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增韧

增韧

增韧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844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43篇、会议论文79篇、专利文献50750篇;相关期刊529种,包括材料导报、工程塑料应用、合成树脂及塑料等; 相关会议57种,包括2008上海国际环氧和聚氨酯粘接技术论坛、第5届全国PVC塑料加工工业技术年会、2006年中国工程塑料加工应用技术研讨会等;增韧的相关文献由15093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罗丰华、瞿雄伟等。

增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43 占比:5.12%

会议论文>

论文:79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50750 占比:94.73%

总计:53572篇

增韧—发文趋势图

增韧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罗丰华
  • 瞿雄伟
  • 益小苏
  • 宋岳
  • 水淼
  • 王霞
  • 杨桂生
  • 李榕生
  • 张会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秀宇; 陈国奋
    • 摘要: 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蒙脱土(MMT)复合体系为基料,采用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PE-g-MAH)、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辛烯弹性体(POE-g-MAH)以及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作为增韧剂,利用双螺杆挤出机进行熔融共混,研究了不同增韧剂对复合体系的力学性能、相容性和熔融结晶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入增韧剂对PET/MMT复合体系具有良好的增韧效果,当POE-g-MAH加入量为30%时,缺口冲击强度为未加增韧剂时的2.4倍;红外表征显示,增韧改性可提高PET/MMT的相容性;XRD测试表明,增韧剂对PET/MMT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没有影响,通过熔融增韧可提高其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DSC结果显示,增韧剂的加入可使PET/MMT共混物的冷结晶温度降低;SEM结果表明,加入增韧剂可使界面之间的结合力变大,有效提高了PET/MMT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 董雅卓; 侯倩倩; 许峰; 张文申; 宋磊; 朱天一; 冀克俭
    • 摘要: 介绍了几种环氧树脂(EP)的主要增韧方法,包括橡胶增韧法、热塑性树脂增韧法、纳米颗粒增韧法、核壳粒子增韧法、互穿网络增韧法、生物质增韧法以及超支化增韧法。简述了国内外近几年EP增韧改性的研究进展,对增韧后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等进行了重点关注。最后对未来EP增韧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基于多领域不同应用需求,使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协同增韧EP机理复杂,过程较难把控,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 高显束; 余杨; 王晶; 陆超
    • 摘要: 通过添加不同体积比的玻璃纤维,研究玻璃纤维对页岩气井固井用水泥石(G级油井水泥配制)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掺入玻璃纤维的固井水泥石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力学形变能力,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比常规固井水泥石分别提高约2.8%和21.42%,而对水泥浆体其他性能影响甚微。玻璃纤维与油井水泥体系之间有良好的复合能力,玻璃纤维通过桥连和拔出的方式提高固井水泥石的韧性。
    • 吴杰; 殷宏军; 东为富
    • 摘要: 以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共聚物(PBAT)和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乙二醇共聚物(PBAE)为原料,在高真空条件下,通过酯交换法合成一种生物可降解热塑性聚酯弹性体(PBATE)。利用这种弹性体对聚乳酸进行增韧。扫描电镜(SEM)结果显示生物可降解聚酯弹性体与聚乳酸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拉伸测试和冲击测试结果分别表明聚乳酸的断裂伸长率提高近70倍,冲击强度也能提高10倍以上。
    • 宋丽媛
    • 摘要: 本研究中对于几种常用的核壳粒子对环氧-酸酐体系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系统评估。文中首先测试了核壳粒子的粒径大小和分布,并用红外对核壳粒子的化学修饰进行表征;然后将核壳粒子与环氧树脂混合体系进行了刮板实验,了解不同核壳粒子在环氧树脂基体中分散性;并对该体系的初始粘度及粘度的增长展开研究,确认了体系工艺可操作时间。在此基础上对核壳粒子与环氧-酸酐体系浇注体和玻纤灌注层合板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核壳粒子尺寸对体系分散性及粘度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决定了工艺生产的可操作性和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选择合适大小及种类的核壳粒子能有效的提高环氧-酸酐体系的抗冲击性,有明显的增韧效果。
    • 王玉勤; 徐伟杰
    • 摘要: 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高强度高粘接型改性韧性环氧树脂,通过评估改性树脂的理化性质以及应用测试,获得一系列具有不同应用性能的高强度高粘性型改性韧性环氧树脂。改性后的环氧树脂对金属基材如铜、铝、不锈钢、碳钢等具有良好的粘接力,对铜的拉剪强度为28.5 MPa,提高39%;对碳钢的拉剪强度为25.6 MPa,提高21%:对不锈钢的拉剪强度为28.7 MPa,提高29%;对不锈钢的拉拔粘接强度为5.1 MPa,提高54.5%。冲击韧度在单组份体系中可达82 kJ/m^(2);在双组分体系中可达大于100 kJ/m^(2)。并且树脂固化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未降低。
    • 钱鹏; 刘力; 胡正浪; 杨增辉; 张忍静; 吴海华
    • 摘要: 聚乳酸(PLA)因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而备受关注,但其制品脆性大、韧性不佳,应用范围受限.本文分别以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纳米SiO_(2)和rGO-SiO_(2)作为增强粒子制备了rGO/TPU/PLA、SiO_(2)/TPU/PLA、rGO-SiO_(2)/TPU/PLA等3种复合线材,研究FDM成型件力学性能变化规律,探究不同粒子的增强增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rGO的加入质量分数控制在3%以下时,拉伸强度会有所增加,当超过3%时,因石墨烯局部团聚导致其韧性明显下降;纳米SiO_(2)的加入改善了PLA与TPU界面结合性,使得韧性大幅度增加,而拉伸强度略有增加;与单一增强粒子相比,SiO_(2)和rGO结合在一起改善了其在基体中的分散效果,rGO-SiO_(2)杂化粒子的增强增韧效果更佳,FDM成型件的抗拉强度、韧性均得到了明显提升.
    • 陈章兰; 熊云峰; 李晓文; 王九龙
    • 摘要: 采用电脉冲处理FH690钢焊接热影响区,利用显微观察和和力学性能试验,分析了电脉冲效应对热影响区韧性的影响。缺口冲击试验结果表明电脉冲处理后热影响区的韧性增强,显微观察断口形貌呈塑性,电子背射衍射试验表明塑性相为奥氏体。在电脉冲作用下,脆性组元的大电阻产生集中的焦耳热和电流密度,依据Boltzmann分布规律,揭示了薄膜状奥氏体在电压梯度、温度梯度及其产生的压应力梯度综合作用下的形成机理。电脉冲作用斑点不超过0.2 mm,与经典焊后热处理韧化技术相比,显示了电脉冲韧化的局域性特征。
    • 杨皓然; 张荣希; 段同生; 王天磊; 刘双良; 崔静; 高丽君; 周立明; 方少明
    • 摘要: 首先以聚丁二酸丁二酯(PBS)为增韧剂、反应型扩链剂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ADR)为增容剂对聚乳酸(PLA)进行增韧,制备PLA/PBS/ADR共混物。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万能试验机等对材料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显示,当PLA与PBS的质量比为80∶20时,缺口冲击强度为4.6kJ/m^(2),比纯PLA增长了64.3%。拉伸强度为40.8MPa。而当PLA和PBS的质量比为80∶20,ADR的含量为PLA和PBS总质量的1%时,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达到32.8kJ/m^(2),断裂伸长率为255%,较PLA分别提高了近11倍和45倍。从SEM可以看出,加入ADR可以增强两相的相容性。随后,对ADR质量分数为1%的样品进行等温退火处理,相比于未热处理样品,其耐热性能显著提高。同时,其在基体PLA结晶完全时缺口冲击强度达到最高,为56.1kJ/m;。基体PLA结晶完全之后继续增加热处理时间,样品缺口冲击强度均降低。
    • 石锐; 夏益青; 陈思宇; 邓玉香; 刘淋泽; 王炼; 赵星宇; 颜帅; 盛玉萍; 李新跃
    • 摘要: 以苯酚、脂肪族聚二胺和多聚甲醛为原料,首先合成了一种新型生物基苯并噁嗪(P-dd1),并将其与传统的二胺型苯并噁嗪(P-ddm)按不同质量比例进行共混,制备了一系列P-ddm/P-dd1共聚物。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P-dd1和P-ddm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P-dd1、P-ddm及其共混物的固化行为。采用热重分析(TG)和万能试验机,研究了固化后共聚物的热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dd1的加入,明显提高了P-ddm固化物(P(P-ddm))的韧性,且仍保持较高的综合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