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风压系数

风压系数

风压系数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95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航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4篇、会议论文72篇、专利文献24858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灾害学等; 相关会议48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风工程研究生论坛、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全国风工程研究生论坛等;风压系数的相关文献由698位作者贡献,包括孙炳楠、顾明、李秋胜等。

风压系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4 占比:0.85%

会议论文>

论文:72 占比:0.29%

专利文献>

论文:24858 占比:98.86%

总计:25144篇

风压系数—发文趋势图

风压系数

-研究学者

  • 孙炳楠
  • 顾明
  • 李秋胜
  • 楼文娟
  • 彭兴黔
  • 全涌
  • 李寿英
  • 杨庆山
  • 陈政清
  • 刘庆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振; 李波; 甄伟; 杨庆山; 田玉基
    • 摘要: 为了探究大宽厚比超高层建筑风荷载特性,本文开展了宽厚比D/B=5的超高层建筑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对建筑表面风压系数、层风力系数、基底力矩系数等进行了研究,并将试验结果同传统方形截面超高层建筑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大宽厚比建筑侧风面发生了分离流再附,且在下游角点处出现二次分离,再附点位置与湍流度有关,湍流度越小,再附点越靠后;再附流使大宽厚比建筑风压作用机制发生改变,侧风面风压梯度变化明显,风压相关性降低,背风面风压减小;与方形截面超高层建筑相比大宽厚比超高层建筑扭转向层风力系数较大,且y向(沿建筑短边方向)和扭转向层风力系数功率谱变化更加复杂,其基底y向-扭转向力矩系数间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及相干性。
    • 刘行; 钱长照; 陈昌萍; 胡海涛; 陈秋华; 张祥敏
    • 摘要: 本文以厦门市某复杂体型高层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风洞试验并结合CFD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该单体建筑在有无周边环境干扰下的风压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无周边环境干扰时,迎风面平均风压为正值,其余各面为负值,迎、背风面的脉动风压系数值较侧面小;有干扰时,干扰建筑对该高层建筑的平均风压及脉动风压影响较大。单体建筑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遮挡作用,并且并列建筑之间容易产生“狭管效应”,对风速有一定的加速效应,出现较大负压。来流风向对建筑表面局部风压影响较大,导致局部体型系数产生较大变化,气流在迎风面棱角处产生气流分离以及涡旋脱落,容易导致该区域形成高负压区。所得结论可为相应的工程围护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 陈聪; 王汉封; 邓国浩; 姚小敏
    • 摘要: 此次研究对水平板附近低质量比(m*=43.6)圆柱的涡激振动(vortex-induced vibration,VIV)问题开展了风洞试验,其中圆柱与平板的间隙范围为0≤S/D≤2.5。结果表明:当S/D=0时,随着约化速度U*的增加,圆柱始终保持静止;当0风压系数显著增加,且风压的脉动频率始终与圆柱的响应频率保持一致。
    • 张学森; 李丹; 吴香国; 张洪福; 刘婷婷
    • 摘要: 屋顶是光伏板结构的重要载体,屋顶形式以及屋顶附属结构形状等因素会影响屋顶光伏板表面风载特性,其中女儿墙靠近屋顶来流风流动分离起始区域,位置较为敏感,对板面风荷载的影响不容忽视。基于此,通过风洞试验研究了无女儿墙建筑屋顶、有600mm高女儿墙屋顶两种情况下的屋顶光伏板风载特性,给出了屋顶光伏板风压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屋顶不设置女儿墙时,光伏阵列的迎风前缘角部位置和后排受风吸力;女儿墙对最不利风向角下光伏阵列的极值风吸力起到抑制作用,屋顶光伏板阵列的合成平均风压系数降低百分率达到72.5%。此外,将研究结果与相关规范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在屋顶设置女儿墙情况下,规范高估了光伏板表面风压。
    • 范佳豪; 刘慧杰; 姜会民; 刘小兵; 杨群
    • 摘要: 为研究宽高比对扁平箱梁气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及流场机理,以国内某跨海大桥初步设计方案为背景,在7个风攻角下对4个不同宽高比的扁平箱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扁平箱梁的三分力系数、风压系数和时均流线图。研究表明,扁平箱梁的阻力系数受宽高比的影响比升力系数和扭矩系数显著。宽高比的增加会使扁平箱梁受到的阻力减小,但会使其受到更大的升力和扭矩。不同宽高比下扁平箱梁所形成旋涡的位置基本相同,但大小和强度不同,这直接导致了扁平箱梁所受气动力的变化。
    • 陈秋华; 黄小静; 涂茸勋; 陈杰
    • 摘要: 基于风洞测压试验,通过改变双并列高层建筑间的间距和风向角,分析双并列且高度不一的高层建筑表面风压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在单栋高层建筑周围加入施扰建筑形成双并列布局后,两建筑相对立面上的风压分布和风压值会发生较大变化。建筑表面的风压极值随着间距的增大而减小,且随着风向角从0°增大至90°,其由自上而下逐级分布逐渐转变为从左到右的规律分布,正负风压极值分别出现在建筑立面左右边缘的拐角处;当风向角为90°时,两建筑立面间形成加速气流,在建筑表面形成较大的负压,影响建筑结构的抗风性能。
    • 方智远; 汪之松; 李正良; 黄汉杰
    • 摘要: 为研究移动下击暴流作用下高层建筑的风荷载特性,采用可移动的冲击射流装置对高层建筑模型进行了测压试验,并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风暴移动过程中,风场中不同位置的高层建筑模型表面风压分布特性及风荷载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风暴的移动会使风暴前缘风速加强,而使后缘风速减弱,从而使建筑表面的整体风压出现相应变化.当建筑位于风暴移动中心线上时,气流分离形成的漩涡主要出现在顶面迎风侧前沿及侧面迎风侧上角部区域,这些区域负压相对较大;建筑顶面在风暴经过时会产生较大正压.当建筑位于风暴移动中心线外时,高层建筑的来流风风向会随风暴的移动而不断发生变化;当建筑位于风暴前缘时,与来流风夹角较小的侧面会由于气流在钝体边缘的分离作用而出现较大的负压区域;当建筑位于风暴后缘时,建筑顶面角部区域会由于锥形涡的产生而出现较大负压.
    • 任兰红; 单军; 徐嵩
    • 摘要: 基于ANSYS Fluent软件选用RNG k-ε 湍流模型,以闽南红砖大厝民居为对象,通过数值计算、 分组对比分析庭院与厝埕的进深对风场及屋面风压分布的影响并探讨利于抗风的建筑形式.研究表明:①随院落宽度的增加屋面最大平均风压系数绝对值呈现显著地降低又升高,最大降低21.2%;庭院宽度与进深的比例为1.5时屋面最大平均风压系数和整体平均风压系数绝对值最小,利于防风.②随院落进深的增加,屋面最大平均风压系数绝对值呈现显著地降低又升高,最大降低26.0%,庭院宽度与进深的比例为0.67时屋面最大平均风压系数和整体平均风压系数绝对值最小,利于防风.③有厝埕的屋面最大平均风压系数绝对值、整体平均风压系数绝对值与无厝埕相比均显著下降,最大平均风压系数绝对值降低了48.7%;随着厝埕进深的减小,除少量测点外,平均风压系数绝对值降低,降低最大幅度为26%.
    • 兰子奇; 史志伟; 孙琪杰; 耿玺
    • 摘要: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为进一步研究其机理、拓展其应用范围,针对L形截面钝体模型,采用3种AC-DBD(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布置形式,比较了施加激励后的减阻效果,并对减阻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0.8 m低速直流风洞中进行(风向角0°、来流速度2~8 m/s),激励器布置形式为顺来流前缘激励、逆来流前缘激励和拐角激励.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来流速度下,等离子体激励器对L形截面钝体都有一定的减阻效果,且减阻效果随流速增大而降低;拐角激励减阻效果最佳,逆来流前缘激励次之,顺来流前缘激励最差;通过流场分析,说明了激励器布置形式变化产生了不同的扰动效果;不同的流动控制机理是影响减阻效果的关键因素.
    • 邵远航; 崔会敏; 刘庆宽; 郑云飞
    • 摘要: 超高层建筑表面的风压分布对建筑表面围护结构的安全使用有重要影响。据某超高层建筑的刚性模型风洞测压试验,研究了超高层建筑周围在有、无干扰建筑的情况下,表面的风压分布特性以及一些特殊测点在不同风向角的情况下风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来流风向与平面垂直时,平面上的测点取到最大正压,当来流风向与平面平行时,平面上测点往往负压最大;环境建筑对该高层建筑侧风面的风压影响较大,但风压的分布趋势不变,不同在于会放大局部风压,尤其是建筑中部。为其结构设计提出一些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