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聚多巴胺

聚多巴胺

聚多巴胺的相关文献在2010年到2023年内共计113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3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80080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功能材料、膜科学与技术、广州化工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四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青年学术研讨会 、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5年年会等;聚多巴胺的相关文献由331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丹、赵中令、张克金等。

聚多巴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3 占比:0.30%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80080 占比:99.67%

总计:80349篇

聚多巴胺—发文趋势图

聚多巴胺

-研究学者

  • 王丹
  • 赵中令
  • 张克金
  • 于力娜
  • 张修华
  • 施冬健
  • 曹众
  • 姜忠义
  • 文为
  • 熊华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杰杰; 殷俊飞扬; 钟静; 宫海环; 王艺霖; 赵艳艳; 李严兵; 黄文华
    • 摘要: 背景:高密度聚乙烯常用作颅颌面骨缺损的修复材料,然其制备方式及表面活性仍需进一步改进。目的:优化高密度聚乙烯制备方法,改善高密度聚乙烯表面活性。方法:基于挤出式3D打印技术制备高密度聚乙烯支架,将支架依次浸入多巴胺溶液、模拟体液中进行聚多巴胺、羟基磷灰石涂层。表征涂层前后支架的微观形貌、亲水性和压缩模量。在支架表面分别接种小鼠胚胎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评估涂层前后支架的细胞相容性、早期成骨活性和促血管活性。结果与结论:①3D打印的高密度聚乙烯支架纤维排列规则,孔隙均匀;表征结果显示,支架表面聚多巴胺、羟基磷灰石改性成功;与未改性支架相比,聚多巴胺涂层与聚多巴胺+羟基磷灰石涂层改性后的支架表面水接触角明显减小(P<0.05),压缩模量未发生明显变化;②与未改性支架相比,聚多巴胺涂层与聚多巴胺+羟基磷灰石涂层改性后的支架可促进MC3T3-E1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黏附(P<0.05),且双涂层改性组促细胞黏附优于单涂层改性组(P<0.05);与未改性支架相比,聚多巴胺涂层与聚多巴胺+羟基磷灰石涂层改性后的支架可促进MC3T3-E1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P<0.05),且双涂层改性组促细胞增殖优于单涂层改性组(P<0.05);与未改性支架相比,聚多巴胺涂层与聚多巴胺+羟基磷灰石涂层改性后的支架可促进MC3T3-E1细胞的成骨分化(P<0.05),提高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因子CD31的表达,其中以双涂层改性组效果更明显;③结果表明,经聚多巴胺、羟基磷灰石涂层后,3D打印高密度聚乙烯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早期促成骨活性和促血管活性。
    • 梁鹏晨; 史俊峰; 孙苗苗; 梁冬雨; 沙爽; 易清清; 常庆
    • 摘要: 背景:微弧氧化技术目前已被较多用于提高钛植入体骨整合性的研究中,在钛表面构建出多种含不同活性元素的多孔涂层.近年来研究发现,红景天苷具有较好的促成骨活性.聚多巴胺作为材料表面优良的黏合剂和二次吸附的载体具有较好负载活性分子的特性.目的:为进一步提高钛表面微弧氧化涂层的促成骨能力,在多孔形貌表面构建骨整合性优良的复合涂层.方法:在纯钛表面制作微弧氧化涂层,记为MAO组;进一步在微弧氧化涂层表面制作聚多巴胺涂层,记为PDA组;在聚多巴胺涂层表面加载1,2,4 g/L的红景天苷,依次记为Sal-1组、Sal-2组、Sal-4组,利用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仪分析各组涂层的微观形貌、表面元素含量及分布;通过CCK-8及荧光染色实验评估各组涂层表面的细胞增殖活性,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实验观察各组涂层的促成骨分化及矿化能力;利用计算机分子对接技术预测红景天苷分子的潜在促成骨靶点.结果 与结论:①扫描电镜显示,5组试件表面为多孔微米形貌结构,平均孔径相似;X射线能谱仪分析显示,通过聚多巴胺载体可将红景天苷加载到微弧氧化涂层表面;②CCK-8实验显示,Sal-2组、Sal-4组培养第3,5天的MC3T3-E1细胞存活率高于MAO组(P<0.05);荧光染色实验显示,5组试件表面MC3T3-E1间形态差异较明显,与MAO组相比,Sal-2组、Sal-4组细胞形态更好、铺展面积大,与相邻细胞连接较好;③Sal-2组、Sal-4组培养第4,7天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MAO组(P<0.05);培养21 d时的茜素红染色显示,各组均有一定程度的钙结节出现,其中Sal-2组、Sal-4组的钙结节数量更加明显;④计算机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2、c-Jun氨基末端激酶3、雌激素受体β、孕激素受体可能是红景天苷发挥促成骨作用时活性较强的靶点;⑤结果表明,通过聚多巴胺将红景天苷负载到钛微弧氧化涂层表面,适当加载量的红景天苷较好地改善了微弧氧化涂层的促成骨活性.
    • 李璇; 孙一民; 李龙飙; 王振铭; 杨静; 汪成林; 叶玲
    • 摘要: 背景:聚己内酯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生物相容性、降解速率可调等优点,有作为组织工程支架应用于牙髓组织工程的潜能,但其亲水性和生物活性较差.目的:制备聚多巴胺及纳米羟基磷灰石改性的多孔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olydopamine-nano-hydroxyapatite,PCL-PDA-nHA)微球,探索其物理性能及对牙髓细胞增殖和矿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制备多孔聚己内酯微球,通过聚多巴胺进行表面改性,得到PCL-PDA微球,提高其亲水性和结晶能力;通过模拟体液在PCL-PDA微球表面原位形成纳米羟基磷灰石涂层(分反应7 d组与反应14 d组),得到PCL-PDA-nHA微球.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和蛋白吸附实验检测各组微球的理化性质,通过溶血实验、凝血因子激活实验和血小板凝集实验检验各组微球的血液相容性.将4组微球分别与人牙髓细胞共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茜素红与天狼星红染色分析微球的矿化诱导能力.结果 与结论:①扫描电镜显示,4组微球为均匀疏松的多孔结构,微球直径无明显差异,微球孔隙率为87.4%,孔隙直径在20-50μm之间;X射线光电子能谱显示,聚多巴胺和纳米羟基磷灰石有效修饰到聚己内酯表面;蛋白吸附实验显示,改性后的材料可增强血清白蛋白的吸附能力;②溶血实验显示,4组微球的溶血率在1%以下,不会造成明显的溶血;凝血因子激活实验显示,各组改性聚己内酯微球对凝血影响较小;扫描电镜显示,各组微球表面无明显的血小板聚集;③CCK-8检测显示,各组改性微球表面的细胞增殖均快于聚己内酯微球;④碱性磷酸酶、茜素红与天狼星红染色显示,各组改性微球的矿化诱导能力均强于聚己内酯微球,其中PCL-PDA-nHA-14 d微球与PCL-PDA-nHA-7 d微球的矿化诱导能力强于PCL-PDA微球;⑤结果表明,PCL-PDA-nHA纳米微球的血液相容性良好,可促进人牙髓细胞的增殖和矿化.
    • 刘亮; 胡高铨; 韦昭; 陈琳; 洪枫
    • 摘要: 背景:临床应用上缺乏小口径(<6 mm)人工血管.目的:探究细菌纳米纤维素/聚多巴胺(bacterial nanocellulose/polydopamine,BNC/PDA)复合管用于小口径人工血管的潜力.方法:通过外硅胶管反应器制备细菌纳米纤维素小口径人工血管,将经纯化的纤维素管浸渍在不同质量浓度(0.1,0.5,1.0,1.5,2.0 g/L)的多巴胺溶液中进行自聚合反应,制备BNC/PDA复合管,表征细菌纳米纤维素管与BNC/PDA复合管的微观结构、红外光谱、密度、持水量、水渗透量、爆破和缝合强度、轴向力学性能及血液和细胞相容性等性质.结果 与结论:①场发射扫描电镜显示,所有管的内表面是由纳米纤维搭建的3D网络结构,纤维分布均匀、结构致密,随着多巴胺质量浓度的增加,人工血管的纤维直径增大.②随着多巴胺质量浓度的增加,人工血管的密度、爆破和缝合强度及轴向力学性能增大,水渗透量和持水量减小.③溶血率与血小板黏附实验结果显示,细菌纳米纤维素管和BNC/PDA复合管的溶血率均为不溶血等级,复合管比细菌纳米纤维素管较少黏附血小板;全血凝固实验结果显示,复合管较细菌纳米纤维素管有较强的促凝血性能.④CCK-8实验结果显示,与单纯的细菌纳米纤维素相比,BNC/PDA-0.1复合管可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其余4种复合管抑制了细胞的增殖,并且BNC/PDA-1.5与BNC/PDA-2.0复合管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钙黄绿素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细菌纳米纤维素管及BNC/PDA-0.1、BNC/PDA-0.5、BNC/PDA-1.0复合管表面的细胞可持续增殖,其中BNC/PDA-0.1复合管表面的细胞数量多于细菌纳米纤维素管.⑤结果表明,BNC/PDA复合管应用于小口径人工血管有一定的潜力,且后续可进一步接枝活性大分子实现功能化.
    • 梁鹏晨; 史俊峰; 孙苗苗; 梁冬雨; 沙爽; 易清清; 常庆
    • 摘要: 背景:微弧氧化技术目前已被较多用于提高钛植入体骨整合性的研究中,在钛表面构建出多种含不同活性元素的多孔涂层。近年来研究发现,红景天苷具有较好的促成骨活性。聚多巴胺作为材料表面优良的黏合剂和二次吸附的载体具有较好负载活性分子的特性。目的:为进一步提高钛表面微弧氧化涂层的促成骨能力,在多孔形貌表面构建骨整合性优良的复合涂层。方法:在纯钛表面制作微弧氧化涂层,记为MAO组;进一步在微弧氧化涂层表面制作聚多巴胺涂层,记为PDA组;在聚多巴胺涂层表面加载1,2,4 g/L的红景天苷,依次记为Sal-1组、Sal-2组、Sal-4组,利用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仪分析各组涂层的微观形貌、表面元素含量及分布;通过CCK-8及荧光染色实验评估各组涂层表面的细胞增殖活性,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实验观察各组涂层的促成骨分化及矿化能力;利用计算机分子对接技术预测红景天苷分子的潜在促成骨靶点。结果与结论:(1)扫描电镜显示,5组试件表面为多孔微米形貌结构,平均孔径相似;X射线能谱仪分析显示,通过聚多巴胺载体可将红景天苷加载到微弧氧化涂层表面;(2)CCK-8实验显示,Sal-2组、Sal-4组培养第3,5天的MC3T3-E1细胞存活率高于MAO组(P<0.05);荧光染色实验显示,5组试件表面MC3T3-E1间形态差异较明显,与MAO组相比,Sal-2组、Sal-4组细胞形态更好、铺展面积大,与相邻细胞连接较好;(3)Sal-2组、Sal-4组培养第4,7天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MAO组(P<0.05);培养21 d时的茜素红染色显示,各组均有一定程度的钙结节出现,其中Sal-2组、Sal-4组的钙结节数量更加明显;(4)计算机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2、c-Jun氨基末端激酶3、雌激素受体β、孕激素受体可能是红景天苷发挥促成骨作用时活性较强的靶点;(5)结果表明,通过聚多巴胺将红景天苷负载到钛微弧氧化涂层表面,适当加载量的红景天苷较好地改善了微弧氧化涂层的促成骨活性。
    • 李璇; 孙一民; 李龙飙; 王振铭; 杨静; 汪成林; 叶玲
    • 摘要: 背景:聚己内酯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生物相容性、降解速率可调等优点,有作为组织工程支架应用于牙髓组织工程的潜能,但其亲水性和生物活性较差。目的:制备聚多巴胺及纳米羟基磷灰石改性的多孔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olydopamine-nano-hydroxyapatite,PCL-PDA-nHA)微球,探索其物理性能及对牙髓细胞增殖和矿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制备多孔聚己内酯微球,通过聚多巴胺进行表面改性,得到PCL-PDA微球,提高其亲水性和结晶能力;通过模拟体液在PCL-PDA微球表面原位形成纳米羟基磷灰石涂层(分反应7 d组与反应14 d组),得到PCL-PDA-nHA微球。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和蛋白吸附实验检测各组微球的理化性质,通过溶血实验、凝血因子激活实验和血小板凝集实验检验各组微球的血液相容性。将4组微球分别与人牙髓细胞共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茜素红与天狼星红染色分析微球的矿化诱导能力。结果与结论:(1)扫描电镜显示,4组微球为均匀疏松的多孔结构,微球直径无明显差异,微球孔隙率为87.4%,孔隙直径在20-50μm之间;X射线光电子能谱显示,聚多巴胺和纳米羟基磷灰石有效修饰到聚己内酯表面;蛋白吸附实验显示,改性后的材料可增强血清白蛋白的吸附能力;(2)溶血实验显示,4组微球的溶血率在1%以下,不会造成明显的溶血;凝血因子激活实验显示,各组改性聚己内酯微球对凝血影响较小;扫描电镜显示,各组微球表面无明显的血小板聚集;(3)CCK-8检测显示,各组改性微球表面的细胞增殖均快于聚己内酯微球;(4)碱性磷酸酶、茜素红与天狼星红染色显示,各组改性微球的矿化诱导能力均强于聚己内酯微球,其中PCL-PDA-nHA-14 d微球与PCL-PDA-nHA-7 d微球的矿化诱导能力强于PCL-PDA微球;(5)结果表明,PCL-PDA-nHA纳米微球的血液相容性良好,可促进人牙髓细胞的增殖和矿化。
    • 刘亮; 胡高铨; 韦昭; 陈琳; 洪枫
    • 摘要: 背景:临床应用上缺乏小口径(<6 mm)人工血管。目的:探究细菌纳米纤维素/聚多巴胺(bacterial nanocellulose/polydopamine,BNC/PDA)复合管用于小口径人工血管的潜力。方法:通过外硅胶管反应器制备细菌纳米纤维素小口径人工血管,将经纯化的纤维素管浸渍在不同质量浓度(0.1,0.5,1.0,1.5,2.0 g/L)的多巴胺溶液中进行自聚合反应,制备BNC/PDA复合管,表征细菌纳米纤维素管与BNC/PDA复合管的微观结构、红外光谱、密度、持水量、水渗透量、爆破和缝合强度、轴向力学性能及血液和细胞相容性等性质。结果与结论:①场发射扫描电镜显示,所有管的内表面是由纳米纤维搭建的3D网络结构,纤维分布均匀、结构致密,随着多巴胺质量浓度的增加,人工血管的纤维直径增大。②随着多巴胺质量浓度的增加,人工血管的密度、爆破和缝合强度及轴向力学性能增大,水渗透量和持水量减小。③溶血率与血小板黏附实验结果显示,细菌纳米纤维素管和BNC/PDA复合管的溶血率均为不溶血等级,复合管比细菌纳米纤维素管较少黏附血小板;全血凝固实验结果显示,复合管较细菌纳米纤维素管有较强的促凝血性能。④CCK-8实验结果显示,与单纯的细菌纳米纤维素相比,BNC/PDA-0.1复合管可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其余4种复合管抑制了细胞的增殖,并且BNC/PDA-1.5与BNC/PDA-2.0复合管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钙黄绿素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细菌纳米纤维素管及BNC/PDA-0.1、BNC/PDA-0.5、BNC/PDA-1.0复合管表面的细胞可持续增殖,其中BNC/PDA-0.1复合管表面的细胞数量多于细菌纳米纤维素管。⑤结果表明,BNC/PDA复合管应用于小口径人工血管有一定的潜力,且后续可进一步接枝活性大分子实现功能化。
    • 陈磊; 朱艳吉; 汪怀远
    • 摘要: 作为最有前景的过氧化氢生产方法之一,过氧化氢的电合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适合氧气电还原合成过氧化氢的阴极材料的开发成为关键的控制因素。通过水热法制备了一种用于过氧化氢合成的球形聚多巴胺改性碳毡(ht-pDA/ACF)电极材料。在电压为2.0 V、pH为1.0的条件下,水热pDA改性碳毡阴极电解氧气还原6 h后的过氧化氢生成量达到220 mg/L,为未改性碳毡阴极的7倍。实验结果表明,pDA的引入带来了大量的缺陷位点,这些缺陷位点能够作为活性位点促进过氧化氢的合成。其次,适当聚合条件下形成的球形结构pDA有利于活性位点的暴露。该改性碳基材料制备方法成本低,为实现高效过氧化氢电合成提供材料支持。
    • 郭桥生; 唐念念; 赵秦; 柯霆; 姚玉元
    • 摘要: 针对聚酯纤维吸湿性差、不易染色等问题,以多巴胺(DA)为原料,通过DA在CuSO_(4)/H_(2)O_(2)体系中自聚沉积在聚酯纤维上制得改性有色聚酯纤维及织物。采用偏光显微镜(PO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改性聚酯纤维进行表征,并采用接触角测量仪、耐洗色牢度试验机、旋转摩擦仪等对改性聚酯织物的亲水性及色牢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以3 g/L的多巴胺改性聚酯纤维时,聚多巴胺(PDA)沉积在纤维表面,使聚酯纤维呈现棕黑色,而且制得的聚酯织物水接触角为58°,相比于未经多巴胺处理织物的接触角(120°)明显下降,亲水性显著改善;同时,经3 g/L DA处理后聚酯纤维的拉伸强度为0.1133 N/tex,与未处理聚酯纤维的拉伸强度(0.1040 N/tex)相比稍有提升;经多巴胺处理后的聚酯织物耐干、湿摩擦变色牢度和耐洗涤变色牢度均达到了3.5级以上,这说明经聚多巴胺改性的聚酯纤维具有良好的色牢度。研究结果为制备亲水性有色聚酯纤维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郭雨宁; 黄文灿; 毛相朝
    • 摘要: 开发一种pH值响应性羧甲基琼脂糖-聚多巴胺(carboxymethyl agarose-polydopamine,CMA-PDA)水凝胶载体。通过氯乙酸取代法合成了CMA。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电子显微镜和热重分析对CMA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进一步通过冷凝方法制备CMA-PDA水凝胶,系统研究CMA-PDA水凝胶的流变性能和质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DA的加入提高了水凝胶的凝胶强度、硬度和黏弹性。以阿霉素为模型,研究该水凝胶在pH 2.0、6.2、6.8、7.4条件下的释放行为,表明其具有较好的pH值响应性,pH 2.0条件下的释放率显著高于其他条件。同时以L929细胞为模型,研究该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表明其无明显细胞毒性。这项研究证明了CMA-PDA水凝胶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pH值响应性和缓释性能,可以作为潜在的生物活性物质递送载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