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
下颌骨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2707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肿瘤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82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2102篇;相关期刊601种,包括中国美容医学、中华整形外科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第九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术研讨会、2013第四届中国睡眠大会、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等;下颌骨的相关文献由5747位作者贡献,包括胡敏、沈国芳、张陈平等。
下颌骨
-研究学者
- 胡敏
- 沈国芳
- 张陈平
- 刘洪臣
- 姜腾飞
- 王旭东
- 田卫东
- 刘彦普
- 何黎升
- 胡静
- 张剑飞
- 周树夏
- 张益
- 徐晓峰
- 刘云峰
- 刘剑楠
- 李宁毅
- 李涤尘
- 唐友盛
- 赵晋龙
- 丁寅
- 归来
- 徐立群
- 邱蔚六
- 钟世镇
- 刘宝林
- 刘昌奎
- 刘磊
- 史俊
- 李松
- 柳大烈
- 樊瑜波
- 薄斌
- 顾晓明
- 吴锦阳
- 张智勇
- 汤炜
- 鄂玲玲
- 常晓峰
- 张纲
- 张诗雷
- 彭国光
- 王涛
- 谭新颖
- 赵晓进
- 龙洁
- 俞光岩
- 刘少华
- 卢晓峰
- 周宏志
-
-
李静;
陈争晖;
凯迪丽娅·亚力坤;
刘畅;
江思婧;
牟雁东
-
-
摘要:
背景:前期研究显示,微渠多孔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骨诱导性、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为临床修复颌骨缺损扩大种植适应证提供了新思路。目的:观察微渠多孔羟基磷灰石修复犬下颌骨大面积缺损后与牙种植体骨结合的情况。方法:制作微渠多孔羟基磷灰石支架。将8只比格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只,拔除犬双侧下颌前磨牙,拔牙3个月后,在双侧前磨牙处各制造2个近远端为8 mm、颊舌侧为10 mm、冠根方向为8 mm的圆柱型骨缺损,实验组植入微渠多孔羟基磷灰石支架,对照组植入自体骨;3个月后于骨缺损修复区植入直径4 mm、高度10 mm的Dentium种植体。种植体植入4,12周后取材,进行锥形束CT、Micro-CT、组织学与种植体共振频率分析。结果与结论:①锥形束CT:植入4周后,两组种植体与周围骨界面处有部分低密度影;12周后,两组种植体与骨结合的面积增加,种植体与植入材料结合紧密,无明显暗影;②Micro-CT检测:实验组植入4周后的植体表面被覆骨量小于对照组(P0.05);③组织学形态:苏木精-伊红、Masson与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显示,两组植入4周后术区均可见新骨形成,实验组种植体-骨结合率低于对照组(P0.05);④种植体共振频率分析:实验组植入4,12周后的种植体稳定系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种植体在各时间段均有良好的稳定性;⑤结果表明:微渠多孔羟基磷灰石支架能修复犬颌骨大面积缺损,诱导新生骨形成,与种植体形成良好的骨结合。
-
-
王悦;
张晓燕;
李云龙;
梅双;
李向军
-
-
摘要:
背景:颌骨缺损修复一直是口腔颌面外科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人工骨材料逐渐取代自体骨及同种异体骨成为颌骨缺损修复的研究热点。为评价人工骨材料作为颌骨缺损修复替代物的发展前景,有必要建立可重复且有效的颌骨缺损动物模型,但目前尚无统一的理想实验动物颌骨缺损模型能完美地模拟人类颌骨结构和力学特征。目的:从建立模型的动物种类及其优缺点、建模动物年龄的选择、实验动物颌骨临界缺损大小的选择、手术入路及手术部位的选择、建模后实验检测方法等方面对颌骨缺损动物模型进行综述。方法:检索CNKI和Pub 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颌骨、下颌骨、临界大小缺损、动物模型”,英文检索词为“jaw、mandibular、critical-sized defect、animal model”。纳入与颌骨缺损及其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及进展情况相关性高的68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1)建立理想颌骨缺损动物模型并确立颌骨临界大小缺损对于颌骨缺损的修复机制或验证生物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具有重要作用。(2)统计发现大鼠、犬、猪的下颌骨已建立合理临界缺损动物模型,目前国内外关于兔颌骨节段性和非节段性缺损模型的临界大小缺损尚未达成共识。使用羊或灵长类动物作为颌骨缺损动物模型的研究很少,以往研究中建立的模型可为羊或灵长类动物颌骨临界大小缺损的确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3)提示对于不同物种的颌骨缺损动物模型的规范化建立以及确立颌骨临界大小缺损用于颌骨缺损修复的机制和应用尚待深入研究。
-
-
丁黔川;
冯红超;
韦敬;
叶彬;
王朝辉
-
-
摘要:
目的探讨成年人群下颌神经管影像学特征,为临床下颌骨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贵阳市口腔医院的成年患者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影像学资料1000例,观察其下颌前行管及其余分支,统计前行管在下颌升支区、磨牙后区、磨牙区的发生率以及到下颌骨各位点的距离。结果本研究最终观察患者901例(1802侧),有386例患者发现了下颌神经管分支,发生率为42.84%;有182例患者发现前行管(男性97例,女性85例),占总人数的20.20%(182/901),共发现225侧下颌骨有前行管,左侧下颌有101例,右侧有124例,性别和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行管主要发生在磨牙区、磨牙后区和升支区,而前行管起点在升支区最好发,止点在磨牙区发生最多(P<0.05)。前行管平均长度(L1)为(10.364±3.833)mm;前行管到下颌神经管主干的平均高度(L2)为(3.623±2.035)mm;前行管到牙槽嵴顶的平均高度(L3)为(9.280±3.240)mm。结论下颌神经管分支普遍存在,男女及左右侧分布无差异;下颌前行管在磨牙区发生率最高。
-
-
丁黔川;
冯红超;
韦敬;
叶彬;
王朝辉
-
-
摘要:
目的探讨成年人群下颌神经管影像学特征,为临床下颌骨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贵阳市口腔医院的成年患者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影像学资料1000例,观察其下颌前行管及其余分支,统计前行管在下颌升支区、磨牙后区、磨牙区的发生率以及到下颌骨各位点的距离。结果本研究最终观察患者901例(1802侧),有386例患者发现了下颌神经管分支,发生率为42.84%;有182例患者发现前行管(男性97例,女性85例),占总人数的20.20%(182/901),共发现225侧下颌骨有前行管,左侧下颌有101例,右侧有124例,性别和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行管主要发生在磨牙区、磨牙后区和升支区,而前行管起点在升支区最好发,止点在磨牙区发生最多(P<0.05)。前行管平均长度(L1)为(10.364±3.833)mm;前行管到下颌神经管主干的平均高度(L2)为(3.623±2.035)mm;前行管到牙槽嵴顶的平均高度(L3)为(9.280±3.240)mm。结论下颌神经管分支普遍存在,男女及左右侧分布无差异;下颌前行管在磨牙区发生率最高。
-
-
黄志才;
谢柳琴;
王光素;
张国兴;
唐正龙
-
-
摘要:
背景:髁突骨折时若骨块严重移位需手术复位及内固定,若附着于髁突前内侧的翼外肌剥脱使骨块游离,术后可能发生髁突骨折块延迟愈合,因此如何促进髁突骨折游离复位后愈合是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医师关注的临床难题.目的:探讨间歇性皮下注射甲状旁腺激素对兔髁突骨折游离复位后骨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4只,建立下颌骨髁突骨折游离复位内固定模型,实验组及对照组造模术后隔日分别经皮下注射甲状旁腺激素20 μg/kg或生理盐水1 mL.术后第1,2,3,4周时麻醉处死动物,取术区骨标本观察愈合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折区域骨保护素和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结论:①实验组骨折区域成骨细胞较多、新生骨痂较快且密度较高;②术后前4周内实验组破骨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少(P<0.05);⑧骨保护素的免疫组化平均吸光度值及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4周内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④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免疫组化平均吸光度值及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4周内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⑤提示下颌骨髁突骨折游离复位术后隔日使用甲状旁腺激素,在术后早期可上调骨折区域骨保护素表达、抑制RANKL表达,促进骨折区域的新骨生成.
-
-
阙帆;
王忠朝;
李明霞;
蒋青;
张瑞;
范丽苑
-
-
摘要:
目的通过对下颌骨前部区域舌侧副孔数目与位置以及其与牙槽嵴顶距离的统计,得到不同年龄、性别受试者下颌骨副孔发生情况,为临床口腔手术安全操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名符合条件的患者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资料,获取各副孔数目和位置及其到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等数据,按性别及年龄分组,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到性别、年龄与副孔发生情况的关系。结果(1)四川地区成人下颌骨副孔发生率为96.5%;(2)男女受试者下颌骨副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706>0.05);(3)不同年龄组受试者下颌骨副孔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1)并且呈负相关(r=-0.307);(4)随着年龄增长,下颌骨正中区和左、右侧区域副孔到牙槽嵴顶平均距离均减小。结论四川地区成年人群中多数人存在下颌骨副孔现象,且数目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男女间副孔数目无明显差异。临床医生应注意在进行相关区域手术时的常规CBCT检查,防止损伤副孔内的小动脉及神经分支。
-
-
牟叙蓉;
袁红梅;
岳文胜
-
-
摘要:
患者男,70岁,发现左侧下颌区结节10个月,近5个月呈进行性增大;8年前因直肠下段黏液腺癌接受经腹腹腔镜肿瘤根治术,术后分期T2N1M0,接受6个周期化学治疗;1年前出现下唇左侧麻木,外院按照“神经痛”予以对症处理,疗效欠佳。查体:左侧下颌区触及4.0 cm×3.0 cm结节,质硬、无压痛,表面皮肤未见红肿、破溃;左、右侧下腹各见两处1.5 cm陈旧性瘢痕。
-
-
潘高;
钟朝发;
刘伟
-
-
摘要:
基于无牙列样体的CBCT扫描数据,采用Mimics、Geomagic等逆向工程软件建立了下颌骨三维数字模型,结合3-matic正向工程软件的布尔运算功能建立了含个性化下颌神经管的下颌骨三维模型,然后将建立的下颌骨模型导入到3D打印机程序内,打印出了下颌骨实体模型。通过创建Labview上位机程序和下位机硬件系统,研究了体外模拟种植钻孔中钻头钻削力的变化规律,根据所获数据计算出钻头进给至下颌神经管壁上缘2 mm时的钻削力值,以该值作为报警阈值。最后进行验证,该预测函数可为临床操作提供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数据参考,提高口腔种植钻孔的成功率。
-
-
杨孟哲;
李慎义;
龙湘党;
张轶;
李喜;
王小莉;
游慧萍
-
-
摘要:
女性患儿,7岁,无明显诱因左下颌肿痛不适4天,无明显发热,当地医院予抗感染治疗后肿胀消退,仍感按压痛;既往体健。查体:颌面部两侧基本对称,双侧颞下颌关节区无压痛,双侧髁状突动度一致;开口度约3横指,开口型正常,咬关系未见明显紊乱;左下后牙区唇侧前庭沟稍变浅,未见明显破溃、瘘管,触诊唇侧骨质膨隆,触及波动感及乒乓球样感。
-
-
孙海清;
郑海涛
-
-
摘要:
2009年Wilhelm等[1]实施了世界首例经口甲状腺切除术,但由于这种经口底入路操作极其困难,而且创伤较大,经口甲状腺手术一直发展缓慢。日本的Nakajo等[2]、我国的王存川等[3]于2013年先后报道了经口腔前庭入路甲状腺切除术,此入路较适合下颌骨比较短的亚洲人种,2016年泰国的Anuwong教授[4]系统报道了60例经口腔前庭甲状腺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亚洲国家先后效仿实施,至今已风靡全世界。经口甲状腺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也已被大量文献报道证实[5-9]。
-
-
孙欣;
刘春法;
赵德明;
周向梅
- 《2017年第十五届中国北方实验动物科技年会》
| 2017年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骨填充材料和生物膜材料在骨修复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在兔下颌骨位置用电钻钻孔后,在钻孔位置内侧覆膜后在钻孔位植入骨修复材料,外侧覆膜后缝合,1月、3月后取材,EDTA脱钙后取材切片,进行组织学观察覆膜的降解情况,材料内成骨情况,新生骨与本体骨的骨细胞病理描述.结果:单独使用喜勒膜骨修复效果最佳,单独使用自体骨或自体骨配合海奥口腔修复材料效果次之,喜勒膜与自体骨或湃生骨修复材料19、55效果相当,喜勒膜和湃生骨修复材料37共同使用效果最差.
-
-
-
张楠;
白玉兴;
梁舒然;
高伟民;
尹伟娇
- 《2015北京口腔医学论坛》
| 2015年
-
摘要:
目的:对北京地区正常(牙合)青少年生长发育期下颌骨形态对称性的相关性分析. 方法:筛选正常(牙合)青少年样本32人(平均年龄10.6岁),男性19例,女性13例.用CBCT的检测方法,以S-N-Ba平面为正中矢状面(MSP),测量左右面部双侧下颌骨左右侧距离测量项目(22项测量项目),下颌骨左右侧角度测量项目(10项测量项目). 结果:相关性分析中,在距离测量方面:Co-Go(下颌升支长度)与Co点到MSP平面距离有相关性,Co-Gn(下颌骨长度)与Co点到MSP平面距离相关性高,Go-Gn(下颌体长度)与Go点到MSP平面距离有相关性,Go-Me(下颌骨体长度)与Sig点和Go点到MSP平面距离有相关性.在角度测量方面:∠Go-Gn-MSP(下颌平面外展度)与Go点到MSP平面距离有相关性,∠Co-Go-Me(下颌角点成角)与Go点到MSP平面距离有相关性,∠Co-Go-Cor(髁突喙突成角)与Co点到MSP平面距离有相关性.
-
-
张雷;
单小峰;
蔡志刚;
彭歆;
郭传瑸
- 《第九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在口腔癌根治手术中,如何处理下颌骨一直是临床医生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常用的下颌骨处理方式有三种:下颌骨区段截骨、下颌骨方块截骨和下颌骨劈开外旋.选择前两者的目的是保证肿瘤切除边缘安全,后两者则常用于辅助手术中术野的显露和创面的关闭.在下颌骨区段截骨与下颌骨方块截骨的选择上,要根据口腔癌与下颌骨的关系进行选择.术前如何准确判断口腔癌与下颌骨的关系,文献报道可选择不同方法,包括曲面断层片、CT、MRI 和CBCT等,也有人建议术中通过对肿瘤邻近的颌骨骨膜进行冰冻检查辅助判断下颌骨受累情况,进而决定下颌骨的处理方式.文献综述显示,多数情况下口腔癌只是贴近下颌骨,而非侵犯下颌骨,且下颌骨区段截骨后,下颌骨连续性丧失,会给患者带来美观和功能障碍,建议尽可能保存下颌骨。也有学者提出以下齿槽神经是否受侵作为决定下颌骨处理选择的依据。近期有学者提出,随着下颌骨修复重建水平的提高,能否适当扩大下颌骨区段截骨的适应证,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口腔癌根治术中,为了显露术野和关闭伤口,如何选择下颌骨方块截骨和下颌骨劈开外旋同样存在争论。有学者提出在肿瘤与领骨未出现粘连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避免下颌骨劈开,可以选择下颌下入路或下颌骨舌侧脱套入路,同样可实现肿瘤的良好显露和安全切除。
-
-
-
李逸松;
陈希哲;
杨芳
- 《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分会西南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西南美容与整形学术大会》
| 2012年
-
摘要:
目的:建立成体滇蓝尾蝾螈下颌骨再生生物学的研究模型,观察滇蓝尾蝾螈下颌骨的再生过程中组织形态学及学变化.rn 方法:选取成年野生型滇蓝尾蝾螈共60只,麻醉后截除其下颌骨正中1/4部分,于术后3天、1、2、3、5、7、12周取其再生处组织,通过大体形态观察、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下颌骨的再生过程.rn 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能再生出截除部位相应组织。术后1小时,创口止血完成,口底组织收缩,两断端相对靠拢;术后3天,创口表面光滑;镜下见创面上皮覆盖创面;术后1周,镜下见上皮顶帽形成,上皮下方组织致密性降低;术后2周,截断面出现胚芽;镜下见少量胚芽细胞形成;术后3周,截断部位两端的胚芽增大,伸长,在缺隙区中部接触,再生区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出现色素沉着,胚芽接触区口底可见明显的凹陷,镜下见近截断部位胚芽细胞较成熟,缺隙区中部的胚芽细胞较幼稚;术后5周,两端的再生组织连接,再生区域呈粉红色半透明状,镜下见靠近断面处分化出现软骨细胞,有少量软骨形成,胚芽细胞以软骨为中心呈环形排列;术后7周,再生区色素沉着明显,下领骨上缘呈“V',形,镜下见生成的软骨增多,并向中部生长,未接触部位胚芽细胞围绕软骨中心呈环形排列,薄层再生齿骨向缺隙区延伸,舌侧可见再生牙胚;术后12周,再生下颌骨外形与正常下颌骨接近,再生部位明显膨隆,下颌骨上缘色素沉着浅,其腹侧无花纹,镜下见两侧软骨中心融合,充满缺隙区,薄层齿骨覆盖在软骨外侧,原缺隙区的上皮下方有腺体形成。rn 结论:滇蓝尾蝾螈可以作为下颌骨再生研究的模型;滇蓝尾蝾螈的再生能力与截除的部位及截除的时间有关;下颌骨再生具有趋向性,截除部位的结构决定再生进程的特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