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颌骨

颌骨

颌骨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1533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肿瘤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3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813篇;相关期刊281种,包括广东牙病防治、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08'全国第十三届口腔医学学术研讨会、第七届中国西部口腔医学学术会议、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口腔设备材料展览会暨技术交流会等;颌骨的相关文献由323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旭东、沈国芳、姜腾飞等。

颌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3 占比:46.51%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46%

专利文献>

论文:813 占比:53.03%

总计:1533篇

颌骨—发文趋势图

颌骨

-研究学者

  • 王旭东
  • 沈国芳
  • 姜腾飞
  • 张陈平
  • 张剑飞
  • 刘剑楠
  • 刘云峰
  • 徐晓峰
  • 田卫东
  • 江宏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悦; 张晓燕; 李云龙; 梅双; 李向军
    • 摘要: 背景:颌骨缺损修复一直是口腔颌面外科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人工骨材料逐渐取代自体骨及同种异体骨成为颌骨缺损修复的研究热点。为评价人工骨材料作为颌骨缺损修复替代物的发展前景,有必要建立可重复且有效的颌骨缺损动物模型,但目前尚无统一的理想实验动物颌骨缺损模型能完美地模拟人类颌骨结构和力学特征。目的:从建立模型的动物种类及其优缺点、建模动物年龄的选择、实验动物颌骨临界缺损大小的选择、手术入路及手术部位的选择、建模后实验检测方法等方面对颌骨缺损动物模型进行综述。方法:检索CNKI和Pub 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颌骨、下颌骨、临界大小缺损、动物模型”,英文检索词为“jaw、mandibular、critical-sized defect、animal model”。纳入与颌骨缺损及其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及进展情况相关性高的68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1)建立理想颌骨缺损动物模型并确立颌骨临界大小缺损对于颌骨缺损的修复机制或验证生物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具有重要作用。(2)统计发现大鼠、犬、猪的下颌骨已建立合理临界缺损动物模型,目前国内外关于兔颌骨节段性和非节段性缺损模型的临界大小缺损尚未达成共识。使用羊或灵长类动物作为颌骨缺损动物模型的研究很少,以往研究中建立的模型可为羊或灵长类动物颌骨临界大小缺损的确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3)提示对于不同物种的颌骨缺损动物模型的规范化建立以及确立颌骨临界大小缺损用于颌骨缺损修复的机制和应用尚待深入研究。
    • 鲍宏宇; 吕冬梅; 何芸; 夏德林; 陈俊良
    • 摘要: 背景:双膦酸盐类药物可导致颌骨坏死,但是双膦酸盐类药物对同一个体不同部位产生的作用可能是不同的,对同一个体有创伤和无创伤的颌骨或者股骨的影响也是不明确的.目的:对比唑来膦酸对大鼠颌骨及股骨缺损愈合的影响,为临床指导唑来膦酸等药物的使用和预防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发生提供理论支持.方法:8周龄雌性SD大鼠共40只,其中20只腹腔注射唑来膦酸溶液,20只注射生理盐水.给药10周后于大鼠左侧下颌骨及股骨做一2 mm×2 mm×2 mm骨缺损,右侧不做任何处理,即可分为唑来膦酸+颌骨缺损组、唑来膦酸+股骨缺损组、唑来膦酸+颌骨未处理组、唑来膦酸+股骨未处理组、生理盐水+颌骨缺损组、生理盐水+股骨缺损组、生理盐水+颌骨未处理组、生理盐水+股骨未处理组.术后观察颌骨和股骨的愈合情况,术后第8周取材并行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与结论:①唑来膦酸+颌骨缺损组中有16个观察区域术后见下颌骨缺损愈合不佳,局部牙龈红肿、溢脓,术后8周软组织仍未完全愈合,颌骨术区仍可见死骨,骨坏死发生率为80%;其余各组均未见骨质坏死;②影像学结果:唑来膦酸+颌骨缺损组中发生骨坏死标本的X射线片显示,颌骨缺损区域未发生骨愈合,有骨质溶解性破坏;唑来膦酸+股骨缺损组缺损区域密度与周围骨组织相似;生理盐水+颌骨缺损组和生理盐水+股骨缺损组骨缺损处密度较周围组织稍低;③组织学结果:唑来膦酸+颌骨缺损组中发生骨坏死标本的组织学切片可见细胞核消失,骨小梁结构紊乱,并可见少量纤维组织;其余标本未见明显异常;④提示腹腔注射唑来膦酸后大鼠下颌骨缺损骨坏死的发生率很高,而股骨缺损及无缺损的颌骨和股骨不会发生骨坏死.
    • 彭楚涵; 田凯月
    • 摘要: 正颌外科手术常用于治疗牙颌面畸形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其在调整上、下颌骨位置及形态的同时,颌骨周围软组织也发生相应的改变。不同的术式及颌骨移动方向对上气道形态及容积可能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变化。本文就临床上常见的不同正颌外科手术术式及颌骨移动方向对上气道的影响作一综述。
    • 单姗; 杨振宇; 王铁梅; 林梓桐; 冯英连; 帕克扎提·色依提; 黄晓峰; 张磊; 孙国文
    • 摘要: 目的:探讨以口腔颌面部症状为首发的颌骨转移性腺癌(metastatic adenocarcinoma of the jaw,MAJ)临床及CT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06~2020年符合纳入标准的MAJ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CT影像学特点。结果:14例分别源于肺(6例)、肝(4例)、肾(2例)、前列腺和贲门(各1例)。骨质改变分为5型:溶骨型占5/14,边缘呈浸润型改变;混合型占4/14,边缘大多呈虫蚀状改变;成骨型占1/14,边缘呈硬化型改变;类囊型及牙槽骨吸收型分别占3/14、1/14,边缘均呈地图型改变。结论:MAJ多见于中老年男性的下颌骨后部。首次将其在传统分类基础上,新增类囊型及牙槽骨吸收型。MAJ以进展迅速的溶骨型骨质破坏伴骨膜反应及局限性软组织肿块,且颌骨无明显膨隆及颏部麻木综合征为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邱雄文; 曾晓川
    • 摘要: 目的:观察并评估开窗减压术结合牵引矫治治疗替牙期儿童颌骨含牙囊肿(DC)近远期疗效。方法: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替牙期颌骨DC患儿98例,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开窗减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牵引矫治。比较两组患儿总有效率、并发症总发生率、复发率以及术后3个月以及6个月随访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囊腔减小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颌骨形态更好、囊腔全部吸收、囊腔的周围骨质修复再生以及牙槽嵴较丰满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牙期颌骨DC患儿实施开窗减压术结合牵引矫治治疗近远期疗效显著,降低DC复发率与并发症。
    • 廖立; 田卫东
    • 摘要: 胞外囊泡(EVs)是不同细胞间及多种组织间信号交流的重要途径,广泛参与组织发育、稳态维持和再生修复等过程。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泌的EVs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是MSCs发挥促组织再生作用的重要分泌性成分之一。近年来,MSCs分泌的EVs(MSC-EVs)在牙及颌面组织修复再生中的研究取得快速进展。MSC-EVs已被证实可以有效促进牙及颌骨中干细胞和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存活、迁移,并加快血管神经再生,从而可应用于牙髓、牙周、颌骨、颞下颌关节及颌面软组织的再生。因为EVs具备免疫原性低、作用途径广、可规模化制备等优势,其临床应用潜力巨大。随着对EVs作用机理的深入探索和标准化制备及检测体系的建立,MSC-EVs治疗有望成为牙及颌面部组织再生的重要策略。
    • 刘爱青; 张继东; 陈造; 陈露; 缪羽
    • 摘要: 目的:研究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口腔正畸术对牙周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3月笔者科室治疗的152例牙周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6例,对照组采用牙周组织再生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口腔正畸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牙周指标、牙槽座点角度、美观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其中,牙周指标包括菌斑指数(PLI)、牙周袋探诊深度(PPD),牙龈指数(GI),牙槽座点角度包括SNA、ANB和SNB。结果: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86.8%)高于对照组(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两组以上各指标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两组以上各指标均显著改善,并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美观满意度(85.5%)显著高于对照组(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口腔正畸术治疗牙周炎患者效果满意,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牙周指标和牙槽座点角度,美观满意度更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价值。
    • 刘洋; 李龙江
    • 摘要: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目前病因未明,病变可累及全身多部位。本文报道1例累及肋骨、髂骨及颌骨多处骨组织的LCH的成年男性患者,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讨论。
    • 陈龙; 代杰文; 沈国芳
    • 摘要: 软骨发育是一个复杂精细的过程,过程中的任何阶段受到干扰都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尽管已有关于软骨的结构、发育过程、发育异常及相关的调控机制的大量研究,但软骨发育异常仍有许多调控因素未被发现,现有的研究也缺乏系统的归类。软骨细胞肥大进程在软骨发育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如激素、表观遗传、信号通路、离子通道等。本文聚焦于软骨细胞肥大阶段,综述了调控软骨细胞肥大进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其在颌面部发育的重要影响,为今后研究软骨发育和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 蔡浪; 谢静; 周学东
    • 摘要: 牙齿及颅面骨发育是一种受遗传严格控制和复杂环境影响的高度协调过程,许多发育相关信号分子的异常调控都可能导致牙发育异常、严重的颅面骨形成障碍和发育畸形。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在体内广泛表达并参与许多细胞生物学过程,其在哺乳动物颅面骨生长和牙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复杂的调节作用。在牙发育中,异常的TGF-β信号会导致牙胚形成障碍,其缺失突变可以直接影响成牙本质细胞分化及釉质形成缺陷。然而,目前对TGF-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牙齿发育的早期,对TGF-β相关的牙齿发育尚未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TGF-β信号转导主要通过经典的Smad依赖性信号通路调节发育相关分子的表达控制牙齿及颅面骨发育,此外,非经典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通路也参与了此过程。TGF-β信号异常可能造成颌骨发育障碍、颞下颌关节发育异常及炎症、腭裂。由于TGF-β在颅面骨发育中的具体调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其在相关疾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也受到较大限制。本文阐述了TGF-β在牙齿、颌骨、颞下颌关节与腭发育及其相关疾病中作用的研究新进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