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转移癌

转移癌

转移癌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99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4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44321篇;相关期刊299种,包括现代泌尿外科杂志、现代肿瘤医学、实用癌症杂志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三届中国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粒子治疗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七届全国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肿瘤学术大会、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二零零六年广东省肿瘤学术年会等;转移癌的相关文献由167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瑞云、刘素品、张晋煜等。

转移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4 占比:1.23%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44321 占比:98.74%

总计:44887篇

转移癌—发文趋势图

转移癌

-研究学者

  • 刘瑞云
  • 刘素品
  • 张晋煜
  • 段玉龙
  • 王敏
  • 范向辉
  • 袁涛
  • 赵诚
  • 刘在照
  • 刘擎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单姗; 杨振宇; 王铁梅; 林梓桐; 冯英连; 帕克扎提·色依提; 黄晓峰; 张磊; 孙国文
    • 摘要: 目的:探讨以口腔颌面部症状为首发的颌骨转移性腺癌(metastatic adenocarcinoma of the jaw,MAJ)临床及CT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06~2020年符合纳入标准的MAJ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CT影像学特点。结果:14例分别源于肺(6例)、肝(4例)、肾(2例)、前列腺和贲门(各1例)。骨质改变分为5型:溶骨型占5/14,边缘呈浸润型改变;混合型占4/14,边缘大多呈虫蚀状改变;成骨型占1/14,边缘呈硬化型改变;类囊型及牙槽骨吸收型分别占3/14、1/14,边缘均呈地图型改变。结论:MAJ多见于中老年男性的下颌骨后部。首次将其在传统分类基础上,新增类囊型及牙槽骨吸收型。MAJ以进展迅速的溶骨型骨质破坏伴骨膜反应及局限性软组织肿块,且颌骨无明显膨隆及颏部麻木综合征为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贾妩懿; 曾旭文; 梁治平; 熊玉超; 何洁
    • 摘要: 肾透明细胞癌具有很强的转移倾向,转移到胆囊极为罕见。现报道1例肾透明细胞癌切除术后9年发生胆囊转移的病例,以提高对肾透明细胞癌胆囊转移影像表现的认识。
    • 魏武斌; 马子骞; 孟琳慧; 巫燕芬; 李学
    • 摘要: 目的:分析并总结甲状腺转移癌的临床特点、诊治方式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21年3月期间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11例经病理确诊的甲状腺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中男7例,女4例。原发肿瘤为食管癌3例、肺癌2例、肾癌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肝癌1例、结肠癌1例、宫颈癌1例。5例以甲状腺转移癌为首发症状,其余6例从诊断原发肿瘤到发现甲状腺转移癌,间隔0~176个月,平均时间为54个月。确诊后,11例患者中有7例接受了甲状腺手术的治疗,3例接受了甲状腺肿物消融术,5例患者接受了化疗或局部放疗,1例放弃治疗。截至2021年9月5日,共有2例患者仍存活,平均生存期为27个月。结论:甲状腺转移癌临床上较为少见,容易漏诊误诊;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可以特异性诊断;甲状腺转移癌预后较差。
    • 李廷栋; 付来华; 高丽萍; 潘东升; 甘雨灵; 刘利兵
    • 摘要: 体表肿块位置表浅,既可发生在皮肤、附属器等上皮组织,也可来源于脂肪、肌肉、血管等间叶组织及淋巴造血组织,组织来源复杂、种类繁多。大多数肿物为良性,恶性病变比较少见。皮肤及软组织的体表转移癌在临床诊疗中比较罕见,在体表转移癌中,肺癌、乳腺癌、胃癌及恶性黑色素瘤比较常见。体表转移癌由于位置表浅,容易出现治疗不当或误诊,亦与体表良性肿瘤混淆。活检是有效的诊疗手段,通过活检可以追查原发肿瘤。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合病理诊断包括免疫组化等综合因素查找原发肿瘤,其转移癌原发部位的确定对指导临床治疗有决定性作用。通过分享治疗体会,使临床工作引起高度重视,争取做到精准诊断及治疗。
    • 史慧娟; 廖骞; 陈珑; 倪才方; 马圆; 陈正文
    • 摘要: 目的评估利用CT结合C臂透视引导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疼痛性颈椎椎体转移癌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采用CT结合C臂透视引导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10例疼痛性颈椎转移癌患者的11个病变椎体,其中C3和C6各3个,C5和C7各2个,C4椎体1个。在CT引导下以18 G穿刺针穿刺进入靶椎体内,然后将患者移至DSA机诊疗床上,在透视监控下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于病变椎体内,记录术中骨水泥用量及PVP相关并发症。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3个月疼痛评分,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检验治疗前后各时间点的患者疼痛评分有无差异。结果所有患者病变椎体穿刺和骨水泥注射都取得了成功。每个椎体的骨水泥平均注射量为1.7±0.3 mL(1.2~2.2 mL),所有患者的疼痛都得到了明显缓解。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3个月疼痛评分分别为8.3±0.7,3.0±0.7,2.7±0.5,3.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705,P<0.05)。除3个椎体发生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外,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CT结合C臂透视引导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疼痛性颈椎转移癌安全、有效、可行。
    • 邓俐斯; 张凤; 李斌; 宋艳; 雷呈志; 吴令英
    •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与卵巢原发双癌(synchronous endometrial and ovarian carcinoma,SEOC)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妇瘤科1997-2019年收治的130例SEOC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探讨SEOC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诊治和预后,并对影响SEOC患者生存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临床特点:130例SEOC患者平均诊断年龄51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平均值24.6,未绝经患者占49.2%(64/130),首诊为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者占45.4%(59/130),CA125增高者占87.7% (114/130).(2)病理特点:以均为子宫内膜样癌(A类)的SEOC为主,占54.6%(71/130);Ⅰ期SEOC占41.5%(54/130);浸润深度以无或浅肌层浸润为主,占76.2%(99/130).(3)治疗及生存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08例(83.1%)行淋巴结切除,115例(88.5%)接受了术后辅助治疗.多因素分析显示:腹水阳性、非A类、合并非子宫内膜样的卵巢癌、高于Ⅰ期SEOC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率(PF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腹水阳性、SEOC中卵巢癌分期为高于Ⅰ期的患者预后差,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率(O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 0.05).结论 SEOC发病年龄相对早,以早期患者为主,预后较好.手术分期、病理类型、腹水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应充分重视,注重术后个体化治疗.
    • 史慧娟; 廖骞; 陈珑; 倪才方; 马圆; 陈正文
    • 摘要: 目的 评估利用CT结合C臂透视引导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疼痛性颈椎椎体转移癌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采用CT结合C臂透视引导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10例疼痛性颈椎转移癌患者的11个病变椎体,其中C3和C6各3个,C5和C7各2个,C4椎体1个.在CT引导下以18 G穿刺针穿刺进入靶椎体内,然后将患者移至DSA机诊疗床上,在透视监控下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于病变椎体内,记录术中骨水泥用量及PVP相关并发症.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3个月疼痛评分,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检验治疗前后各时间点的患者疼痛评分有无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病变椎体穿刺和骨水泥注射都取得了成功.每个椎体的骨水泥平均注射量为1.7±0.3 mL(1.2~2.2 mL),所有患者的疼痛都得到了明显缓解.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3个月疼痛评分分别为8.3±0.7,3.0±0.7,2.7±0.5,3.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705,P<0.05).除3个椎体发生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外,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CT结合C臂透视引导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疼痛性颈椎转移癌安全、有效、可行.
    • 达珍; 霍真; 罗含欢; 廖瑞倩; 王倩
    • 摘要: 目的 探讨西藏地区藏族患者经病理确诊脑转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至2020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科存档的全部脑转移性肿瘤病例,收集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13例为脑转移癌.全部病例均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辅助诊断及分型.结果 13例脑转移癌病例,年龄26~62岁,男女比例9:4,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头晕,部分伴恶心、呕吐.4例既往有肿瘤病史,9例既往无肿瘤病史,其中7例发现脑占位同时发现其他脏器占位.10例能查到影像学资料,其中4例为单发病灶,6例为多发病灶.11例有原发灶(8例原发灶为肺,4例为腺癌,3例为小细胞癌,1例为鳞癌;1例为肾盂、尿路上皮癌;1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为子宫绒毛膜癌);2例原发灶不明(1例为小细胞癌,1例为腺癌).结论 西藏地区脑转移癌多见于中老年人,多数病例无既往肿瘤史,以脑转移病灶为首发部位,最多见的原发部位为肺,个别病例原发灶不明.脑转移癌以多灶常见,其中大脑半球受累最多见.对于年龄较大的多发性脑占位患者需警惕转移癌的可能.
    • 吕永昌; 张旭刚; 徐辉; 夏桂兰; 王昆
    • 摘要: 目的 总结非小细胞肺癌小肠转移的有效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例非小细胞肺癌小肠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1因"腹痛、腹胀5小时"就诊,初步诊断为肺占位性病变、小肠占位性病变及肠梗阻,行右肺下叶肿瘤CT引导下穿刺活检,依据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肺腺癌.患者因肠梗阻接受腹腔镜探查+中转开腹小肠肿瘤切除+小肠内异物取出+小肠侧侧吻合术+肠黏连松解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转移性腺癌.术后给予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顺铂+帕博利珠单抗进行化学治疗和免疫治疗,原发病灶持续缩小.患者2因"腹痛1月余"就诊,胸腹部CT检查回报左肺上叶占位性病变,内可见空洞,远端空肠肠腔外见软组织密度影占位,左肺上叶支气管镜活检诊断为鳞状细胞癌,给予1周期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卡铂化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免疫治疗.高通量测序提示c-MET基因突变,给予克唑替尼靶向治疗,后因肠穿孔行小肠部分切除手术治疗,术后诊断为转移性鳞癌,继续服用克唑替尼治疗,原发病灶持续缩小.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小肠转移患者临床罕见,腹部CT检查可明确小肠是否存在占位性病变,病理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非小细胞肺癌小肠转移患者治疗方面以肺癌一线治疗为主,主要为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可根据基因检查结果使用靶向药物,患者出现肠梗阻、肠穿孔时可选择姑息性小肠手术治疗.
    • 许京华; 李东升; 李记天
    • 摘要: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中药对恶性骨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外周血象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要求的60例恶性骨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联合治疗组采用健脾补肾中药口服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治疗,单纯西药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治疗;均连续治疗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液中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小板计数,并评估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抑制程度。治疗结束1周后,评价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①白细胞计数。治疗前2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8±0.64)×10^(9)个·L^(-1),(3.19±0.76)×10^(9)个·L^(-1),t=0.566,P=0.576];治疗结束1周后,2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均高于治疗前(t=-6.606,P=0.000;t=-3.583,P=0.000),且联合治疗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高于单纯西药组[(8.68±1.75)×10^(9)个·L^(-1),(4.63±1.20)×10^(9)个·L^(-1),t=10.954,P=0.000]。②血红蛋白含量。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2.47±10.05)g·L^(-1),(108.63±9.67)g·L^(-1),t=-1.941,P=0.062];治疗结束1周后,2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均高于治疗前(t=-11.750,P=0.000;t=-5.695,P=0.000),且联合治疗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高于单纯西药组[(140.83±17.36)g·L^(-1),(126.87±15.56)g·L^(-1),t=4.331,P=0.000]。③血小板计数。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1.10±23.51)×10^(9)个·L^(-1),(126.90±30.52)×10^(9)个·L^(-1),t=-1.250,P=0.221];治疗结束1周后,2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治疗前(t=-12.528,P=0.000;t=-5.846,P=0.000),且联合治疗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高于单纯西药组[(224.23±60.28)×10^(9)个·L^(-1),(187.70±55.89)×10^(9)个·L^(-1),t=2.741,P=0.010]。④白细胞抑制程度。治疗结束1周后,联合治疗组0度9例、Ⅰ度11例、Ⅱ度7例、Ⅲ度3例,单纯西药组0度4例、Ⅰ度7例、Ⅱ度8例、Ⅲ度6例、Ⅳ度5例;联合治疗组患者的白细胞抑制程度优于单纯西药组(Z=-2.717,P=0.007)。⑤血红蛋白抑制程度。治疗结束1周后,联合治疗组0度8例、Ⅰ度10例、Ⅱ度12例,单纯西药组0度3例、Ⅰ度10例、Ⅱ度6例、Ⅲ度6例、Ⅳ度5例;联合治疗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抑制程度优于单纯西药组(Z=-2.547,P=0.011)。⑥血小板抑制程度。治疗结束1周后,联合治疗组0度11例、Ⅰ度13例、Ⅱ度4例、Ⅲ度2例,单纯西药组0度8例、Ⅰ度7例、Ⅱ度8例、Ⅲ度4例、Ⅳ度3例;联合治疗组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程度优于单纯西药组(Z=-2.009,P=0.045)。⑦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结束1周后,联合治疗组显著改善13例、部分改善14例、无效3例,单纯西药组显著改善7例、部分改善12例、无效11例;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单纯西药组(Z=-2.363,P=0.018)。⑧生活质量。治疗结束1周后,联合治疗组改善16例、稳定10例、降低4例,单纯西药组改善9例、稳定8例、降低13例;联合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高于单纯西药组(Z=-2.430,P=0.015)。⑨其他。治疗过程中,单纯西药组6例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3例输注血小板,联合治疗组无1例采取上述措施。结论:对于恶性骨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在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健脾补肾中药口服治疗,可以增加外周血液中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小板计数,减轻骨髓抑制程度,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其疗效优于单纯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治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