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离子电导率

离子电导率

离子电导率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648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化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9篇、会议论文45篇、专利文献297196篇;相关期刊172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储能科学与技术等; 相关会议37种,包括第十八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等;离子电导率的相关文献由1824位作者贡献,包括唐小真、王新灵、吴锋等。

离子电导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9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4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97196 占比:99.82%

总计:297720篇

离子电导率—发文趋势图

离子电导率

-研究学者

  • 唐小真
  • 王新灵
  • 吴锋
  • 南策文
  • 李朝晖
  • 高德淑
  • 叶霖
  • 潘春跃
  • 傅相锴
  • 白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成日; 芦津; 徐苏云
    • 摘要: 聚合物电解质是解决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考察了由聚环氧乙烷(PEO)、聚苯乙烯(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乙二醇(PEG)和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盐(LiTFSI)组成的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膜的性能。采用聚合物共混技术制备了一系列复合聚合物电解质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膜的形态和晶体结构进行了分析,并详细考察了离子电导率、孔隙率和吸液率等性能。PS和PMMA的加入降低了PEO的结晶度,提高了它的拉伸强度。结果表明,当PEO/PS/PMMA膜中各组成质量比为75:10:15时,聚合物电解质膜具有优良的性能,膜的离子电导率为3.56×10^(-4)S·cm^(-1),拉伸强度为11.56MPa,孔隙率达到57.6%,吸液率高达164.3%。
    • 杨富杰; 刘庆烽; 罗娟; 何钰怡
    • 摘要: 固态电解质具有优异的安全性能、工作温度范围宽、回收方便等优点,已成为新一代柔性电子器件中最具前景的电解质材料.为探索兼具高离子电导率和优良机械性能的固态电解质,将无机活性陶瓷锂镧锆氧(Lithium lanthanum zirconium oxide,LLZO)与改性聚离子液体复合,制备了一种性能优异的复合固态电解质.研究了LLZO与复合材料间结构的差异、LLZO的含量对复合固态电解质在离子电导率、机械性能的影响以及其抗压能力.结果表明,聚离子液体粘结剂的加入,赋予了固态电解质良好的柔顺性,并显著地提升了电解质的离子传输效率.当复合固态电解质中LLZO为质量分数50%时,复合固态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达到最高值(1.45×10^(-4) S·cm^(-1)),比单一的LLZO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高了一个数量级以上.用维氏硬度来表征复合固态电解质的抗压能力,发现当LLZO为质量分数50%时,复合固态电解质的硬度可以达到0.45 gf/μm^(2).
    • 程曼芳; 白继峰; 王文清; 雷良才; 李海英; 韩向艳; 胡跃鑫
    • 摘要: 以对氯甲基苯乙烯/乙烯基苄基氯(CMS/VBC)、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1-甲基咪唑(MIm)、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LITFSI)等为原料,通过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制备了超支化接枝多臂共聚物h-PCMSg-PMMA、功能性嵌段共聚物PMMA-b-PGMA、离子液体嵌段共聚物PMMA-b-PIL-[MIm-TFSI],利用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氢谱仪(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认。再通过溶液共混的方式将上述制备的聚合物混合,得到一系列超支化聚合离子液体共混体系,通过交流阻抗技术对该体系的离子电导率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离子液体链段PIL-[MIm-TFSI]、超支化结构、PGMA链段的引入均能有效增强该共混体系的离子电导率
    • 李宗育; 杨岩; 王杰; 李海英; 雷良才
    • 摘要: 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法,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合成了含有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聚苯乙烯(PS)和聚对氯甲基苯乙烯(PVBC)链段的三嵌段共聚物mPEG-b-PS-b-PVBC。将合成的共聚物与1-甲基咪唑(NMIm)进行季铵化反应,再与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TFSI)进行阴离子交换,得到了以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根(TFSI-)为反离子的离子液体三嵌段共聚物mPEG-b-PS-b-PVBMImTFSI。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核磁共振氢谱仪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共聚物的分子量和结构进行了表征与分析,通过电化学交流阻抗法测定共聚物的离子电导率。测试结果表明,室温下mPEG-b-PS-b-PVBMImTFSI的离子电导率为4.9×10^(-4)S/cm,高于mPEG-b-PS-CTA的离子电导率1.0×10^(-4) S/cm。证明聚合离子液体链段的引入可以有效提高共聚物的离子传导能力。
    • 郭俊; 张宏; 吴勇民; 汤卫平
    • 摘要: 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能量密度高等优点,使用固态电解质的固态钠电池兼具高安全性成为研究热点。固态电解质是超离子导体,是固态电池关键材料。Na_(3)Zr_(2)Si_(2)PO_(12)是钠超离子导体(NASICON)中最具代表性的固态电解质材料。总结了Na_(3)Zr_(2)Si_(2)PO_(12)材料的结构、离子传输机制及其相互关系,旨在从机理上理解Na_(3)Zr_(2)Si_(2)PO_(12)固态电解质中钠离子传输性能;总结了主要制备方法,指出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在提升离子电导率方面,对合成工艺、掺杂、界面因素进行了总结,力求归纳和探索合成高性能钠离子固态电解质的途径。
    • 刘加丽; 曹爽; 臧子浩; 陶西园; 王先友
    • 摘要: 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空间有限,且受资源限制,因此开发其他电池体系成为研究热点。F^(-)的电负性高、半径小、质量轻,作为电子载体能够提供高能量密度,因此,基于F^(-)穿梭的氟离子电池受到人们的重视。综述近几年氟离子电池电解质和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固态氟离子电池和液态氟离子电池两类体系。从提高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改善电极/电解质界面结构、抑制电极材料溶解损失和调控电极材料结构与组成等方面,对高性能氟离子电池的发展进行展望。
    • 吕娜; 孙振; 胡雅琪; 李炳勤; 景圣皓; 张宗良; 蒋良兴; 贾明; 刘芳洋
    • 摘要: 硫银锗矿结构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Li_(6)PS_(5)Cl(LPSC)具有离子电导率高(>3×10^(-3) S·cm^(-1))和对锂稳定性良好等特点,是构建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理想电解质材料之一,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工作采用高能球磨和惰性气氛固相烧结相结合的方法制备硫银锗矿型固态电解质LPSC,并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其进行表征,探究制备工艺对LPSC结构、成分和电学性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能球磨会破坏原料的晶粒,降低晶粒尺寸,延长球磨时间有利于LPSC前驱体粉末的非晶化和后续烧结,提高烧结温度将促进制备的LPSC电解质的物相变纯和离子电导率升高,但烧结温度过高会导致LPSC的分解。综合考虑球磨时间和烧结温度对材料离子电导率和电子电导率的影响,经8 h球磨和500°C烧结制备的LPSC在室温下具有最高的离/电子电导率比(2.091×10^(5)),其离子电导率高达4.049×10^(-3) S·cm^(-1),而电子电导率仅为1.936×10^(-8) S·cm^(-1)。利用该电解质制备的712 NCM/LPSC/In-Li全固态电池在0.1 C的充放电倍率下首周放电比容量高达151.3 mAh·g^(-1),且具有优良的循环稳定性。
    • 李承斌; 倪艳荣; 杨书廷; 郑先锋; 冀盛亚
    • 摘要: 全固态电池(ASSB)由于能量密度高、热稳定性好、安全可靠而受到广泛关注。固体电解质是其关键部件。聚环氧乙烷(PEO)基聚合物-陶瓷复合固体电解质(CSE)体系具有物美价廉、安全可靠的特点,研究颇为广泛,适用于高性能ASSB。总结了PEO基聚合物-陶瓷CSE的最新进展。从组分、电化学性能、无机陶瓷颗粒结构和离子导电机理进行了分析总结,介绍了PEO基聚合物-无机陶瓷CSE的设计方向、主要挑战和应用前景。
    • 摘要: 水凝胶电解质基锌离子电池因其高安全性、机械柔韧性和电极与电解质界面稳定性而成为柔性可穿戴设备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传统的水凝胶电解质在低温环境下离子电导率大幅下降甚至被冻结,严重限制了柔性锌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容易引发安全问题。迄今为止,抑制水凝胶冻结主要有两种策略:使用有机添加剂或高浓度盐。有机添加剂可与水分子形成新的氢键以达到超低凝固点.
    • 李一涛; 沈凯尔; 庞全全
    • 摘要: 固态电池利用固态电解质替换电解液,为电池的发展提供了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保障,其中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因其高离子电导率等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使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还会面临电极/电解质接触较差、与电极发生界面副反应、空气稳定性差的问题,往往需要与一些有机物配合以改善电池性能,例如有机溶剂、有机电解液或聚合物。本文综述了不同种类有机物对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辅助作用,首先回顾了基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准固态电池发展现状,分别从正极、电解质、负极及相互界面处添加电解液或溶液的角度,阐述了液体添加对准固态电池产生的界面浸润、构筑保护层等增益作用;其次介绍了聚合物/硫化物复合固态电解质的湿法和干法制备,对比了极性和非极性聚合物黏结剂在制备工艺上的差异,着重分析了有机组分的添加对复合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等性能的影响;阐述了通过溶液法对复合正极内部界面的改善方法,并补充介绍了薄片状(Sheet-type)电极的制备工艺与发展前景;最后总结了目前有机组分在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配合时面临的难点,展望了未来研究工作的发展方向,为组装高性能硫化物基固态电池提供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