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药物
纳米药物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9篇,主要集中在药学、一般工业技术、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1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394319篇;相关期刊218种,包括国际学术动态、中国医学工程、药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中国药理学会药检药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2013年中国药物制剂大会——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暨国际控释协会中国分会2013年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药物制剂大会——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年会、亚洲阿登制药技术研讨会暨国际控释协会中国分会年会等;纳米药物的相关文献由2595位作者贡献,包括聂广军、钟志远、孟凤华等。
纳米药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94319篇
占比:99.91%
总计:394691篇
纳米药物
-研究学者
- 聂广军
- 钟志远
- 孟凤华
- 邵敬伟
- 师冰洋
- 梁兴杰
- 蔡林涛
- 袁伟恩
- 岳彩霞
- 郑蒙
- 吴雁
- 欧阳五庆
- 陈海军
- 雷建都
- 高瑜
- 刘彦雪
- 方琰
- 邹艳
- 陈春英
- 高大威
- 张建军
- 王永安
- 王洁欣
- 申有青
- 刘俊
- 刘斌
- 吉远辉
- 唐建斌
- 崔大祥
- 杨祥良
- 祁迎秋
- 谭蔚泓
- 郑明彬
- 郭燕
- 陈建峰
- 陈麒先
- 何静
- 刘静
- 张晓兵
- 张莉
- 杨军
- 欧阳伸雨
- 王浩
- 程宇
- 赵宇亮
- 隋昕
- 骆媛
- 龚萍
- 乐园
- 何前军
-
-
王祉琪;
黄元政;
朱丹丹;
刘潇璇;
梁兴杰
-
-
摘要: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药物因其靶向、高效、低毒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重大恶性疾病的治疗,并成为当下研究热点。然而,伴随着纳米药物逐步进入临床或临床前研究,对其所涉及的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的关注也日渐增加。当前,国内外对于纳米材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方式尚未达成共识,仍缺乏一个科学和系统的评估体系。鉴于此,“欧盟地平线2020-SAFE-N-MEDTECH”项目针对当前几个主要的纳米医学研究方向,联合世界各地(欧洲、南美洲和中国)涉及纳米健康医疗领域的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研究,期望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纳米健康医疗技术的开放式测试平台,以推动纳米产业的全球化发展。该国际合作项目涉及纳米健康医疗技术的多个领域,如纳米药物和纳米医疗器械等,本课题组依托此国际合作项目开展了针对肿瘤和骨相关疾病的创新纳米药物研发。本研究拟以肿瘤和骨相关疾病的创新纳米药物研发为例,简要阐述纳米药物的优势和特点,以及基于疾病特征的纳米药物研发的方法和思路,以期能给予纳米医疗领域从业人员一定借鉴和帮助。
-
-
-
韩宁;
刘斌;
彭兴春;
李留根;
徐华珍;
陈效;
李童斐
-
-
摘要:
目的:验证功能化纳米载体装载阿霉素(Nano-DOX)能否通过诱导自噬减弱阿霉素(DOX)的心肌毒性。方法:利用倒置荧光显微镜、CCK-8及流式细胞术检测Nano-DOX被心肌细胞摄取的情况及其对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Nano-DOX对心肌细胞自噬的影响。结果:Nano-DOX被摄取后主要分布于心肌细胞的细胞质且能使心肌细胞保持较高活力。Nano-DOX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弱于DOX,而诱导心肌细胞自噬的作用明显较强。自噬抑制剂能够显著削弱Nano-DOX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结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Nano-DOX可通过诱导心肌细胞自噬减弱化疗药物DOX对心肌的毒性。该策略为减少DOX在临床应用上的限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
-
陈可仁;
汪未申;
朱龙佼;
张洋子;
贺晓云;
黄昆仑;
许文涛
-
-
摘要:
随着核酸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核酸自组装纳米载体已成为药物递送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核酸自组装纳米载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讨论了不同的核酸自组装策略,阐述了多种靶向递送和药物控制释放方法,同时,总结了核酸自组装纳米递送载体在蛋白质药物、核酸药物、小分子药物和纳米药物递送中的应用,并针对该领域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药物递送领域和新型药物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
-
刘若锦;
甄晓兰;
邢娣娣;
刘华;
胡健;
齐佳钰;
秦青;
李挥
-
-
摘要:
详细介绍了纳米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诊断(包括采用基于纳米材料的纳米生物-传感器及利用病毒蛋白构建的纳米-生物传感器进行病毒检测)、药物治疗(包括药物载体和纳米药物)和防护领域(包括防护口罩和消毒剂)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纳米技术应用于COVID-19的诊断、治疗和防护的优势和不足,以及纳米技术在安全性、生产成本和监管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指出了对纳米颗粒的毒性、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进行系统的验证及将纳米技术由实验室引入COVID-19疫情防控和诊疗中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
-
陈重庆;
查正宝;
王华
-
-
摘要: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损伤的一种内在反应,而肝脏中的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的治疗肝纤维化的药物存在溶解度低、无肝脏靶向性等缺点,目前,随着纳米技术和纳米医学的不断发展,纳米药物以其安全、稳定、缓释、靶向等特性被逐渐运用到针对肝纤维化的开发研究中。近年来,纳米药物在肝纤维化作用机制上的主要关注点是肝星状细胞,以肝星状细胞为靶点,对具有载药特性的无机纳米粒子和有机纳米粒子进行修饰,从而实现对肝纤维化的治疗可能是未来抗肝纤维化研究的主流方向。该文从作用于肝星状细胞的新型纳米药物出发,对近几年在治疗肝纤维化上研究设计的一些纳米药物的分类和应用做一综述。
-
-
沈振宇;
张盛敏;
钱雪琛
-
-
摘要:
根据2020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癌症的统计,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发病人数最多的恶性肿瘤[1]。在乳腺癌治疗过程中,常规治疗面临许多挑战,如乳腺癌特异性不足、药物无法进入转移部位、肿瘤微环境水平耐药及药物物理化学特性不理想等[2]。随着分子超声及纳米材料技术的发展,上述这些挑战可以通过纳米药物的特性获得一定的改善因此分子超声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被重视。
-
-
王雅泽;
秦名扬;
徐戎
-
-
摘要:
骨转移瘤是某些原发于某部位的恶性肿瘤经血液和淋巴转移至骨组织所产生的继发肿瘤,在乳腺癌及前列腺癌中发生率较高。骨转移患者预后较差,且会出现骨痛、脊髓压迫、病理性骨折等并发症。目前骨转移尚无法治愈,主要采用姑息治疗。大多数抗肿瘤药物难以作用于骨,导致骨转移治疗困难。为达到有效治疗骨转移的目的,亟需发展骨靶向药物递送技术。近年来,纳米技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该文基于骨转移的治疗现状,对纳米药物靶向治疗骨转移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骨转移的治疗提供更安全、有效的策略。
-
-
吴敏;
吴梦莹;
阿旺吉米;
陶云松
-
-
摘要:
目的为不同纳米药物载体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纳米药物载体类型及其适宜运载的药物类型。结果常见的纳米药物载体类型包括纳米脂质体、微球、微囊、纳米乳和亚微乳等。纳米脂质体适宜运载紫杉醇及青蒿素类等水溶性较差的药物;微球适宜运载半衰期较短的局部麻醉药物和部分化学药物治疗药物,以降低其释放速率;微囊可固体化某些运输、应用和贮存不便的液体药物,并能减少和避免复方制剂中产生的配伍禁忌;纳米乳已被广泛应用于注射剂、口服剂、经皮贴剂和滴眼剂等,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胃肠外给药常以亚微乳为载体,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大幅增加其在体内及经皮吸收量,并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结论结合不同类型纳米药物载体的特性与药物自身性质和给药途径,可避免传统剂型的弊端,提高临床疗效。
-
-
许文哲;
张皓
-
-
摘要:
纳米沉淀法是目前制备纳米药物的主要途径,是指通过向药物的良溶剂中引入不良溶剂产生过饱和体系,进而形成纳米尺度药物颗粒的方法.该方法操控灵活,能够大范围地选择药物分子、溶剂、载体、表面活性剂及其它赋形剂,实现对纳米药物成核及生长过程的调控.π-π堆积和疏水相互作用等分子间弱相互作用能够主导纳米药物成核,从而用于制备高生物安全性的无载体纳米药物(CFNs).目前超分子自组装在成核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协同效应及调控方法尚缺少归纳总结.根据纳米沉淀法的成核理论,本文对超分子相互作用在成核过程中的重要贡献进行了诠释;基于目前单药自组装CFNs的进展,对多药共组装CFNs的优势进行了强调;并将超分子相互作用主导成核的概念拓展到通过金属离子螯合形成的CFNs.从理论上阐明了超分子相互作用在纳米药物成核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将极大促进以高生物安全、多功能及以联合治疗为标志的下一代CFNs的发展.
-
-
WANG Guanyu;
汪冠宇;
JIA Audrey;
JIA Audrey;
YUAN Dan;
袁丹;
WANG Yunhong;
王云翃;
WANG Yong;
王勇
- 《2019第十三届中国药物制剂大会》
| 2019年
-
摘要:
与常规药物相比,纳米药物具有几个优点,包括更好的功效、更低的毒性和更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在过去的1O年中,纳米医学的快速发展成功地将纳米药物从单纯的概念转变为具有各种设计特性的实物,并且一些纳米药物已成功上市.本文简要回顾了目前常用的纳米药物开发方法、目前已经批准的纳米药物以及美国FDA关于纳米药物开发的现行监管指南.目前研究的纳米药物类型包括脂质体纳米药物、聚合物纳米药物、纳米晶体药物、无机纳米药物、胶束纳米药物和蛋白质纳米药物.本文详细介绍了几种批准上市的纳米药物的适应证、给药途径和活性成分.对于纳米药物开发的监管,美国FDA最近公布了2份重要的指南草案:一是2017年出版的"工业指南:含有纳米材料的药品,包括生物制品",二是2018年发布的"工业指南;脂质体药物化学、制造和控制;人体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标签文档".本文对这2个指南(特别是从化学制造和控制的角度)进行了详细解读.
-
-
汤朝晖;
宋万通;
于海洋;
陈学思
- 《2017中国生物材料大会》
| 2017年
-
摘要:
纳米抗肿瘤药物可显著改善了目前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耐受性,并且可以利用“被动靶向”或者“主动靶向”实现药物在肿瘤部位的选择性富集.基于此,若干纳米抗肿瘤药物已经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然而,传统抗肿瘤纳米药物还存在2个瓶颈问题,一是传统纳米药物在肿瘤组织内渗透性差,难以到达实体肿瘤中心区;二是传统纳米药物的肿瘤靶向能力不高;这些导致了传统抗肿瘤纳米药物单药在疗效上与相应的小分子药物相比并没有显著临床优势.首次提出肿瘤“边缘与中心”协同治疗思路,通过血管阻断剂导纳米药物联用,可以优势互补,杀死全部肿瘤细胞,从而解决了纳米药物瘤内渗透性差这一限制疗效的瓶颈问题。
-
-
-
-
邹梅珍;
郑迪威;
张先正
- 《2017中国生物材料大会》
| 2017年
-
摘要:
在当今社会,癌症已经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地威胁,目前治疗癌症的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但是这几种方法都会对正常细胞产生杀伤作用,从而产生很大的毒副作用.其中化学治疗是目前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之一,一般是通过破坏细胞的正常代谢杀死肿瘤细胞.但是传统的化疗药物由于副作用大,利用率低,导致其治疗效率低下.而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方法,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和对效应细胞杀伤的敏感性,激发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肿瘤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有望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后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场革新.在本文中,制备了一种可自主提供氧气的类细胞仿生纳米药物载体用于增敏化疗与免疫治疗,该仿生纳米载体主要由癌细胞膜和类似细胞骨架的类沸石咪唑骨架材料(ZIF-8)组成,其中ZIF-8还包载了过氧化氢酶(简写为CAT)和化疗药物阿霉素(简写为DOX)。由于拥有与癌细胞膜表面同样的黏附蛋白分子,该载体(简写为CAT-DOX-ZIF@Mem)对于同源癌细胞将具有特异性靶向性质CAT-DOX-ZIF@Mem能优先在肿瘤部位富集并被肿瘤细胞摄取。随后,乏氧肿瘤细胞内过量的过氧化氢(H202)被CAT分解产生氧气,一方面增敏化学治疗效果”,另一方面降低PD-LI的表达,促进免疫治疗的效果”。
-
-
申世红;
刘泽英;
王雅;
吴道澄
- 《2017中国生物材料大会》
| 2017年
-
摘要:
得益于独特的三维网络双连续的水相区和脂相区结构,甘油单油酸酯(GMO)立方液晶纳米粒具备同时担载亲水和疏水药物的能力.但由于其双水相通道中只有一条水道完全被脂质封闭而另一条则是与外界相通的,而通常的表面改性技术无法在立方液晶纳米粒的形成过程中迅速阻止亲水药物通过水相通道向外界的扩散,因而导致了其对水相药物的包裹率较低和明显存在的爆破释放现象.因而,研究GMO立方液晶纳米粒的制备过程中如何迅速的封口该水相通道,并同时实现纳米粒的表面改性,对优化其性能拓宽其应用具有重要意.Cu(Ⅱ)-PDA能在超声制备AQ4N&Gossypol-GMO NPs的同时迅速(≤3min)实现GMO立方液晶纳米粒水相通道的填堵和GMO立方液晶纳米粒的表面改性。同时得益于PDA的聚合机理,该表面改性技术有望同时实现具有-NH72、-COOH官能团的靶向制剂在纳米粒表面的结合。
-
-
凌代舜
- 《2016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药师周》
| 2016年
-
摘要:
根据疾病组织内部微环境的特征或通过外源性刺激,可以对纳米粒子表面配体结构进行适当调节,以期获得对内源微环境敏感型或外源刺激响应型纳米组装体.近年来,在对纳米粒子表面配体结构理解的基础上,成功设计合成了功能性不同的纳米粒子表面配体,可控合成了不同尺寸、形貌的纳米粒子及其组装体,并且依据表面配体的微环境刺激响应性,成功制备出一系列"智能响应型"纳米药物。比如:制备了针对肿瘤pH响应的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组装体及其在核磁(MR)成像以及光动力学治疗方面的应用。并且,证明了相较于临床广泛使用的Gd造影剂,氧化铁纳米造影剂具有更好的生物安全性。近期使用肿瘤微环境pH响应型配体聚合物诱导铂团簇进行组装,并且表面偶联肝癌主动靶向肽SP94,制备出肝癌细胞靶向、并且对肿瘤微环境高度响应的铂团簇纳米组装体(Pt-NA)。在血液中“隐身”的Pt-NA通过纳米尺寸效应以及SP94肽被识别,特异性地富集于肝癌组织,经肝癌细胞受体介导入胞后,内涵体中偏酸环境触发组装体解体为单分散的极小尺寸铂团簇,内涵体微环境的酸度进一步促使铂团簇溶解腐蚀释放出大量铂离子,并扩散至细胞核内破坏DNA,进而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因此,利用主动靶向传递和微环境响应性解体伴随pH调控铂离子释放,两种策略双管齐下,不仅增强对肿瘤的杀伤,同时也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
-
秦美蓉;
冼静雯
- 《中国药理学会药检药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本综述列出CARPA的基本信息,简短发展史,术语问题,发生率,诱发药物的分类和症状,以及不同途径补体激活的机制,并指出过敏毒素诱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并不能完全解释严重反应,过敏介导细胞的二次打击可能也是主要原因.为了满足解决CARPA检测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本综述评价现有的试验方法和动物模型,提出可能筛选诱发药物和高敏病人的建议方法.最后,对CARPA和经典应激反应做对比,发现CARPA代表一种血液应激反应,是机体通过过敏毒素-肥大细胞-循环系统这条轴对有害生物和化学药物的系统反应,类似于机体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物理和情感应激的系统反应.这两种情形都是被归纳的对各种有害效应进行生理反应的一套反应模式.
-
-
乔友备;
彭一凡;
刘豹;
吴红
- 《2017中国生物材料大会》
| 2017年
-
摘要:
聚苹果酸(PMLA)是以苹果酸为唯一单体的脂肪族聚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易降解性,含有多个悬挂羧基可携带多种药物或活性基团,因此聚苹果酸及其衍生物是一种新型的药物缓控释材料.聚苹果酸苄基酯(PMLABz)是聚苹果酸合成的前体产物,疏水性强,连接亲水性的PEG后可以自组装成为纳米胶束,其具有的实体瘤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效应),可以将包封的抗肿瘤药物阿霉素(DOX)输送到肿瘤部位,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率,并且降低毒副作用.在纳米胶束表面修饰的TAT(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protein)穿膜肽能介导药物高效进入肿瘤细胞.将DOX包封于PMLABz-PEG中,得到载药纳米胶束,酸敏感的腙键连接长链的PEG用于保护TAT,在肿瘤组织,腙键断裂,TAT多肽裸露出来,发挥高效入胞的性能。该纳米载体能够提高抗肿瘤效果,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抗肿瘤递药体系。
-
-
乔友备;
彭一凡;
刘豹;
吴红
- 《2017中国生物材料大会》
| 2017年
-
摘要:
聚苹果酸(PMLA)是以苹果酸为唯一单体的脂肪族聚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易降解性,含有多个悬挂羧基可携带多种药物或活性基团,因此聚苹果酸及其衍生物是一种新型的药物缓控释材料.聚苹果酸苄基酯(PMLABz)是聚苹果酸合成的前体产物,疏水性强,连接亲水性的PEG后可以自组装成为纳米胶束,其具有的实体瘤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效应),可以将包封的抗肿瘤药物阿霉素(DOX)输送到肿瘤部位,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率,并且降低毒副作用.在纳米胶束表面修饰的TAT(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protein)穿膜肽能介导药物高效进入肿瘤细胞.将DOX包封于PMLABz-PEG中,得到载药纳米胶束,酸敏感的腙键连接长链的PEG用于保护TAT,在肿瘤组织,腙键断裂,TAT多肽裸露出来,发挥高效入胞的性能。该纳米载体能够提高抗肿瘤效果,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抗肿瘤递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