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流
层流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3726篇,主要集中在力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5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2989篇;相关期刊437种,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油气田地面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会议、北京力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等;层流的相关文献由754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向阳、李露、何泽等。
层流
-研究学者
- 李向阳
- 李露
- 何泽
- 黄佳华
- 王军
- 杨超
- 曾毅
- 施信山
- 朱雨丰
- 王磊
- 冯义文
- 李婧
- 张凯
- 李明
- 李军
- 杨玉芳
- 王筱庐
- 白俊强
- 袁月
- 刘勇
- 吴贵超
- 陈千智
- 宁向梅
- 朱华
- 李卫东
- 杨杰
- 谢国成
- 赵健
- 余德平
- 刘志兴
- 孙明军
- 宋志明
- 张国强
- 曹修全
- 李双宏
- 李曦
- 潘文霞
- 王君
- 王强
- 王晶晶
- 王泽元
- 胡向阳
- 赵磊
- 郑建伟
- 何伟
- 冯平
- 刘廷瑜
- 吕强
- 吴承康
- 吴长发
-
-
张彬;
张冠华;
豆斌林
-
-
摘要:
相变微胶囊悬浮液(MPCS)可作为热交换介质和储热流体,但其导热率较低导致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以水为基液使用相变微胶囊(MPCM)制备MPCS,加入氧化锌(ZnO)颗粒以提高MPCS导热率。使用旋转流变仪、差式热量扫描仪、导热仪分别测定了MPCS的黏度、相变潜热和导热系数等物理性质。设计并搭建了试验台,在内径6 mm的圆管中,使用水、MPCS以及ZnO@MPCS在层流和湍流下进行强制对流换热实验,通过对比其换热情况分析ZnO对MPCS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ZnO的MPCS具有良好的储热性和导热性,1%ZnO@5%MPCS导热系数较5%MPCS提高了17.9%。层流条件下MPCS的平均局部换热系数低于水,1%ZnO@5%MPCS平均局部换热系数比水高6.5%;湍流时,1%ZnO@5%MPCS在相同质量流量和功率下的平均局部换热系数相较于水提高了15.7%。
-
-
王梦;
陈林烽;
孙士艳
-
-
摘要:
当船舱内部分别载有水和冰时,每个水质点具有不同的加速度,而所有冰质点具有相同的加速度,这将导致相同质量水舱和冰舱具有完全不同的运动特性。基于开源软件OpenFOAM模拟二维液舱和冰舱在波浪中的运动过程,通过将载水舱与含有等质量冰的载冰舱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液舱内水运动对于液舱运动特性的影响。建立以N-S方程和连续性方程为控制方程的计算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FVM)离散控制方程,采用流体体积法(VOF)捕捉自由液面,采用动网格技术处理物体运动所导致的网格变形。研究舱内水或冰,外部波浪与液舱的相互作用,分析三者之间的耦合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相同质量的水和冰发生状态转化以后固有频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船舱固有频率和波浪频率的相对关系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载水舱和载冰舱的运动幅值。
-
-
李权龙;
刘文静;
江坤善;
袁东星
-
-
摘要:
水-气平衡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海水CO_(2)分压(partial pressure,p CO_(2))的测定。该方法采用水-气平衡器,使海水与平衡器上部顶空中的空气进行CO_(2)交换,达到平衡后测定该顶空空气中CO_(2)的浓度,再换算成海水p CO_(2)。水-气平衡器是海水p CO_(2)测量仪器的关键部件,其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所获得的p CO_(2)数据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本文介绍了水-气平衡器的平衡原理、平衡器时间常数的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归纳了现有的4种用于海水p CO_(2)测量的水-气平衡器即喷淋式、鼓泡式、层流式及混合式平衡器的结构与特点,着重介绍了两种新型的水-气平衡器即基于射流器的鼓泡式平衡器和基于球形降膜的层流式平衡器,比较了不同水-气平衡器的尺寸、运行参数及时间常数,分析了设计和应用水-气平衡器时需考虑的因素。本文可为使用水-气平衡器测定海水p CO_(2)的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
-
程千松;
丁美琪;
叶丽;
郭峰
-
-
摘要:
目的研究百级层流病床预防粒细胞缺乏病人医院感染的疗效及卫生经济学成本,为病人治疗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队列研究,将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入住六安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的119例粒细胞缺乏病人根据其自身及其近亲属意愿分为两组,观察组入住百级层流病床(n=60),对照组入住普通病床(n=59),比较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住院日、直接治疗成本、间接治疗成本及总治疗成本。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来评估层流病床的卫生经济学价值,通过上调50%的层流床费用来重新计算治疗成本以及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总治疗成本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11/60(18.3%)]明显低于对照组[29/59(49.2%)](P0.05)。观察组住院日(8.60±5.47)d明显低于对照组(11.88±6.44)d(P<0.05)。观察组直接治疗成本、间接治疗成本及总治疗成本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每成功治疗1例粒细胞缺乏病人,观察组较对照组总治疗成本减少3610元。敏感性分析结果与基础研究结果相一致。结论对于粒细胞缺乏病人,入住百级层流病床不仅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同时可以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
-
黄圳;
李志慧;
孙敬文;
牛科研;
汪东莉;
赵长颖
-
-
摘要:
针对星内载荷存在大功率、多热源、高度非均匀功率密度的传散热需求,研发了一种3D打印赋形微小流道集热器。在评估了用数值模拟方法预测复杂构型微小流道集热器流动换热特性之可行性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流量、入口温度、热功率及重力对集热器内层流换热特性的影响,获得了集热器阻力系数与努塞尔数的经验关联式,并优化了微小流道集热器构型。结果表明:随着流量的增大,集热器压降近似线性增大,而总传热系数的提升速率逐渐减小;提升入口温度或热功率会引起集热器压降降低与总传热系数增大;重力对微小流道集热器压降及总传热系数的影响较小。
-
-
蒋晓杰;
肖荪;
左鑫
-
-
摘要:
对于夏热冬冷地区的两管制空调水系统,输配管网和末端根据夏季工况确定。在确定的电价政策下,冬季的供回水温差越大,节能性和经济性越好,但受末端换热设备构造对水流状态要求的影响,供回水温差不能无限增大。结合节能要求、层流雷诺数、末端换热设备换热系数及两管制系统阀门的调节精度,以上海某实际项目为例,采用试算法得到该工程的冬季空调供回水温差范围为10~25°C,可供类似工程设计参考。
-
-
姚畅;
周晓泉;
周文桐;
黄宇航;
周芳龄
-
-
摘要:
水流阻力影响着水流的进程,是反映明渠水流特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正确认识明渠流动阻力规律,无论对研究流动问题还是工程实际都大有帮助。建立了一个矩形明渠数学模型,基于明渠流动的理论解对一维、二维的阻力分布进行研究,并将床面与立面总阻力之和与矩形湿周公式进行对比。此外,还分析了二维矩形明渠在宽深比不同的条件下立面与床面阻力之比。结果表明,二维矩形明渠无论是床面还是立面上各处的切应力并不相等;矩形明渠上的湿周不能简单相加,只有在床面与立面平均切应力相等的情况下湿周才可以相加,然而仅在宽深比为1的条件下二者的平均切应力才相等。湿周计算的严谨性有待考证,基于此得到的水力半径也需要重新思考。
-
-
陈文
-
-
摘要:
非牛顿流体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非牛顿流体管道压力降与管道长度、管径、流速、黏度及管道粗糙度等有关。某装置腈纶原液为聚丙烯腈(PAN)固液两相溶液,黏度大,属于典型的非牛顿流体,该装置原液管道系统的管道压力降一直难以准确计算。通过查找文献,建立层流状态下腈纶原液的管道压力降计算方程,选择合适的管件当量长度进行管件压力降计算。以腈纶装置聚合单元原液抽出泵管道系统为例,详述了层流状态下采用幂律定律方程和动力黏度方程的腈纶原液管道压力降计算过程,将现场采样分析所得压力降数据与理论公式计算结果对比,对两者间偏差进行分析,给出合理的非牛顿流体腈纶原液管道系统压力降计算方案。
-
-
韩帅月;
刘志奇;
王少川
-
-
摘要:
针对电子封装对胶液分配具有高精度的控制要求,基于单螺杆泵的运动学特性建立边界条件,采用三维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精密螺杆泵流场模型进行数值分析,研究了螺距、偏心距、转速和压差等参数对高精密点胶螺杆泵压力和流量稳定性的影响,得到使螺杆泵性能较优的T/D,T/e区间和适宜的转速区间,为确定合理的高精密点胶螺杆泵的结构参数和运行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
-
-
高缓钦;
陈红全;
张加乐;
徐圣冠;
高煜堃
-
-
摘要:
发展了一种基于GPU加速的间断Galerkin(DG)方法,用以计算二维层流流动。通过统一设备架构(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CUDA),结合DG方法高阶精度的特点,基于分量存储涉及的数据,基于单元或边组织线程结构,将求解Navier-Stokes方程的DG CPU程序移植到GPU,涉及的无黏和黏性数值通量分别采用Local Lax-Friedrichs格式和BR2格式,时间推进采用强稳定性保持的Runge-Kutta格式。首先在不同的网格尺寸和拟合精度下计算Couette流动问题,证实了算法能取得预期的收敛精度;接着将圆柱绕流和NACA0012翼型绕流的计算结果与文献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并依据加速比分析程序性能。结果表明在不损失准确度的前提下,与CPU程序相比,本文发展的GPU程序能显著减少计算时间,最高能够取得69.7倍的加速比。
-
-
-
汪威;
喻九阳;
徐建民;
杨文灏;
刘倩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 2010年
-
摘要:
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研究层流状态下脉冲流对圆管和波节管换热器对流换热的强化机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脉冲流对波节管管程有强化换热效果,但对普通圆管没有强化效果;脉冲流对换热器壳程无强化换热效果;波节管管程传热强化系数随着雷诺数增大而增加;随着振幅A 增大而增加;随着频率W 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最佳振动频率W=150HZ,最佳振幅A=0.5.
-
-
Zhang Ruoling;
张若凌;
Le Jialing;
乐嘉陵
- 《第十七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
| 2016年
-
摘要:
分析了正十烷在一个电加热圆管内的自然转捩流动和对流传热.对于圆管内的流动,提出在径向脉动速度不随流动模式变化的假设下,自然转捩流动可以当成是充分发展的层流与湍流流动按照比例的合成.采用合成比例来描述该合成流动,合成比例在转捩区会发生振荡,并根据最小熵产生准则得到控制自然转捩发展演化的方程.指出控制层流向湍流过渡的自然转捩过程,是合成比例的振荡.进一步给出了一个与测量结果一致的合成比例的振荡函数,包括电热管传热实验测量和转捩过程中速度及其脉动统计特性的实验测量.
-
-
-
卢思;
姚朝晖;
郝鹏飞;
傅承诵
- 《北京力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
| 2010年
-
摘要:
目前一系列实验研究表明,在由一级微米结构或一级纳米结构构成的超疏水表面制成的槽道中,在层流的务件下,存在明显的减阻效应。但是以往的实验中,所采用的超疏水表面均是由一级微米结构或者纳米结构构成,并且流动槽道的尺度均是在微米量级,对于宏观尺度槽道中的流动减阻没有相应的研究。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利用碳纳米管构建具有微纳二级结构的超疏水表面的方法,然后在由该表面构成的宏观尺度的槽道进行了流动阻力特性实验,实验发现由微纳二级结构构建的超疏水表面形成的宏观尺度槽道中,在流条件下,依然具有减阻效应.且最大减阻达到36.3%.同时利用mirco-PIV技术对槽道内的流动速度进行了测量,与传统的壁面无滑移理论不同,在超疏水槽道内,在壁面处流体存在明显的速度滑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