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腭裂

腭裂

腭裂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2376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78篇、会议论文53篇、专利文献145篇;相关期刊525种,包括中国美容医学、中华整形外科杂志、广东牙病防治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第十一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第八次国际微笑列车唇腭裂学术会议、第八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暨第一届全国激光美容大会(第二届全国颅颌面专题研讨会等;腭裂的相关文献由4474位作者贡献,包括石冰、马莲、郑谦等。

腭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78 占比:91.67%

会议论文>

论文:53 占比:2.23%

专利文献>

论文:145 占比:6.10%

总计:2376篇

腭裂—发文趋势图

腭裂

-研究学者

  • 石冰
  • 马莲
  • 郑谦
  • 封兴华
  • 王国民
  • 黄洪章
  • 尹恒
  • 魏建华
  • 罗奕
  • 王洪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蒋海芳; 刘融; 胡鹏; 陈伟; 魏在荣; 杨成兰; 聂开瑜
    • 摘要: 背景:3D打印技术的临床应用为唇腭裂精准化、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辅助手段。目的:归纳3D打印在唇腭裂诊治中的应用现状,展望3D打印技术在唇腭裂精准与个性化治疗上的应用前景。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PubMed数据库,以“唇裂、腭裂、唇腭裂、3D打印”为中文检索词,以“Cleft Lip,Cleft Palate,Printing,Three-Dimensional”为英文检索词,共检索出约77篇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68篇文献进行汇总、归纳,具体包括唇腭裂的分类、治疗、3D打印技术应用现状等相关内容。结果与结论:①在术前(后)正畸及塑形中,3D打印提供了个性化矫治器,且随着生物活性剂的加入,还出现了多种矫治器制造的新策略,包括使用新型材料和药物涂层,使得3D打印矫治器能具有抑菌性作用,提升了治疗效果,但目前矫治器材料强度、硬度以及长期有效性均有待进一步探索。②在手术计划与模拟环节中,引入3D打印导板和计算机辅助虚拟手术系统,用来规划手术指南,帮助了术者更精准地进行手术操作,降低了手术难度,然而其主要针对骨性组织的辅助治疗,在唇腭裂软组织方面的辅助作用较弱。③在术中植入物环节中,个性化组织工程结构的生物材料因拥有良好的骨创导、骨再生性,且贴合患者骨组织的三维空间结构,是用于唇腭裂患者骨性裂隙植入修复的研究热点材料,但其在治疗过程中的生物相容性、安全性还未进行深入研究。④在手术培训与教育方面,3D打印解剖模型能帮助医学工作者更好地学习唇腭裂相关理论知识及手术技巧,同时可以作为医患沟通的良好工具。⑤因此,利用3D打印技术,配合计算机辅助虚拟手术系统以及个性化组织工程结构的生物材料来治疗唇腭裂,可促进唇腭裂由经验治疗向个性化及精准化治疗的转变,达到唇腭裂治疗效果。
    • 陈凯歌; 陈仁吉; 郭思远; 林雨楠
    • 摘要: 目的探讨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在牙槽嵴裂修复中的成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1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就诊的单侧牙槽嵴裂患者59例,根据使用骨修复材料的不同将其分为3组,A组为自体骨,共22例;B组为β⁃TCP,共18例;C组为BMP⁃2+β⁃TCP,共19例。将同一患者术前术后CBCT数据导入Mimics 21.0软件中,通过CBCT三维重建的方法,分别计算术前骨缺损体积及新成骨体积,计算成骨率,评估其成骨效果。结果3组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无植入材料排出,无感染、裂开、排异等症状。术后12个月,3组患者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图像可见牙槽嵴裂隙区内有新生骨桥形成,新生骨组织在影像密度上与正常骨组织没有明显差别,上颌骨的连续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自体骨组成骨率为65.00%±16.66%,β⁃TCP组及BMP⁃2+β⁃TCP组成骨率分别为69.82%±17.60%、71.35%±17.51%,与自体骨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82、P=0.244);且β⁃TCP组与BMP⁃2+β⁃TCP组两组成骨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9)。结论β⁃TCP可以替代自体骨用于修复牙槽嵴裂,β⁃TCP中添加BMP⁃2并未明显提高成骨率。
    • 冯晓伟; 李向军; 刘晓琳; 窦晨雷; 张晓; 冯莹; 张晓燕; 邸璐
    • 摘要: 目的:应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不完全性腭裂患者术后头颅侧位X线片测量并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分析,探讨腭裂术后软腭与腭咽闭合功能的关联性及头颅侧位X线片在腭裂术后腭咽闭合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手术并定期复查的不完全性腭裂术后患者40例(VPC 15例,MVPI 10例,VPI 15例),正常对照组10例,对其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VPC组、MVPI组、VPI组的PU、PW、the need ratio、BC/BD、∠B_(2)PC_(2)总体分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在以下截断点PW≥23.50 mm,the need ratio≥0.81,PU≤23.50 mm,矢状位软腭运动闭合程度≤0.858,∠B2PC2≤29°时认为有临床诊断意义。结论:腭裂术后腭咽闭合功能与软腭长度、动度均密切相关。术后可利用头颅侧位X线检查评估患者的腭咽闭合功能。
    • 王瑞春; 李爱群; 王明华
    • 摘要: 目的探讨Furlow腭成形术对腭裂患者术后腭咽闭合功能及语音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青岛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8例腭裂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两瓣法,研究组采用Furlow腭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腭总长度、软腭长度、咽腔深度、咽腭弓宽度,术后3个月腭咽闭合功能和语音清晰度,以及腭瘘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Furlow腭成形术治疗腭裂患者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能够恢复腭咽闭合生理解剖形态,改善腭咽闭合功能及语音效果。
    • 刘楚娴; 郑谦
    • 摘要: 腭裂只有通过手术重建腭咽闭合功能才能改善患者口咽部位的功能和语音能力。但目前经手术治疗后仍有部分腭裂患者存在腭咽闭合不全等问题。随着腭裂术式的不断改进,大量患者获得了拥有正常发音和生活的机会,临床对各类术式优势的认识也逐渐加深。目前关于腭裂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腭裂治疗后影响患者腭咽闭合的因素,相信随着腭裂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治疗方案也将逐步个性化,医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为患者选择最恰当的治疗方案。
    • 罗枭; 蔡生青; 石冰; 李承浩
    • 摘要: 目的探究2,3,7,8-四氯二苯二噁英(TCDD)诱导的腭裂模型中对中嵴上皮细胞影响的机制。方法E12.5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孕鼠胃饲质量浓度为4μg·mL-1的TCDD;对照组孕鼠胃饲蓖麻油。于E18.5在体视显微镜下检测各组腭发育情况;分别在E13.5、E14.5、E15.5取胎鼠腭部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小鼠腭部形态和蛋白酶活化受体/非典型蛋白激酶C(PAR/aPKC)复合物、β-连环蛋白的表达情况;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定量检测mRNA表达;Western blot定量检测PAR/aPKC复合物。结果TCDD组胎鼠在E18.5全部发生腭裂,对照组未见腭裂产生。RT-PCR定量检测,PAR/aPKC复合体mRNA在E13.5表达最强,E14.5、E15.5的表达减弱。β-连环蛋白在E14.5表达最强,E13.5次之,E15.5表达最弱;E13.5、E14.5 TCDD组β-连环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E15.5高于对照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PAR/aPKC复合体的表达随着腭发育而降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β-连环蛋白在对照组E13.5、E14.5腭中嵴上皮细胞内呈强阳性表达。结论TCDD有可能通过干扰PAR/aPKC复合体协同β-连环蛋白参与诱导小鼠腭上皮融合异常,而导致腭裂
    • 陈露; 陈瑶; 高湛; 刘小转; 陶宇昌; 余增丽
    • 摘要: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2、TGF-β3启动子甲基化模式在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噁英(TCDD)诱导腭裂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将42只C57BL/6N孕鼠分为对照组和TCDD组,每组各21只。在妊娠第10天(GD10)暴露于64μg/kg TCDD建立腭裂小鼠模型,对照组采用等体积的玉米油灌胃。3~5 d后分别收集胎鼠头部用于后续检测。HE染色观察GD13~GD15胎鼠的腭部发育,取GD14胎鼠腭组织检测TGF-β2和TGF-β3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利用qRT-PCR检测GD13~GD15胎鼠腭组织中TGF-β2、TGF-β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显示TCDD组胎鼠出现腭裂,而对照组未见腭发育异常。与对照组相比,TCDD组TGF-β2片段1的CpG10位点甲基化水平降低;TGF-β2片段2中以下CpG位点甲基化水平升高:CpG14、CpG18.19、CpG25和CpG29;而CpG32.33.34甲基化水平降低;TGF-β3片段1中,CpG2.3、CpG16.17.18位点均出现甲基化水平升高;TGF-β3片段2的CpG6甲基化水平升高,而CpG18甲基化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TCDD组GD13~GD15胎鼠腭组织中TGF-β2和TGF-β3 mRNA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TCDD可能使TGF-β2和TGF-β3启动子部分位点发生甲基化而影响TGF-β2和TGF-β3在胎鼠腭部的表达,从而导致腭裂
    • 曾益辉; 董冲; 李晖; 张嫣; 江魁明; 李鸿恩
    • 摘要: 目的:探讨MRI在产前诊断胎儿唇腭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产前超声诊断可疑颌面部发育异常的胎儿52例,超声检查后1周内行胎儿MRI检查,分析胎儿唇部、上下牙槽突及腭部的超声、MRI影像特征。以(引)产后随访结果为金标准,将MRI、超声诊断结果与(引)产后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ROC曲线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唇腭裂的诊断效能。结果:52例患者中6例引产随访证实,30例出生后随访证实,16例引产未尸解而无法证实。36例随访证实病例中唇裂12例(33.33%),唇裂伴腭裂22例(61.11%),健康2例(5.56)。MRI诊断准确34例(唇裂12例,唇腭裂22例),误诊2例;超声诊断准确30例(唇裂10例,唇腭裂20例),误诊6例。MRI与超声对唇裂的诊断符合率均为94.44%(34/36)。MRI对腭裂的诊断符合率(100%,36/36)高于超声(88.89%,3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5,P<0.05)。MRI对腭裂的诊断敏感度为100%(22/22),特异度为100%(14/14);超声对腭裂的诊断敏感度为90.91%(20/22),特异度为14.29%(2/14)。MRI、超声诊断唇腭裂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000、0.883。胎儿腭裂的MRI表现为胎儿腭部组织信号不连续、局部被长T_(2)高信号中断,口腔与鼻腔直接相通。结论:在诊断胎儿唇裂畸形方面MRI和超声均具有较高价值,但在诊断腭裂畸形方面MRI较超声有明显优势。MRI在产前筛查胎儿唇腭裂畸形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虞露艳; 戴叶锋
    • 摘要: 歌舞伎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多发性畸形综合征,相关护理报道甚少。总结1例歌舞伎综合征伴软腭裂患儿的护理体会。护理要点:术前制订预防低血糖策略;选择合适汤匙,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积极预防感染及窒息。患儿入院11 d后顺利出院。术后6周门诊随访,恢复良好。
    • 金蕾; 汪景; 李晓艳
    • 摘要: 目的分析腭裂患儿腭裂修补术后分泌性中耳炎的转归,为分泌性中耳炎置管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6月共50例不完全性腭裂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声导抗、耳声发射、气骨导ABR和腭部CT平扫检查,明确是否伴发分泌性中耳炎;在腭裂修补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术后1、3、6、12月复查声导抗和耳声发射。如果术后6月合并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没有好转,则行鼓膜切开置管术。结果50例中47例(47/50,94.0%)患儿有单侧(10例)或双侧(37例)分泌性中耳炎。47例中,6例在腭裂修补术后1个月时分泌性中耳炎好转,7例在术后6个月时好转,1例患儿拒绝鼓膜置管术在术后1年时好转,这14例ABR反应阈为30.2±5.8 dB nHL,术后半年时分泌性中耳炎自愈率为27.6%(13/47)。余33例术后半年时分泌性中耳炎未缓解,故行鼓膜置管术,术后1月ABR反应阈为35.2±6.5 dB nHL。结论不完全腭裂患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较高,腭裂修补术后建议随访半年,如果术后半年分泌性中耳炎未好转再行鼓膜置管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