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美拉德反应

美拉德反应

美拉德反应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6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8篇、会议论文53篇、专利文献181576篇;相关期刊271种,包括现代食品科技、肉类工业、肉类研究等; 相关会议45种,包括2016中国中药制剂大会暨世界中医药学会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世界中医药学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剂分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第二届糖业科技与发展高峰论坛、2013全国食用香精香料新技术开发与应用交流研讨会等;美拉德反应的相关文献由3886位作者贡献,包括许春平、赵谋明、孙涛等。

美拉德反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38 占比:0.62%

会议论文>

论文:5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81576 占比:99.35%

总计:182767篇

美拉德反应—发文趋势图

美拉德反应

-研究学者

  • 许春平
  • 赵谋明
  • 孙涛
  • 张晓鸣
  • 刘绍华
  • 白家峰
  • 谢晶
  • 宋焕禄
  • 肖军霞
  • 宋文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翼鹏; 段焰青; 刘自单; 宁国宝; 雷声; 刘秀明; 殷春雁; 李灿鹏
    • 摘要: 美拉德反应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其可以有效改善食品的色泽、风味、口感、功能性等.基于美拉德反应的安全性,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人员也开展了其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研究,但是该方面研究综述还不多见.作者综述了美拉德反应的机理、美拉德反应的影响因素,以及美拉德反应在食品和生物医药产业中的应用,并对美拉德反应的下一步研究和开发作出展望,为其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提供最新的视点.
    • 赵元元; 武润琳; 王然; 刘茹; 贾才华; 荣建华
    • 摘要: 以煎炸油和煎炸南美白对虾为研究对象,探究煎炸时间及煎炸物料对煎炸油品质的影响;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及荧光技术测定煎炸对虾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含量,探究煎炸过程对煎炸对虾中AGEs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煎炸可加速棕榈油氧化,使其酸值(AV)、p-茴香胺值(p-AnV)、羰基值(CV)显著增加,24 h时达到最大值。煎炸后,对虾水分含量显著降低,脂肪、丙二醛和荧光AGEs含量显著升高,煎炸批次对其无显著影响。煎炸对虾外层丙二醛、荧光AGEs、非荧光AGEs(羧甲基赖氨酸(CML)、羧乙基赖氨酸(CEL)和甲基乙二醛氢咪唑酮(MG-H1))含量显著高于内部,与未煎炸生虾相比除内部CEL含量有所降低外其余均高于未煎炸生虾。随着煎炸批次的增加,煎炸对虾外层CML、CEL和MG-H1含量均逐渐降低,在煎炸第5批时趋于稳定,煎炸第1批时取得最大值,分别为25.37、335.68 mg/kg和468.20 mg/kg,分别为未煎炸生虾的7、4.5倍和16.5倍;煎炸对虾内部CML、CEL和MG-H1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在煎炸第5批时趋于稳定,煎炸第3批时取得最大值,分别为12.56、85.27 mg/kg和204.20 mg/kg,分别为未煎炸生虾的3.5、1倍和7倍。
    • 刘子轩; 高雅; 王文倩; 章慧莺; 陈海涛; 黄典; 曾艳
    • 摘要: 为研究食用菌原料品种对食用菌源肉味基料风味的影响,以香菇、杏鲍菇、平菇、双孢蘑菇4种食用菌为原料制备肉味美拉德反应产物(Maillard reaction product,MRP),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4种食用菌酶解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通过描述性感官分析、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4种MRP样品风味特征。结果表明:酶解液氨基酸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感官评价数据显示,4种MRP样品风味差异明显,其中以香菇酶解液为原料制得的MRP样品表现出最强的肉香属性;在4种MRP样品中,GC-IMS共鉴定出59种挥发性成分,GC-MS共鉴定出68种挥发性成分,不同MRP样品挥发性成分差异显著。主成分分析能够对不同MRP样品进行初步区分,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可以实现4种MRP样品的良好分离。基于变量投影重要性大于1,从GC-IMS和GC-MS分析结果中各筛选出10种化合物为区分不同MRP样品风味特征的差异组分,主要包括醛类、醇类、酸类和含硫化合物。这些组分的差异与不同食用菌原料中前体物质组成的差异密切相关。研究结果旨在为食用菌源热反应肉味基料的制备提供技术依据。
    • 刘春晓; 王斌; 高盼; 胡传荣; 何东平
    • 摘要: 以精炼芝麻油为原料,采用芝麻饼、芝麻粕和芝麻渣3种底物在不同酶解液状态下基于美拉德生香源反应制备浓香芝麻油,通过感官评价确定最佳反应底物和酶解液状态,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浓香芝麻油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美拉德生香源反应制备浓香芝麻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酶解pH 8.0,酶解时间3.0 h,以芝麻粕酶解上清液与酶解沉淀质量比1∶1为原料,还原糖添加量2.5%,不添加甘油。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浓香芝麻油符合一级成品芝麻油国家标准,与市售芝麻油相比,芝麻风味更浓郁,香味持久性更强,感官综合评分达5.5分。
    • 李瑞平; 刘璇; 毕金峰; 刘嘉宁; 刘大志; 李军; 朱凤妹
    • 摘要: 为研究不同均细化处理方式对桃果浆色泽的影响,本试验对新鲜桃原料进行打浆和超细粉碎(50 Hz)处理,对热烫后的桃原料进行打浆、胶体磨和湿法超细粉碎(18、26、34、42和50 Hz)处理,分析不同均细化处理对桃果浆表观色泽以及物质成分的影响。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和逐步线性回归方程分析,进一步明确均细化处理过程中影响桃果浆色泽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未热烫样品中,超细粉碎50 Hz,60 s处理后桃果浆的L^(*)、b^(*)、a^(*)值均高于打浆处理组;对于热烫桃果浆,随着研磨频率的增加,L^(*)、b^(*)和ΔE值提高,a^(*)值无明显变化。进一步对相关物质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90°C条件下热烫1 min,能够钝化桃果浆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有效抑制酶促褐变的发生。热烫超细粉碎50 Hz,60 s处理后桃果浆总酚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还原糖含量最高,分别为1.58 GAE·g^(-1)、0.093%和2.741%。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桃果浆经过热烫处理,L^(*)值与总酚含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与还原糖和蔗糖含量呈现极显著负相关。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热烫处理后,桃果浆色泽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发生了美拉德反应。本研究结果为桃果浆破碎过程的品质调控以及后续加工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严方; 于静洋; 崔和平; 夏书芹; 张晓鸣
    • 摘要: 以豌豆蛋白为原料,酶解制备小肽,通过热反应制备豌豆肽美拉德反应产物。以水解度和固形物溶出率为指标,确定制备豌豆蛋白肽的最优工艺为:3500 U/g复合蛋白酶酶解4 h,400 U/g氨肽酶酶解4 h,酶解液中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的组分占91.60%,肽占总氨基酸的90.83%,主要以小分子肽为主。进一步研究了初始pH(6.4、7.4、8.4)对美拉德反应色泽与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pH越高,褐变程度越强。电子舌分析和感官评定结果共同表明了在质量分数0.5%盐溶液中,加入质量分数0.5%的美拉德反应产物可增强溶液的咸味、鲜味和醇厚味。与盐对照组相比,咸味、鲜味分别提高了41.03%和303.39%。当美拉德反应初始pH从6.4升到8.4后,产物咸味提升了57.30%,鲜味增加36.48%,醇厚味和挥发性风味物质也显著提高。
    • 王丹; 况丹妮; 刘若阳; 张志军; 侯天宇; 李河
    • 摘要: 食品热加工中广泛存在的美拉德反应除赋予食品色香味外,还会生成有害或有异味物质,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吡喃-4-酮(DDMP)、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HMF)及糠醛就是其中重要的产物。本文分别建立了3种焦糖化和3种美拉德反应体系,研究DDMP、HMF和糠醛的生成规律。结果表明,HMF和糠醛分别容易在果糖和木糖焦糖化体系中生成,在美拉德反应体系中,赖氨酸的参与抑制了HMF和糠醛生成,促进了DDMP的生成。结合中间产物和终末产物的表征,单糖的结构差异是影响三种化合物生成的主要因素,赖氨酸会竞争性抑制单糖降解的焦糖化途径,从而抑制HMF和糠醛的生成。本文可对食品热加工业中DDMP、HMF和糠醛的生成、控制及定向合成提供指导。
    • 步营; 韩梦琳; 祝伦伟; 朱文慧; 李学鹏; 位正鹏; 励建荣
    • 摘要: 以蓝蛤超高压酶解液为原料,研究了温度、时间以及pH对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影响,并对美拉德反应条件进行优化,探究了反应前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对美拉德反应的影响最大,并且电子鼻具有良好的区分效果;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20°C、时间90 min、初始pH 7.0。此外,通过HS-SPME-GC-MS法测定美拉德反应前后酶解液的气味发生变化,具有腥味特征的醛类明显降低,而具有肉香味的呋喃和含硫化合物含量增加。结论:蓝蛤超高压酶解液经过美拉德反应可以明显改善其风味。
    • 魏枫染; 刘媛; 贾志磊; 刘绒梅; 胡诗齐; 李启明
    • 摘要: 为了探究中国本土来源的专利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grx10(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rx10)在常温褐色乳酸菌饮料中的应用,采用发酵监测、质构对比、感官品评、理化测定、稳定性分析等方法,对比了grx10与商业进口发酵剂副干酪乳杆菌Lpc37(Lactobacillus paracasei Lpc37)制成的酸奶及饮料的理化、感官及稳定性。结果表明:grx10发酵褐色酸奶最适接种量3×10^(7) mL^(-1);37°C,61 h至发酵终点;42°C,35 h至发酵终点;发酵温度不影响褐色酸奶的硬度、稠度、内聚力、黏性(P>0.05),但会影响风味,37°C发酵风味较佳;相同发酵温度,grx10与Lpc37制成的褐色酸奶感官评价差异不显著(P>0.05);grx10与Lpc37作为发酵剂中试生产的褐饮稳定性相似,保质期均可达9个月。综上,grx10可替代商业发酵剂Lpc37用于常温褐色乳酸菌饮料的研发及生产。
    • 薛远; 宋春丽; 任健
    • 摘要: 大豆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在赋予食品质构和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美拉德反应能够改变大豆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组成、电荷和结构,进而改变大豆蛋白的功能性质。本文对美拉德反应对大豆蛋白结构、功能性质的影响以及目前美拉德产物构效关系研究存在的局限性进行综述,同时展望了该研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