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热水

地热水

地热水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7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9篇、会议论文62篇、专利文献103736篇;相关期刊359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地下水、山东国土资源等; 相关会议52种,包括2016土壤与地下水国际研讨会、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暨地下水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等;地热水的相关文献由2254位作者贡献,包括朱立群、李卫平、刘慧丛等。

地热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9 占比:0.60%

会议论文>

论文:62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03736 占比:99.34%

总计:104427篇

地热水—发文趋势图

地热水

-研究学者

  • 朱立群
  • 李卫平
  • 刘慧丛
  • 王心义
  • 不公告发明人
  • 蒋少华
  • 吴坤湖
  • 李强
  • 蒋海涛
  • 徐公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岑继文; 蒋方明
    • 摘要: 水热型地热系统和干热岩增强型地热系统在运行一段时间后都有可能出现井筒和管道设备结垢现象,困扰和阻碍着地热资源的高效低成本开发。由于温度和压力变化导致CO_(2)从地热水中逸出,进而使得CaCO_(3)析出结垢,是地热生产井堵塞的主要原因。将两相流动换热计算与水溶液物理化学模拟相结合,针对地热井内CaCO_(3)垢进行流动换热与化学组分变化的模拟和计算方法的研究,获得了特定地热条件下井筒内流动状况与化学组分变化情况的详细分析结果,可为井筒地热水流动进行结垢分析和预测。
    • 毛绪美; 叶建桥; 董亚群; 史自德
    • 摘要: Tóth总结提出的"嵌套式多级次水流系统",和张人权等学者归纳总结的重力驱动地下水流系统理论,是地下水运移的重要理论基础。地下水的流动可能受到重力势、压实势、构造挤压力共同作用。然而,在对流型水热系统中发现了地下水补给区位置低于排泄区的反常现象。由于温度升高导致地热水密度减小和压力增大,使得地热水的实际压力水头增大,是出现这种反常现象的物理基础。笔者定义这种额外增大的压力水头为"地热驱动力",分析其大小与地热水温度、盐度、黏滞度的关系并给出量化计算方法。在广东阳江新洲地热田的研究实例中,地热驱动力的启动点位于地热水循环的最深处4.34 km,该处由温度升高产生的地热驱动力的标准水头为+351.59 m,由盐度增加产生的地热驱动力的标准水头为-2.78 m,总的地热驱动力的标准水头为+348.81 m。地热水温度越高,地热驱动力越大;盐度越大,地热驱动力越小。地热驱动力的额外加持作用可以加快水热系统中地下水的循环。
    • 郭清海
    • 摘要: 以壳内岩浆囊(熔融体)为主要热源的地热系统是国内外地热界的热点研究对象。然而,当前尚无"岩浆热源型"地热系统的确切定义,对此类地热系统的认识也存在诸多争议。本文讨论了岩浆热源型地热系统的形成与其下熔融体的关系,阐释了"岩浆热源"的形成机制及其对上覆地热系统影响的本质,综述了利用岩浆流体地球化学组成识别其对地热水定量贡献的常用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岩浆热源型"地热系统应指接受岩浆囊传导热且同时受到岩浆流体直接影响、从而热储温度异常高的地热系统。
    • 席卓恒
    • 摘要: 在地热水勘查中,根据不同的地质特征(地质构造、地层等)和岩石的地球物理特性(岩石的电性、弹性、放射性、密度、温度等),运用合理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进行地热水勘探并与地质工作有机结合是地热水勘查开发行之有效的。特别是在贵州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地热水受地质构造、地层等控制),且贵州地热水按温度划分属于中低温类型。运用综合地球物理勘探配合地质工作确定地热井位(成功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据目前贵州省近十余年(近300口地热井)的地热勘查开发的事实已得以证明。
    • 孙梽轩
    • 摘要: 铜锣峡背斜地热水资源丰富,通过对铜锣峡地区的温泉及地热井相关资料及前人成果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研究区地热水为28°C~65°C的中低温地热资源,地热水化学特征是以SO_(4)-Ca型为主的中低温弱碱性微咸水,是富含偏硅酸与偏硼酸的氟、锶等微量元素的优质理疗热矿泉水。分析地热水中δD和δ^(18)O关系,结果表明,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在背斜槽谷区汇集,顺岩层裂隙进入深部,在径流过程中受到正常的地热增温、水化学反应加热后,顺构造线方向自北向南运移,在河流切割或低洼地段碳酸盐岩地区出露,形成天然温泉。
    • 卢兆群; 彭明章; 董妍; 亓协全; 朱光骥; 孟祥鑫
    • 摘要: 山东平阴目前已有的3眼地热井水中均富含丰富的理疗矿物元素,具有较高的理疗价值。利用以往工作取得的水化学分析和同位素分析数据,分析了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补给来源、形成年龄及水-岩作用过程,对热储温度、冷水混入比例与热水循环深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水水化学类型均为Cl·SO_(4)-Na·Ca型;补给来源均为大气降水,补给高程为274~277 m;地热水样品^(14)C表观年龄为15.81~7.01 ka,是以“古水”为主的混合水。地热水虽然赋存于不同的隐伏基底断裂带中,但地热水中溶质组分主要来源于硅酸盐矿物的溶解,其形成具有相似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利用玉髓温标计算的热储温度为46.2~54.4°C;根据硅-焓模型估算的热储温度为121~122°C,冷水混入比例为0.76~0.88;地热水循环深度为1428~5139 m。
    • 韦正楠; 潘巧景; 韩霞
    • 摘要: 采用动电位极化和电化学阻抗谱的方法,探究温度变化对316L不锈钢电极在模拟地热水溶液中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316L不锈钢电极在55~75°C测试区间内均出现结垢现象。不锈钢电极表面结垢时间随温度变化显著,表现为随着温度的升高成膜时间先增加后减小。电化学结果显示不锈钢电极在65°C下具有最小的腐蚀电流密度、最大的腐蚀电位和极化电阻值。
    • 李永林; 冯源强; 周会东; 胡亚燕; 杜建军; 次卓嘎; 柳诚
    • 摘要: 地热水样从采集到分析期间,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变化。本文以拉萨某典型地热水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序列对pH、HCO_(3)^(-)等6项指标进行研究(原样);对原样、不同介质酸化样,按照时间序列对K、As等11项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H、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应现场测定;HCO_(3)^(-)等3项指标,原样用聚乙烯瓶保存一个月,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地热水采用1%硝酸/盐酸介质保存,K、As等11项指标3周测定结果基本无变化。
    • 张君成
    • 摘要: 石马迳矿田地处雩山隆起带的北段,区内以NEE (近EW)向、NNE向、NE向和NNW向四组断裂构造为主。NEE向断裂构造(F1)是勘查区内的主干断裂,是本区的主要控热和导热构造。矿田可开采资源量超2500立方米/天,水温38.5°C~47.5°C,水质类型均为HCO3-Na型,氟(F−)、偏硅酸(H2SiO3)的含量达到理疗矿水命名浓度,为氟水、硅水。
    • 袁飞; 杨波涌; 付强; 李明龙; 李泽威; 万凯
    • 摘要: 恩施盆地北部小龙潭地热田蕴含丰富的地热资源。从地热水水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特征入手,结合水文、地热地质条件,采用Piper三线图法、氢氧同位素示踪法、二氧化硅温标法等探讨分析地热水地球化学特征及稳定同位素特征,并判定地热水的补给来源、热储温度、循环深度、补给高程及补给区等。研究表明,该区地热水类型为SO_(4)·Cl-Na型,热储温度为55.74~91.46°C,热水循环深度为1.80~3.40 km;地热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高程为1022.64~1109.00 m,补给区主要为白果坝背斜核部奥陶系—寒武系碳酸盐岩地层出露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