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甘氨酸

甘氨酸

甘氨酸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3年内共计336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6篇、会议论文58篇、专利文献24424篇;相关期刊747种,包括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动物营养学报、山东化工等; 相关会议56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5全国同位素制备及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2014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药师周等;甘氨酸的相关文献由690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尔中、谢建中、刘长飞等。

甘氨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96 占比:5.39%

会议论文>

论文:58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24424 占比:94.38%

总计:25878篇

甘氨酸—发文趋势图

甘氨酸

-研究学者

  • 王尔中
  • 谢建中
  • 刘长飞
  • 吴传隆
  • 王云鹤
  • 秦岭
  • 张伟
  • 刘超
  • 尹应武
  • 陆大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郭宏磊; 张凯; 张旭
    • 摘要: 目的探讨甘氨酸引导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无定形磷酸钙(amorphous calci⁃um phosphate,ACP)对脱矿牙釉质表面的再矿化作用。方法制备不同阶段再矿化液:①反应态CMC/ACP(NaClO处理的CMC/ACP),②反应态CMC/ACP+甘氨酸;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再矿化液颗粒形貌。选取20颗阻生齿制成釉质切片并脱矿,随机分为A、B两组,将反应态CMC/ACP涂抹于A组牙釉质表面;将加入甘氨酸的反应态CMC/ACP再矿化液涂抹于B组。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再矿化前后牙釉质表面形貌,纳米压痕实验检测牙釉质表面机械强度(包括压刻深度、硬度和弹性模量)。结果透射电镜下观察,反应态CMC/ACP再矿化液颗粒光滑,粒径增加至100~300 nm。反应态CMC/ACP加入甘氨酸后颗粒呈现出线状有序排列,15 min后溶液内形成了微晶体,晶体长度约为5~15μm。A组再矿化表现为颗粒状,且为杂乱的非均质再矿化层,B组脱矿牙釉质表面形成了较为均质的晶体形貌且排列有序,与天然牙釉质晶体形貌类似。B组再矿化后压刻深度小于A组,也最接近天然牙釉质;B组再矿化后的表面硬度和弹性模量与天然牙釉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在NaClO处理的CMC/ACP纳米颗粒中加入甘氨酸而形成的快速牙釉质龋再矿化模型,能够在釉质表面形成定向有序且快速的再矿化,再矿化的牙釉质表面的机械强度与天然牙釉质相近。
    • 郭宏磊; 张凯; 张旭
    • 摘要: 目的探讨甘氨酸引导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无定形磷酸钙(amorphous calci⁃um phosphate,ACP)对脱矿牙釉质表面的再矿化作用。方法制备不同阶段再矿化液:①反应态CMC/ACP(NaClO处理的CMC/ACP),②反应态CMC/ACP+甘氨酸;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再矿化液颗粒形貌。选取20颗阻生齿制成釉质切片并脱矿,随机分为A、B两组,将反应态CMC/ACP涂抹于A组牙釉质表面;将加入甘氨酸的反应态CMC/ACP再矿化液涂抹于B组。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再矿化前后牙釉质表面形貌,纳米压痕实验检测牙釉质表面机械强度(包括压刻深度、硬度和弹性模量)。结果透射电镜下观察,反应态CMC/ACP再矿化液颗粒光滑,粒径增加至100~300 nm。反应态CMC/ACP加入甘氨酸后颗粒呈现出线状有序排列,15 min后溶液内形成了微晶体,晶体长度约为5~15μm。A组再矿化表现为颗粒状,且为杂乱的非均质再矿化层,B组脱矿牙釉质表面形成了较为均质的晶体形貌且排列有序,与天然牙釉质晶体形貌类似。B组再矿化后压刻深度小于A组,也最接近天然牙釉质;B组再矿化后的表面硬度和弹性模量与天然牙釉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在NaClO处理的CMC/ACP纳米颗粒中加入甘氨酸而形成的快速牙釉质龋再矿化模型,能够在釉质表面形成定向有序且快速的再矿化,再矿化的牙釉质表面的机械强度与天然牙釉质相近。
    • 武隆楷; 姜玥珊; 冯倩; 孙敏涛; 闫妍; 李衍素; 贺超兴; 于贤昌; 王君
    • 摘要: 以油亮型密刺黄瓜21-19为试材,设置根施清水及3‰、5‰、7‰甘氨酸共4个处理,研究甘氨酸对日光温室秋冬茬黄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根施甘氨酸处理提高了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丙二醛含量,增加了果实产量,提高了果实中可溶性糖和VC含量,表明根施甘氨酸可以通过提高黄瓜植株叶片的光合速率和抗氧化能力促进增产,同时改善品质。鉴于经济性考虑,以每株根施3‰浓度的甘氨酸效果最佳。
    • 赖斯华; 孙平良; 欧海玲; 梁运特; 廖志远; 张琴; 汤勇
    • 摘要: 目的观察安肠汤对重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中PKC/NF-κB/SOCS3通路相关因子及血浆和粪便中甘氨酸代谢水平的影响,探究安肠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健康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正常组常规饲养,其余组采用50 mg/kg的TNBS+等容积50%乙醇混合液连续灌肠3 d建立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后第7天开始,安肠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50 mg/mL安肠汤0.53 mL、1.1 mL、3 mL灌胃,美沙拉嗪组给予5 mg/mL美沙拉嗪混悬液0.35 mL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灌胃量均为3 mL,均每日1次,连续7 d。记录各组大鼠一般情况,DAI评分评价造模第7天和灌胃第7天病情严重程度;灌胃7 d后处死各组大鼠,HE染色进行大鼠结肠黏膜组织观察,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分别检测结肠组织中PKC、NF-κB、SOCS3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液相质谱法检测大鼠血浆及粪便样本中甘氨酸浓度。结果造模第7天,各造模组大鼠出现明显溃疡性结肠炎表现,DAI评分均高于3分,部分大鼠死亡;灌胃第7天,各药物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表现明显减轻,DAI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且美沙拉嗪组和安肠汤中、高剂量组DAI评分均明显低于安肠汤低剂量组(P均<0.05)。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HE染色显示黏膜糜烂明显,各药物组均轻于模型组,其中美沙拉嗪组和安肠汤中剂量组恢复更好。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PKC、NF-κB、SOCS3蛋白和mRNA表达量及血浆和粪便中甘氨酸浓度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均<0.05),各药物组NF-κB、SOCS3蛋白和mRNA表达量及血浆和粪便中甘氨酸浓度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各药物组PKC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而PKC 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且安肠汤各组较美沙拉嗪组变化明显。结论安肠汤可促进重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恢复,机制可能与通过影响结肠组织中PKC、NF-κB、SOCS3表达和血浆、粪便中甘氨酸含量,抑制NF-κB炎症通路有关。
    • 阮光锋
    • 摘要: 流言:又到了荔枝大量上市的季节,“吃荔枝会得'荔枝病'”的说法让很多人对荔枝望而却步。真相:人们将吃完荔枝后出现的血糖低、头晕等现象称为“荔枝病”,这只是一种民间的说法,在医学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次甘氨酸A和a-亚甲环丙基甘胺酸是荔枝中含有的两种低血糖毒素,通过影响人体糖代谢导致一些不适症状发生。身体发育尚未完全的青少年出现“荔枝病”的风险更高,但这种情况较少见。
    • 孙娟; 丁喆正; 易雅谊; 陈彦奇; 薛丽坤; 王文兴; 周学华
    • 摘要: 二次有机气溶胶是有机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中羰基化合物与胺 / 铵反应可以产生吸光性有机气溶胶(如棕碳),对大气辐射和全球气候产生深刻影响。本文模拟研究了大气中硫酸铵和甘氨酸对乙醇醛与胺(如甲胺、甘氨酸)反应生成棕碳的影响。通过对反应溶液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反应动力学分析,发现硫酸铵对反应体系棕碳的生成起抑制作用,而甘氨酸和甲胺的混合可以协同促进棕碳生成;通过对产物进行质谱分析,发现反应机理主要为半缩醛 / 缩醛反应以及含氮化合物的亲核加成;通过对产物有机碳进行分析,发现当硫酸铵参与反应时,有利于大分子二次有机碳生成。这些发现对棕碳在大气中的形成途径、乙醇醛在化学模型中对棕碳形成的贡献以及对大气中其他羰基行为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 王虎; 秦贞军; 石宝兴; 胡彦瑞
    • 摘要: 金矿石中常半生有铜矿物,处理难度大,且铜氰络合离子的存在明显降低了金的溶解速度,因而降低了金的回收率。为了解决铜对金浸出率的不利影响,通过在氰化过程中添加甘氨酸作为助浸剂与氰化物形成协同作用,对含铜金矿石进行了氰化浸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甘氨酸可以有效改善含铜金矿石的氰化浸出工艺指标,在提升金回收率的同时,能够降低氰化钠的单耗,金浸出率提高了16.22个百分点,氰化钠单耗降低了14.90%,符合企业绿色发展的理念,且综合效益显著。
    • 冯亮; 余科; 杨艳; 刘双双; 余爱农
    • 摘要: 考察了复杂美拉德3组分反应体系“L-抗坏血酸-L-半胱氨酸-甘氨酸(ASA-Cys-Gly)”,在不同pH值(4.5,5.8,7.0,8.0,9.5)溶液中挥发性物质的生成情况。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技术及内标和标准物质对比分析、鉴定各反应体系中挥发性的物质。在各物质自降解及2组分体系反应挥发性物质生成与分布研究的基础上,探讨pH值对L-抗坏血酸-L-半胱氨酸-甘氨酸3组分体系挥发性化合物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3组分体系生成的挥发性化合物主要为噻吩、噻唑、吡嗪及硫醇等化合物。在不同pH值条件下,3组分反应中各挥发性物质生成的种类及含量有显著差异:噻吩类化合物在酸、碱性条件下均可生成,且种类多,含量高,是复杂美拉德反应体系的优势生成物;而噻唑和吡嗪类化合物主要在中、碱性条件下生成;硫醇类化合物主要在酸性条件下生成。根据各体系中挥发性物质的生成情况,提出不同pH值下各体系挥发性物质可能的形成机制。
    • 张恒瑞; 梁美生; 陈曦; 陈广得
    • 摘要: 采用分步合成法制备合成了用于催化碳酰肼去除给水中DO的甘氨酸席夫碱Cu配合物催化剂,考察了反应温度、pH值、催化剂质量浓度和碳酰肼投加量对催化除氧性能的影响,并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条件。在反应温度为45°C、碳酰肼投加量为理论量的2倍、溶液初始pH值为8、催化剂质量浓度为0.01 g/L时,在反应5 min后,DO的去除率便可以达到94.8%.同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表征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分析表征,Cu与甘氨酸席夫碱配体成功配合,且—C-N—、—COO—、Ar—O—参与了和Cu的配位。该配合物在常低温下也能快速反应,达到去除水中DO的目的。
    • 邵颖; 胡泽宇; 姚艳; 卫翔茹; 高兴敏; 吴张雄
    • 摘要: 掺氮多孔炭材料在电化学能量储存和转化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控的氮原子掺杂与孔结构设计对提高其性能起着重要作用。本工作利用无溶剂纳米铸造法,以甘氨酸(Gly)为单一前驱体、以SBA-15为硬模板,制备了掺氮有序介孔炭材料(N-OMCs)。甘氨酸在SBA-15孔道内的限域热解对提高碳产率、氮掺杂量以及构筑双介孔结构非常重要。NOMCs具有高比表面积(923~1374 m^(2)·g^(−1))、大孔隙体积(1.32~2.21 cm^(3)·g^(−1))、双介孔分布(4.8和6.2~20 nm)和高氮含量(3.66%~12.23%)。通过改变Gly/SBA-15的质量比和温度,可以调节材料的结构有序性、粒径、孔隙率和氮掺量。N-OMCs作为电极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具有较高性能。最佳样品在0.5 A·g^(−1)时具有298 F·g^(−1)的比电容、高倍率性能(在30 A·g^(−1)时保留70%)与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同时,N-OMCs在电催化氧还原反应(ORR)中也表现出良好性能。最佳样品的起始电位和半波电位分别为0.92和0.83 V,极限电流密度为5.06 mA·cm^(-2)。本工作还讨论了N-OMCs的理化性质与其性能的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