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风压分布

风压分布

风压分布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0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航空、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会议论文86篇、专利文献100000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低温建筑技术等; 相关会议48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风工程研究生论坛、第十六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全国风工程研究生论坛、2012年全国环境风工程学术会议等;风压分布的相关文献由630位作者贡献,包括顾明、刘庆宽、马文勇等。

风压分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3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86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00000 占比:99.70%

总计:100299篇

风压分布—发文趋势图

风压分布

-研究学者

  • 顾明
  • 刘庆宽
  • 马文勇
  • 刘小兵
  • 周岱
  • 黄鹏
  • 楼文娟
  • 谢壮宁
  • 吴太成
  • 李庆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关天民; 李兆璐; 翟贇; 雷蕾
    • 摘要: 以鸽子为研究对象,对鸽子体表负重的分布式搭载进行研究.通过ANSYS Fluent、Solidworks等仿真软件分别模拟了飞行状态下的风压分布和重心变化,应用傅里叶法则建立一维稳态传热模型并对飞行时体表散热情况进行计算.通过研究最终确定了颈部以下腹部两侧以及靠近尾部的风压相对较小,背部是负载的首选位置以及最终的负载布局位置点数量为3个,位置分别在背部和腹部两侧.通过对体表散热分析得出材料的导热率、热吸收率与不影响正常散热的厚度之间的关系为材料的导热率和热吸收率越大,可穿戴装置正常散热时厚度越厚.本研究成功设计了符合空气动力学、分布式负重、有效散热等设计元素的可穿戴装置.
    • 张海程; 杜树碧; 李明水; 秦川
    • 摘要: 常规风洞不能较好模拟紊流积分尺度,造成模型缩尺比与积分尺度不匹配。采用两种缩尺比CAARC(Commonwealth Advisory Aeronautical Research Council)模型在相应缩尺比的B类风场中进行同步测压试验,研究紊流积分尺度对平均风压系数、脉动风压均方根系数、脉动风压功率谱、风压水平和竖向相关系数、以及风压竖向相干函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风压系数受紊流积分尺度影响较小,而脉动风压均方根系数随L_(u)^(x)/D的减小而减小,且脉动风压均方根系数偏小程度随L_(u)^(x)/D偏小程度的增大而增大;迎风面驻点的脉动风压功率谱,在低频区间,由准定常效应控制,基本保持一致,在高频区间,其衰减速度快于脉动风速功率谱,且衰减速度随紊流积分尺度的减小而加快;紊流积分尺度越小,宽面迎风时侧面与背面的脉动风压功率谱越大,迎风面外缘点和背面的漩涡脱落特征更明显;在迎风面,脉动风压水平相关系数和竖向相关系数随着L_(u)^(x)/D的减小而减小;在侧面,宽面迎风时脉动风压水平和竖向相关系数随着L_(u)^(x)/D的减小而增大,窄面迎风时脉动风压水平相关系数随着L_(u)^(x)/D的减小而减小,测点距离较近时,竖向相关系数随着L_(u)^(x)/D的减小而增大,测点距离较远时,竖向相关系数随着L_(u)^(x)/D的减小而减小;在背面,宽面迎风时,随着L_(u)^(x)/D的减小,水平相关系数减小,竖向相关系数增大,窄面迎风时,随着L_(u)^(x)/D的减小,水平相关系数减小,测点距离较近时,竖向相关系数增大,测点距离较远时,竖向相关系数减小;迎风面脉动风压竖向相干函数大于脉动风速相干函数。
    • 孙一飞; 邵林媛; 刘庆宽; 靖洪淼; 李震; 常幸; 王仰雪
    • 摘要: 斜拉索的风荷载和风致振动问题在工程设计和抗风研究领域备受关注,探索具有较小气动力和良好抑振性能的新型斜拉索十分必要.针对某一特定几何尺寸的波浪形斜拉索,通过风洞试验方法,研究了该波浪形斜拉索的整体气动力、风压分布、局部气动力、涡激振动和干索驰振特性.结果表明:在1.00×10^(5)~3.86×10^(5)的雷诺数范围内,波浪形斜拉索的平均阻力系数总体而言小于标准斜拉索,在低雷诺数范围可减阻18%,最大平均升力系数相比标准斜拉索可降低80%;波浪形斜拉索的风压分布、气动力随雷诺数的整体变化规律与标准斜拉索相似,但展向相关性较弱;波浪形斜拉索的涡激振动性能显著优于标准斜拉索,最大振幅降低34%,最大振幅对应的风速提高了16%;干索驰振性能与标准斜拉索的结果相当,最大振幅可减小5%,但发生振动的风速范围更宽.
    • 刘庆宽; 任若松; 孙一飞; 李震; 郑云飞
    • 摘要: 风洞试验作为研究涡激振动的重要手段,由于其本身条件的限制,可能存在雷诺数效应问题,造成试验值和实际值的偏差。为了研究扁平流线型箱梁涡激振动的雷诺数效应,选取某大跨度斜拉桥的扁平流线型箱梁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风洞测振试验,通过调节模型系统自振频率,实现不同雷诺数下的涡激振动,研究扁平流线型箱梁的涡激振动特性及其雷诺数效应;利用风洞测压试验,研究了主梁断面的风压分布规律及其对涡激振动的贡献。结果表明:扁平流线型箱梁的涡激振动存在明显的雷诺数效应,高雷诺数下的振幅较低雷诺数下更小;在某一雷诺数下,与下表面相比,主梁上表面对涡激振动的贡献更大,尤其是腹板区域的下游部分;在不同雷诺数下,主梁脉动风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脉动风压系数随雷诺数的改变是造成涡激振动雷诺数效应的原因。
    • 郎天翼; 王浩; 贾怀喆; 刘震卿; 徐梓栋; 郜辉
    • 摘要: 为探究桥面临时设施作用下主梁涡振性能及表面风压分布情况,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开展了某大跨悬索桥主梁涡振的模拟,研究了临时设施致主梁涡振时的流场演变特点,并利用本征正交分解法分析了主梁表面压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临时设施导致主梁顶部流场产生了较大旋涡,但主梁未涡振时旋涡形态基本保持稳定.主梁涡振发生时的一个周期内,顶部旋涡相继发生了分离、再附着与脱落现象,即主梁的振动被旋涡演变所驱动.在主梁表面风压脉动的本征模态中存在涡振的主导模态,其卓越频率与结构固有频率一致.受临时设施影响,本征模态中的风压波动主要集中于顶板区域.
    • 刘兵; 李旭; 王君鹏; 蔡青格; 李文杰
    • 摘要: 以国内某拟建核电站超规范矩形烟囱为研究对象,建立六种不同高宽比和长宽比结构模型,通过大涡模拟方法获取烟囱周边风压分布特性并开展了有效性验证,对比分析了六种方案下超规范矩形烟囱压力场、速度场和斯托罗哈数变化规律,总结了烟囱顶部扭转角和横风向位移的变化规律并给出风振系数取值。研究表明,超规范矩形烟囱自振频率整体近似呈对数增长趋势;烟囱顶部负压范围和阻力系数均随高宽比和长宽比的增大而减小;烟囱扭转角及其风振系数随高宽比和长宽比变化较小;烟囱横风向风振系数远大于顺风向,应以风振系数较大的横风向位移为目标考虑烟囱横风向风振。研究结果可为此类超规范矩形结构风荷载设计取值提供科学依据。
    • 马文勇; 黄铮汉; 郑德乾; 张正维
    • 摘要: 由于外观和功能需求,超高层建筑可能会建造比较高的顶部围挡,因其位于结构顶部,不同的顶部围挡高度可能会对高层建筑顶面局部范围的风荷载,以及对围挡本身的风荷载产生影响,而目前尚没有统一的风荷载取值依据。针对此问题,以方形断面超高层建筑为对象,采用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方法,研究了建筑顶部无、有建造围挡及围挡高度,对建筑的顶面、外表面局部区域以及顶部围挡风荷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层建筑顶部围挡及其高度对建筑顶面风压分布的影响最显著,需要在结构抗风中予以重视。基于风洞试验结果,通过考虑顶部围挡高度影响范围内风压的高斯、非高斯分布,给出了不同高度顶部围挡下的建筑顶面、外表面以及顶部围挡的风荷载取值建议,可为该类结构的抗风设计提供参考。
    • 杜航; 徐海巍; 张跃龙; 楼文娟
    • 摘要: 大跨柔性光伏支架结构因具有良好的场地适应性和经济性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为完善此类光伏支架结构的抗风设计方法,通过对一种可变倾角的大跨柔性光伏支架结构进行刚性模型风洞测压试验,研究了光伏组件板面的平均风压和脉动风压系数在不同风向角和倾角组合下的分布特性以及全风向角下组件的极值风压变化规律,并给出了典型风向角下的脉动风压功率谱图。在此基础上,结合光伏组件的风压分布特点,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仿真研究了该种柔性支撑光伏支架的风振响应并进一步计算得到了相应的风振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在0°和180°风向角下,平均风压系数沿来流方向梯度分布且绝对值迅速衰减;随着风向角的增大,风压系数绝对值的最大值出现位置由迎风前缘向迎风端角部附近移动;光伏板面脉动风压分布与平均风压分布趋势类似;相比结构位移响应,钢索张力响应对风速变化不敏感,顺风向和竖向位移风振系数在U=8 m/s取得极大值,其值为2.11和1.98。本文可为光伏结构的抗风设计提供参考。
    • 韩光全; 柯世堂; 杨杰; 李文杰; 任贺贺
    • 摘要: 风荷载是超大型冷却塔结构设计的控制荷载,现行规范风压分布模型均针对良态风气候,缺乏下击暴流等特异风作用下的风场作用机理与风荷载分布模型。首先,采用冲击射流模型和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技术模拟下击暴流三维非定常风场,分析了涡环运动、风速变化等风场特性;然后,以内蒙金山电厂228m世界最高冷却塔为例,揭示了处于风场不同径向位置处超大型冷却塔流场特性、风压系数瞬态分布,以及升/阻力系数分布特征;最后,与规范良态风作用下的考虑极值风效应的包络风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下击暴流发生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径向移动、反向旋转的气流涡环,各径向位置处风速随之呈现波动变化趋势;涡环撞击塔筒在迎风区外表面和背风区内表面形成高压区,在塔筒内部和背风面尾流区形成漩涡;塔筒内、外表面时程风压系数脉动趋势明显,底部区域受涡环影响震荡显著;冷却塔升力系数基本为0,层平均阻力系数自塔顶沿塔高方向逐渐增大,在塔底达到最大值;涡环对冷却塔的冲击作用极有可能引起瞬时极值风荷载超出规范良态风限值,进而易引起结构的破坏。
    • 杨群; 吴倩云; 姜会民; 陶韬; 刘小兵
    • 摘要: 为研究串列多方柱的气动特性,采用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的方法研究了雷诺数为3.2×104时,间距比在1.2 ~8范围内,串列双方柱和串列三方柱在不同间距比下的风压系数、升阻力系数以及斯托罗哈数.结果 表明:串列双方柱的临界间距比在3 ~3.5之间,串列三方柱存在两个临界间距比,分别在2.5 ~3和3.5 ~4.通过串列双方柱和三方柱的对比可以看到:在双方柱下游增加一个方柱会显著影响其气动特性,平均阻力系数的绝对值、脉动升力系数和斯托罗哈数均在间距比L/D≤3.5时减小,但在间距比L/D≥4时这种减小效果减弱.风压分布与原双方柱相似,但数值有所不同,在间距比为3.5时差异最为明显.位于双方柱下游的方柱其气动力及风压系数在间距比为2.5 ~3时突然增大,在间距比为3.5 ~4时则相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