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肿瘤微环境

肿瘤微环境

肿瘤微环境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3年内共计1825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基础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1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337266篇;相关期刊492种,包括国际免疫学杂志、中国免疫学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论坛、第一届青年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肿瘤微环境的相关文献由564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结义、刘辰、蒋敬庭等。

肿瘤微环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71 占比:0.46%

会议论文>

论文:4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37266 占比:99.52%

总计:338885篇

肿瘤微环境—发文趋势图

肿瘤微环境

-研究学者

  • 王结义
  • 刘辰
  • 蒋敬庭
  • 刘源
  • 张敏
  • 文彬
  • 王林
  • 耿智敏
  • 任欢
  • 孙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超; 曾昭穆; 温稀超; 吴文松; 孙程圆; 郑克彬
    • 摘要: 背景:恶性神经胶质瘤经过手术、放疗和化疗后,其预后仍然很差,因此阐明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进一步探索可靠的生物标志物至关重要.非编码RNA在外泌体中富集且稳定,由于其在各种肿瘤的起始和进展中的调节功能而受到了广泛关注.目的:文章就外泌体非编码RNA在胶质瘤中的研究和进展进行概述,介绍外泌体非编码RNA的生物来源,阐明其在胶质瘤中的生物学影响,寻找可靠的肿瘤标志物,以期为神经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Exosome,Extracellular vesicles,Noncoding RNA,Glioma,Molecule mechanism,Biomarkers"为英文检索词,在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筛选出114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文献内容主要涉及外泌体非编码RNA在胶质瘤中的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血管生成,以及外泌体非编码RNA在胶质瘤中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相关内容.结果 与结论:①外泌体非编码RNA在细胞间选择性包装、分泌和转移,参与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间通讯,并可调节胶质瘤的许多生物学行为,如增殖、侵袭、血管生成、免疫逃逸和治疗耐药性,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②外泌体包含多种功能分子,可以反映整个肿瘤复杂的异质性.③外泌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且非常稳定,在几乎所有类型的体液中都很容易获得,这些因素使外泌体成为最有潜力的生物标记物,这为未来诊断胶质瘤提供了很大帮助.④外泌体是天然且无毒性的,与质膜的构造相当类似,可将其作为许多治疗性药物的治疗载体,携带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并能轻易跨越血脑屏障,通过外泌体来开发靶向抗癌药物,既能突破血脑屏障,还能避免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⑤外泌体与靶细胞结合具有特定的靶向性,这些优势极大提升了外泌体应用在胶质瘤生物靶向治疗的可行性,但其在临床应用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如外泌体的分选难度大,外泌体非编码RNA的含量有限,以及如何让外泌体精确到达肿瘤部位等.⑥随着外泌体非编码RNA在胶质瘤中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将为攻克胶质瘤这一难题提供新的路径.
    • 宋梦瑶; 宋莉; 周银银; 贾琦; 李晓曼; 陆茵
    • 摘要: 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与神经细胞之间相互浸润,最终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众多证据表明,神经新生对肿瘤微环境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该文通过回顾神经新生与肿瘤及肿瘤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梳理了包括神经生长因子等影响神经新生介导肿瘤增殖、转移的因素,及通过调控神经信号对肿瘤的检测及治疗意义。旨在从神经新生角度辅助临床解决肿瘤增殖与转移等问题。
    • 王映翘; 杨密; 王茵; 刘来昱; 官键
    • 摘要: 铜作为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是多种酶活性位点上的辅因子,参与能量代谢、抗氧化、凝血、神经递质合成、铁代谢、色素沉着等重要生命活动。铜代谢异常会导致严重疾病,如铜缺乏引起的Menkes病及铜过量积聚引起的肝豆状核变性。铜对机体的重要性及其潜在毒性决定其在人体的运输与分布需要受复杂而精密的转运系统调控,其中涉及多种铜伴侣蛋白和铜转运蛋白。因此,铜与其相关蛋白密不可分。肿瘤患者体内肿瘤组织及血清铜水平显著升高。近年来,针对铜离子及铜相关蛋白调控肿瘤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越来越深入,目前已经明确铜离子及铜相关蛋白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特别是参与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此外,铜离子及铜相关蛋白与肿瘤微环境存在串扰,共同调控肿瘤生长与转移。本文将深入探讨铜在人体的生理代谢途径、铜离子及铜相关蛋白对肿瘤自身以及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并介绍以铜离子及铜相关蛋白为靶点的新型肿瘤治疗方式,为肿瘤研究及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为铜螯合剂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 吴南昌; 王静; 卢东林; 韦云宝; 卢海娉; 何雪芬; 陈升才
    • 摘要: 目的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使用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宫颈癌表达谱数据,通过ESTIMATE算法分析肿瘤微环境挖掘有价值的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相关的预后基因。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宫颈癌数据,运用R软件ESTIMATE包将宫颈癌基因表达谱数据分为高低免疫/高低基质评分组,通过limma包计算各组差异基因,最终两组的交集基因将用于生存分析、功能富集分析及蛋白互作网络构建。使用R Survival软件包分析高低免疫/高低基质评分组与预后的关系,同时使用Wilcox检验分析高低免疫/高低基质评分组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高免疫评分组与预后呈正相关(P=0.035);高基质评分组中位总生存期延长,但无统计学意义(P=0.391)。高免疫评分组、高基质评分组与M分期呈正相关(P2且FDR<0.05,共鉴定出485个交集差异基因(上调475个,下调10个)。差异基因生存分析显示157个基因与预后有关。基因本体分析(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途径(KEGG)共富集788个基因本体术语和36条通路(FDR<0.05)。差异基因构建PPI网络并利用Cytoscape提取3个关键核心网络,共包括66个基因,其中12个也与预后相关。结论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肿瘤微环境获得的免疫预后相关基因可能是潜在的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的生物标志物,值得深入研究。
    • 刘伟; 谢莉莹; 姜可园; 梁绵杰; 张慧婷; 王雪玭
    • 摘要: 目的观察益气温阳颗粒联合贝伐珠单抗对肺癌小鼠肿瘤组织微环境的影响。方法将5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模型组、贝伐珠单抗组、益气温阳组及贝伐珠单抗+益气温阳组小鼠于右腋窝皮下接种Lewis细胞,接种后3 d,贝伐珠单抗组给予贝伐珠单抗15 mg/kg腹腔注射(每周2次),益气温阳组给予20 g/kg的益气温阳粒生药灌胃(1次/d),贝伐珠单抗+益气温阳组给予贝伐珠单抗腹腔注射及益气温阳粒生药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第14天给药2 h后处死小鼠,HE染色观察各造模组小鼠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情况,Q-PCR法检测肿瘤组织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HK1 mRNA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表达水平。结果贝伐珠单抗组肿瘤细胞变小,少量出血,大量凋亡,间质可见中度炎细胞浸润;益气温阳组肿瘤细胞团块状分布变小,偶有少量出血,可见小灶状细胞坏死及中度炎细胞浸润;贝伐珠单抗+益气温阳组肿瘤组织多处大片状坏死,肿瘤细胞显著减少,多处出血,大量炎细胞浸润。贝伐珠单抗组、贝伐珠单抗+益气温阳组小鼠肿瘤组织中HIF-1α表达IHS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贝伐珠单抗组、益气温阳组及贝伐珠单抗+益气温阳组肿瘤组织中EPO mRNA相对表达量和血清TGF-β_(1)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贝伐珠单抗组和贝伐珠单抗+益气温阳组HK1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益气温阳颗粒联合贝伐珠单抗可明显改善肺癌小鼠肿瘤组织微环境。
    • 许迪; 米曰堂
    • 摘要: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在全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3位[1-2],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目前对结直肠癌的治疗主要还是外科手术,虽然目前已经有成熟的手术方式应对不同位置的结直肠癌,但是不同分期患者的平均5年生存率不到50%,并且约有30%的患者在术后会出现复发的情况[3]。目前对复发的机制不明确且缺乏治疗经验,所以探寻如何预防肿瘤复发,是目前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提升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向。
    • 彭银花; 赵晔; 彭巍; 程晓燕; 袁晓清; 唐建清; 龚辉
    • 摘要: 目的 研究消水散对人胃癌小鼠腹膜移植模型B7/CD2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协同刺激通路及腹水微环境的影响。方法 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在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动物中心实验室,采用腹腔注射人胃癌细胞MGC803建立人胃癌小鼠腹膜移植模型,共分为模型组、消水散低、中、高剂量组,另取正常小鼠为对照组,每组10只。通过行为学观察及测定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T)、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评估模型质量,影像学方法评估恶性腹水情况,流式细胞仪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别检测B7-1、B7-2、CD28及CTLA-4表达量及其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腹膜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小鼠的阳虚症状积分为(0.00±0.00)分,血清ACTH水平为(103.46±10.13)ng/L、CORT水平为(81.34±9.21)μg/L、T3含量为(178.52±15.86)ng/L、T4含量为(213.59±16.97)μg/L和TSH含量为(10.84±1.15)mIU/mL。与对照组相比,模型小鼠阳虚症状积分[(7.84±1.59)分]显著增加(P<0.05),血清ACTH[(71.09±6.42)ng/L]、CORT[(43.42±7.14)μg/L]、T3[(103.77±13.24)ng/L]、T4[(127.64±13.25)μg/L]、TSH含量[(8.14±1.02)mIU/mL]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小鼠的腹水量为(5.18±0.46)mL、瘤体积为(1.23±0.12)cm3、瘤重为(1.73±0.15)g、B7-1 mRNA水平为(1.06±0.10)、B7-2 mRNA水平为(1.04±0.11)、CD28 mRNA水平为(0.97±0.08)、CTLA-4 mRNA水平为(1.03±0.09)、TGF-β1含量为[(181.73±15.26)pg/g]和IL-10水平为[(68.74±6.03)pg/g]。与模型组相比,消水散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腹水量[(4.03±0.41)、(3.24±0.25)、(2.33±0.27)mL]、瘤体积[(0.93±0.09)、(0.49±0.05)、(0.16±0.02)cm3]、瘤重[(1.42±0.13)、(0.79±0.11)、(0.27±0.08)g]、CTLA-4 mRNA水平[(0.83±0.07)、(0.42±0.05)、(0.16±0.02)]、TGF-β1[(152.69±12.39)、(131.45±11.68)、(107.26±10.52)pg/g]、IL-10[(51.65±5.38)、(34.28±2.73)、(27.13±2.64)pg/g]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0.05),B7-1[(2.13±0.22)、(4.56±0.51)、(7.29±0.68)]、B7-2[(1.95±0.14)、(4.32±0.41)、(6.83±0.63)]、CD28[(2.02±0.15)、(3.94±0.28)、(7.11±0.84)]mRNA水平逐渐增加(P<0.05)。结论 消水散可抗人胃癌移植瘤恶性腹水作用,可能与抑制CTLA-4表达,促进T细胞激活,改善机体免疫抑制及腹腔免疫微环境有关。
    • 鲍永接; 朱露颖; 李勇
    • 摘要: 在癌症的发展过程中,外泌体常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肿瘤微环境中,各类细胞均能够释放外泌体,并通过其中生物活性分子的传递来调节肿瘤微环境。外泌体中的微小RNA(miRNA)通过细胞对外泌体的摄取而发挥各种作用,如影响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调节癌细胞的增殖及凋亡,通过控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和血管生成在肿瘤转移中发挥调节作用,通过调控细胞信号传导途径改变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作为肿瘤诊断及预后判定的生物标志物等。近年来,关于外泌体miRNA作为肿瘤标志物及肿瘤治疗潜在靶点的研究不断增多。本文对外泌体miRN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讨论外泌体miRNA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临床意义。
    • Mingguo Huang; Shintaro Narita; Atsushi Koizumi; Taketoshi Nara; Kazuyuki Numakura; Shigeru Satoh; Hiroshi Nanjo; Tomonori Habuchi
    • 摘要: 背景与目的 最近研究表明高脂饮食(high-fat diet,HFD)和/或HFD诱导的肥胖可影响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的进展,但HFD在PCa微环境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阐明HFD环境下PCa进展的分子机制,描述以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acrophage inhibitory cytokine-1,MIC-1)活性为主的肿瘤间质微环境的特征。方法 我们利用HFD或正常饮食的PC-3M-luc-C6 PCa小鼠模型,研究了HFD对PCa间质微环境和MIC-1信号活性的影响。我们分离了原发PCa患者来源的前列腺周围脂肪细胞,并研究了其对前列腺间质成纤维细胞活性及其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MIC-1信号的表达模式及其对人PCa间质活性和肿瘤进展的影响。结果 在PC-3M-luc-C6 PCa小鼠模型中,HFD通过上调前列腺间质成纤维的MIC-1信号通路活性,增加了白介素(interleukin,IL)-8和IL-6的分泌,促进了PCa细胞的生长和侵袭。另外,前列腺周围脂肪细胞通过增加脂肪分解和游离脂肪酸的释放,直接促进了PC-3细胞产生MIC-1和前列腺间质成纤维细胞分泌IL-8。前列腺癌患者血清MIC-1水平增高与人PCa间质活性、高血清IL-8、IL-6水平、脂肪酶高活性、PCa患者疾病进展及高体重指数具有显著相关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α(glia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receptor α-like,GFL)是MIC-1的特异性受体,在PCa细胞和癌周间质成纤维细胞中都出现高表达,雄激素去势治疗和化疗都降低了其表达水平。结论 HFD通过增加游离脂肪酸水平,在代谢水平上调了MIC-1信号活性,从而激活了PCa间质微环境,这可能是HFD和/或脂肪诱导的PCa进展的关键机制。
    • 刘坤; 陈德春
    • 摘要: 目的探讨消皮素(GSDM)基因家族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TCGA数据库对GSDM家族6个成员在膀胱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差异分析,并使用TISCH数据库在单细胞水平探索其在膀胱癌肿瘤微环境中各细胞的表达情况;进一步通过GEPIA2数据库探索GSDM基因家族与患者肿瘤分期的关系,并使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其与患者总体生存期的关系,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GSDM家族在膀胱癌中是否具有独立预测能力,利用GeneMANIA和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寻找与GSDM家族相互作用的蛋白,并对其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最后对GSDM基因家族进行免疫浸润分析。结果GSDMB、GSDMC和GSDMD在膀胱癌中均高表达,其中GSDMB和GSDMD主要表达于恶性细胞中,随着TNM分期的增加,GSDMB及GSDME的表达量递减;生存分析显示,GSDMA、GSDMB、PJVK(DFNB59)的高表达的膀胱癌患者预后更佳,生存时间更长;功能富集分析显示,GSDM及互作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焦亡等免疫相关的生物过程;Cox分析显示,GSDMB是BC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而年龄、T分期和TNM分期是BC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结论GSDM基因家族中的GSDMB和GSDMD在膀胱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并且主要定位于恶性细胞,其高表达与更好的预后相关。可能是通过诱导癌细胞的焦亡而发挥抗癌作用,具有作为预测膀胱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潜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