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聚酯纤维

聚酯纤维

聚酯纤维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647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轻工业、手工业、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38篇、会议论文200篇、专利文献249656篇;相关期刊623种,包括中国纤检、广西化纤通讯、合成技术及应用等; 相关会议146种,包括2017全国针织技术交流会 、2014年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物基纤维材料高峰论坛、“联胜杯”第八届全国染色学术研讨会等;聚酯纤维的相关文献由746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华平、王朝生、王丽丽等。

聚酯纤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38 占比:1.36%

会议论文>

论文:200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249656 占比:98.56%

总计:253294篇

聚酯纤维—发文趋势图

聚酯纤维

-研究学者

  • 王华平
  • 王朝生
  • 王丽丽
  • 朱美芳
  • 范红卫
  • 冯忠耀
  • 杨卫忠
  • 陈向玲
  • 吉鹏
  • 望月克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张弘康; 张芸娟; 周兆懿
    • 摘要: 为了优化定量分析棉/聚酯纤维/氨纶混纺织物的方法,根据新发布的国标GB/T 38015-201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氨纶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设计了盐酸-硫酸法:采用20%HCl在70°C,30 min条件下溶解棉,然后用75%H_(2)SO_(4)在50°C,1 h条件下溶解氨纶,根据质量损失,求得各组分的质量分数,完成棉/聚酯纤维/氨纶混纺织物的定量分析。采用盐酸-硫酸法对10块不同规格的棉/聚酯纤维/氨纶混纺织物进行定量分析,并与传统的拆分-75%H_(2)SO_(4)法及DMF-75%H_(2)SO_(4)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20%HCl(70°C,30 min)中聚酯纤维的质量修正系数为1.00,新设计的盐酸-硫酸法切实可行,并具有操作方便、数据准确等优点。
    • 郭桥生; 唐念念; 赵秦; 柯霆; 姚玉元
    • 摘要: 针对聚酯纤维吸湿性差、不易染色等问题,以多巴胺(DA)为原料,通过DA在CuSO_(4)/H_(2)O_(2)体系中自聚沉积在聚酯纤维上制得改性有色聚酯纤维及织物。采用偏光显微镜(PO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改性聚酯纤维进行表征,并采用接触角测量仪、耐洗色牢度试验机、旋转摩擦仪等对改性聚酯织物的亲水性及色牢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以3 g/L的多巴胺改性聚酯纤维时,聚多巴胺(PDA)沉积在纤维表面,使聚酯纤维呈现棕黑色,而且制得的聚酯织物水接触角为58°,相比于未经多巴胺处理织物的接触角(120°)明显下降,亲水性显著改善;同时,经3 g/L DA处理后聚酯纤维的拉伸强度为0.1133 N/tex,与未处理聚酯纤维的拉伸强度(0.1040 N/tex)相比稍有提升;经多巴胺处理后的聚酯织物耐干、湿摩擦变色牢度和耐洗涤变色牢度均达到了3.5级以上,这说明经聚多巴胺改性的聚酯纤维具有良好的色牢度。研究结果为制备亲水性有色聚酯纤维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顾春飞; 石锦程; 张建民; 谢书鸿; 邱兴宇
    • 摘要: 全海深ROV非金属铠装脐带缆工程应用时与绞车系统的牵引导轮、转向导轮反复摩擦,其外被层材料应具备优异的抗拉强度及耐磨性能。本文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三种外被层材料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密度最小,抗拉强度、耐磨性能、负载弯曲疲劳性能较聚酯纤维和聚酰胺纤维优异,为全海深ROV非金属铠装脐带缆用外被层选型提供了依据。
    • 刘千涵; 肖文华
    • 摘要: 介绍了纳米氧化锌抗菌性能、抗菌机理以及在聚酯纤维和纺织品的应用,通过聚酯纳米氧化锌母粒添加纺丝法、或者纺织品锌离子后整理法,赋予聚酯纺织品良好的抗菌功能。纳米氧化锌作为纳米级抗菌材料,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抗菌能力,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 何粟华; 甘东斌; 郑少明; 刘敏燕; 宋星光
    • 摘要: 絮用产品在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一般填充物的成分为聚酯纤维。为提高产品的舒适性、吸湿性,絮用产品的填充物中常常加入纤维素纤维。另一方面,为了使填充物更加蓬松,在加工过程中,还会加入整理剂或者粘合剂。对于成分定量而言,这些添加剂是不利的:整理剂通常能溶解或部分溶解于75%硫酸,这些整理剂量加到纤维素纤维之上,容易造成定量偏差。鉴于此,本文采用75%硫酸法、碱性甲醇法对棉/聚酯纤维填充物进行定量,在试验结果中选取几组有代表性的数据分析,将整理剂看作一种组分进行定量。通过数据比对和分析,证明了碱性甲醇法的可行性,并对类似试验的数据结果处理提供了建议。
    • 何宇辰; 胡晨; 王俊杰; 姚智敏; 蔡俊
    • 摘要: 作为经典吸声系数预测模型,Delany-Bazley(DB)模型在纤维材料吸声预测方面一直有着较好的应用与口碑。但对于异形截面聚酯纤维的吸声性能预测,DB模型预测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针对DB模型中对吸声系数预测起重要影响的八个无量纲的常数,以扁平截面聚酯纤维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际测量纤维材料的流阻数据对DB模型中的常数进行拟合,得到扁平截面聚酯纤维材料的优化吸声模型并开展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DB模型能较精确地分别预测异形截面纤维材料的吸声系数。预测数据和实验数据的误差率由原来的36.64%降低到9.16%,精确度相对提高了75.00%左右。
    • 马莲霞
    • 摘要: 文章对RAP掺量为30%、35%、40%的AC-25C再生沥青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和路用性能试验研究,发现当RAP掺量为40%时,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无法满足要求。为了使废旧沥青混合料在更高比例掺量下仍表现出较好的路用性能,在45%RAP和50%RAP大比例条件下按0.2%、0.3%、0.4%、0.5%掺加聚酯纤维,通过动稳定度试验、低温弯曲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分析研究了沥青混合料高温、低温及水稳定性能。结果表明:掺加一定比例聚酯纤维,RAP掺量达到50%仍具有较好的路用性能,聚酯纤维掺量在0.2%时对混合料高温性能提升最大;纤维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随纤维掺量增加而降低,低温性能随掺量增加而增加,水稳定性能在聚酯纤维掺量为0.3%时强度最高;纤维掺量在0.3%时,综合性能表现最好。
    • 纪晓寰; 孙宾; 王鸣义
    • 摘要: 文章综述了新型聚酯及改性聚酯纤维技术发展趋势,包括LCP、PBT、PEN、PLA等,通过共聚、共混以及表面改性、异形截面、复合纺丝和纺粘、熔喷、BCF等工艺技术,使聚酯纤维在纺织终端尤其是技术纺织品领域的应用范围和用量不断提升。最后提出几点发展趋势:通过共聚、共混等进一步降低新型聚酯纤维生产成本;采用连续工业化纺丝工艺生产高性能液晶聚酯纤维;通过纤维加工技术的改进实现技术纺织品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能耗,提升使用安全性并探索用即弃纺织品领域的技术进步。
    • 林丽霞
    • 摘要: 随着日常生活场景电子产品使用量越来越多,电子产品产生的辐射越来越高,具有防辐射功能的产品需求增大。本项目通过在聚酯纤维为基础的面料上采用碱减量预处理,再通过浸锌、镀铜等工艺实现纺织品镀膜,成品方阻为0.049Ω,满足防辐射要求,产品可应用于家居装修、机房、医疗辐射单位使用。
    • 刘卧龙; 周雪勤
    • 摘要: 针对目前城市道路建设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国家提出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海绵城市,而其中关键点就是透水路面的研究与推广使用。文章通过在SBS改性沥青中添加聚酯纤维,研究聚酯纤维的掺入对SBS复合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控制SBS掺量为4%时,掺加聚酯纤维可有效提高复合改性沥青的抗裂性能、抗疲劳性能和黏结性能。当聚酯纤维掺量为2.0%时,对抗裂性能和黏结性能提高最佳;聚酯纤维掺量为2.5%时,对抗疲劳性能提高最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