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纳米药物

纳米药物

纳米药物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9篇,主要集中在药学、一般工业技术、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1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394319篇;相关期刊218种,包括黑龙江科技信息、国际学术动态、中国医学工程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中国药理学会药检药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2013年中国药物制剂大会——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暨国际控释协会中国分会2013年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药物制剂大会——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年会、亚洲阿登制药技术研讨会暨国际控释协会中国分会年会等;纳米药物的相关文献由2595位作者贡献,包括聂广军、钟志远、孟凤华等。

纳米药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1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94319 占比:99.91%

总计:394691篇

纳米药物—发文趋势图

纳米药物

-研究学者

  • 聂广军
  • 钟志远
  • 孟凤华
  • 邵敬伟
  • 师冰洋
  • 梁兴杰
  • 蔡林涛
  • 袁伟恩
  • 岳彩霞
  • 郑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祉琪; 黄元政; 朱丹丹; 刘潇璇; 梁兴杰
    • 摘要: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药物因其靶向、高效、低毒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重大恶性疾病的治疗,并成为当下研究热点。然而,伴随着纳米药物逐步进入临床或临床前研究,对其所涉及的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的关注也日渐增加。当前,国内外对于纳米材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方式尚未达成共识,仍缺乏一个科学和系统的评估体系。鉴于此,“欧盟地平线2020-SAFE-N-MEDTECH”项目针对当前几个主要的纳米医学研究方向,联合世界各地(欧洲、南美洲和中国)涉及纳米健康医疗领域的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研究,期望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纳米健康医疗技术的开放式测试平台,以推动纳米产业的全球化发展。该国际合作项目涉及纳米健康医疗技术的多个领域,如纳米药物和纳米医疗器械等,本课题组依托此国际合作项目开展了针对肿瘤和骨相关疾病的创新纳米药物研发。本研究拟以肿瘤和骨相关疾病的创新纳米药物研发为例,简要阐述纳米药物的优势和特点,以及基于疾病特征的纳米药物研发的方法和思路,以期能给予纳米医疗领域从业人员一定借鉴和帮助。
    • 摘要: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肖泽宇教授团队在Biomaterials发表了题为DNA-assembled visible nanodandelions with explosive hydrogen-bond breakage achieving uniform intra-tumor distribution(UITD)-guided photothermal therapy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DNA自组装技术构建了一种类似蒲公英结构的可视化纳米药物,命名为DNA自组装纳米蒲公英(GRS-DNA-CuS)。该纳米蒲公英利用DNA双链中氢键的爆破式热解离特性.
    • 韩宁; 刘斌; 彭兴春; 李留根; 徐华珍; 陈效; 李童斐
    • 摘要: 目的:验证功能化纳米载体装载阿霉素(Nano-DOX)能否通过诱导自噬减弱阿霉素(DOX)的心肌毒性。方法:利用倒置荧光显微镜、CCK-8及流式细胞术检测Nano-DOX被心肌细胞摄取的情况及其对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Nano-DOX对心肌细胞自噬的影响。结果:Nano-DOX被摄取后主要分布于心肌细胞的细胞质且能使心肌细胞保持较高活力。Nano-DOX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弱于DOX,而诱导心肌细胞自噬的作用明显较强。自噬抑制剂能够显著削弱Nano-DOX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结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Nano-DOX可通过诱导心肌细胞自噬减弱化疗药物DOX对心肌的毒性。该策略为减少DOX在临床应用上的限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 陈可仁; 汪未申; 朱龙佼; 张洋子; 贺晓云; 黄昆仑; 许文涛
    • 摘要: 随着核酸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核酸自组装纳米载体已成为药物递送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核酸自组装纳米载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讨论了不同的核酸自组装策略,阐述了多种靶向递送和药物控制释放方法,同时,总结了核酸自组装纳米递送载体在蛋白质药物、核酸药物、小分子药物和纳米药物递送中的应用,并针对该领域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药物递送领域和新型药物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 刘若锦; 甄晓兰; 邢娣娣; 刘华; 胡健; 齐佳钰; 秦青; 李挥
    • 摘要: 详细介绍了纳米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诊断(包括采用基于纳米材料的纳米生物-传感器及利用病毒蛋白构建的纳米-生物传感器进行病毒检测)、药物治疗(包括药物载体和纳米药物)和防护领域(包括防护口罩和消毒剂)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纳米技术应用于COVID-19的诊断、治疗和防护的优势和不足,以及纳米技术在安全性、生产成本和监管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指出了对纳米颗粒的毒性、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进行系统的验证及将纳米技术由实验室引入COVID-19疫情防控和诊疗中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 陈重庆; 查正宝; 王华
    • 摘要: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损伤的一种内在反应,而肝脏中的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的治疗肝纤维化的药物存在溶解度低、无肝脏靶向性等缺点,目前,随着纳米技术和纳米医学的不断发展,纳米药物以其安全、稳定、缓释、靶向等特性被逐渐运用到针对肝纤维化的开发研究中。近年来,纳米药物在肝纤维化作用机制上的主要关注点是肝星状细胞,以肝星状细胞为靶点,对具有载药特性的无机纳米粒子和有机纳米粒子进行修饰,从而实现对肝纤维化的治疗可能是未来抗肝纤维化研究的主流方向。该文从作用于肝星状细胞的新型纳米药物出发,对近几年在治疗肝纤维化上研究设计的一些纳米药物的分类和应用做一综述。
    • 沈振宇; 张盛敏; 钱雪琛
    • 摘要: 根据2020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癌症的统计,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发病人数最多的恶性肿瘤[1]。在乳腺癌治疗过程中,常规治疗面临许多挑战,如乳腺癌特异性不足、药物无法进入转移部位、肿瘤微环境水平耐药及药物物理化学特性不理想等[2]。随着分子超声及纳米材料技术的发展,上述这些挑战可以通过纳米药物的特性获得一定的改善因此分子超声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被重视。
    • 王雅泽; 秦名扬; 徐戎
    • 摘要: 骨转移瘤是某些原发于某部位的恶性肿瘤经血液和淋巴转移至骨组织所产生的继发肿瘤,在乳腺癌及前列腺癌中发生率较高。骨转移患者预后较差,且会出现骨痛、脊髓压迫、病理性骨折等并发症。目前骨转移尚无法治愈,主要采用姑息治疗。大多数抗肿瘤药物难以作用于骨,导致骨转移治疗困难。为达到有效治疗骨转移的目的,亟需发展骨靶向药物递送技术。近年来,纳米技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该文基于骨转移的治疗现状,对纳米药物靶向治疗骨转移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骨转移的治疗提供更安全、有效的策略。
    • 吴敏; 吴梦莹; 阿旺吉米; 陶云松
    • 摘要: 目的为不同纳米药物载体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纳米药物载体类型及其适宜运载的药物类型。结果常见的纳米药物载体类型包括纳米脂质体、微球、微囊、纳米乳和亚微乳等。纳米脂质体适宜运载紫杉醇及青蒿素类等水溶性较差的药物;微球适宜运载半衰期较短的局部麻醉药物和部分化学药物治疗药物,以降低其释放速率;微囊可固体化某些运输、应用和贮存不便的液体药物,并能减少和避免复方制剂中产生的配伍禁忌;纳米乳已被广泛应用于注射剂、口服剂、经皮贴剂和滴眼剂等,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胃肠外给药常以亚微乳为载体,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大幅增加其在体内及经皮吸收量,并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结论结合不同类型纳米药物载体的特性与药物自身性质和给药途径,可避免传统剂型的弊端,提高临床疗效。
    • 许文哲; 张皓
    • 摘要: 纳米沉淀法是目前制备纳米药物的主要途径,是指通过向药物的良溶剂中引入不良溶剂产生过饱和体系,进而形成纳米尺度药物颗粒的方法.该方法操控灵活,能够大范围地选择药物分子、溶剂、载体、表面活性剂及其它赋形剂,实现对纳米药物成核及生长过程的调控.π-π堆积和疏水相互作用等分子间弱相互作用能够主导纳米药物成核,从而用于制备高生物安全性的无载体纳米药物(CFNs).目前超分子自组装在成核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协同效应及调控方法尚缺少归纳总结.根据纳米沉淀法的成核理论,本文对超分子相互作用在成核过程中的重要贡献进行了诠释;基于目前单药自组装CFNs的进展,对多药共组装CFNs的优势进行了强调;并将超分子相互作用主导成核的概念拓展到通过金属离子螯合形成的CFNs.从理论上阐明了超分子相互作用在纳米药物成核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将极大促进以高生物安全、多功能及以联合治疗为标志的下一代CFNs的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