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风致响应

风致响应

风致响应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32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6篇、会议论文71篇、专利文献29362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第2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第十七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风工程研究生论坛、第十一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等;风致响应的相关文献由668位作者贡献,包括顾明、柯世堂、谢壮宁等。

风致响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6 占比:0.80%

会议论文>

论文:71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29362 占比:98.97%

总计:29669篇

风致响应—发文趋势图

风致响应

-研究学者

  • 顾明
  • 柯世堂
  • 谢壮宁
  • 孙炳楠
  • 沈国辉
  • 倪振华
  • 楼文娟
  • 梁枢果
  • 葛耀君
  • 李正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波; 王蓉; 陈乃刚
    • 摘要: 钢烟囱作为圆截面高耸结构的形式之一,有着高度高,横截面积小的特点,风荷载是其控制荷载,在产生顺风向响应的同时横风向也会产生很大的动力作用,比较典型的是发生横风共振现象,其对结构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根据高耸薄壁钢烟囱的特点,采用有限元软件ADINA,通过对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响应分析及圆柱绕流分析,提出一种可调节活动式破风圈,从而减小风致响应,计算了有无该措施结构的动力响应,并将两种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安装该种减振措施后结构的动力响应有一定程度降低,减振效果明显,且当调节板长度为直径的2倍时,减振效果最佳,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 卢春玲; 陈建通; 陈锦焜; 王强
    • 摘要: 定日镜作为典型的风敏感结构,设计中必须考虑其动力特性和风致响应。选用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和分离涡模拟(detached eddy simulation,DES),结合一种新的湍流脉动流场产生方法(discretizing and synthesizing random flow generation,DSRFG)模拟风场的湍流边界条件,计算得到了0°风向角下0°、30°、60°镜面仰角下定日镜的流场分布和风荷载时程数据。建立了定日镜整体结构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定日镜整体结构在不同镜面仰角下的风致响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与风洞试验结果对比,LES和DES能较好地预测出顺风向等效风荷载,但LES的结果更接近试验值;随着仰角增大,定日镜下部的共振峰值能量逐渐减小,上部的共振峰值能量逐渐增大;定日镜下部的最不利工况为仰角0°时,风振系数为3.1,中上部的最不利工况发生在仰角为60°时,风振系数分别为2.0、3.4;LES和DES能较好地模拟出流场中的紊流与涡旋,且随着仰角增大,尾流区变得狭长。结合风洞试验,为定日镜以及相似结构的数值模拟以及抗风设计提供了参考。
    • 丁浩; 杨学林; 黄运锋; 李兆凡; 唐立华; 王国琴; 翟立祥; 赵林
    • 摘要: 杭州望朝中心为各立面均呈连续倾斜凹凸的特殊体型建筑,结构设计时,为满足立面及室内空间的使用要求,结构构件需最小化。对该项目的基础形式和结构体系进行了介绍,因按照相关规范无法准确选定结构的体型系数,故设计了风洞试验,对立面及体型优化带给风荷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从多遇地震下结构受力性能、中震下楼板有限元应力、大震下的动力弹塑性、超限高层建筑的加强设计及空间连续斜柱外框架优越的抗侧力贡献五个方面,对本工程进行了抗震设计。对结构的构件内力进行了施工模拟分析,探讨了分层加载和一次性加载对构件内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沿竖向高度改变平面宽度、周边切角、各立面连续倾斜凹凸的措施,可减小结构风致响应30%;沿建筑周边布置空间连续斜柱钢框架,可有效减小混凝土核心筒尺寸;采用部分楼层楼板滞后施工的工艺,可有效降低转换桁架的内力并优化构件截面。
    • 伍川; 张博; 刘泽辉; 杨晓辉; 李超; 赵洋
    • 摘要: 为了评估高压输电塔线体系在强风作用下的安全性能,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建模思路对杆塔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了500 kV输电线路“一塔两档线”的有限元模型,并利用Kaimal谱模拟随机风速。然后分别建立塔线分离、塔线耦合动力加载方式和等效静力加载方式三种风致响应模型,研究典型工况下不同加载方式对杆塔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模型得到的危险区域一致,仅最大数值稍有差异。塔线耦合效应会使杆塔的应力、位移响应波动频繁,采用动力学加载的结果数值均大于等效静力加载,但等效静载模型计算效率最高,可作为后续杆塔轴力计算和螺栓松动研究的优先选择。
    • 柯世堂; 李文杰; 韩光全; 杨杰; 任贺贺
    • 摘要: 为研究下击暴流特异风作用下超大型冷却塔响应特征与倒塌机制,以中国西北地区某在建228 m世界最高冷却塔为对象,采用分层壳单元法建立结构多尺度有限元模型,基于LES方法获得超大型冷却塔在下击暴流作用下三种典型工况处的内外面脉动风压,再结合增量动力分析法分析超大型冷却塔风致倒塌全过程变化规律,提炼超大型冷却塔在下击暴流作用下的倒塌机制,最后构建下击暴流风驱下超大型冷却塔倒塌失效准则。研究表明:下击暴流下塔筒表面风压分布模式与良态风差异显著,超大型冷却塔倒塌机制随下击暴流中心距离增大由内凹机制转换为外掀机制,且当能量失效指标K≥2时,超大型冷却塔倒塌破坏。
    • 秦玮峰; 杨肖悦; 石俊阳; 谢霁明
    • 摘要: 为了给角对角双子塔的抗风设计提供参考,采用同步测压风洞试验方法,从结构风荷载与风振加速度的角度研究了角对角双子塔在不同间距和不同风向角下的气动特性与风振响应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就风致响应而言,角对角双子塔存在两个最不利风向角,分别为斜向45°左右和近串联方向的80°左右;在45°风向角附近,角对角双子塔会出现振幅较大的横风向涡激振动,但受到双塔间的气动干扰作用,相应的横风向涡激振动将小于独塔情况,且双塔间有利的气动干扰作用对上游塔比对下游塔更加明显;在80°风向角附近时下游塔将受到上游塔的尾流影响,有可能出现较大振幅的尾流抖振响应;45°左右风向角产生的横风向涡激振动主要出现在亚临界至临界风速下,风速相对较低;80°左右风向角出现的尾流抖振主要发生在超临界风速下,风速相对较高。考虑到大多数超高层建筑的设计风速都小于或接近涡激临界风速,因此控制45°风向下的横风向涡激振动是抗风设计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较小间距的角对角双子塔对抗风设计有利。
    • 曹丹; 吴晓; 殷铭豪; 田建康; 徐家根
    • 摘要: 文中以铁路跨越安全防护装备的跨越防护架为研究对象,研究风载荷对其进行结构的影响规律,考虑了静风与脉动风不同工况对结构的影响;在静风影响下结合机械结构风载荷理论计算,研究跨越防护架在工作状态风致响应,得到不同方向不同风速对结构变形的影响。同时,选择对结构影响较大的工况进行脉动风作用下的振动响应,采用Davenport谱生成风速时程样本,对跨越防护架有无缆风绳工况下进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跨越防护架结构在脉动风载荷作用下会有较大振动,有缆风绳比无缆风绳的计算结果安全,为铁路跨越防护架在安全搭建施工过程的抗风安全性能评估提供参考依据,确保跨越防护架在施工期间的安全防护实施。
    • 蔡元; 邓华; 李本悦
    • 摘要: 建立新型悬索光伏支架结构动力分析的向量式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构的风致位移和内力响应特点。定义表征结构风致动力响应的单边标准差,指出可采用正态分布函数近似分析动力响应的保证率。考察预应力、索截面面积、结构跨度、光伏板倾角以及基本风压分别对悬索光伏支架结构风致响应的影响规律。强调支架结构的风振响应取决于结构在平均风作用下平衡构型的性质。阐明结构风致准静力响应标准差与动力响应标准差高度相关,并提出了一种准静力响应标准差的计算策略。利用大规模参数分析结果,拟合出采用结构风致准静力响应标准差来估算风致动力响应标准差的公式,并验证了该公式的计算精度。最后建议了悬索光伏支架结构风致位移和内力响应计算的简便方法。
    • 侯子凡; 张俭平; 孟祥瑞
    • 摘要: 大跨越自立式输电线路在风荷载作用下结构响应规律复杂。基于风速时程模拟理论,考虑平均风与脉动风的叠加效应,编制了风场模拟程序,合成了符合Kaimal目标谱的风速时程。依托实际工程,建立了大跨越输电塔数值模型,开展了该输电塔风振系数研究,对比了不同计算方法下输电塔风振系数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频域法计算的风振系数与规范计算结果相近,变化趋势一致;节间高度60 m以下时,时域法计算结果大于规范计算值,高度超过60 m后规范值与时域法相比偏于保守。
    • 卢春玲; 刘宇杰; 陈锦焜; 李秋胜
    • 摘要: 以台北101大楼为研究对象,应用一种新的湍流脉动流场产生方法(DSRFG)模拟了台北101大厦周围风场的湍流入口边界条件,采用分离涡方法对该建筑进行数值风洞模拟.根据大厦外形特征,建立了几何模型,用于大厦风荷载的数值模拟;基于大厦振动监测系统得到的结构模态、自振频率等数据,建立了大厦的结构模型,用于气弹响应分析.将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以及风洞测力试验的相应数据进行了对比,以验证数值风洞的有效性.对是否考虑流固耦合的大厦数值模型的等效风荷载及风致响应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了流固耦合效应对大厦周围风流场的影响.对该对象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顺风向上,建筑物的风致响应不易受流固耦合效应影响,而在横风向上,考虑了双向流固耦合的有限元模型,其等效静风荷载及加速度与位移响应均小于未考虑流固耦合的有限元模型.在流场上,流固耦合效应减小了建筑两侧的涡量,但会产生较大的脱落涡旋,可能会对下游建筑风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