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总碳

总碳

总碳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3年内共计10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04065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八届全国大型合成氨装置技术年会、中国金属学会第十二届分析测试学术年会、2018第三届全国羊肚菌大会等;总碳的相关文献由31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明发、祝妙凤、赵佳等。

总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4065 占比:99.92%

总计:104147篇

总碳—发文趋势图

总碳

-研究学者

  • 张明发
  • 祝妙凤
  • 赵佳
  • 张凯
  • 仇同济
  • 唐志海
  • 段宝荣
  • 王全杰
  • 王琦研
  • 丁凤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柯; 黎斯明; 吕小敏; 李茂
    • 摘要: 以3套蒽醌法双氧水装置为例,分析了影响双氧水总碳含量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双氧水总碳含量包括双氧水中溶解有机物和游离有机物的含量。双氧水中有机物溶解量主要与工作液组分有关,通过常规的工艺控制难以有效降低。双氧水中游离有机物主要是萃取净化过程中夹带的少量有机物,其含量受净化塔净化能力、白土床再生能力,以及存储方式影响。通过采取定期补加芳烃萃取剂,提高净化塔塔身高度,在固定床床层中间增设一组分布器,增加白土床装填量,在双氧水储罐内增设氮气搅拌等措施,双氧水总碳含量明显下降,控制在280 mg/kg以下。
    • 刘嘉艺; 廖杨子杰; 李萱; 文素芸; 刘博文; 许岳飞
    • 摘要: 氮肥的施用量对弱光下草坪的坪用质量影响较大。为探究弱光和不同氮素水平对草坪草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生长和碳氮代谢的影响,试验设置自然光照和弱光两个光照梯度,以及低氮(1 mmol·L^(−1))、中氮(6 mmol·L^(−1))和高氮(18 mmol·L^(−1))3个氮素水平,通过研究光氮互作对高羊茅形态、生理和碳氮代谢的影响,旨在为城市园林绿化与草坪养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正常光照处理相比较,在弱光处理下,高羊茅分蘖数、叶宽、总生物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均下降,而低氮处理能使弱光胁迫下的高羊茅有较好的叶宽,其根冠比和碳氮比升高,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升高;且与正常光照处理相比较,高羊茅的分蘖数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差异小。而与弱光条件下的中氮或高氮处理相比,低氮处理的高羊茅的总生物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总碳含量无显著差异。因此,弱光胁迫下,低氮处理的高羊茅有较好的形态外观与环境适应性,植株的碳代谢和氮代谢更趋于平衡,有利于草坪植物正常生长。
    • 王亚婷
    • 摘要: 采用氧化燃烧-气相色谱法,以水系沉积物和土壤国家一级有证标准物质建立曲线,使用元素分析仪测定土壤中的全氮和总碳,各元素检出限均满足化探要求。通过12次重复测试国家一级有证标准物质GBW07448、GBW07447、GBW07423、GBW07309、GBW07456和GBW07457,检验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选取北京地区土壤样品重复测试,数据表明,全氮的相对偏差为0~4.76%,总碳的相对偏差为0.95%~4.53%。华北有色地质勘查局燕郊中心实验室用凯氏定氮法和高频燃烧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别测试全氮和总碳,与本方法作对比,数据表明,全氮的相对偏差为0~9.09%,总碳的相对偏差在0~5.67%内。
    • 曹煜成; 孙志伟; 徐煜; 胡晓娟; 苏浩昌; 徐武杰; 文国樑; 鲁敏; 余招龙
    • 摘要: 为明确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绿色颤藻(Oscillatoria chlorin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等三种池塘水体环境中常见优势微藻的细胞数量与其所含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和总碳(total carbon,TC)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对以上微藻分别进行纯培养,在明确微藻细胞数量的条件下,将藻细胞冷冻干燥制备为冻干粉,准确测定其干重(cell dry weight,CDW),以及所含TN、TP和TC的质量,并就CDW与其所含TN、TP、TC质量间的数量关系,以及细胞数量与CDW的相互关系等建立数学方程。以上三种微藻的CDW与其所含TN、TP、TC的质量间均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其中在与TN、TP关系的数学回归方程中线性拟合程度优于TC;同时,三种微藻的细胞数量与CDW之间同样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其中钝顶螺旋藻细胞中的TN、TC、TP含量占其CDW的比值分别为29.3%、13.6%和4.4%,均远高于绿色颤藻和牟氏角毛藻。
    • 魏华; 杨金; 李涛; 苏少峰; 王璐; 成军锋
    • 摘要: [目的]为揭示陕西省宝鸡市千渭之会国家湿地公园不同植被采样点土壤及水质理化性质的差异,了解湿地公园不同植被对水质净化的响应机制,为湿地公园水生植物的优化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香蒲、白茅、污水口及农田样品土壤为研究对象,土壤农化分析方法及水质常用检测方法,测定及分析土壤酶活性、总碳、总有机碳及湿地水质pH、化学需氧量、氨氮及总氮含量。[结果]经检测,香蒲、污水口及农田土壤样品之间,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总碳、总有机碳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香蒲与白茅的土壤样品之间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总碳、总有机碳也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湿地中种植植物,尤其是种植香蒲,能显著提高底泥的磷酸酶、总碳及总有机碳含量。[意义]本研究分析了千渭湿地中不同采样点土壤理化及水质指标,以期为筛选人工湿地植物和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梁诗捷; 林健辉; 卢嘉慧; 苏佩怡; 赖伟; 邓豪健
    • 摘要: 评估使用总有机碳分析仪测定总有机碳的含量在检测过程中各操作步骤对测定结果的影响。通过测定方法建立不确定度的来源和测量数学模型,然后逐一对不确定度的分量进行计算。可降解材料中的总有机碳采用差减法(总有机碳=总碳-总无机碳)进行测定。其中,总碳的合成不确定u_(c)(r_(TC))=0.62%,总无机碳的合成不确定度u_(c)(r_(TIC))=0.33%,总有机碳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_(c)(r_(TOC))=0.70%。
    • 盛磊; 陈晓娅
    • 摘要: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总碳挥发性有机物,研究了密封胶的固化时间、颗粒大小对总碳挥发性有机物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氦气作为载气,在120°C下平衡5h,密封胶的固化时间及固化后经处理的颗粒大小对总碳测试结果影响较大.
    • 刘红
    • 摘要: 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通过高频发生器发生高频振荡,使助熔剂产生涡流热效应,样品中C以CO2形式释放出来,经红外检测器检出,得到分析结果.土壤中的总碳(TC)直接称取样品,加入助熔剂后上机测定检出;通过在样品中加入少量酸去除碳酸盐中的碳(CO2),加入助熔剂后上机测定即得到有机碳(Corg)的含量;通过总碳减去有机碳即得到二氧化碳的含量.文章根据以上思路,实验探究出利用高频红外碳硫仪测定土壤样品中的总碳、有机碳、二氧化碳的方法,其中总碳的检出限是0.011%,精密度为1.60%~4.65%,有机碳的检出限是0.010%,精密度为2.34%~5.60%,测定结果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标准值,该方法可以简单高效的测定出土壤和水系沉积物样品中的总碳、有机碳、二氧化碳.
    • 曾梓琪; 肖红伟; 黄启伟; 肖浩
    • 摘要: 近几年,PM2.5浓度上升导致灰霾事件频繁发生,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碳组分是PM2.5中的重要组分,被认为是灰霾形成和转化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PM2.5中含碳组分的来源及其化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南昌地区共采集105个PM2.5样品,分析了PM2.5样品中总碳(TC)浓度及其碳同位素(δ13C).结果表明,采样期间TC的年平均浓度为(12.1±2.1)μg/m3,总体上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变化趋势,可能是受不同季节气象因素和来源变化的影响.δ13C的年平均值为(?26.1±0.2)‰,总体上呈现冬季高、春季低的变化趋势,可能是受不同来源的影响.利用贝叶斯模型计算南昌地区PM2.5中TC主要来源于C3植物燃烧和机动车尾气,年源贡献分别为49.3%和28.7%;其次是煤燃烧和C4植物燃烧,年源贡献分别为17.7%和4.2%.春季 δ13C值偏低是由于C3植物燃烧贡献相对较高,而冬季 δ13C值偏高则是煤燃烧贡献增加.
    • 陈伟锐
    • 摘要: 近年来,凭借着分析速度快,准确度高等优点的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管式燃烧-容量法.本文探讨不同的样品称样量、不同的助熔剂添加量、样品和助熔剂的叠放顺序这三因素对全碳测试结果产生如何影响,并优化出最合适的分析条件.结果表明,采用1.4000 g钨、0.0800 g样品、0.5000 g铁三者混合进样的方式测试样品,最终可以得到重复性好、准确度高的全碳分析结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