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科协第235次青年科学家论坛——极端复杂测试环境下实验力学的挑战与应对
中国科协第235次青年科学家论坛——极端复杂测试环境下实验力学的挑战与应对

中国科协第235次青年科学家论坛——极端复杂测试环境下实验力学的挑战与应对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1-05-27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科协

会议文集:中国科协第235次青年科学家论坛——极端复杂测试环境下实验力学的挑战与应对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同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其它学科一样,流体力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室和测量,每一次实验技术发展都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流体力学中各种现象和过程的认识在过去十年,我们利用各种先进的流体力学测量手段,对湍流热对流和纳米流体的动力和热输运现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对流动中的动力机制和热输运过程有更新的认识现在我们把流体力学的实验测量技术和方法应用到另外一崭新的领域,对海洋中的物理现象进行室内流体力学实验模拟,以期了解海洋中各因素对海洋现象的影响下面介绍一下近期我们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研究进展。
  • 摘要:航天、航空、核能等重大工程中,关键热端部件的材料/结构在高温复杂环境下的力学性能表征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我们分别:1)自主研发了可提供最高1600℃大气环境下的材料力学性能测量的试验系统,可进行高温拉伸、压缩、三点弯曲、四点弯曲等力学性能试验,可测量高温下弹性模量、拉伸/压缩/弯曲强度、最大挠度/应变、涂层/基体界面强度等材料参数;2)扩展了基于剪切干涉原理的CGS 方法,在线监测材料高温环境下氧化膜生长及氧化应力的动态演化;3)针对材料的热冲击响应与热震性能,将单色光补偿技术与高速相机结合,突破传统热震只能定性研究的局限性而进行了材料热震应力动态过程的定量测试和分析,建立材料热震破坏的温度与应力阀值。
  • 摘要:高超声速边界层流动不稳定性和转捩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关键基础问题之一飞行器的气动特性和热防护对层流转捩为湍流导致的气动力和气动热的变化极为敏感,高超声速边界层从层流转捩成为湍流,可以使飞行器表面摩擦阻力和壁面热流大幅度增加,从而对飞行器的气动设计、姿态控制、燃料消耗、结构设计和热防护产生重要影响为了研究高超声速边界层的流动稳定性和转捩机理,在高超声速炮风洞中,采用铂薄膜热电阻温度计壁面脉动热流测量技术,在自由来流马赫数6的高超声速炮风洞中,对半锥角为5°的尖锥模型,进行高超声速尖锥边界层流动稳定性和转捩的实验测量研究对测量得到的壁面脉动热流信号进行多尺度连续子波变换,分别用分尺度子波双谱和互双谱进行分析,利用条件采样和相位平均的方法提取出壁面脉动热流时间序列信号中的不稳定扰动波的相位平均特征波形及其沿尖锥表面流向的演化特征,分析不稳定扰动细节随边界层流向的发展和演化通过分析,清楚地辨识到在高超声速边界层流动中第一模态和第二模态扰动的发展和演化过程,发现各个特征频率扰动之间的耦合作用明显,通过子波系数模极大值方法检测壁面脉动热流信号的局部扰动,并利用条件采样和相位平均的方法,提取出不稳定扰动波的相位平均特征波形及其沿尖锥表面流向的演化特征。
  • 摘要:在现代工业中,为减少机械设备关键零部件(如机械密封、轴承、机床导轨等)因接触摩擦而产生损耗,通常在相对运动的零部件间引入液体层结构(微米级液体膜),起到润滑和减少摩擦损耗的作用。研究发现,该液体层对机械结构的动力性、经济性和安全可靠性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1] 如果液体层厚度过小,则机械结构的机械摩擦损失和零件磨损都会增大,可能造成损伤和安全事故如果液体层厚度过大,将导致大量过剩润滑液的流失和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因此,为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需要对该机械结构关键零部件中液体层厚度进行监测常用的间隙测量方法,如电涡流法、电容法、激光法等[1],应用于机械结构液体层厚度测量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测量精度低、对待检测结构要求高、受检测环境影响大等作为五大常规无损检测技术之一,超声波技术也可用于介质厚度的测量例如,基于介质上、下表面反射回波的时间差以及介质中超声波速,常规超声反射回波技术可以实现较大厚度的测量由于液体层厚度较小(几微米到几百微米),液体层上、下表面超声反射回波将会叠加在一起,从时域波形无法获得超声波通过液体层两侧界面的传播时间,因而无法直接利用常规超声回波时间差实现液体层厚度测量[2] 超声波在多层介质中传播时,在不同介质的分界面处会发生反射、透射现象因而可以利用超声波在不同介质分界面的反射或透射特性来表征介质的几何(如厚度)、材料(如密度、弹性模量)特性针对机械结构薄液体层厚度测量问题,本文通过对超声波在界面处反射信号频谱的谐振频率和波形奇异点分析,实现液体层厚度测量的目的。
  • 摘要:随着微纳加工技术的发展,微机械系统(MEMS)或微器件在航空航天、军事及民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微结构或微设备的失效机理及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受到了材料及力学领域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为了了解其力学性能、粘附失效、断裂破坏规律,就必须发展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在微/纳米尺度内的变形测量技术本文详细介绍了近年来作者与合作者发展的可运用于测量MEMS变形的几何相位分析法(GPA)、扫描电镜云纹法(SEM 云纹法)、数字几何云纹法,以及微标记识别法利用发展的方法,对MEMS 结构的实时变形、粘附失效开展了相关研究,已获得的测试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可以很好的运用于MEMS 器件的变形测量及粘附力估计,其位移测量灵敏度可达到微/纳米量级下面简述这几种方法的原理。
  • 摘要:用于固体材料和结构表面位移、变形和形貌测量的数字图像相关方法(Digital imagecorrelation, DIC)是一种基于数字图像处理和数值计算的非干涉变形测量方法,与其它基于相干光波干涉原理的光测方法(如电子散斑干涉、云纹干涉法)相比,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具有其明显和独特的优势:1)仅需要一个(2D DIC)或两个数字相机(3D DIC)拍摄变形前后被测物体表面的数字图像,其光路布置、测量过程和试样准备简单;2)无需激光照明和隔振,对测量环境要求较低;3)可与不同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数字成像设备(如高速摄像机、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直接结合,因此适用测量范围广泛可以说,数字图像相关方法是当前实验力学领域最活跃也最受关注的光测力学方法之一,作为一种灵活、有效和功能强大的变形测量手段,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在各种材料和结构表面变形测量、力学和物理参数表征以及验证力学理论和有限元分析的正确性等方面获得了无数令人影响深刻的成功应用从2004年起我们集中对数字图像相关方法进行了系统、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我们关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综述论文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在英国物理学会著名期刊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上,该论文发表后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在发表两个月后,该论文即被下载超高500 次,在IOP 下属七十多种电子期刊所有发表论文中被下载次数属于Top 3% 该论文在过去不到两年时间即被引用36 次,在MST 过去两年所有发表的1077 篇论文中被引次数排名第一本文将对过去几年我们取得的主要研究工作进行简要回顾,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基本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阐述我们所取得的研究进展。
  • 摘要:水稻茎秆是典型的生物复合材料,属于复杂的多层组合结构[1] 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中,稻秆特殊的生理结构赋予其优良的力学性能但由于大自然环境的恶劣,水稻在成熟期间出现茎倒伏现象仍然是水稻生产的突出问题倒伏严重制约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是农学家们迫切希望解决的难题水稻倒伏最主要取决于稻秆的形态特征,特别是稻秆基部节间的力学性能其中弹性模量是水稻茎秆的一个重要的材料参数[2-5] 目前,水稻稻杆的力学参数如弹性模量、强度和柔顺性等常常都是先从田间割取水稻,对稻杆试件进行实验室测量而获得的[2-4,6] 从田间到实验室测量,时间短的经历几个小时,长的1~2 天,这样的实验室测量结果和水稻在田间的力学性能是一样,或者有多大的差异尚不清楚为此,本文首次在田间对活体水稻进行了加-卸载的变形进行测量为了真实测量活体水稻的弯曲变形和极限荷载,采用实际稻田中生长的单棵活体水稻做试样,测得水稻活体在等量加载-卸载过程中的几何形态,通过测量不同节段的变形位移,间接地测量了水稻在田在完成田间测量后,我们采集这些稻秆试样,测量了横截面尺寸,并在实验室进行了弹性模量测量,与活体时推算的弹性模量或抗弯刚度对比,验证两者之间的差异基于大量水稻几何即弹性模量的测量,我们对水稻抗弯刚度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些工作为将来估算不同暴雨和风载下水稻的倒伏概率打下基础。
  • 摘要:金属磁记忆法能有效评估铁磁材料及在役设备的早期损伤,但目前尚缺乏建立该方法磁记忆信号与应力状态及结构损伤之间的定量关系本文第一部分基于磁畴运动和位错钉扎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弹塑性磁力耦合模型,对该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基于磁电荷理论,数值计算了缺陷特征参数对漏磁信号的影响关系;第三部分基于实验结果,给出了铁磁性材料在不同加载阶段及加载模式下漏磁信号分布特征相关结果对建立基于弱磁理论的材料与结构早期损伤无损检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结构材料在加工和使用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如高速切削、爆炸、高速撞击等冲击载荷的作用,研究材料在高应变率加载下的力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Hopkinson 杆试验技术是研究材料在102s-1~104s-1 应变率范围内力学性能的基本实验手段之一,尽管其已经历较长时间的发展,但对其试验技术的研究特别是高应变率拉伸加载试验技术的研究仍值得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 摘要:通过旋转参考光偏振方向,对数字全息光弹法进行改进,从而可以高效、高精度的检测二维内部应力场。本文从理论上导出了该方法的实验原理,并进行了初步的实验验证改进方法加载前后在对应的四个不同参考光偏振位置拍摄数字全息图,对这四对数字全息图进行傅里叶变换、滤波及反变换,可以获得四个光强方程,数值求解这四个光强方程,再结合应力-光学定律就可以精确获得二维应力场的两个主应力值和主应力方向与传统的光弹性法相比,新方法具有以下优点:不需要分离等差线与等倾线条纹;不需要确定条纹级数;方法简单,不需要已有技术以外的实验装置或实验模型。
  • 摘要:当物体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物体内部会产生应力波,研究应力波的传播过程及规律对研究物体受冲击载荷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应力波在物体内部的传播速度是一个重要的基本量,测得应力波的传播速度不仅有利于研究应力波的传播过程及规律,还可以计算材料的动态物理参量通常测试应力波传播速度的方法是用电测(粘贴应变片)的方法[1],往往由于粘贴应变片的不规范对测试带来不可估计的误差本研究研制了新型动态数字式光弹性系统,结合动光弹试验及相关实验设备采集物体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应力波条纹图,研究应用数字相关方法测试应力波的传播速度,并将所得数据与电测方法所得数据比较,相对误差大约是0.85%,说明用数字相关方法测试应力波传播速度是可靠的,而且这种方法操作简单,精确度高。
  • 摘要:在石油化工等领域为了降低成本,广泛采用双层管道进行介质输送双层管道中较薄的内层管道主要作用是防止输送介质对管道的腐蚀,通常采用成本较高的抗腐蚀材料,如不锈钢等较厚的外层管道主要作用是承受力载荷保持管道的刚度,通常采用成本较低的碳钢管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即使在较低的热载荷作用下,如温度低于300 度时,内层管道也常发生褶皱,即内管沿管道轴向向内测鼓起,使管道的有效运输面积减小,减小量甚至达到30%,造成管道功能失效过去已有许多研究者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方面对双层管道的内管褶皱进行研究分析的主要思路为将内层管道的褶皱归结为限制失稳如Lo等(1962)[1]将双层管道抽象成受限圆环的屈曲问题,采用带有初始曲率的欧拉弯梁进行求解 Chan和McMinn[2, 3]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周围受刚性约束的内管的临界屈曲载荷为无穷大只有内管处于有几何缺陷的刚性约束时,临界屈曲载荷才为有限值,这与Hsu等研究者[4]的分析一致 Sun 等人通过实验和数值方法分析了内管的褶皱现象,指出只有周围约束的几何缺陷足够大时,临界载荷才为有限值[5-7] 国内研究者也对双层管道内管或钢衬壳褶皱进行了理论与实验分析,如丁红丽[8]和范钦珊等人[9, 10]的工作郭英涛和任文敏对限制失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11] 虽然对双层管道的褶皱失效研究了很多年,但是到目前为止,理论预测褶皱临界值与实验或者实际应用中所测得的临界值差距巨大如实验中发现即使内外管道的几何缺陷远小于理论值时,内管仍然在极低的热载荷作用下发生了褶皱这种现象至今没有得到完整的理论解释为此本文通过实验和理论方法,深入探讨热载荷作用下内管褶皱的机理对造成内管褶皱的多种因素,如热膨胀系数,约束应力,约束间距,几何缺陷,内外管之间的流体压力等因素进行分析,找到导致内管褶皱的主要因素本工作为我国自主设计生产双层管道提供设计参考和工艺指导。
  • 摘要:以机载燃料作为冷却剂的主动冷却技术在液体火箭推进、亚/超燃冲压推进以及航空发动机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超燃冲压发动机冷却系统为例,燃料的冷却过程可以大致描述为:燃料从储油系统经过第一道油路控制分成几路流入发动机各部件结构内的冷却通道燃料在通道中利用对流传热和化学吸热机理吸收热量,将壁面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其自身温度不断提高从冷却通道流出的高温燃料经过第二道油路控制,分成几路注入燃烧室燃烧整个冷却路径形成一个闭合系统利用燃料作为冷却剂有着冷却结构相对简单、冷却效率较高,飞行器无需携带额外冷却剂和冷却设备,燃料吸热后将有助于其混合、燃烧,以及从壁面吸收的热量得以回收利用等诸多优点但是,燃料冷却也存在着相应的技术难点首先,碳氢燃料如航空煤油,是含有上千种碳氢化合物的复杂混合;并且在冷却过程中燃料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可能经历液态、超临界态、气态以及裂解态多个物态,其热物理特性变化复杂,难以用单一模型描述同时,物态变化也决定了燃料流动、对流换热、化学吸热的复杂性另外,由于冷却系统为闭合系统,冷却用油与燃烧用油必须相匹配,这就决定了冷却剂用量有限,冷却结构需要非常合理、优化的设计不合理的冷却系统设计可能造成局部过热,或者严重结碳、通道堵塞,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的失败由此可见,燃料的高温热物理特性、不同物态下的对流传热与流动阻力特性、裂解吸热性能、以及高温结碳规律这4个方面构成了冷却系统设计最急需和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内容有关燃料各项性能的研究在国外开展较早如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展了针对不同基础油性能的研究工作最近十几年,美国针对具有优良热稳定性以及制备价格相对低廉的JP-8+燃油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基本上建立了系统、可靠的燃油性能数据库我国在燃料性能基础数据的积累方面起步较晚,燃料热物性,流动、对流传热以及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裂解吸热特性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的流动与传热设备的发展针对流体流动与传热研究的传统设备为电加热或者加热带加热圆管,即采用通直流电或者圆管外缠加热带加热,沿圆管流向测量管壁温度和进出口油温,以获得流动和传热参数它的优点是设备及测量手段相对简单,并且有很多传热经验公式可以验证设备和测量的可靠性但缺点也比较明显:1)电/加热带加热使得热流沿圆管周向呈均匀分布,而真实的冷却通道壁面热流分布沿通道周向极不均匀,靠近发动机内流一侧的通道壁面将接受大部分从内流传递过来的热量,如图1 所示这种非均匀热流分布称为热流单侧加载可以预见,燃料的流动和传热特性将受到热流单侧加载的很大影响,需要相应的设备来研究;2)冷却通道的非圆形截面大多数冷却结构并非圆形通道,如火箭喷管常采用大高宽比的矩形通道因此,圆管试验结果能否直接运用到非圆形通道结构上,也需要相应的设备来验证;3)以往针对小口径圆管的燃料传热试验,几乎都仅测量了燃料的进出口温度和管壁温度至于燃料沿管流方向的温度和热流分布,则通过1 维稳态传热模型推出采用这种方法源于小管道内流体温度很难精确测量;同时壁面热流更难测量,尤其对于高热流条件(100-1000kW/m2)。
  • 摘要:航空透明件上用作承载层的聚合物主要有定向有机玻璃和聚碳酸酯,由于加工工艺应力、环境应力和工作应力会导致局部应力增大,进而产生银纹并继续演化,最终导致座舱透明件的爆破事故 本文根据定向有机玻璃的双折射效应采用等达因法(图1)和数字相移光弹性法测试双轴定向有机玻璃的内部应力信息,进而反映出定向有机玻璃聚集态结构,以此对定向有机玻璃的残余应力、各向异性力学性能、层间强度以及疲劳断裂性能这几个关键力学参数进行分析研究并表征 同时,用偏光显微镜针对单边裂纹试件来观测银纹的演化过程,发现银纹的生长方向和等倾线是垂直的,与最小主应力方向一致。
  • 摘要: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游乐设施、客运索道、场(厂)内机动车辆等设备设施,属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特种设备安全关系到保障我国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关系到国家经济运行安全和社会稳定,一旦发生事故,经济损失惨重、社会影响十分恶劣,因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保障高参数、高风险特种设备安全运行的检测监测技术现将作者近些年在特种设备安全检测监测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一下简单介绍。
  • 摘要:磁流变弹性体是通过物理或化学等手段,将微米级软磁性颗粒散布在粘塑性态的高分子聚合物基体中,固化后(一般在磁场下固化)形成的高弹性的复合材料在磁场的作用下,磁流变弹性体内部的颗粒被磁化后,产生相互作用力,并进而影响其弹性模量和阻尼等力学性能,以及电学、磁学诸性能磁流变弹性体不但具有可控性、可逆性、响应迅速等高技术特征,还具有稳定性好、结构设计简单、制备成本低等独特的优点,因而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因此自1995年被发现以来成为智能材料的新兴热门分支但材料的磁流变效应一直未能达到实用化的程度,对其机理以及力学行为的描述也无法令人满意为此,需要综合材料设计、机理研究、力学和机械性能表征、应用开发(包括机械设计、力学建模、振动理论、自动控制)等多方面的研究,全面系统地研究这种新型智能材料的力学行为,反馈指导这种新材料的优化设计以制备实用的高性能的磁流变弹性体,并加以应用几年来,实验室建立了由双滚筒混炼机、溶混制备系统、脱泡室、强磁场发生装置以及热磁耦合硫化装置组成的材料制备系统;购买了高景深三维数码显微镜,加上我校工程中心的环境扫描电镜等,构建了材料微观结构观测系统;建立了包括力磁耦合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流变仪、电子拉力机、疲劳试验机、老化炉、磨耗试验机、冲击弹性试验机、硬度计等多种设备装置组成的材料的粘弹性能、磁致性能和机械性能等力学性能的表征系统制备系统中的热磁耦合硫化装置可产生高达3T的连续可调的磁场感应强度;测试系统中的力磁耦合动态测试装置是在国际通用仪器DMA上自行改装的(至今未见有相似的测试系统报道),机械性能测试系统也是目前国际上唯一见诸报道的评估磁流变弹性体的机械性能的系统以上设备构筑起磁流变弹性体材料制备和性能实验研究的完备系统据此,研制了多种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的磁流变弹性体,并加以优化设计,多途径地研制了磁流变弹性体,对其各种性能进行了全面表征、评估在材料制备方面,实验室以室温硫化硅橡胶、甲基乙烯基硅橡胶、硅橡胶/聚氨酯混合物、丁基橡胶等为基体,以羰基铁粉为主体,采用了相应的固化方法(如室温硫化法、溶剂/γ-射线辐照法和高温硫化法)制备了多种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磁流变弹性体,并研究了其磁流变效应、微观结构、界面结合等多种性能在应用领域,利用磁流变弹性体剪切模量可由外加磁场控制这一独特的性能,提出了磁流变性体调频式半主动动力吸振器和全主动动力吸振器的概念,研制出多款自身固有频率可追踪外界频率变化的磁流变弹性体调频式动力吸振器,研究它们的吸振机理,分析了质量、阻尼等参数对吸振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吸振器的参数设计优化方向建立了吸振器动力学特性的研究平台,从理论和实验上研究了这几款磁流变弹性体吸振器的移频性能和吸振性能,实验表明,它们均具有良好的移频和吸振性能。
  • 摘要:本文对作者及其合作者近几年来在材料的时间相关棘轮行为、棘轮-疲劳交互作用和先进材料的棘轮行为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和评价。
  • 摘要:简要介绍了我们最近在铁电陶瓷变形与断裂实验研究方面的若干最新进展,包括1)研究不同晶体对称性(三方相、四方相、相界附近MPB)的PZT 铁电陶瓷在电场或力场作用下的变形行为,探讨晶体对称性相关的铁电多晶材料约束变形机制;2)研究PZT 陶瓷温度相关的应力退极化行为,为压电致动器在高温环境下的应用提供参考;3)发现了在正交力电耦合加载下,电畴翻转近似在二维平面中进行,并且可以引起无宏观裂纹的试件发生I 型断裂。
  • 摘要:当激波作用于不同密度的物质界面时,界面将获得有限的加速度,界面上的扰动会逐渐演化发展,最终出现不断扩展的湍流混合层,这就是Richtmyer-Meshkov(RM)不稳定性问题 RM不稳定性问题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多尺度强非线性物理问题,是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天体物理、惯性聚变能源、水中炸药爆炸、航天火箭发动机、国防尖端武器等领域有着重要而广自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明确提出RM 不稳定性问题以来,对于该问题的研究至今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相关研究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流体力学年评》杂志在1999年、2002年、2005年、2011年分别有专门的综述性文章讨论RM 不稳定性和湍流混合问题 2005年Los Alamos Science 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湍流混合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结果这些事实说明,随着未来对于实验现象和数值模拟工作深入研究的需要,以及目前超级计算机计算能力和精密光电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学术界越来越重视RM 不稳定性方面的研究工作当前国际上关于RM 不稳定性的实验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四种: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电磁套筒内爆、炸药驱动金属材料、激波加载流体界面由于耗资巨大、周期较长或诊断困难等原因,前三种实验方法在短期内难以得到大量可靠的实验数据目前国际上主要是依靠第四种方法,因为在激波管中开展的激波加载流体界面实验具有可控的实验条件,在研究不同密度气体间的RM 不稳定性及湍流混合问题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得到高时空分辨率的实验结果作为基础性研究课题,美、英、俄、法等核武器单位以及部分高校、研究院开展了大量的激波管实验研究界面不稳定性这类实验运用高速摄影、纹影、粒子图像测速和激光诱导荧光等光学测量技术,在激波管中对流体介质的RM不稳定性发展过程进行测量,获得精确的实验结果 2000年美国能源部研发报告中,开展不稳定性实验的激波管与Omega、Z 机器和Pegasus 等一起被列为研究高能量密度物理和流体动力学效应的实验装置芝加哥大学天体物理中心的ASCI 超新星模拟程序FLASH 和阿拉莫斯实验室的辐射流体动力学程序RAGE,都将激波管中RM 不稳定性研究的实验结果作为首选的校验数据这些事实表明,利用激波管设备开展RM 不稳定性研究是当前国际上不稳定性问题的重要研究手段利用激波管设备开展RM 界面不稳定性的实验研究包括三部分:激波的产生、初始流体界面的形成、流场测试分析方法针对激波管内开展RM 不稳定性研究的研究现状,我们在汇聚激波产生、流体界面形成、流场测试及分析方法四个方面都作了创新性的探索。
  • 摘要:用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进行复杂岩石结构损伤破坏过程的实验观测,基于观测的位移和应变场可对损伤破坏过程进行定量分析本文介绍了三种典型岩石结构损伤与破坏实验的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的研究中用高分辨率DIC 观测了压性与张性雁列岩石结构的变形过程,分析并确定了与温度变化相关的应变分量,在地震前兆研究方面进行了探索;第二部分研究中用高速DIC 得到了岩石结构粘滑的动态滑动细节,为深入认识地震发生过程提供了基础数据;第三部分用高速DIC观测了一个岩石巴西圆盘的破坏过程,用统计的方法分析了试件的损伤过程相关结果对于非均匀材料和结构破坏及地震机理认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电磁功能材料包括超磁致伸缩材料、磁控形状记忆合金、多铁性材料等具有响应速度快、机电转换效率高,能量密度高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精密的传感器,致动器和换能器等电磁功能材料服役在磁场、应力场和温度场多场耦合的环境,在不同的耦合场作用下,其物理力学性能包括磁滞回线、磁致伸缩、磁导率、磁化强度和弹性模量等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因此,需要开展力磁热多场耦合实验研究本文将介绍超磁致伸缩材料多场耦合实验技术和相关的实验结果性。
  • 摘要:高精度摄像测量必须基于高精度的摄像机参数通常在测量任务实施前固定摄像机状态,并对摄像机参数进行高精度标定,之后在测量过程中使用标定好的摄像机参数进行目标运动、结构、变形等参数的求解而恶劣的测试和实验环境会对摄像机造成扰动,如高速目标冲击引起像机基座震动、星载像机在发射过程中受到震动、太空等恶劣环境温差和压差引起像机焦距和安装状态扰动等像机参数受到扰动后,如果仍按事先标定的像机参数进行测量解算,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将大受影响,甚至得不到可信结果此种扰动环境下实施摄像测量任务,必须对像机所受扰动进行修正,才能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和精确本文介绍了作者及所在研究组采用和提出的多种扰动环境下摄像测量像机标定与在线修正的方法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多种像机参数受扰动条件下的高精度摄像测量难题。
  • 摘要:分离式Hopkinson杆技术最早是由Hopkinson父子提出,1948年Kolsky对其进行了改进,使之能应用于材料动态力学性能测试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工程结构都面临着冲击载荷的作用我们知道,冲击载荷在时间历程上具有显著变化的特点,因此承受这些载荷的材料就会以高应变率变形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应变率下,材料的力学性能往往不同这是因为从材料的变形机理上来说,除了理想弹性材料的变形可以看作是瞬态响应外,其它各种类型的材料的变形和断裂都是以有限速率进行的,属于非瞬态响应这就说明材料的力学性质本质上是与应变率相关的因此,对材料在高应变率下的力学性能的了解就成为工程结构抗冲击安全设计的关键之一 Hopkinson杆技术由于其测试原理简单、操作方便、可通过间接测量加载杆的变形获得材料在高应变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逐渐被广泛地应用于进行应变率在102~104 1/s范围内的固体材料应力-应变关系的测量和研究六十余年来,很多学者对Hopkinson杆应力波的弥散效应、三维效应、应力波的离散与重构、高温/高应变率耦合下材料动态力学性能测试以及在加速度传感器校准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Hopkinson杆实验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众多工业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测试手段本文综述了西北工业大学近三年来在Hopkinson 杆实验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薄壁异型管动态拉伸、动态剪切以及金属材料动态硬度测试方法。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相干梯度敏感干涉技术(CGS:Coherent gradient sensing)﹑焦散线(Caustic)﹑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SCM:Digitimagecorrelationmethod)﹑多火花式高速摄影技术(Multi-spark high speed photography)等基本原理,以及橡胶密封件高低温动摩擦和耐久性测试等创新实验技术其次,介绍纤维复合料低速冲击﹑整体化复合材料结构固化变形﹑可展复合材料结构动态力学行为﹑梯度材料静动态断裂﹑胶接应力﹑座舱玻璃残余应力﹑柔性复合材料氦气泄露机制﹑橡胶密封件力学性能等实验力学研究成果最后就先进材料与结构实验力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展望。
  • 摘要: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已经成为测试精度最高的纳米尺度测量工具,目前常用的中等电压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可以达到0.1nm,为纳米尺度实验力学测试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设备条件几何相位分析是一种基于透射电子显微镜的高精度纳米尺度实验力学分析方法,其测量灵敏度都能达到原子水平本文介绍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作为测试工具,采用几何相位分析作为电子显微图像分析方法的纳米尺度变形场测试及应用成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