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硫酸铵

硫酸铵

硫酸铵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268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8篇、会议论文69篇、专利文献41908篇;相关期刊626种,包括江苏农村经济:品牌农资、中国农资、化工科技市场等; 相关会议65种,包括2016全国钛白粉行业年会、第三届钒产业先进技术研讨与交流会、全国第37次新型肥料技术年会暨第三届黑龙江肥料产业发展高层论坛等;硫酸铵的相关文献由550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洋、张贺东、申长帅等。

硫酸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8 占比:2.84%

会议论文>

论文:69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41908 占比:97.00%

总计:43205篇

硫酸铵—发文趋势图

硫酸铵

-研究学者

  • 张洋
  • 张贺东
  • 申长帅
  • 范兵强
  • 郑诗礼
  • 杨毅
  • 翟玉春
  • 王嘉兴
  • 饶轶晟
  • 唐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何民宇; 刘维燥; 刘清才; 秦治峰
    • 摘要: 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是目前实现碳减排最有效的方法。其中CO_(2)矿物封存(又称CO_(2)矿化)是利用CO_(2)与含钙镁硅酸盐矿物进行反应使CO_(2)以稳定的碳酸盐形式永久储存起来。本文首先介绍了CO_(2)矿化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路线,其中间接矿化反应条件较温和、矿化效率更高、得到的产物也更纯,因此对于CO_(2)间接矿化的研究也更广泛。本文综述并对比了天然矿物及工业固废矿化CO_(2)的研究进展,指出工业固废更有利于CO_(2)矿化过程。工业固废矿化CO_(2)过程矿化CO_(2)的同时处理了工业固废,实现以废治废,因此它在经济上也是具有一定优势。在此基础上,本文以高炉渣为代表,介绍了其矿化CO_(2)的详细研究进展,指出采用可循环的助剂、回收高炉渣中有价元素可提升矿化过程经济性。对于CO_(2)矿化过程的放大试验、生命周期的评估及低能耗的新工艺开发将是CO_(2)矿物封存实现工业化的关键。
    • 李健; 高建明; 郭彦霞; 程芳琴
    • 摘要: 采用硫酸铵/硫酸((NH_(4))_(2)SO_(4)/H_(2)SO_(4))混合介质协同提取循环流化床粉煤灰(CFB)中的氧化铝,探讨了酸浸温度、H_(2)SO_(4)浓度、(NH_(4))_(2)SO_(4)添加量与固液比(固体的质量(mg)与液体的体积(L)的比值)对铝及铁钙杂质元素溶出规律的影响,并对酸浸条件进行了优化。对酸浸实验所产生的酸浸液进行结晶实验研究,探究了初始H_(2)SO_(4)浓度、初始(NH_(4))_(2)SO_(4)添加量及结晶温度对铝结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浸实验中,当酸浸温度为160°C,H_(2)SO_(4)浓度为40%,(NH_(4))_(2)SO_(4)添加量为1.0((NH_(4))_(2)SO_(4)质量与H_(2)SO_(4)质量的比),固液比为1/3时,铝的溶出率可以达到91.4%;结晶实验中,当初始H_(2)SO_(4)浓度为35%,初始(NH_(4))_(2)SO_(4)添加量为1.2时,铝的结晶率及总体回收率较高;当结晶温度为5°C时,铝的结晶率较高,目标晶体更易析出。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OES)对十二水硫酸铝铵(NH_(4)Al(SO_(4))2·12H_(2)O)晶体以及结晶余液中铁钙杂质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明确了杂质元素的分布规律。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不同条件所产生晶体进行表征,明晰所产生晶体的物相结构,最终得到纯度较高的提铝结晶产物。
    • 摘要: 3133.1万吨据中国海关统计,2021年1月至11月,中国共出口各种肥料3133.1万吨,同比增长了19.1%。硫酸铵是累计出口量最多的肥料品种,1月至11月,累计出口硫酸铵918.8万吨。2021年11月,中国出口量排在前5位的肥料品种分别是:硫酸铵102.09万吨、尿素49.98万吨、磷酸二铵12.93万吨、磷酸一铵7.61万吨.
    • 杨美兰; 查飞; 吕德友; 崔灿; 李红林
    • 摘要: 饲料中粗蛋白含量测定一直是重要的检测指标,硫酸铵回收率的测定是饲料粗蛋白含量测定过程中检测蒸馏和滴定系统是否达到要求的重要质控指标。本文通过两名检测人员对硫酸铵回收率测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测定比较,结果表明在规范操作的条件下,硫酸铵是否干燥、过量加碱和过量的吸收液、蒸馏时间过长、不同的取样方式均等均不会对硫酸铵回收率产生较大的差异性,通过测定分析确保本所粗蛋白含量的准确度,为饲料中粗蛋白硫酸铵回收率的测定提供了基础。
    • 李锐; 张燕玲; 李颖; 黄帮福; 李露; 李光强
    • 摘要: 为探明pH和Fe^(3+)浓度对硫酸铵溶解度的影响,文中采用激光法测定了温度为293.15~353.15 K时硫酸铵分别在纯水、不同pH和不同Fe^(3+)浓度溶剂中的溶解度,引入经验方程计算出各条件下硫酸铵溶解度,对比了实测值与模型计算值,并探究了pH和Fe^(3+)对硫酸铵溶解度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激光法所测硫酸铵溶解度与文献值偏差较小,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经验方程可较准确预测出温度为293.15~353.15 K时,硫酸铵分别在纯水、不同pH和不同Fe^(3+)浓度条件下的溶解度。硫酸铵在酸性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SO_(4)^(2-)会抑制硫酸铵在酸性溶剂中的溶解,导致硫酸铵在酸性溶液和Fe^(3+)溶液中的溶解度小于其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另外,Fe^(3+)会水解促使H;生成,降低溶液的pH,从而降低硫酸铵溶解度。相关研究成果可为硫酸铵结晶提供参考。
    • 韦聚才; 石霖; 吴旭
    • 摘要: 从废弃物中回收资源和能量是污染治理的优选途径。本文利用压滤式平板膜电极电解器电解脱硫废水,实现亚硫酸铵资源化为硫酸铵肥料并同步产氢。电解器表现出优良的SO_(3)^(2-)催化氧化性能和稳定性。在200 mA·cm^(-2)电流密度下,电压控制在2 V内,SO_(3)^(2-)转化率可达9%。每处理1 m^(3)亚硫酸铵脱硫废水,初始废水中HSO_(3)^(-)和SO_(4)^(2-)的浓度分别为392 g·L^(-1)和49 g·L^(-1),可获得0.70 t硫酸铵和2.98 kg氢气,消耗电量137.24 kWh,可创造1302.70元利润。
    • 孙娟; 丁喆正; 易雅谊; 陈彦奇; 薛丽坤; 王文兴; 周学华
    • 摘要: 二次有机气溶胶是有机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中羰基化合物与胺 / 铵反应可以产生吸光性有机气溶胶(如棕碳),对大气辐射和全球气候产生深刻影响。本文模拟研究了大气中硫酸铵和甘氨酸对乙醇醛与胺(如甲胺、甘氨酸)反应生成棕碳的影响。通过对反应溶液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反应动力学分析,发现硫酸铵对反应体系棕碳的生成起抑制作用,而甘氨酸和甲胺的混合可以协同促进棕碳生成;通过对产物进行质谱分析,发现反应机理主要为半缩醛 / 缩醛反应以及含氮化合物的亲核加成;通过对产物有机碳进行分析,发现当硫酸铵参与反应时,有利于大分子二次有机碳生成。这些发现对棕碳在大气中的形成途径、乙醇醛在化学模型中对棕碳形成的贡献以及对大气中其他羰基行为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 李超; 舒荣波; 程蓉; 王玲熙
    • 摘要: 以中国南方地区某离子型稀土矿为研究对象,采用搅拌浸出和柱浸的方式,研究不同条件下矿样中稀土及杂质元素的浸出情况,为离子型稀土矿产资源的绿色高效开采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浸出液固比对离子相稀土浸出率影响较大,浸出时间影响较小,离子相稀土浸出过程时间短,反应迅速;柱浸过程中离子相稀土流出速率最快,达到平衡时间短,杂质元素前期浸出浓度高,后续拖尾严重;离子相稀土浸出率随着样品深度的增加不断降低,符合南方离子型稀土成矿规律;硫酸铵浸出过程中铵根离子损失量较大,最低损失率超过11.31%,硫酸根不参与金属离子的交换反应过程,回收率最高可达99.22%。
    • 赵锦辉; 赵龙胜; 刘向生; 齐少雷; 刘德鹏; 冯宗玉
    • 摘要: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富含宝贵的中重稀土战略资源,工业开采过程产生的氨氮污染问题长期备受关注。分别以硫酸镁、氯化钙和硫酸铵柱浸模拟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浸取尾矿,以中黄13大豆为供试作物,开展了室外盆栽试验,探究其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土壤的生态影响。结果表明,与采用铵浸尾矿种植相比,采用镁浸或钙浸尾矿种植的豆苗株高相当或更高,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更高或相当,根系生长正常,主根明显,侧根茂盛,且地径明显更粗,这可能与镁、钙等能直接参与叶绿素合成、加速糖分运输、改善土壤板结等有关。与采用硫酸铵浸取剂浸矿相比,采用硫酸镁、氯化钙浸取剂浸矿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土壤的生态影响更小,这也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绿色开采和浸矿场地污染防治指明了发展方向。
    • 汪小平; 余涛; 李鑫; 李伟浪; 程可慧
    • 摘要: 为研究硫酸铵溶液腐蚀环境下混凝土的性能变化,结合实际工程情况,通过对混凝土试件进行压应力状态下的硫酸铵溶液腐蚀和碳化交替试验,研究了硫酸铵溶液浓度、压应力比和交替次数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分析了硫酸铵溶液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机理,并根据碳化与硫酸铵溶液交替作用下的强度变化规律,建立了专用的测强曲线方程。结果表明:在硫酸铵溶液腐蚀下,随着腐蚀时间和溶液浓度的增加,混凝土强度下降;当压应力比为20%和40%时,压应力可以减小碳化和硫酸铵腐蚀对混凝土的不利影响;碳化与硫酸铵溶液腐蚀交替作用对混凝土损伤有负面效应,存在叠加和交互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