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烟煤

烟煤

烟煤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3年内共计1712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冶金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8篇、会议论文62篇、专利文献882篇;相关期刊362种,包括洁净煤技术、煤矿安全、煤田地质与勘探等; 相关会议57种,包括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全国电厂燃煤节能减排升级改造解决方案经验交流会、34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等;烟煤的相关文献由345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晓艳、班书昊、蒋学东等。

烟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8 占比:44.86%

会议论文>

论文:62 占比:3.62%

专利文献>

论文:882 占比:51.52%

总计:1712篇

烟煤—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高昕玥; 刘成昌; 翁君杰; 袁世震; 赵鹏勃; 王超伟; 王长安; 车得福
    • 摘要: 以枣庄烟煤(ZQ)和陕化兰炭(LT)为实验样品,利用套管式双床反应器系统对两种样品混合层燃掺烧过程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对比了预混燃烧、非预混燃烧、空气分级燃烧、热解气再燃和焦炭还原燃烧等不同燃烧组织方式与800°C~1200°C燃烧温度条件下层燃过程中NO_(x)生成特性与氮转化率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实验分析了燃料掺混比例(兰炭掺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25%,50%,75%,100%)、一次风当量比(分别为0.6,0.7,0.9,1)以及气化气再燃对燃烧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非预混条件下燃料分层可促进还原烟气中NO_(x),掺混比例相同条件下预混燃烧的氮转化率比非预混燃烧的氮转化率高;空气分级燃烧中当一次风当量比较小时,挥发分与焦炭燃烧过程区分度更高,燃料在贫氧条件下生成的气化气可有效还原烟气中的NO_(x);温度对不同燃烧组织方式条件下氮转化率的影响不单调,而在同一掺混比例下焦炭再燃方式时的氮转化率最低。
    • 郭行; 韩纹莉; 董晓玲; 李文翠
    • 摘要: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多样、价格低廉、分布广泛,将煤转化为新材料,是提高其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的有效途径。煤含碳量高、芳环结构丰富,热解炭化可制备钠离子电池硬炭负极材料。以新疆烟煤为碳源,采用低温热解复合高温炭化的两步过程,并调控相应工艺条件,研究了烟煤中间相的发展过程对硬炭结构及其储钠行为的影响。经研究发现,改变低温热解的温度区间、载气流速和升温速率,可以调节胶质体生成阶段内的分解和解聚反应,调节挥发分生成和逸出以及胶质体固化等过程进行的程度,从而调控硬炭的比表面积和石墨化程度等。在温度区间为350~550°C、载气流速为60 ml·min^(-1)、升温速率为1°C·min^(-1)条件下,炭化得到的硬炭负极可逆比容量和首周库仑效率最佳,在0.02 A·g^(-1)的电流密度下分别达到314.3 mA·h·g^(-1)和82.8%,良好的性能归因于煤基硬炭材料中有序结构和缺陷结构的协调和平衡。
    • 刘浪; 曾靖淞; 焦庆瑞; 杨剑; 任山; 唐石云; 刘润学; 蒲玉宝
    • 摘要: 使用非等温热分析方法研究了生物质(麦秆)和烟煤混合燃烧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生物质的添加可以降低混合样品的燃烧着火温度和燃烬温度,且混合样品燃烧反应性能随着生物质混合比例的增加而提升;生物质添加质量分数为20%时,煤和生物质混合燃烧协同作用最明显。使用Coats-Redfern(CR)、Flynn-Wall-Ozawa(FWO)和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动力学模型对混合样品燃烧活化能进行计算,其值在挥发分燃烧阶段随着生物质混合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在焦炭燃烧阶段呈现下降趋势;通过对FWO和KAS动力学模型有效性进行分析发现,FWO和KAS模型在描述混合样品燃烧动力学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采用适宜机理函数的CR模型更适用于描述混合样品的燃烧反应动力学,对燃烧机理的分析也印证了动力学的分析结果。
    • 王岩凰; 雷亚丽
    • 摘要: 据《奥亚膨胀计试验》,先对试验原理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试验测定操作过程,其中包括控制器操作、计算机操作等,然后针对测定结果,着重探究影响其的因素,包含试样存放较久、炉子温度场不满足规定、升温速率的把控不能符合相关要求等,讨论了试验操作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并且给出了一些有关的处理建议,旨在能为业内人士提供借鉴。
    • 李宁; 沈杰
    • 摘要: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GB/T 211-2017)中方法B2规定了烟煤烘干时间为2 h,在工作中经常性遇到检验性干燥不合格的情况。为了找出更加合理的烘干时间,设计了一系列的试验,通过对不同煤种延长烘干时间,结果对比证明,烟煤样品烘干2.5 h时的结果,检查性干燥合格率得到提升,可以替代国标规定的2 h烘干结果。
    • 沈小瑞; 闫立仓; 白世刚; 郝亮亮; 侯志勇; 高伟
    • 摘要: 以陕北神府地区半焦为主要原料,配合当地烟煤制备了符合工业应用指标的活性焦,研究了烟煤配比及原料粒度对活性焦机械强度、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神府半焦由于在干馏过程中在炭颗粒内部形成孔隙,理论上是制备活性焦的绝佳材料,但实际生产中却发现由于干馏过程中煤焦油、煤焦气的析出,半焦中具有粘结性的胶质体减少,使得相同条件下半焦基活性焦的强度下降,适当配入神府烟煤,可以显著提高活性焦产品的机械性能。在神府烟煤配比为30%、粒度为200目时,活性焦耐压强度达42 daN,碘吸附值为475 mg/g,比表面积达到428.8 m^(2)/g,满足工业应用要求。
    • 王兰云; 刘真; 徐永亮; 李瑶; 王燕
    • 摘要: 使用FTT锥形量热仪对烟煤烟煤-[Bmim][NO_(3)](1-丁基-3-甲基咪唑硝酸盐)混合物进行燃烧性能测试,并结合分子反应动力学方法(ReaxFF)分析1200K,1600K,1800K和2200K四个温度条件下[Bmim][NO_(3)]与煤的化学反应过程。实验结果表明:[Bmim][NO_(3)]的添加会使体系达到热释放速率(HRR)峰值的时间提前,即促进烟煤的氧化燃烧反应。模拟结果表明:当模拟温度为1200K时,仅产生了少量H_(2)O和NO_(2);当模拟温度升高至1600K时,开始产生小分子烷烃、CO和CO_(2),但数目较少且产生时间延后;当模拟温度继续升高至1800K时,开始产生少量的H_(2)等气体无机物,CO与CO_(2)的数目较1600K时增加一倍,且初次出现时间提前约100ps;当模拟温度为2200K时,反应物中的N元素转化为NH_(3)和HCN,CO数目继续增加,CO_(2)数目逐渐降低。总体来看,温度较低时反应过程主要受[NO_(3)]-影响,[NO_(3)]-通过与煤分子中羧基反应使煤分子脱氢形成得电子结构,从而易于发生分解反应;当温度继续升高,[Bmim]+开始显著参与反应过程,[Bmim]+热解产生的自由基与煤分子发生反应,生成大量NH_(3)和HCN,从而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 林彬; 祁鑫鑫; 王厚旺; 吴磊; 王鹤寿
    • 摘要: 为了研究烟煤升温速率对热解过程的影响,使用热重分析仪对烟煤样品进行了热解。研究了烟煤在不同升温速率下(20、30、40和50°C/min)升至终温为1000°C的热解过程,并采用Coats-Redfern二级反应来分析煤的热解过程,对热解反应的主要热解阶段和二次脱气阶段进行线性拟合,得到热解反应的特征参数。研究表明:烟煤的挥发分的快速释放在热解的初始阶段(0°C~200°C),在200°C~600°C为烟煤的主要热解阶段,在600°C~1000°C为烟煤的第二次脱气阶段。不同的升温速率下烟煤热解的最终失重情况比较接近,高升温速率能够加剧热解反应过程。
    • 荣俊锋; 张晔; 李伏虎; 焦发存; 武成利; 王金明
    • 摘要: 烟煤奥亚膨胀度测定实验是直接测定烟煤粘结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不仅能反映胶质体的量还能反映胶质体的质。是研究煤质、指导煤炭开发、生产、加工利用的重要方法。该方法可获得煤的最大膨胀度b值,最大收缩度a值,软化温度T_(1),始膨胀温度T_(2),固化温度T_(3)。《烟煤奥亚膨胀度测定实验》属于煤化工方向专业基础实验,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煤化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让理论进一步升华为实践动手能力。
    • 蒋孟宴; 张自丽; 孙光; 段元强; 段伦博
    • 摘要: 污泥与煤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混烧不仅能实现其减量化处置,还可以作为替代燃料减少煤炭用量,实现资源化利用。在0.3 MW_(th)循环流化床中试装置上考察不同掺烧比例,一、二次风比例,过量空气系数等操作参数对城市生活污泥和徐州烟煤燃烧效率、气态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规律,重点讨论了煤与污泥中氮、硫的赋存形态及其转化特性,分析了煤与污泥掺烧过程中飞灰组分及熔融特性。XPS结果表明,污泥中N主要以吡咯氮(90.58%)和季氮(9.42%)形式存在,烟煤中N主要以吡咯氮的形式存在;污泥中S主要以有机硫化物形式存在,而烟煤中S主要以稳定的无机硫酸盐形式存在;掺烧过程中,随污泥掺烧比例增加,烟气中CO体积分数升高,NO体积分数显著降低,SO_(2)体积分数略升高;二次风比例增大,NO质量浓度降低,但对SO_(2)基本无影响;过量空气系数由1.2增至1.4,NO与SO_(2)质量浓度随之增加,CO质量浓度降低;污泥掺烧比例由0增至100%时,飞灰含碳量由8.09%增至28.26%,燃烧效率由99.23%降到87.76%。相对于煤单烧,掺烧污泥降低了飞灰熔融温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