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聚合物电解质

聚合物电解质

聚合物电解质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2335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化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4篇、会议论文73篇、专利文献1060541篇;相关期刊157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电池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2009年第十五次全国电化学学术会议、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等;聚合物电解质的相关文献由3883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明杰、王要兵、刘大喜等。

聚合物电解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4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7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60541 占比:99.96%

总计:1060998篇

聚合物电解质—发文趋势图

聚合物电解质

-研究学者

  • 周明杰
  • 王要兵
  • 刘大喜
  • 解孝林
  • 周兴平
  • 安庆昊
  • 薛志刚
  • 李哲行
  • 吴锋
  • 李伟善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郑成日; 芦津; 徐苏云
    • 摘要: 聚合物电解质是解决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考察了由聚环氧乙烷(PEO)、聚苯乙烯(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乙二醇(PEG)和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盐(LiTFSI)组成的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膜的性能。采用聚合物共混技术制备了一系列复合聚合物电解质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膜的形态和晶体结构进行了分析,并详细考察了离子电导率、孔隙率和吸液率等性能。PS和PMMA的加入降低了PEO的结晶度,提高了它的拉伸强度。结果表明,当PEO/PS/PMMA膜中各组成质量比为75:10:15时,聚合物电解质膜具有优良的性能,膜的离子电导率为3.56×10^(-4)S·cm^(-1),拉伸强度为11.56MPa,孔隙率达到57.6%,吸液率高达164.3%。
    • 侯璞; 张九州; 寻之玉; 霍鹏飞
    • 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能源巨大消耗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潜在的压力,解决能源的高效转化和储存问题迫在眉睫,新型能源转化和储存器件的研究及开发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以聚合物为基体材料的聚合物电解质赋予了电解质更高的强度和更优良的柔韧性,使二次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在柔性可穿戴设备领域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聚氨酯由不相容"软段-硬段"的两相结构构成,软段呈橡胶态,赋予材料一定的柔韧性,而由极性基团形成的分子硬段呈玻璃态,可以作为分子间的物理交联点。聚氨酯展现出从"刚性塑料"到"弹性橡胶"的广泛性能调控性,具有优良的分子可设计性,是聚合物电解质的重要基体材料之一。聚氨酯可以通过分子设计、增塑改性、复合改性等手段提升聚合物电解质的综合性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聚氨酯的分子结构设计和改性方法不断增多,因此,聚氨酯基聚合物电解质的综合性能也不断提升,从而使其能够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固态超级电容器等柔性储能器件之中。本文根据聚氨酯基电解质的组成结构差异,综述了应用于电化学器件的聚氨酯基聚合物电解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聚醚型聚氨酯基聚合物电解质、聚碳酸酯型聚氨酯基聚合物电解质、共聚改性(聚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改性)聚氨酯基聚合物电解质及复合改性聚氨酯基聚合物电解质,并展望了聚氨酯基聚合物电解质未来在电化学储能元件领域的发展前景。
    • 周伟东; 黄秋; 谢晓新; 陈科君; 李薇; 邱介山
    • 摘要: 目前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挑战是如何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电池的安全性,使用固态电解质的固态锂电池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两个问题。固态电解质是固态电池发展的关键材料。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olid-statepolymer electrolyte,SPE)具有较高的柔韧性、优良的加工性和良好的界面接触性,是固态锂金属电池理想的电解质材料。SPE的离子导电性、电化学窗口以及与电极之间界面的稳定性对固态锂电池的综合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电化学稳定窗口的不同,本文主要综述了:①低电压稳定SPE,与锂金属具有良好的相容性,通过交联、共混、共聚以及与无机填料复合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其结晶度,提升聚合物离子电导率;②高电压稳定SPE体系,能够匹配高电压正极使用,有效提高锂金属电池的能量密度;③多层结构SPE体系,能够同时承受锂金属负极的还原和高电压正极的氧化,为进一步开发高性能SPE和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提供了新思路。最后,对三种SPE体系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指出低电压稳定SPE的研究重点在于提高离子电导率以及力学性能,高电压稳定SPE的关键在于降低材料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ighest occupiedmolecularorbital,HOMO)以及建立正极界面处稳定的CEI层,多层SPE的研究重点在于合适的电池和电极结构设计。构建可与正、负极同时稳定或者同时形成界面钝化层的高导离子聚合物结构是未来的研究重点之一。
    • 付道松; 许秀伟; 孙争光; 黄世强
    • 摘要: 有机硅聚合物电解质具有较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异的热稳定性、较高的安全性,且其容易改性,因此可以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制备性能优异的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材料。介绍了有机硅材料(主要为聚硅氧烷和聚倍半硅氧烷)在锂电池聚合物电解质领域的应用,总结了不同有机硅材料对聚合物电解质性能的影响。
    • 吴伯熙; 骆支旺; 邓媛; 王平; 谢鹤楼
    • 摘要: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是一类具有侧链液晶高分子的结构,同时表现出主链液晶高分子性质的液晶高分子。该类液晶高分子具有不同的有序结构,同时表现出优异的结构稳定性和物理性能,使得其在功能材料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总结了近年功能型“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的设计与合成、结构与性能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所涉及领域包括高温热塑性弹性体、聚合物电解质、光致发光液晶、聚合物电致发光、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并对其进一步发展做了展望。
    • 靳爱民(摘译)
    • 摘要: 弹性体或合成橡胶因具有优越的机械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消费品和先进可穿戴电子设备和柔性机器人。研究人员发现,当这种材料被制成三维(3D)结构时,它就像高速公路一样,可以快速传输锂离子,且具有超强的机械韧性,从而使电池充电时间更长,行驶里程更长。佐治亚理工学院与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合作进行的这项研究成果于2022年1月3日发表于《Nature》杂志。
    • 张锦芳; 王媛媛; 刘荣; 张根廷; 李晓峰
    • 摘要: 以聚乙二醇甲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EM)为PEO基体,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接枝2-丙烯酰氨基-2-甲基-1-丙烷磺酸(AMPS)单体,并用氢氧化锂溶液进行锂化反应,最后得PEGMEM-co-AMPS-Li单离子聚合物固态电解质。PEGMEM为锂离子提供迁移路径,接枝单体AMPS可有效抑制PEGMEM中氧乙烯(EO)链段的结晶,同时将锂离子引入到共聚物中形成单离子电解质。该电解质具有良好的锂离子迁移数和电化学窗口,且与正负电极接触表现出良好的界面相容性,展现了高性能单离子聚合物电解质在提升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及倍率循环稳定性上潜在的应用价值。
    • 虞鑫润; 马君; 牟春博; 崔光磊
    • 摘要: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被认为是解决传统液态锂金属电池安全隐患和循环性能的关键材料,但仍然存在离子电导率低,界面兼容性差等问题。近年来,基于无机填料与聚合物电解质的高锂离子电导的有机-无机复合电解质备受关注。根据渗流理论,有机-无机界面被认为是复合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改善的主要原因。因此,设计与优化有机-无机渗流界面对提高复合电解质离子电导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渗流结构的设计出发,综述了不同维度结构的无机填料用于高锂离子电导的有机-无机复合电解质的研究进展,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渗流结构的优缺点。基于上述评述,展望了有机-无机复合电解质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
    • 郑哲楠; 高翔; 罗英武; 黄杰
    • 摘要: 制约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开发应用的瓶颈在于如何同时实现高离子电导率与高机械强度。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溶液聚合技术,以3-环己烯-1-亚甲基丙烯酸酯(CEA)为后交联单体,聚乙二醇甲醚丙烯酸酯(PEGMA)为导离子单体,制备了不同链结构的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再通过硫醇-烯烃之间的“点击化学”反应形成化学交联网络结构。所制备的三嵌段共聚物电解质具有独立的导离子中间嵌段,且交联单体位于分子链两端,从而能够同时满足离子电导率与机械强度的要求。该三嵌段共聚物电解质在60°C下的离子电导率为6.13×10^(-5) S/cm,并应用于磷酸亚铁锂/锂(LiFePO_(4)/Li)全固态电池。所得电池在0.5 C下循环130圈后,放电比容量为139.1 mAh/g,容量保持率为97.8%,库仑效率高于99.0%,显示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 摘要: 由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高理论容量,以固态电解质来代替液态电解液的固态锂金属电池研发备受关注,因而固态电解质的开发也显得尤为重要。近期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郭洪教授团队在新型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研发上取得了最新进展,国际期刊《碳能源》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以往的研究、生产主要集中在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等无机类电解质,然而这些固态电解质存在刚性及对空气敏感等缺点,影响电池的界面稳定性和循环与倍率性能。近年来,有机聚合物电解质具有柔性易成膜等优势而逐渐引起重视,而共价有机框架材料是一类比较具有应用前景的单离子固态电解质的载体,但需要研究者深入研究活性位点数量和骨架结构对锂离子电导率、迁移数及电池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此前的研究基础,郭洪教授团队设计并制备出3种羧酸锂调控的共价有机框架单锂离子导体材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