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混凝

混凝

混凝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3年内共计5184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建筑科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67篇、会议论文77篇、专利文献91459篇;相关期刊758种,包括广东化工、工业用水与废水、净水技术等; 相关会议52种,包括2006新工艺、新设备在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回用水厂、垃圾处理场的应用研讨会、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全国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研讨会等;混凝的相关文献由1108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东升、李圭白、李星等。

混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67 占比:2.93%

会议论文>

论文:77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91459 占比:96.98%

总计:94303篇

混凝—发文趋势图

混凝

-研究学者

  • 王东升
  • 李圭白
  • 李星
  • 董秉直
  • 马军
  • 孙力平
  • 曲久辉
  • 范瑾初
  • 李亚峰
  • 杨艳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魏振彦; 刘佳博; 张怡然; 张润泉
    • 摘要: 在某净水厂进行正交混凝小试,研究混凝剂投加量、复配投加比例和聚氯化铝盐基度三个因素对混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混凝出水浊度的各因素主次顺序为混凝剂总投量>聚氯化铝盐基度>复配投加比例。影响出水余铝的各因素主次顺序为聚氯化铝盐基度>混凝剂总投量>复配投加比例。针对试验用原水,以降低出水浊度为目的时,最优反应条件为:混凝剂总投加量30 mg/L,三氯化铁和聚氯化铝投加比例1∶2,聚氯化铝盐基度75%或80%;以控制出水余铝为目的时,最优反应条件为:混凝剂总投加量24 mg/L,三氯化铁和聚氯化铝投加比例1∶2,聚氯化铝盐基度80%。
    • 李亚峰; 白靖铭; 刘文卿
    • 摘要: 目的研究混凝与微波强化Fenton体系降解PVA废水的去除效果。方法采用混凝除去一部分PVA废水,确定混凝条件。经混凝处理后的废水,采用微波强化Fenton法进一步处理,改变各种影响因素后观察PVA废水的降解程度,比较得出最佳影响因素。结果混凝预处理的PVA废水,pH为8,PAC的投加量为50 mL/L,PAM投加量为4 mL/L,以250 r/min搅拌30 s,再以50 r/min搅拌15 min,COD去除率可以达到33.17%。微波强化Fenton法处理混凝后的PVA废水,H_(2)O_(2)投加量为14 mL/L,FeSO_(4)·7H_(2)O投加量为30 g/L,微波的辐射功率为400 W,微波的辐射时间为5 min,pH值为3时,COD去除率为89.54%,COD质量浓度从3000 mg/L左右降低至300 mg/L左右。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辐射时间、Fe^(2+)、H_(2)O_(2)、pH。结论混凝-微波强化Fenton法药剂投加量低,可提高COD的去除率,能有效地处理PVA废水。
    • 刘婉莹; 吕凡; 仇俊杰; 黄玉龙; 章骅; 邵立明; 何品晶
    • 摘要: 以经厌氧-好氧处理的生物稳定渗滤液为研究对象,分别比较了其经活性炭吸附、混凝、芬顿和电解处理后的溶解性有机碳(DOC)、COD、溶解性氮(DN)和比紫外吸光度(SUV254)的变化,及去除单位COD的成本变化.研究发现,活性炭吸附、芬顿和混凝对生物稳定渗滤液的COD、DOC和DN的去除效率均随药剂投加量的增加而提高;包含化学氧化作用的芬顿和电解技术对芳构化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更好,使得SUV_(254)减少了60%~70%,且电流密度越大,去除效率越高;活性炭吸附去除单位毫克COD的价格最高,芬顿最低;对生物稳定渗滤液而言,活性炭投加量为5g/L、芬顿试剂投加量为0.605g/L、混凝剂投加量为4.92mmol/L Fe时,性价比较高,具体还应根据原水浓度与参考标准进行选择.
    • 陈子涵; 张笑语; 尹兴新; 黄培锦; 梁志杰
    • 摘要: 给水污泥(DWTR)是自来水厂产生的废弃物,通常以填埋形式处置,但其中大量具有无机阴离子吸附潜能的氢氧化铝未得到充分利用。本研究尝试建立基于给水污泥吸附耦合二次絮凝沉淀的Cr(Ⅵ)控制技术,并系统优化工艺条件,以增强工业废水处理中对Cr(Ⅵ)的去除效果,同步实现给水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结果表明:DWTR对Cr(Ⅵ)的吸附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化学吸附作用占主导地位,吸附容量为5.910 mg/g。利用响应面法(Box-Behnken模型)考察PAC和DWTR总投加量、PAC与DWTR的投加比例和工艺体系pH对DWTR-PAC复合强化混凝去除水中Cr(Ⅵ)的影响。验证了该模型下的最优方案,并设置多组对照实验加以验证,在与纯PAC体系、无吸附DWTR与PAC混合体系、纯DWTR体系等的对比中发现,当PAC的投加量为12.94 g/L、DWTR的投加量为21.05g/L、溶液pH为5.95时,DWTR-PAC体系展现出明显优势,模型预测其对Cr(Ⅵ)的去除率为99.8%(实测为99.85%)。
    • 郭婷婷; 尹云军; 于淼
    • 摘要: 超滤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处理中,而混凝预处理是控制超滤膜污染的有效技术之一。本文研究了混凝、超滤以及两者组合工艺去除双酚A(BPA)的特性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硫酸铝混凝对BPA的去除效果有限,当硫酸铝投加量为15 mg/L,pH值为7时,BPA去除率最大,为32.04%;此时Zeta电位接近等电点;提高腐殖酸浓度不利于BPA的去除。在超滤影响因素研究中,初始BPA浓度越小,超滤膜孔径越小,截留去除BPA量越大;当pH值接近BPA的酸式离解常数时,BPA去除效果变差。相较于单独的混凝或超滤工艺,混凝-超滤组合工艺的BPA去除率较高,说明混凝预处理效果好,并有利于降低膜污染。随着硫酸铝投加量增加,混凝-超滤组合工艺去除BPA效果增强;随着污染物初始浓度增加,BPA去除率降低。
    • 尹兆龙; 尹希杰; 罗孝碧; 赵春红; 张春晖; 王文倩
    • 摘要: 大水量矿井水的排放不仅导致水资源浪费,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研究针对矿井水中氟离子(F-)和硫酸根(SO_(4)^(2-))去除及处理成本高的难题,提出了“物化剂混凝+纳米气泡净化+改性沸石吸附”作为矿井水的深度处理工艺,探讨了物化剂投加量、搅拌时间、水流量对出水水质的影响,并预估了工艺的运行成本。结果表明:当物化剂投加量为1.5 g/L,搅拌时间为20 min,水流量为0.4 L/min时,对煤矿矿井水中F^(-)和SO_(4)^(2-)的去除效果最佳,出水符合地表水Ⅲ类标准的限值,工艺运行成本为4.25元/t废水,可以作为一种低成本的矿井水深度处理技术。
    • 黄雷; 刘叶芳; 乐孝楠; 黄瑞敏
    • 摘要: 某印染工业园内的印花废水水量波动大,导致综合污水处理厂氮负荷高。采用混凝—铁碳微电解—次氯酸钠氧化组合工艺对该高氮废水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在不调节初始pH、硫酸亚铁与聚丙烯酰胺投加量分别为400、15 mg/L的条件下,混凝阶段的COD去除率达到83.12%。在初始pH为4、铁碳质量比为1∶1、铁投加量为60 g/L、气水比为5∶1、HRT为120 min的条件下,对混凝出水进行铁碳微电解,出水pH升至6.91,COD和NO_(3)^(-)-N的去除率分别为50.26%、53.66%,NH_(4)^(+)-N为NO_(3)^(-)-N的主要还原产物。用次氯酸钠氧化法处理微电解出水,未调节初始pH、次氯酸钠与总凯氏氮质量比为8.5∶1、反应时间为30 min时,TN、NH_(4)^(+)-N的去除率分别为88.56%、97.75%。经该组合工艺间歇处理后,出水COD≤55 mg/L、TN≤14 mg/L、NH_(4)^(+)-N≤1 mg/L,可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287—2012)表2的直接排放要求。经核算,该工艺的药剂成本为5.09元/t。
    • 姚娟娟; 龚丹; 方艳娟; 张智
    • 摘要: 采用氯化铁和硫酸铝作为混凝剂,分别研究了不同形态结构的铜绿微囊藻、针杆藻和水华鱼腥藻的混凝效果及絮体特性。结果表明:在铁盐、铝盐混凝剂不同投加量下,铁盐对3种藻的混凝去除效果优于铝盐;3种藻在铁盐和铝盐各自达到最佳混凝效果时的混凝剂投加量:铁盐>铝盐。铜绿微囊藻的整体混凝效果最差,针杆藻的最好。相比于铝盐,3种藻在采用铁盐混凝时形成絮体的分形维数值更大;针杆藻絮体的整体分形维数最大(最大值:1.72),铜绿微囊藻的最小(最大值:1.17),表明藻种形态对混凝絮体结构的影响。3种藻在采用铁盐混凝时的絮体粒径(d 50)均大于铝盐絮体,絮体强度和恢复因子小于铝盐絮体的对应值。当采用铁盐混凝剂时,铜绿微囊藻絮体d 50的最大值(632μm)小于针杆藻(765μm)和水华鱼腥藻(777μm);针杆藻絮体的恢复因子最大(26.54%),水华鱼腥藻的恢复因子最小(11.04%)。3种藻絮体到达等电点的铁盐投加量大于铝盐投加量,藻絮体Zeta电位可用于分析藻类混凝时最佳去除率对应的投加量。铜绿微囊藻以电性中和混凝机制为主,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机制则可能对水华鱼腥藻和针杆藻的絮凝作用更重要。
    • 于涵同
    • 摘要: 在确保水质和水量的前提下,如何有效缓解膜污染一直是超滤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中的难点问题。其中混凝及其组合工艺在膜污染控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介绍了单独混凝工艺、混凝/吸附工艺与混凝/氧化工艺在超滤膜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混凝及其组合工艺技术机制与特点,展望了混凝组合技术的发展前景。
    • 罗剑; 李春峰; 仇鑫耀; 徐强
    • 摘要: 采用混凝-沉淀+SBR+Fenton氧化工艺综合处理ABS生产废水,研究了预处理阶段PAC和PFS混凝剂对废水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以及投加量对去除效果的影响,分析SBR生化阶段和Fenton氧化深度处理阶段对废水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显示,PFS混凝剂的处理效果整体优于PAC。PFS对废水中COD、浊度、TP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38%、94%、68%,PFS最佳投加量为200 mg/L。生化处理阶段对COD、NH_(3)-N、TN和TP的整体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9%、94%、81%、84%,生化系统稳定运行后,出水中的COD、NH_(3)-N、TN、TP平均为75、2、9、1.2 mg/L。生化处理出水经Fenton氧化深度处理后,出水COD平均为44 mg/L,出水TP平均为0.3 mg/L。经多级工艺综合处理后,出水COD<50 mg/L,NH_(3)-N<5 mg/L,TN<15 mg/L,TP<0.5 mg/L,可达到GB 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要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