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转捩

转捩

转捩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536篇,主要集中在航空、力学、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6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195篇;相关期刊109种,包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航空学报、空气动力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第八届全国风能应用技术年会、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热力学与流体机械学术会议、中国科协第235次青年科学家论坛——极端复杂测试环境下实验力学的挑战与应对等;转捩的相关文献由973位作者贡献,包括罗金玲、陈坚强、袁先旭等。

转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6 占比:57.09%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6.53%

专利文献>

论文:195 占比:36.38%

总计:536篇

转捩—发文趋势图

转捩

-研究学者

  • 罗金玲
  • 陈坚强
  • 袁先旭
  • 涂国华
  • 吴宁宁
  • 刘大伟
  • 沈清
  • 何彬华
  • 熊贵天
  • 周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朱志斌; 冯峰; 沈清
    • 摘要: 横流效应显著影响高超声速飞行器的三维边界层转捩过程,深化对该流动机制的认识有助于提升和改善飞行器气动性能及热力学环境.针对HIFiRE5椭圆锥绕流问题,采用大涡模拟方法计算分析了超声速边界层横流转捩特性,并揭示其中的流动机理.参考HIFiRE5风洞模型试验条件,数值模拟中椭圆锥来流入口处施加人工速度扰动以激发边界层内不稳定扰动波,进而预测了高超声速边界层流动横流失稳、转捩过程等基本流动特征,并基于转捩热流分布形态对比,获得了与试验数据基本吻合的计算结果.研究发现,椭圆锥中心线流动汇聚形成的流向涡结构非常容易失稳,另外在中心线及侧缘之间的中部区域存在较强的横流不稳定性,两种机制共同作用影响边界层转捩过程.此外,分析了来流扰动幅值对边界层横流失稳转捩的影响,并发现静来流条件下,横流区域出现两组独立的定常横流涡结构,而强噪声来流条件下,中心线主涡和中部横流涡均发生失稳转捩,且在椭圆锥表面形成多峰状的转捩阵面.最后,深入分析流场的压力脉动动力学特性,揭示了三维边界层发生失稳转捩的非线性演化机制.
    • 徐席旺; 易仕和; 张锋; 郑文鹏; 米琦
    • 摘要: 在高超声速静音风洞内,通过基于纳米粒子示踪的平面激光散射(nano-tracer-based planar laser scattering,NPLS)技术、高频压力传感器和温敏漆(temperature sensitive paints,TSP)技术开展了0°攻角条件下7°直圆锥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相关实验研究,得到了圆锥边界层由层流发展至湍流完整过程的NPLS图像,清晰地展示了第2模态波的“绳状”结构,尖锥与钝锥边界层的NPLS结果表明尖锥边界层转捩中第2模态波占主导,而钝锥边界层在转捩前出现波长约为第2模态波波长5倍(甚至更长)、特征频率不高于31 kHz的狭长涡结构;采用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um density,PSD)分析、互相关和N值计算对高频脉动压力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边界层内扰动波的发展规律,在尖锥和钝锥中均观察到了沿流向第2模态波幅值先增大后减小、特征频率逐渐降低,低频成分逐渐增加,表明边界层发展过程中第2模态率先发展达到饱和,而后逐渐衰减,而低频模态则逐渐发展;通过TSP技术得到了不同单位Reynolds数下的圆锥表面温升分布,结果表明,随单位Reynolds数增大,边界层转捩阵面前移.
    • 邓家钰; 王成恩
    • 摘要: 零压力梯度平板边界层转捩问题是计算流体力学中的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通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二维零压力梯度平板边界层中层流向湍流过渡的问题,探究了平板边界层理论中位移边界层厚度在不同来流自由流湍流强度下的变化规律。采用SST transition四方程转捩模型,模拟了零压力梯度平板对入口不同自由流湍流强度的位移边界层的计算结果。通过分析计算结果和对比相关实验,得出位移边界层厚度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自由流湍流强度大小为1%是一个分界线:在自由流湍流强度大于1%的前提下,随着湍流强度的减小,位移边界层厚度沿着流向方向的变化曲线在转捩区域出现下凹现象,且随着湍流强度减少,下凹现象越来越明显;在自由流湍流强度小于1%的提前下,湍流强度接近1%,位移边界层厚度沿着流向方向的变化曲线在转捩区域出现下凹现象,但是随着湍流强度减少,下凹现象逐渐消失。
    • 李艺; 白俊强; 张彦军; 赵轲
    • 摘要: 以NACA0012翼型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全湍和转捩两种流动状态下分布式粗糙前缘对翼型失速特性的影响规律.使用Menter切应力输运模型和γ-Re_(θt)(Re_(θt)为转捩动量厚度雷诺数,γ为间歇因子)转捩模型,并分别耦合粗糙度模型和粗糙增长因子输运方程对翼型绕流进行模拟,分析翼型失速特性变化及失速前边界层流动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全湍状态下粗糙前缘不改变NACA0012翼型的后缘失速形态,但失速迎角及最大升力系数显著减小.转捩状态下,粗糙前缘抑制前缘层流分离泡的形成,将翼型的前缘失速类型改变为后缘失速,失速迎角及最大升力系数显著增大.
    • 孙海鸥; 任翱宇; 王艳华; 王忠义; 曲永磊
    • 摘要: 为了加深对压气机静叶吸力面的流动分离研究与理解,本文使用URANS模型瞬态模拟扰流棒产生的周期性低频尾迹来流与平板表面的流动分离转捩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平板前缘约3%自由流湍流度,进口雷诺数70000的条件下,通过计算折合频率f+=0.5对应的平板表面流动状态,揭示了低频来流尾迹与分离剪切层内部运动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来流尾迹导致边界层分离点略微提前,同时由于周期性的移动而没有确定的再附着点。尾迹能量输入导致分离泡被压缩拉长是分离泡抑制的具体过程,大约持续0.125个扰流棒周期。分离转捩区内高能震荡区在x/L=0.65左右,约为180~200 Hz。本文流场环境条件下,流向条纹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和尾迹振荡能量的输入共同导致了边界层的转捩,其间未见明显的Tollmien-Schlichting不稳定性。
    • 郭子漪; 赵建福; 李凯; 胡文瑞
    • 摘要: 作为流动与传热相互耦合的非线性过程,热毛细对流有着复杂的转捩过程,探究流场和温度场随参数变化而发生的分岔现象,是热毛细对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本征正交分解的POD-Galerkin降维方法可以通过提取特征模态,构建低维模型,实现流场的快速计算.数值分岔方法可以通过求解含参数动力系统的分岔方程,直接计算稳定解和分岔点.探究了将直接数值模拟方法、POD-Galerkin降维方法、数值分岔方法的优势结合,以提高热毛细对流转捩过程分析效率的可行性.利用直接数值模拟得到的流场和温度场数据,构建了不同体积比下,二维有限长液层热毛细对流的POD-Galerkin低维模型,在低维模型上采用数值积分及数值分岔方法计算了分岔点,得到了低维方程的分岔图.在一定参数范围内,在低维模型上模拟热毛细对流,对雷诺数和体积比进行参数外推,通过与直接数值模拟的结果对比,验证了低维模型的准确性与鲁棒性.说明了低维方程可以定性反映原高维系统的流动特性,而定量方面,由低维模型和直接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的周期解频率的相对误差大约为5%.验证了利用POD-Galerkin降维方法研究热毛细对流的可行性.
    • 李乐; 刘火星
    • 摘要: 为了分析叶片前缘形状对吸力面边界层3维流动过程的影响,对1组具有不同前缘形状的叶栅进行试验与数值模拟。以2维结论为基础,利用数值计算建立了前缘对吸力面边界层的2维影响与3维影响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对于1个竖直叶栅,端壁附近的展向截面吸力面边界层早期的发展过程主要保持2维特性,且这一特性能对边界层的3维流动产生直接影响。展向截面边界层形状因子与边界层展向流动趋势直接相关,在分离泡区域内,形状因子较大,使得边界层展向流动的趋势急剧增加,低能流体沿展向大幅发展。通过试验考察不同前缘叶型的竖直叶栅出口总压损失和出口气流角的展向分布发现,在2维计算中优秀的前缘造型或特定的前缘形状均能改善吸力面边界层的3维流动,有效减小整体的总压损失。
    • 成江逸; 司马学昊; 吴杰
    • 摘要: 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控制一直是空气动力学研究的热点。粗糙元延迟边界层转捩作为近些年才开始研究的内容,目前仍有诸多现象与机理尚未探究清楚。借助于华中科技大学Φ0.25 m Ma6 Ludwieg管风洞,本文研究了不同位置单粗糙元、多粗糙元与在不同来流情况下粗糙元对边界层转捩以及第二模态不稳定波发展的影响。风洞实验使用PCB132系列高频压力传感器获取尖锥壁面压力脉动信息,通过傅里叶积分变换与互相关分析获取压力脉动功率谱密度与第二模态不稳定波传播速度,对PSD数据计算获取第二模态不稳定波增长率。结果表明,当第二模态不稳定波经过粗糙元时,不稳定波幅值会有明显的减小,但其频段不稳定波的增长率会增大并最终导致转捩的结束点被提前。同时,粗糙元对第二模态不稳定波传播速度无明显影响。
    • 姚世勇; 段毅; 徐聪; 李思怡; 杨攀; 段会申
    • 摘要: 首先对比了天上飞行状态与地面风洞状态下钝锥边界层的转捩特性,然后利用基于线性稳定性理论的eN方法对飞行状态与风洞状态下的钝锥边界层进行了转捩预示,最后研究了壁温比对高速钝锥边界层的稳定性及转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壁温比条件下,圆锥迎风中心与侧面的边界层先于两者之间区域转捩,转捩形貌与飞行实验结果相似;在高壁温比条件下,圆锥迎风面区域迟于侧面及背风面区域转捩,转捩形貌与风洞试验结果相似。壁温比是造成高速钝锥边界层转捩天地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 王文; 蒋华兵
    • 摘要: 目的 获得钝锥在风洞实验连续变雷诺数过程中表面脉动压力的变化规律.方法 基于利用超声速风洞,研究Ma=6、α=0°工况下,单位长度雷诺数从4.5×107 m?1连续变化为1.0×107 m?1过程中钝锥表面脉动压力时域、频域的变化规律.结果 在雷诺数从高到低变化过程中,钝锥表面测点脉动压力时域信号幅值出现了瞬间下降现象.基于自由来流动压归一化脉动压力时域信号显示,转捩过程中归一化脉动压力较层流、湍流状态更高.从频域特性上看,10 kHz范围内,转捩过程中6 kHz附近能量优先增长,并且逐渐往整个低频段扩展,整个频段归一化功率谱密度较湍流状态更高.结论 在给定的马赫数与攻角工况下,湍流状态钝锥表面脉动压力归一化功率谱密度特性与来流雷诺数无关.边界层转捩时,基于来流动压归一化脉动压力功率谱密度较湍流更高,归一化脉动压力均方根系数约为湍流状态的2倍.环境工程及结构设计工程师在开展再入环境研究以及结构设计时应该对再入过程中出现的转捩现象予以关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