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氧化

电氧化

电氧化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534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2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502477篇;相关期刊125种,包括电源技术、广东化工、化工学报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第2届国际有机电化学与工业研讨会暨第12届全国有机电化学与工业学术会议、2009年第十五次全国电化学学术会议、第一届国际有机电化学与工业研讨会暨第十一届全国有机电化学与工业学术会议等;电氧化的相关文献由130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恒彬、张玉敏、曹学静等。

电氧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2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02477 占比:99.94%

总计:502795篇

电氧化—发文趋势图

电氧化

-研究学者

  • 张恒彬
  • 张玉敏
  • 曹学静
  • 孙世刚
  • 李克昌
  • 余建国
  • 曹殿学
  • 王留成
  • 王贵领
  • 赵建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韦聚才; 石霖; 吴旭
    • 摘要: 从废弃物中回收资源和能量是污染治理的优选途径。本文利用压滤式平板膜电极电解器电解脱硫废水,实现亚硫酸铵资源化为硫酸铵肥料并同步产氢。电解器表现出优良的SO_(3)^(2-)催化氧化性能和稳定性。在200 mA·cm^(-2)电流密度下,电压控制在2 V内,SO_(3)^(2-)转化率可达9%。每处理1 m^(3)亚硫酸铵脱硫废水,初始废水中HSO_(3)^(-)和SO_(4)^(2-)的浓度分别为392 g·L^(-1)和49 g·L^(-1),可获得0.70 t硫酸铵和2.98 kg氢气,消耗电量137.24 kWh,可创造1302.70元利润。
    • 张睿琦; 吴红辉; 徐海音; 王平; 朱健; 罗远玲; 何栋; 徐欣; 魏捷
    • 摘要: 基于RuO_(2)-IrO_(2)/Ti形稳电极和Fe^(0)牺牲电极实现电氧化-电絮凝(EO-EC)一体化处理含Tl(Ⅰ)废水,并与单一的电絮凝(EC)进行比较,探讨了EO-EC处理含Tl废水的机理.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EC,EO-EC(1:1)组合技术适应于宽pH(4-10)以及电流密度范围(5-20mA/cm^(2))下含Tl废水高效处理,且不易发生钝化;活性氯以及氧化还原电位在Tl(Ⅰ)间接氧化Tl(Ⅲ)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沉淀分析表明生成的Tl(OH)_(3)(s)与絮体Fe(OH)_(3)(am)共沉淀,纤铁矿位点可吸附残留Tl(Ⅰ).EO-EC一体化技术可满足实际含Tl废水达标处理(<2μg/L)且具有经济可行性.
    • 张一凡; 曾庆军; 易苁利; 冯春华
    • 摘要: 氮/硫/磷等元素构成的化合物是河涌底泥中广泛存在的污染物,常引发河涌黑臭问题。近年来,利用电化学技术用于底泥修复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深圳铁排河实际底泥及上覆水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铁(Fe)及混合金属氧化物(MMO)双阳极体系,实现多重污染物同步、原位修复。研究结果表明,双阳极作用下上覆水中氨氮和磷在30min内即可得到有效转化,实现初始浓度5.0mg/L NH_(4)^(+)-N以及3.2mg/L总磷的99%去除;底泥中的污染物,如NH_(4)^(+)-N、S^(2-)和总有机碳在60min内也能得到一定程度去除,去除率分别为72%、79%、39%,底泥中磷的形态从NH_(4)Cl-P向更稳定的结合态P转化。相较于单阳极体系,双阳极协同作用于底泥中氮/硫/磷等元素,展现出更优异的性能。
    • 赵次娴; 赵淑宏; 陈龙; 金利平; 岑家山; 雷吟春; 廖圆; 孟云; 高伟荣; 王凯
    • 摘要: 本文探究了模拟采选矿废水电氧化处理的工艺优化,并用实际冶炼废水进行了适应性验证。通过优化反应时间、电流强度、COD初始浓度、pH值、极板对数等工艺参数,获取了电氧化处理黄药模拟液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时间120 min,电流强度3 A,pH值为7,COD初始浓度为300 mg/L的黄药模拟液中COD的去除率为80%。此外,在电氧化过程中采用臭氧曝气,曝气后的COD去除率比未曝气时提高4%左右。最后,采用某冶炼废水进行适应性验证,电解60 min,COD可去除72.43%,这与处理黄药模拟液效果基本相当。
    • 胡唤雨; 刘昌升; 雷琦; 云箭; 高书光; 于文华; 李秀敏
    • 摘要: 山西省某区块煤层气采出水水质均值为COD 170 mg/L,BOD_(5)29.7 mg/L,氨氮5.36 mg/L,氟化物6.59 mg/L,4个污染物指标超过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质限值要求。文章针对该地区煤层气采出水的可生化性差(BOD_(5)/COD≤20%)、氯离子含量较高等特点,采用“电絮凝+电氧化”法进行中试试验,处理后水质COD≤17 mg/L,氨氮≤0.1 mg/L,氟化物≤1.0 mg/L,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COD、氨氮、氟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指标,使该区块煤层气采出水达到GB 3838—2002标准Ⅳ类水质要求(COD≤30 mg/L、氨氮≤1 mg/L、氟化物≤1 mg/L)。应用中试试验研究成果,采用“双电+保障(过滤)”工艺在该区块建成了煤层气采出水处理示范工程,水处理站建成投运后出水水质稳定,始终满足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质要求。
    • 周雨珺; 吉庆华; 胡承志; 曲久辉
    • 摘要: 电化学氧化技术作为一类最常见的电化学水处理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某些常规净水技术不能或不易解决的水处理难题,在实现污染物超低排放要求的水处理上具有独特优势,丰富了绿色催化氧化体系,对构建“碳中和”水处理技术模式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近十余年来,电氧化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量研究着眼于功能性电极材料的开发、改性和高效反应器的设计,强化水中污染物的去除,并进一步回收废水中的资源与能源,推动了电氧化水处理技术的进步。系统梳理电氧化水处理技术的原理与研究进展,对电氧化水处理技术发展进行总结与展望。
    • 郑锐龙
    • 摘要: 可穿戴人工肾(wearable artificial kidney,WAK)是透析设备的进化产物,发展WAK的关键是从废透析液中去除尿毒症溶质,其中尿素是最难去除的尿毒症溶质。通过调研国内外WAK尿素去除技术进展,分别对脲酶去除尿素技术、电氧化技术和尿素吸附技术进行综述,首先简要介绍其原理,然后分析其在WAK临床试验中的应用及尿素去除效果,最后对3种技术进行优缺点评价并进行展望,期望对WAK尿素去除技术研究者给予相关信息支持和参考。
    • 马鑫铭; 张正阳; 杨永强
    • 摘要: 基于电化学氧化产酸的原理,本试验采用电氧化法制备仲钨酸铵(APT)的新工艺,考察了时间、水温、转速、电流、氯离子浓度等因素对钨结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电流的增大和氯离子浓度的提高有利于APT的结晶,水温对钨结晶率几乎没有影响。在合适的条件下,结晶产物为APT或钨酸。最佳试验条件如下:反应时间为2.5 h,搅拌速度为400 r/min,电流为1.5 A,氯离子浓度为1 mol/L。
    • 黄桂凤; 李国平; 许杭俊
    • 摘要: 二氯甲烷,又称DCM,是一种洗涤剂和有机溶剂。传统的对含二氯甲烷废气降解方法有催化降解、吸附法和燃烧法等,但这些工艺都存在能耗大、易造成污染及催化剂失活等缺陷,很难推广。目前传统低浓度二氯甲烷废气处理工艺存在处理效率低、自动化程度不高等弊端。利用实验室基础研究,搭建中式设备。本中式设备以脉冲电晕等离子体为工艺主体,内部复合吸收剂,促进吸收效率。出口气体再通过喷淋塔吸收,塔内使用的喷淋液与电氧化吸收液循环,塔顶喷淋后,循环液又进入电氧化循环降解,进一步提高二氯甲烷净化效率。
    • 董斌; 林家慧; 周亚楠
    • 摘要: 设计了涵盖泡沫铜负载纳米棒阵列制备、表征和析氢性能测试的综合创新型实验。通过电氧化、电还原、电沉积等一系列电化学方法制备了NiMo-Cu纳米棒,强化学生对电化学工作站的熟练使用;借助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材料的物相信息,利用三电极体系探究其析氢性能,使学生掌握各种电化学测试的原理及设置操作;最后通过构效分析增强了学生对催化剂微观结构与电催化析氢性能内在联系的理解,训练了创新思维与综合实验技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