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季节性变化

季节性变化

季节性变化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637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9篇、会议论文62篇、专利文献458925篇;相关期刊417种,包括视听界、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昆虫学报等; 相关会议52种,包括第二十一届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大地测量与导航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等;季节性变化的相关文献由180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岐海、施振旦、李斌等。

季节性变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9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6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58925 占比:99.86%

总计:459556篇

季节性变化—发文趋势图

季节性变化

-研究学者

  • 周岐海
  • 施振旦
  • 李斌
  • 杨作升
  • 王祚
  • 韦华
  • 黄乘明
  • 丁跃平
  • 任宝平
  • 刘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顾涛; 陈敏东
    • 摘要: 为探究长三角背景地区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18年-2019年在临安大气本底站采集PM_(2.5)样品,并分析PM_(2.5)中水溶性离子。结果显示临安区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平均值为20.4μg/m^(3),占PM_(2.5)的46.2%,呈冬季最高、夏季最低的特征。各离子质量浓度为SO_(4)^(2-)>NO_(3)^(-)>NH_(4)^(+)>Ca^(2+)>Na^(+)>K^(+)>Mg^(2+)>Cl^(-)>F^(-),SNA(SO_(4)^(2-)、NO_(3)^(-)、NH_(4)^(+)三者统称)是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成分,占离子总质量的78.5%。阴阳离子电荷平衡分析表明,临安区PM_(2.5)呈碱性。SO_(4)^(2-)、NO_(3)^(-)、NH_(4)^(+)三者之间相关性较高,且NH_(4)^(+)在夏季主要以(NH_(4))_(2)SO_(4)和NH_(4)HSO_(4)形式存在,其他季节主要以(NH_(4))_(2)SO_(4)和NH_(4)NO_(3)形式存在。主成分分析表明,临安区PM_(2.5)中水溶性离子主要来源为二次源、生物质燃烧源、燃煤源和扬尘源。
    • 冯虹玫; 尹立; 孙羽; 苏春芳; 李愉; 王式功
    • 摘要: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冬半年疫情更为严重的态势,这与天气气候状况的季节性变化密切相关。基于此,本研究在梳理2020年1月9日至2022年2月28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数据、分析我国疫情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与2003年急性重症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的前期气候背景,同时将新冠肺炎确诊高峰与环境空气温度(以下简称“温度”)展开统计分析,进而对确诊达到峰值的当日温度与当地纬度进行二次函数拟合,并利用国内反弹疫情事件(奥密克戎毒株除外)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两次重大疫情发生之前,都出现了“厄尔尼诺”事件,且都突发于暖冬期间,由此产生“温床效应”。据统计,我国(未含港澳台地区)各省会城市疫情达到峰值(拐点)时当日对应温度阈值在5.0~14.8°C之间,其中,温度为9.2°C时累加确诊病例数达最多,总体上疫情高发时对应的温度阈值与当地的纬度符合二次函数关系,即高纬度地区疫情发生对应的温度阈值较低,低纬度地区则较高,且该二次函数同样适用于我国2020、2021年冬季反弹疫情。这一方面对国内外其他学者发现各地新冠肺炎疫情与空气温度之关系不一致的现象给出了科学阐释,另一方面可为新冠肺炎疫情反弹气候环境风险预测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 王式功
    • 摘要: 某些疾病的发病风险具有季节性变化已成为公认的事实,新冠肺炎疫情也不例外,总体上呈现出冬半年疫情突发至更趋严重的态势,这表明其与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有一定关联。通过对比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与2003年急性重症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的前期气候背景,发现两者突发之前都出现了“厄尔尼诺”事件、且都突发于暖冬期间,这绝非是偶然巧合。我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地区)各省会城市早期疫情达到峰值时,当日对应环境空气温度(以下简称“温度”)阈值为5.0~14.8°C.
    • 刘锐; 郁志杰; 林敏; 徐强; 郭松杰; 金飞
    • 摘要: 污泥产量可根据经验污泥产率和污水处理量测算,但由于进水水质变化,运行控制不同,同一污水厂的污泥产率会因季节更迭而有所不同.通过对杭州市四座典型污水处理厂的调研研究,先分析了污泥产率随季节变化的规律,然后从进水COD浓度、SS浓度以及运行水温三个角度深入探究了污泥产率的具体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污水厂春季污泥产率高于其他三个季节,夏季和秋季(6月至11月)污泥产率相对较低;污泥产率与进水COD有较大相关性,且随着进水COD值的增大而增加;进水SS浓度高时,污泥产率相应较高.
    • 薛雯; 房玉林; 戴璐; 唐丽丽; 鞠延仑
    • 摘要: 为拓宽葡萄园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途径,以酿酒葡萄品种‘白诗南(Chenin Blanc)’为试材,测定其废弃枝条与叶片中多酚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性的季节性变化,以及葡萄植株不同部位含量的差异,并对‘白诗南’多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能力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诗南’叶片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多于枝条;不同营养器官对DPPH·清除力、羟自由基清除力(HRSC)以及铁氰化钾还原力(FRAP)存在差异,DPPH·清除力和FRAP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与总酚类似,不同器官中HRSC的动态变化则差异较大;‘白诗南’不同组织的抗氧化活性与其所含酚类物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中FRAP与总黄酮之间的相关性最显著。
    • 陆亚楠; 张瑞; 张虎; 张硕; 高世科
    • 摘要: 本研究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江苏近海春、夏、秋季采集的不同生物类群(鱼类、甲壳类、头足类和底栖动物等)进行稳定同位素的分析,利用SIBER模型计算不同季节消费者的营养生态位,并计算出6种营养结构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3个季节的δ13C值、δ15N值均差异不显著(p>0.05)。春季δ13C值范围为-24.47‰~-14.50‰,δ15N值范围为6.86‰~(14.98±0.49)‰,营养级范围为1.52~(4.28±0.17);夏季δ13C值的范围为-19.86‰~-14.44‰,δ15N值范围为5.79‰~(12.54±3.50)‰,营养级范围为1.25~3.52;秋季δ13C值的范围为(-22.17±4.90)‰~(-14.21±0.36)‰,δ15N值范围为6.30‰~(14.60±0.51)‰,营养级范围1.34~(4.15±0.14)。各个季节的食物网结构稳定,一些消费者的营养生态位出现不同程度的重叠现象。其中,春季的食物来源较为广泛,生物营养层次和群落多样性更高;夏季消费者的食物来源更加丰富,但生态位分化程度较低;秋季的食物网结构比较单一,但营养生态位分布较广。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评估江苏近海渔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奠定了基础,也为江苏近海渔业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的恢复与管理提供一定科学依据和参考基础。
    • 张擎天; 罗小龙; 彭海涛; 顾宗倪; 鲍紫藤
    • 摘要: 本文依托西部A县2016年用电数据及相关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在分析A县乡村空心化率空间分布的基础上,运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A县乡村空心化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并由此将A县村庄划分为常年“空心村”、常年活跃村、季节性活跃村和季节性“空心村”四种不同类型,借助回归模型,探讨不同类型的村庄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山区乡村空心化的空间分布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村庄空心化程度存在区域差异;第二,村庄月度空心化率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特征,空心化率“低—低集聚区”与空心化率“高—高集聚区”的分布范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第三,村庄空心化的类型也存在多样化的特征,且其空间分布与村庄面积、地形环境特征、企业数量、旅游资源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
    • 刘星璐; 徐昇; 罗小峰; 张功瑾; 丁磊; 路川藤; 丁佩
    • 摘要: 随着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及极端气象的频发,全球海滩总体呈现出一定的退化现象,海滩保护成为海岸带生态修复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华南地区岬湾型海滩分布广泛,以深圳市大鹏湾官湖海滩为代表,基于2020—2021年实测海滩剖面高程数据,分析岬湾型海滩季节性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官湖海滩剖面坡度夏秋缓冬春陡,夏秋侵蚀冬春淤积;海滩沉积物粒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海滩剖面形态受风浪、平均潮位的季节性变化控制,以夏秋季为例,平均潮位逐渐升高,南向波浪强度较大,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海滩后滨侵蚀明显,泥沙离岸输运,并在前滨淤积。补沙方案宜在夏秋季进行,且重点区域为官湖海滩东侧与观海湾海滩,防御方案应主要削弱南向波浪。
    • 冯曦; 周雨晨; 孙凤明; 徐欢; 温世玮; 孙壮; 刘诗静; 冯卫兵
    • 摘要: 人类活动引起的岸线变化影响着近岸海域的潮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运动特征。本研究基于瓯江口与乐清湾5个验潮站,时间跨度为1984−2019年的逐时潮位实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潮波形态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解构造成潮汐不对称性的主要分潮簇的贡献度。研究发现,温州湾海域瓯江河口与乐清湾潮形有明显的不同,潮汐不对称性在瓯江河口涨潮占优,且向上游方向持续增大,但在乐清湾内则落潮占优。该海域潮汐不对称性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在6−7月、12月至翌年1月时γ值达到最大。该海域潮汐不对称性主要由分潮组合M_(2)/M_(4)、M_(2)/S_(2)/MS_(4)、M_(2)/N_(2)/MN_(4)等分潮簇控制,分潮簇如M_(2)/S_(2)/MS_(4)、M_(2)/N_(2)/MN_(4)、O_(1)/K_(1)/M_(2)的不对称贡献度则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从2000年起,温州湾海域涨潮占优的潮汐不对称性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这与瓯江河口频繁的海岸工程存在一定的联系。
    • 摘要: 据《Horticultural Plant Journal》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s://doi.org/10.1016/j.hpj.2021.03.010),来自伊朗设拉子大学农业学院园艺科学系的研究人员研究了雨养条件下无花果顶芽酶活性的季节性变化。连续两年(2016—2017年)测定了Sabz无花果顶芽在11月至次年4月的理化变化,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其在休眠期的微形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