内颗粒物沉降的影响因素,比如室内气流状况、室内家具的类别和数量、空间尺寸和表面积体积比、室内竖直方向上的温度梯度、测量颗粒的稳定性、测试方法等。
  • 摘要: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是目前我国多层或高层民用建筑中普遍采用的一种空调方式,为了配合装修,风机盘管的送回风形式一般采用上送上回.散流器是空调房间中常用的送风末端设备之一,且经常安装于顶板.对于空调房间安装散流器的气流组织情况,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散流器在夏季的应用.实际工程中为了与装修配合,送回风口的间距往往受到限制,导致上供上回系统在冬季出现送风短路现象.鉴于此,本文依托天津某办公项目,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冬季工况下不同的圆形散流器风口速度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rn 通过对5种工况进行模拟,其结果显示:在一定的范围内,工作区内的平均温度随着送风速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送风速度过低,由于浮力的作用,热空气会聚集在房间上部,出现热空气短路现象,工作区域的温度达不到设计标准。送风速度过高,送风与室内空气的掺混作用增强,送风温度衰减速度加快,虽然工作区内温度的均匀性有所增加,但其平均温度会降低。在散流器颈部风速为4.09 m/s时,部分工作区域气流速度可以达到0.3 m/s,高于GB 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中舒适性空调供热工况室内设计风速(0.2 m/s)的要求,人体舒适感差。因此在设计时,应综合考虑送风速度对室内气流组织及温度场的影响。就本项目而言,散流器颈部风速在1.82~3.00 m/s的范围内时较为合理,工作区气流组织较好,且满足人体热舒适的要求。
  • 摘要:本文结合天津地区的实际工程,运用CFD模拟软件,选取地板送风空调系统的典型房间,模拟分析部分负荷工况下合理的送风参数,研究在保证人员舒适性的前提下,实现节能运行的最佳送风参数.rn 当系统处于部分负荷运行时,随负荷变化,维持送风温度不变,仅通过改变送风口送风速度(即送风量)来满足室内环境及人员舒适性需求的方法是可行的;维持送风速度不变,仅通过改变送风温度来满足室内环境及人员舒适性需求的方法也是可行的。因此,在夏季,随着室外温度的下降和室内负荷的减少,可以通过改变送风参数来达到节能的目的。rn 对于夏季部分负荷工况,存在送风温度的高限值与送风速度的低限值。对于某一负荷工况,设计送风速度,对应该负荷工况下送风温度的高限值tmax,设计送风温度t对应该负荷工况下送风速度的低限值vmin。送风参数(送风温度、送风速度)满足t设计≤t≤tmax,vmin≤v≤v设计。rn 以下3种情况下室内工作区平均温度和非工作区平均温度都会降低:①送风温度和送风速度都增加;②送风温度维持设计值而送风速度减小;③送风速度维持设计值而送风温度升高。rn 模拟分析表明,对于夏季某一确定的部分负荷工况,存在一个最佳送风参数组合,使得室内人员舒适性最佳。而这个最佳送风参数组合通常为(t设计,vmin)。因此实际工程运行中应采用变风量运行调节的模式来实现高效节能运行,并保证人员舒适性最佳。
  • 摘要:本文针对吊顶冷辐射板与个性化新风送风相结合的空调送风系统,利用Airpak软件对三维办公室室内热环境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受个性化送风温度影响的室内温度和预测不满意百分比PPD的变化规律.rn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冷辐射板供冷使室内温度均匀,降低吹风感;个性化新风送风减少新风处理量,降低能耗。虽在局部区域出现“T形不满意区”,但办公人员长时间所处的办公区域的热舒适满足要求,并具有良好的空气品质。因此,吊顶冷辐射板与个性化新风送风相结合的空调系统可兼顾空调系统的舒适性和建筑节能性。
  • 摘要: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一直是受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而多种低浓度室内化学污染物的叠加毒性,更是因其种类多,来源广,毒性及毒性机制复杂而难以预测.为了定量确定室内多种低浓度化学污染物之间的联合毒性,本文探讨了基于果蝇暴露实验的低浓度的室内化学污染物之间联合毒性评价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果蝇暴露实验来探讨室内低浓度的化学污染物之间的联合毒性作用是可行的.
  • 摘要:本文以一栋实际大空间建筑为研究对象,根据相似理论,分别用相同的微分方程组来描述冷空气和盐水的运动,只要两者的控制方程一致,两种运动就可以实现相似。探讨了盐水模型实验相似准则的选取理论依据及各参数的确定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下送风出风速度不同,室内冷气流的扩散情况不同;盐水模型实验模拟实际下送风出流流场,红色盐水出水口的半圆波纹说明了柱状下送风的均匀出流。论文所做的初步实验,可为今后更深入的盐水实验研究提供基础。
  •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机械通风开式冷却塔运行性能在线预测方法.该方法利用出塔水温来表征冷却塔的运行性能,以进塔水温、空气湿球温度和塔内水气质量比3个参数预测出塔水温.提出了一套冷却塔出塔水温在线预测的具体流程。整个在线预测过程要经历5个阶段:前期调研、实测准备、试运行、在线学习、预测。学习算法会监测平均累积预测误差,如果平均累积误差超过0.5℃,则会更新训练样本,重新学习。为验证所提出方法和流程的有效性,本文使用了另一组采自机械通风横流冷却塔的实测数据进行校验。经统计,出塔水温在线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最大预测误差未超过士3.3℃,有87.2%的数据预测误差未超过±1℃,绝对误差平均值为0.16℃误差向零点集中。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5,接近于1,满足工程上的误差控制要求,预测结果有效,算法成立。
  • 摘要:通过对空调运行工况下典型宿舍室内空气热环境进行实侧研究和空调空气射流计算分析空调制热工况后提出,床铺及以上位置空调效果良好,桌面及以下位置则不理想,提高空调设定温度也难以改善。空调器的运行室内竖直方向上温差加大,且空调设定温度越高,温差越大。空调器制热工况下出风温度和室内温度差值较大,导致射流大幅向上偏转,射流无法直接送达室内下部。
  • 摘要:大空间在工作区高度上温度分布不均匀,因此基于温度均匀分布而设计的控制空调系统很难满足所有区域的热舒适性要求.通过安装无线温度传感器网络对整个大空间进行监测,并通过CFD仿真软件对空间内的温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最后通过调整空调的送风量及送风温度使得室内的温度满足设计标准,结果表明无线传感器的使用可节省20%的送风量以及10%的制冷机组能耗.
  • 摘要:在大型公共建筑中,医院的单位面积能源消耗最高,是一般公共建筑的1.6~2倍,节能空间很大.目前我国医院建筑绿色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医院建筑的绿色化改造还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针对医院建筑的能源系统,缺乏绿色化改造的关键技术.本文通过现场调研、实际测量、能源消费账单统计等方法得到该建筑的能耗指标,查找节能改造的方向,为广州市大型医院建筑能源消耗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从围护结构、空调系统冷水机组及水泵、照明系统等方面,通过模拟计算,分析了医院的节能潜力。首先,通过建筑物现场热工测试,得到该建筑围护结构各部位的传热系数。采用能耗模拟软件eQUEST建立住院楼计算模型,分析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对制冷能耗的影响。其实,重点分析冷水机组、水泵的节能潜力。对于冷水机组,根据机组的全年运行记录,统计出冷水机组的负荷率及COP,进而提出更节能有效的机组运行策略。对于空调系统二次循环冷水泵、二次循环热水泵和冷却水泵,根据变频厂家提供的数据,结合各种天气所占比例,计算得出单台水泵的节电率及总节电量。最后,从照明系统、节能计量统计方面提出合理的节能建议,供医院类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参考。
  • 摘要:石家庄市某集中供热系统现有4台29 MW链条热水锅炉,2台58 MW循环流化床热水锅炉及配套设施。截至2009-2010年供暖季供热面积约为277.9万m2,供热半径约为3.02 km,所辖换热站93个,管网均为枝状管网,敷设方式为直埋。设计热负荷为115 MW,一次网循环流量为2 227 m3/h,扬程为34.5 m。一次网和二次网的设计供回水温度分别为110℃/70℃,85℃/60℃。对集中供热系统设置二级网调峰热源后的水泵耗电量进行计算,要使设置调峰热源后所有水泵的年耗电量之和最小,最有效的方案就是减小二级网循环水泵的耗电量。
  • 摘要:川信大厦是成都市中心地段一超高层建筑.大厦空调系统自1998年3月正式投入运行,至今冷热源主机等设备已严重老化、空调水管道锈蚀、故障频发,故机组运行效率大大降低,整个大厦空调系统制冷、制热效果均远达不到大楼空调效果要求,还极大地增加了大楼空调系统运行能耗.文章对该建筑空调系统进行现场诊断,发现空气源热泵机组、水泵等主要设备及管路均因年久存在重大问题和隐患,同时由于运行管理和控制系统的不完善,导致系统能耗进一步加剧.笔者所在团队对该建筑空调冷热源系统进行节能检测,得到机组进出口水温、机组及系统性能系数,对检测结果提出逐步更换机组,选用效率更高、更便于操作、市场主流品牌厂家的新产品,逐步更换空调循环泵,选用参数匹配的高效循环泵,保证机组的正常运行等建议。
  • 摘要:本研究根据上海市气候变化条件,针对某办公建筑的供暖和空调能耗进行分析.rn 1973-2002年,上海市的年平均温度、1月份平均气温和7月份平均气温每年平均增加0.014,0.0342,0.0572℃,30年累积上升0.42,1.026,1.716℃,年际差别为1.6,2,4.7℃。上海市年平均日总辐射、1月份平均日总辐射、7月份平均日总辐射每年增加的速率分别为9.22,15.87,0.43 W/m2,30年累积增加27.66,476.1,12.9 W/m2,年际差别为440,1280,2240 W/时。年际差别大于变暖速率。rn 夏季空调最大负荷增加平均速率为0.034 kW/a,相对增加速率为0.1%, 30年累积增长1.02 kW;空调最大负荷年际差别为871 kW,相对差别为21.9%。最热月空调能耗呈现减少趋势,减少的速率为0.54 MW·h/a,全年空调能耗呈上升趋势,上升的速率为3.48 MW·h/a,最热月空调能耗的减少速率为1%,全年空调能耗相对全年平均空调能耗的增加速率为0.14%。冬季供暖最大负荷呈现减小的趋势,减小平均速率为4.02 kW/a,最大负荷减小速率为0.12%, 30年累积减小120.6 kW;最冷月和全年的供暖能耗减小的速率分别为1.6 MW·h/a和5.58 MW·h/a,气候变化对上海市供暖能耗的影响大于对空调能耗的影响,全年总能耗呈减少趋势。
  • 摘要:活塞风研究关注的是列车进隧道后达到的稳定阶段,这就决定了活塞风试验应采用全模型试验方法才能尽量再现和模拟相关作用条件.根据相似理论,模型试验采用部分模拟,要满足模型与原形的摩擦阻力系数相等,同时考虑模型的变态处理,即摩阻变态模型的纵向长度比尺λ1η等于摩阻变态率ηλ与横向比尺λ1之积,当ηλ>1时,λ1η>λ1,即延长了模型隧道的实际模拟长度,方便模型试验台的搭建.由活塞风压力的构成可知,要较好地模拟隧道活塞风相关作用条件,活塞风试验应采用全模型试验方法。由模型试验理论分析可知,合理采用变态模型,即纵向比尺与横向比尺取值不同,在满足相似条件的基础上延长了模型隧道的实际模拟长度,既利于模拟条件,又便于试验台搭建。模型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的比较、原型转换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的比较均表明:采用本模型试验方法研究活塞风问题是可行的,特别是在试验控制上存在明显优势。
  • 摘要:作为学校使用的体育馆,通常情况下只需要通风运行,合理的通风系统会给学校大大降低运行费用。本文提出了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设计模式,其中机械通风中又有3种模式可供选择:机械排风、机械进风和全面机械通风,这4种运行模式完全能够满足学校的教学及其他需要。
  • 摘要:本文对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节能性能进行了分析,虽然只重点介绍了热电联产和冷电联产两个特殊的联产系统,但是结论具有普遍的意义,对其他的冷热电三联产系统同样适用,三联产系统的节能性能曲线介于热电联产系统和冷电联产系统节能曲线之间。本文得到的结论为:在确定的总热效率情况下,联产系统的发电效率越高,节能率越大;联产系统在发电效率低、热电比较大的情况下,可能是不节能的;在确定的总热效率情况下,联产系统的热电比越高,节能率越低;相同情况下,吸收式制冷机组的COP越高,节能率也越大;冷电联产系统的节能条件最苛刻,在冷热电三联产系统中总热效率和发电效率一定的条件下,制冷所用热量比例越大,联产系统的节能率越低;冷热电联产系统实现了能量的梯级利用,对于提高能量利用效率、节约一次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从各种角度提出了建筑能效的评估方法,如:英国EEBPP项目为代表的基于能耗总量的评价方法,基于软件模拟的能效评价方法和基于单项指标参数的能效评价方法等.民用建筑的品质决定了建筑能源使用率的高低.建筑能耗好比一个产业链的"成本",而"室内环境品质"则是这一产业链最终的"产品".因此,运用了一种全新的统计分析评价方法—一非径向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提出了基于室内舒适性的建筑能效评价方式.该方法可以同时考虑建筑的能耗(投入)和舒适性(产出)两个方面,很符合实际的应用条件.
  • 摘要:人体睡眠质量与睡眠热环境密切相关,睡眠热环境不仅包括房间热环境,也包括被褥微气候热环境.睡眠时人体覆盖的被褥将被褥微气候与房间热环境隔绝开来,使得被褥微气候比房间热环境对人的影响更直接,同时使得被褥微气候的温度高于房间温度.因此,考虑被褥微气候对人体睡眠状态下的热舒适影响,不仅可以更精确地评价室内热环境,还可以适当降低睡眠状态下的室内环境温度,对节能设计具有积极意义.在同一环境温度下,被褥微气候在人体水平躺卧方向上存在温度差异。胸部和大腿周围温度最高,脚周围温度最低。尽管MST对MBT2敏感度略高于MBT3,但MBT3最能反映人体睡眠状态下的热舒适水平。睡眠状态下人体处于热舒适状态时,被褥微气候区整体平均温度MBT1: 27.1~30.1℃;被褥微气候区上半身平均温度MBT2:29.1~31.3℃;被褥微气候区身体中部平均温度MBT3:28.6-30.3℃;被褥微气候区下半身平均温度MBT4:26.2~29.3℃。
  • 摘要:暖通空调专业选择管径通常是依靠经验限制流速或者比摩阻。设计师运用管网水力计算软件可以精确地计算出系统总阻力的大小,但是输入计算所必需的数据却要耗费时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错。所以,用根据以往的经验估算或者直接简化计算过程的方法来确定系统总阻力是很常见的。设计师们现在又多了一个选择—可以用一个免费的电子表格来选择管径大小。管径的选择基于初投资和未来使用能耗成本两者之间的平衡,并且考虑到由于管道侵蚀和产生噪声的影响对流速的限制。计算出的总阻力包括了所有的配件、阀门和设备的局部阻力。这个电子表格使用起来既快速又简易—大多数系统的计算可在几小时内完成。
  • 摘要:根据GB 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对新规范发布前完成设计的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暖通空调的设计重新进行校审及变更.本次校审主要涉及到室外气象参数变化后对计算冷、热负荷的影响及对空调设备选择的影响,室内设计参数中主要是对医院内各功能房间的新风量提出了最小换气次数的要求,根据该要求对房间新风系统进行校核等。
  • 摘要:中国石油新疆培训中心占地5 302 m2,总建筑面积25 483.66 m2,地下1层,地上18层,建筑高度70.55 m.夏季采用数码涡旋集中空调,冬季采用地板辐射供暖与散热器供暖相结合的方式,冬夏季均采用独立新风系统。于2012年冬投入使用,运行效果良好,达到了设计要求,很好地满足了培训中心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及学员对室内环境的要求。
  • 摘要:排风隔热窗由3层普通白玻璃、内置的遮阳百叶及玻璃之间的气流空腔组成,利用空调新风机提供的室内正压,让空调排风进入玻璃夹层之间的气流空腔后最终排向室外,此时排风气流可以将以导热形式传向室内的热量(冬季为冷量)反向带至室外,从而使得室内侧玻璃表面的温度极接近室内的空气温度,根据冬夏季其可以切换运行模式,以达到最佳的隔热效果.rn 本研究忽略沿玻璃长度方向的传热,将排风隔热窗的三维问题简化为二维传热问题。采用区域模型法对排风隔热窗进行离散,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分别建立各离散子区域的能量平衡方程。本研究中,排风隔热窗的区域模型中有60个节点的能量平衡方程,求解过程中使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迭代求解直至收敛。rn 本文选择内置百叶中空玻璃作为比较对象,比较研究2种外窗结构在典型夏季条件下的热工性能,并分析不同排风速度对该排风隔热窗节能效果的影响。rn 研究结果表明,排风隔热窗可以有效地降低玻璃室内侧表面和室内空气的温差,提高室内房间的热舒适性。相比于内置百叶中空玻璃,夏季该结构外窗一天可减少1.51 MJ/m2的室内得热量,减少率约为47.5%。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排风速度对排风隔热窗热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排风速度的增加,其内表面温度显著降低,能有效阻止室外的热量通过外窗进入室内。排风隔热窗可以有效利用低品位的室内空调排风,实现排风热回收,大大地降低空调负荷,减少建筑能耗。
  • 摘要:本文以规范中标准规格尺寸的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为对象,建立了物理和数学模型,利用CFD方法,对混凝土空心砌块的传热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以期获得各外扰条件对砌块及其孔洞内空气ETC的内在影响规律,提高砌块热工参数计算结果的准确度。研究表明,孔壁表面辐射是影响砌块及空气ETC的重要因素,在数值计算过程中不能忽略。在温差一定的情况下,混凝土导热系数对砌块及其孔洞空气当量导热系数的影响很小。随着室内外温差的增大,砌块及孔洞空气ETC均大致呈线性增大:温差从10℃升高到30℃ ,砌块ETC的增幅约为孔内空气的1/3。对于相同尺寸的混凝土空心砌块,孔内空气当量导热系数对温差的敏感程度要比混凝土导热系数大得多。本文研究的砌块外形及孔洞布局在实际工程中已有应用,因此在热工计算时可以使用修正公式对空气ETC的取值进行修正,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度。
  •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集中空调系统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空气(新风)处理机组是集中空调系统的核心部件,也是集中空调系统中冷热量的使用终端,因此空气(新风)处理机组冷热量的获取方式直接决定了集中空调系统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由于目前的空气(新风)处理机组冷热量获取方式存在着机房占地面积大、初投资高、运行不节能等缺陷,所以一直以来开发新的空气(新风)处理机组是暖通空调设备研发中的热点,但目前所开发出的方案还没有一个赢得暖通行业内的共同认可,并获得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由具有同时供冷、供热功能的热泵提供冷、热量的空气(新风)处理机组。该机组能够实现冷热量的同时独立调节,可以同时满足空气处理过程中的冷热量需求,在全年使用过程中,能够根据用户的需要实现供热、供冷、除湿功能,具有结构简单、一机多用且节能的特点,特别适用于中小型的集中空调系统。还介绍了该空气(新风)处理机组在不同功能下的工作流程及控制方法。
  • 摘要: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了采用蒸发冷却技术制取高温冷水在陕北榆林、延安等中等湿度地区的应用潜力.结合理论,以榆林延安为典型代表城市进行了详细分析.rn 6-9月份内每天以11h统计,榆林室外空气湿球温度低于20.5℃的占到90%.延安室外空气湿球温度低于20.5℃的占到82.7%;榆林室外空气含湿量低于设计工况的时间占89.8%.延安室外空气含湿量低于设计工况的时间占85.1%。在榆林约90%的供冷季节里单独采用蒸发冷却技术制取高温冷水就可以满足要求,在延安约有80%的供冷季节里可单独采用该技术提供高温冷源。由高温冷水流量与7℃常规机械制冷冷水机组的冷水混合配比的关系式计算得出:榆林需要配比的机械制冷流量为总流量的4/15,延安需要配比的机械制冷流量为总流量的6/17。相对而言,配比的低温冷水流量很小,机械制冷只是作为了蒸发冷却式冷水机组的辅助冷源。rn 因此可以看出,蒸发冷却技术与机械制冷技术相结合,可以把蒸发冷却节能、环保、绿色的技术进一步推广到像陕北地区这样的中等湿度地区,为节能减排贡献力量。
  • 摘要:玻璃幕墙在夏季可以抵挡太阳辐射的照射;在冬季幕墙夹层内的空气温度会受到太阳辐射的照射而升高达到保温作用.本文将利用Fluent模拟软件模拟分析双层玻璃幕墙中间遮阳对热通道热环境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在双层玻璃幕墙内热通道的竖直方向上,气流温度随高度方向逐渐升高,且越靠近外幕墙内表面效果越明显。双层玻璃幕墙热通道内,越靠近外层幕墙内表面,气流的流速越大,且随幕墙高度的增高而增大。在双层玻璃幕墙内加装中间遮阳后,热通道内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且整体平均温度相对无中间遮阳的双层幕墙要略低一些;速度分布更为均匀,且气流速度更快,有助于带走更多的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作用。
  • 摘要:气体冷却器对提高CO2跨临界循环系统性能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CO2跨临界循环放热过程处于超临界区,并且在放热过程中无相变发生,所以在选用常规的换热关联式时要进行科学的理论计算,为设计高效CO2气体冷却器提供依据.本文主要对CO2气体冷却器进行了性能分析,选取了合适的换热关联式,并对新的CO2气体冷却器的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所得结论如下:计算CO2气体冷却器的传热性能时,与不划分微元比较,划分微元结果更为准确。划分微元后的平均温差低于未划分时,总传热系数高于未划分时。用间接法计算了CO2侧的冷却换热系数,并与换热关联式计算值进行了比较,选择了较合适的换热关联式,为优化设计CO2气体冷却器奠定了基础。总之,通过优化达到了改善换热器和系统性能的目的。
  • 摘要:通过对上海某办公楼进行能耗、环境、经济技术进行模拟分析,来设计优化项目空调系统,实现节能减排.在论文中,运用计算机模型实现各种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首先,分别根据国家暖通设计标准与美国ASHRAE标准,建立两种不同的案例,运用DesignBuilder软件,对该项目进行能耗、经济及CO2排放对比分析.
  • 摘要: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直接影响下,强化传热受到世界各国科技界的普遍关注,并迅速发展成为热科学与技术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分支.随着可持续发展、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等社会发展理念的进步,强化传热已发展成为包含更广阔范畴的传热优化.熵是热力学中除能量以外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不仅是过程不可逆性及系统热平衡的判据,还可以表征系统的无序度.熵的应用虽然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引起了一些适用性的质疑.为此,本文简述了过增元等人基于现有传热学理论存在的不足和热量传递现象的本质,从传热学的角度提出的热量传递势容((火积))和热量传递势容耗散函数的概念,并从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等方面介绍了(火积)理论的研究进展.
  • 摘要:现有的室内热环境主要由房间使用者或建筑运行管理人员根据温度设定值进行控制.但是调查发现,约50%的温度设定值是不合理的,不仅导致过冷或过热的不舒适的室内热环境,也造成了能源浪费.为了营造个性化的、更为舒适和节能的室内热环境,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室内热环境控制理念.与传统的空调系统相比,该控制方法需要增加的是人机交互界面(HMI)硬件和解释器、决策器、控制器等相关软件程序.该控制方法的工作原理为:房间使用者通过HMI向系统传达“冷”、“热”、“干”、“湿”等热舒适感觉;解释器采用一种在线学习的算法得出个性化的、动态的热舒适区;决策器采用特定的算法决定最优的设定值;控制器根据所得到的设定值来控制空调系统的输出以营造合适的热环境。
  • 摘要:本文介绍一种基于吸收式循环的喷淋式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回收方法,即通过直燃机制取低温冷水,冷水在喷淋塔喷淋与烟气直接接触换热,将烟气温度降至露点以下从而回收烟气中的大部分显热和潜热,喷淋冷水被加热后回到直燃机的蒸发器,用于对一次热网回水的加热,从而减少供热所需天然气用量。根据烟气的性质,采用本文介绍的方法可将烟气温度降至30℃,其回收热量为显热节能器的3~4倍,节能潜力巨大。同时,通过向循环喷淋水中加入碱性药剂可以中和烟气中的酸性物质,防止烟气对余热回收设备的腐蚀,延长设备寿命。
  • 摘要:高温高湿的作业环境会对人体机能产生强烈影响.由于热代谢过程对于保持人体体温恒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体在极端环境中热代谢情况的相关研究对于探索极端环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人体口腔温度和皮肤温度作为人体热代谢过程指标对人体热代谢系统进行实验研究.随着工作环境热湿程度的加剧和工作强度的增强,作为人体热代谢的指标,口腔温度和皮肤温度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人体热代谢过程随着工作环境的热湿程度的增大和工作强度的增强而加剧。随着热湿环境的加剧和劳动强度的逐步增强,口腔温度和皮肤温度的增长量随之增大,人体热代谢过程的加剧程度增大。随着工作环境热湿程度的加剧和劳动强度的增强,口腔温度和皮肤温度上升率增长显著,在40℃的高温高湿环境中进行重负荷工作时达到最大。在相同的热湿环境中,不同的劳动强度对人体口腔温度的上升率影响显著。作为人体热代谢的分析指标,随着工作强度和热湿环境的变化,人体皮肤温度比口腔温度的变化更加剧烈。
  • 摘要:本文以一种大型车辆尾气作为余热源、R134a为循环工质的车载ORC热电系统作为微型汽轮机的工作环境,将汽轮机内工质复杂的三元流动简化为定常、绝热的一元流动问题。通过筛选法,针对影响轮周效率的设计参数进行分析,选取适当数值,进行热力学计算,最终得到详细的尺寸参数。按照1:1实现CAD三维建模,使用与CFD软件Flunet6.3联动的Ansys gambit中的turbo tool功能模块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通过导入中间格式的单体叶片三维模型,在明确透平机壳、叶轮轮毅、动叶叶尖、流场进出口以及叶片总数等条件的前提下,建立旋转叶片的周期型流场区域,从而进行网格体的建立。对流场条件进行预先设置,使运算环境在精度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接近实际工况。根据模拟结果,分别对叶轮流场内气体流速和压缩程度、压力分布以及叶面压差作出分析,并提出了一种针对叶轮动能效率的计算方法,实现了透平设计之初预估的气动性能。
  • 摘要: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城西村地处辽东半岛南部,当地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同时兼有海洋性气候特点.城西村2/3以上的住宅利用从附近青石矿山开采加工的石材作为墙基、墙体、炕板等,只在近年新建了少量以红砖为主要墙体材料的住宅.为了考察青石民居的室内热环境状况,选取城西村一户青石民居作为被测建筑,同时选取一户红砖民居作为对比建筑于2014年1月11-14日进行了实测与问卷调查.rn 青石民居和红砖民居各房间的平均相对湿度均在48%~72%之间,符合人体舒适性范围。整体而言,红砖民居室内空气平均相对湿度要低于青石民居,调查问卷显示青石民居居住者略感潮湿,故青石民居应重视房间通风除湿。rn 采用PMV对两户民居的室内热舒适性进行定量评价。青石民居PMV值大多位于-1~0,平均值为0.49,热感觉比较舒适,12:00-14:00室内环境最舒适,而早晨06:00左右热感觉最凉;红砖民居的PMV值低于青石民居,测试期间平均值为-1,热感觉微凉。rn 研究结果表明,青石民居由于墙体厚重,热稳定性优于红砖民居,但青石外墙热阻低,建议增强青石外墙保温,并改善建筑体型系数。对具有绿色建筑特质的地方原生材料民居进行科学化技术提升有待进一步挖掘。
  • 摘要:绿色建筑中外遮阳技术的使用值得大力提倡,外遮阳相对于内遮阳来讲,能够更为有效地遮蔽太阳辐射能量。模拟结果表明沈阳办公楼建筑应选择活动式建筑外遮阳,其优点是:在夏季和过渡季的一些时间段内阻挡直射阳光,降低空调能耗。在冬季等需要阳光被动供暖的时候允许尽量多的阳光辐射进入,降低供暖能耗。并且能够向室内引进足够的天然光线(室内的天然光应尽量均匀散布)降低照明能耗。建议沈阳地区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着重考虑采用活动性外遮阳。而对于福州地区的办公建筑,采用0.4 m遮阳板遮阳效果较好,具有很好的经济性并且施工方便。绿色建筑设计中应注重考虑福州地区西晒问题,尽量不要正南正北,绿色建筑设计应注意建筑朝向。同时增加遮阳项的权重,建议将遮阳项变成控制项。同时考虑遮阳和天然采光的影响。
  • 摘要:在玻璃幕墙建筑中,由于透明围护结构面积大,增大了太阳辐射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准确地分析太阳辐射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机理,在对1991年曹叔维提出的模型进行深化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大玻璃幕墙建筑的太阳辐射量在室内各壁面具体分布的计算模型.根据近窗与远窗室内热环境不均匀的特点,在模型中将室内壁面划分为近壁面与远壁面。直射辐射在大玻璃幕墙建筑中的各室内壁面的分布随时间变化,但其近窗壁面与远窗壁面分布的比值保持不变,只随房间形状变化。散射辐射在各壁面的分配比只与房间形状有关。对于大玻璃幕墙建筑,太阳辐射热量近窗壁面与远窗壁面存在明显的分布不均匀现象,最大比值可达到4.2。太阳辐射热量近窗壁面与远窗壁面的分布比值随太阳直射辐射与散射辐射量变化,从早到晚全天时间呈现出下开口抛物线状态,峰值出现在中午11:30-12:00。
  • 摘要:光环境可以通过两条通路,实现对热感觉和热舒适的影响。它们分别是生理通路和心理通路。在生理通路上,光环境通过改变体温调节系统中的人体设定温度,影响某一热环境下人体的热感觉和热舒适;在心理通路上,光环境通过对受试者大脑皮层高级感觉的作用,直接影响人体的热感觉和热舒适。rn 然后,在本文建立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生理学通路和心理学通路的限定条件的分析归纳,总结了此类实验应该着重控制的实验变量组。他们分别是实验时间、光环境照度、光环境色温、实验光环境暴露频率和热环境。这些实验变量组是否得到良好控制,直接决定了光环境对热感觉的影响程度。rn 进而,通过对前人实验的控制变量组的分析,得到了其实验结论产生分歧的原因。发现大部分实验者忽视了对实验时间的控制,导致光环境在生理通路上失效。光环境在心理通路上对热感觉和热舒适的作用不明显,因此他们得到光环境对热感觉和热舒适没有影响或影响微小的结论。对各实验变量进行了有效控制时,色温和照度会在两条通路上实现影响,因而近年来部分实验者得到了色温对热感觉和热舒适有影响的实验结论。对实验变量组的控制,是该类实验的结论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rn 最后,针对不同的实验目的,本文推荐了不同的实验控制变量组合建议。为得到一致、可信的实验结论提供帮助。并在前人实验结论的基础上,对此类实验的实验结论进行了合理预期。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