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工血管

人工血管

人工血管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43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9篇、会议论文49篇、专利文献100806篇;相关期刊340种,包括国际外科学杂志、临床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8种,包括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风险评价专业委员会第十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第七届北京五洲心血管病研讨会、第六届全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大会等;人工血管的相关文献由3042位作者贡献,包括汪忠镐、于存涛、王璐等。

人工血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9 占比:0.88%

会议论文>

论文:49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00806 占比:99.07%

总计:101754篇

人工血管—发文趋势图

人工血管

-研究学者

  • 汪忠镐
  • 于存涛
  • 王璐
  • 李潮
  • 孔德领
  • 孙立忠
  • 张小明
  • 符伟国
  • 陈福真
  • 王深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周世成; 韩宏光; 季芳; 徐莉莹; 张晓慧; 孙畅
    • 摘要: 背景: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手术被普遍应用于严重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该手术需要根据解剖结构及心肺发育的情况建立新的心内外血液循环通路,此时合适的血管替代物不可或缺.目的:评价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在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中的应用效果与组织相容性.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9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2例,年龄3个月至15岁,均采用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进行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手术.根据住院及随访期间是否发生死亡分组,存活组57例,死亡组5例,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造成死亡的危险因素;对于存活者,随访观察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的组织相容性.结果 与结论:①62例患者术毕SaO2即刻升高至80%以上,紫绀显著改善,术中发生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心律失常8例(12.9%),其中死亡组5例均为围术期死亡,其余57例患者均完成术后1年随访;两组术后早期的床旁透析、血红蛋白尿、灌注肺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低体质量、术中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是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③随访期间,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手术改善了患者左心室和肺动脉发育,无人工管道断裂或撕脱、溶血、排斥反应、非结构性功能障碍及结构性损伤等生物学和解剖学不良反应发生;④结果提示,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手术治疗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可明显缓解症状,促进左心室与肺动脉发育,术中应用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具有良好的短期组织相容性.
    • 刘亮; 胡高铨; 韦昭; 陈琳; 洪枫
    • 摘要: 背景:临床应用上缺乏小口径(<6 mm)人工血管.目的:探究细菌纳米纤维素/聚多巴胺(bacterial nanocellulose/polydopamine,BNC/PDA)复合管用于小口径人工血管的潜力.方法:通过外硅胶管反应器制备细菌纳米纤维素小口径人工血管,将经纯化的纤维素管浸渍在不同质量浓度(0.1,0.5,1.0,1.5,2.0 g/L)的多巴胺溶液中进行自聚合反应,制备BNC/PDA复合管,表征细菌纳米纤维素管与BNC/PDA复合管的微观结构、红外光谱、密度、持水量、水渗透量、爆破和缝合强度、轴向力学性能及血液和细胞相容性等性质.结果 与结论:①场发射扫描电镜显示,所有管的内表面是由纳米纤维搭建的3D网络结构,纤维分布均匀、结构致密,随着多巴胺质量浓度的增加,人工血管的纤维直径增大.②随着多巴胺质量浓度的增加,人工血管的密度、爆破和缝合强度及轴向力学性能增大,水渗透量和持水量减小.③溶血率与血小板黏附实验结果显示,细菌纳米纤维素管和BNC/PDA复合管的溶血率均为不溶血等级,复合管比细菌纳米纤维素管较少黏附血小板;全血凝固实验结果显示,复合管较细菌纳米纤维素管有较强的促凝血性能.④CCK-8实验结果显示,与单纯的细菌纳米纤维素相比,BNC/PDA-0.1复合管可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其余4种复合管抑制了细胞的增殖,并且BNC/PDA-1.5与BNC/PDA-2.0复合管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钙黄绿素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细菌纳米纤维素管及BNC/PDA-0.1、BNC/PDA-0.5、BNC/PDA-1.0复合管表面的细胞可持续增殖,其中BNC/PDA-0.1复合管表面的细胞数量多于细菌纳米纤维素管.⑤结果表明,BNC/PDA复合管应用于小口径人工血管有一定的潜力,且后续可进一步接枝活性大分子实现功能化.
    • 刘亮; 胡高铨; 韦昭; 陈琳; 洪枫
    • 摘要: 背景:临床应用上缺乏小口径(<6 mm)人工血管。目的:探究细菌纳米纤维素/聚多巴胺(bacterial nanocellulose/polydopamine,BNC/PDA)复合管用于小口径人工血管的潜力。方法:通过外硅胶管反应器制备细菌纳米纤维素小口径人工血管,将经纯化的纤维素管浸渍在不同质量浓度(0.1,0.5,1.0,1.5,2.0 g/L)的多巴胺溶液中进行自聚合反应,制备BNC/PDA复合管,表征细菌纳米纤维素管与BNC/PDA复合管的微观结构、红外光谱、密度、持水量、水渗透量、爆破和缝合强度、轴向力学性能及血液和细胞相容性等性质。结果与结论:①场发射扫描电镜显示,所有管的内表面是由纳米纤维搭建的3D网络结构,纤维分布均匀、结构致密,随着多巴胺质量浓度的增加,人工血管的纤维直径增大。②随着多巴胺质量浓度的增加,人工血管的密度、爆破和缝合强度及轴向力学性能增大,水渗透量和持水量减小。③溶血率与血小板黏附实验结果显示,细菌纳米纤维素管和BNC/PDA复合管的溶血率均为不溶血等级,复合管比细菌纳米纤维素管较少黏附血小板;全血凝固实验结果显示,复合管较细菌纳米纤维素管有较强的促凝血性能。④CCK-8实验结果显示,与单纯的细菌纳米纤维素相比,BNC/PDA-0.1复合管可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其余4种复合管抑制了细胞的增殖,并且BNC/PDA-1.5与BNC/PDA-2.0复合管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钙黄绿素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细菌纳米纤维素管及BNC/PDA-0.1、BNC/PDA-0.5、BNC/PDA-1.0复合管表面的细胞可持续增殖,其中BNC/PDA-0.1复合管表面的细胞数量多于细菌纳米纤维素管。⑤结果表明,BNC/PDA复合管应用于小口径人工血管有一定的潜力,且后续可进一步接枝活性大分子实现功能化。
    • 倪其泓; 赵意平; 王韦仑; 杨硕菲; 张岚; 陈佳佺
    • 摘要: 目的总结即穿型人工血管夹层的诊断、治疗方式的选择及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7年8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6例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graft,AVG)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基础信息、手术前超声表现、病变部位、治疗方式和随访结果。结果4例发生夹层的患者首次治疗均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技术成功率与临床成功率均为100%(4/4)。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3.8±8.0)个月,手术后3月和手术后6月的一期通畅率为50%(2/4)和25%(1/4)。4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均再次行手术治疗,其中3例患者于AVG夹层处置入覆膜支架,支架置入手术后3月和手术后6月的一期通畅率均为100%(3/3),另1例患者行人工血管置换,随访9个月过程中AVG通畅。结论人工血管夹层是血液透析患者较为少见的并发症,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通畅时间短,覆膜支架置入或人工血管置换具有良好的通畅率,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李田华; 李晶晶; 张克勤; 赵荟菁; 孟凯
    • 摘要: 针对过低的壁面剪切应力(WSS)会引起小口径人工血管移植后发生再狭窄的问题,探讨了旋动流对WSS等血流动力学因素的影响,构建了螺旋型人工血管与宿主血管的端侧吻合模型,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证实了旋动流的形成,并探讨了吻合角、螺旋半径、螺距等参数对模型脚趾处(易发内膜增生部位)WSS的影响。结果表明:吻合角较小(30°)时,1个周期内的时均壁面剪切应力(TAWSS)最低值为1.2 Pa,高于吻合角为45°和60°时的0.3和0.4 Pa;螺旋半径分别为1.0、1.5、2.0 mm时,TAWSS最低值分别为0.69、0.68、1.06 Pa,较大螺旋半径对提升WSS更有利;螺距从96 mm逐步降低为48、32 mm时,TAWSS最低值从0.77 Pa逐步提升到1.06、1.30 Pa,螺距较小时TAWSS最低值相对较高。
    • 杜瑶; 陈大宇; 彭进; 孙倍成
    • 摘要: 目的:评估肝脏移植受者使用华法林预防人工血管重建下腔静脉血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到2020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肝胆胰中心行LDLT或接受右半肝的SLT共12名肝脏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INR、人工血管通畅性及出血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肝脏移植术后平均6.5天开始口服华法林,术后1~7、8~14、15~30 d的平均INR分别为1.29(1.22,1.44)、1.71±0.55、1.85±0.69;90、180、360、720、1080 d的INR分别为1.40±0.19、1.35±0.19、1.38±0.15、1.44±0.33、1.34±0.28。9例患者始终保持人工血管通畅,术后30、90、180、360、720、1080 d人工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100.00%、100.00%、91.67%、81.48%、67.90%、67.90%。抗凝中出血发生率8.33%(1/12),暂停华法林、治疗原发病后好转。结论:肝移植受者使用华法林预防人工血管重建的下腔静脉血栓疗效确切,INR达标对于血栓预防十分重要,尤其是术后早期,建议控制INR 1.5~2.0,抗凝治疗出血发生率低且症状轻微,安全性较高。
    • 蔡凯帅; 林少芒; 李国林; 张智辉; 艾文佳; 李强
    • 摘要: 患者,男性,29岁,因电击伤于外院行“右腋窝扩清创+血管探查+人工血管置换术”,术中置入6 mm×40 mm的人工血管,2个月后出现右上肢疼痛伴麻木伴皮温下降,右尾指溃烂。彩超提示右腋下动脉与肱动脉人工血管术后,血栓形成(完全阻塞),遂于2020年10月10日收入本院。查体示右上肢感觉减退,右侧桡动脉搏动弱,右上肢肌力1级,右尾指坏死(图1A)。上肢CTA检查示右侧肱动脉近段管腔狭窄,中远段管腔显影良好(图1B)。彩超提示右侧腋下动脉与肱动脉人工血管术后血栓形成(完全堵塞)。
    • 马常天
    • 摘要: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一站式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患者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5例Stanford A型AD患者,患者均进行杂交手术一站式治疗,术后2个月均复查全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评价人工血管及支架血流通畅情况。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杂交手术一站式治疗,术中及术后无死亡病例。术中血管造影显示,AD真腔恢复正常血流,支架植入位置准确,且无明显移位,未发现血流内漏。围手术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5例患者均生存良好,并均恢复正常生活。术后2个月复查CTA显示,人工血管及支架内血流通畅度良好,AD破口封闭良好,支架位置无偏移及无血流内漏。结论杂交手术一站式治疗Stanford A型AD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且可避免深低温停循环的影响,术后早期效果满意。
    • 孟粉叶; 李毓陵; 张俐敏; 王琴华; 吴艳
    • 摘要: 为分析管径连续变化的锥形机织人工血管(CVCW管)的管壁结构对流体流动行为的影响,本文首先基于仿生化设计的优越性,设计并制备了不同组织结构和锥度角的9种规格的CVCW试样,测试各试样的厚度、孔隙率和渗透性等管壁结构参数和相关性能。然后采用模拟和仿真方法对血液在CVCW管管壁径向的流动行为进行评价,量化分析织物组织和锥度角这两个基本纺织结构参数对局部血液流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制备的CVCW管壁结构均匀,其织物组织、孔隙率和渗透性会影响流体局部的流动行为,因此,在进行人工血管的设计前必须对织物的结构给予足够的重视。
    • 刘仕琪; 慈红波; 雷鹏; 吕毅; 宋宇龙; 王善佩; 白纪刚
    • 摘要: 目的 利用磁吻合技术(magnetic compressive anastomosis,MCA)原理,建立一种应用于腹腔大血管部分切除后可快速完成人工血管置换的磁性装置并观察效果.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杂交犬16只,雌雄不限,按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部分切除后进行人工血管置换吻合方式不同,随机分为MCA组与手工缝合(manual suture,MS)组,每组8只.比较MCA与MS技术吻合效果,观察两组吻合时间、术中吻合口渗漏血情况、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血管造影检查血流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MCA组血管吻合耗时(6.25±2.25)min,短于MS组的(27.32±5.12)min(P<0.001);MCA组术中吻合口无渗漏血发生,MS组有4例出现渗漏(P=0.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X线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MCA组吻合口血流通畅,无狭窄及血栓形成;MS组术后4~12周时共发现3例吻合口轻度狭窄并发症(P=0.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A组较MS组血管壁各层有较好衔接,吻合口炎性反应轻微.结论 磁性人工血管置换装置提供了腹腔大血管切除后可应用的一种简单、快速、吻合效果可靠的快速人工血管置换方法,能够减少因传统缝合技术与材料导致的吻合口并发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